编辑推荐
我常常对人表示我不是一个学者。……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并且本着自己思想而去实行、实践的人,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我一生受两大问题的支配:一个是中国问题,再一个是人生问题。我一生几十年在这两大问题支配下而思想而活动——这就是我整整的一生。
◎从人生问题之追求,使我出入于西洋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周秦宋明诸学派间,而被人看作是哲学家。从社会问题之追求,使我参加了中国革命,并至今投身社会运动。
◎“人生向上,伦理情谊”两句话是我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理解认识,亦是其概括,同时亦是对人类前途的理想所寄。
◎我觉悟到中国人不能用西洋制度,于是吾人遂觉悟到一切政治制度于我们皆用不上。换句话,要吃现成饭是不行的,必须自己创造。
◎凡我在抗战中努力的事,其实都是抗战前一向所努力的。再则,就是将来抗战完了后,我要努力的事仍不外此。……我努力的是乡村建设,人人皆知。
◎假如不是今天有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成功,我始终会认定我走的是中国革命正确之路,始终不会发觉自己是改良主义。
◎取天下容易,治天下却不容易。……“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是我一向的口号。
内容简介
梁漱溟是现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始终坚持独立思考、特立独行、表里如一。人们在服膺他的思想的同时,尤为钦佩他的人格。
梁先生曾经说过:“我一生受两大问题的支配:一个是中国问题,再一个是人生问题。我一生几十年在这两大问题支配下而思想而活动——这就是我整整的一生。”
为帮助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梁先生为中国、为人生而思想和活动的实践,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在编选梁先生关于人生问题的短文集《我的人生哲学》之后,又从梁先生公开发表的著作中,选取他自述和解剖自己成长过程、人生经历和思想的作品,编辑了《梁漱溟自述:我是怎样一个人》。如果说,《我的人生哲学》主旨是反映梁先生对人生问题的看法和思想,《梁漱溟自述:我是怎样一个人》则主要是通过梁先生的人生实践,使读者具体感受其做人的品格、一生的追求和境界,体味他人生成就的底蕴所在。在一定意义上说,有自传的意味。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1917年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1939年见团结抗战大局有不能贯彻始终之虞,和几个中间性小党派共同组成“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为进一步实现此一宗旨,将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为国内和平奔走于国共两大政党之间。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为怎样发挥诤友作用与毛泽东发生争论,被称为“反面教员”。他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做法并不赞同,对“文化大革命”以及后期开展的“批孔运动”更是明确表示反对。
梁漱溟自青年时代起相信人类未来必归于社会主义,人类将从中国文化汲取营养。17岁时认定唯佛家的宇宙观最正确,十年后领悟儒家精神最适合于社会大众,遂以“不住涅檠,不舍众生”对自己,而以传播儒学为毕生职志。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5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有《梁漱溟全集》八卷存世。
内页插图
目录
我的成长
我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我的父亲
一个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经过两度家塾四个小学
从课外读物说到我的一位父执
自学的根本
五年半底中学
中学时期之自学
自学资料及当年师友
初入社会
激进于社会主义
出世思想
学佛又学医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
当年倾慕的几个人物
思想进步的原理
东西文化问题
回到世间来
在北京大学
我到北大任教的经过
当时有关佛学的其他讲座
哲学系的盛况
蔡校长在北大的一段历史意义不寻常
雄辩会
行知会
致力乡村运动
我为何有“乡村建设”的主张
我致力乡村运动的回忆和反省
抗战以来自述
1941年二三月间的一段经过
“七七”以前的讲演
“八一三”以前的文章
国防参议会
访问延安
国民参政会
改善兵役运动
解决党派问题的我见
巡历华北华东各战地
统一建国同志会
上年4月间的一个提案
总结全文
调查李闻案
回忆参加调查国民党暗杀李闻案
李闻案调查报告书
为民主建国奔走
记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我的努力与反省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经历
我的思想历程
自我评价
精彩书摘
关于国防参议会,邹韬奋先生的《抗战以来》第四节《参政会的胚胎》曾加叙述。但其中所述,不无记错之处。即如原书说,国民政府8月底集合全国各党派领袖们组织国防参议会云云;其实“八一七”就举行第一次会了。那天是夜间集会的,到的人有张伯苓、胡适之、周恩来、蒋百里、李璜、傅斯年诸先生。在上海的沈钧儒、黄炎培等各位尚未赶到。因聘书15日才送出。秘书长是彭学沛(交通次长兼任),不是甘乃光。甘先生只在临末了,参议会将结束,才来担任几天。
我想分几层来叙述叙述:
(一)这个会无疑地是民主在抗战期间的萌芽(邹先生语)。从内容人物来看,几乎全是在野的,党外的。即为国民党的,或系素不接近中枢的,如马君武先生。这种精神,的确表见政府要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的意思。从这个会追上去,便是庐山谈话会。再可追溯到“一·二八”那年的洛阳国难会议,其命意和性质皆大致相同。
从国难初起的国难会议,直到今天的国民参政会,实是一脉下来,平时并没有这种集会,更未成立为机关。而由国难逼来,则马上召集之,就充分证明其为这时所必需。翻过来,平时政府固不见得找这些人来中央,而这些人在平时亦未见得愿意来。(我倒无所谓,平时政府召集内政会议,教育会议,乃至财政会议,我都来过。)今天政府愿意大家来,大家亦愿意来,一面是政府开诚延纳,一面是大家竭诚拥护。团结在此,民主在此,统一在此,进步在此。气象光昌,三十年来所未有;谁说敌人不大有造于我!
(二)任何一桩事,不要看外表形式,而看其有无一段真意存于其间。国防参议会虽小,形式多不具备,而我感觉却还不错,似较今天的国民参政大会还好些。这就是初起时,意念较真。论人数虽后来增至廿五六人,而开会时总不过十余人,可谓甚小。人所以到的少,例如蒋百里先生、胡适之先生均即奉命出国,毛泽东先生在延安没来,周恩来后亦不到,黄炎培沈钧儒二公常往来上海,张耀曾、颜惠庆两位讫未入京,晏阳初先生和我亦是往来不定。但正因人少,精神凝聚,谈话亲切,亦从容随便。这样倒使彼此少隔阂,而易沟通。开会时间亦多,多时每周至四次(当九国公约在北京开会之时,为听取国际消息)。有不少军事外交财政金融上较机密的事亦可知道一点,亦正为其人少之故。到后来参政大会上,几百人在座,政府便不肯拿出报告了。参政大会先是三个月一集会,后改半年一集会。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梁漱溟自述:我是怎样一个人》内容相关
本书是梁漱溟著作中,唯一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选集,是其一生实践与行动的全面总结、人格和思想的真实呈现。
一位思想的跋涉者:梁漱溟的生命轨迹与精神求索 在二十世纪中国波诡云谲的历史洪流中,梁漱溟是一位独特而耀眼的存在。他以“最后一位儒家”的身份,书写了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传奇。他的思想,如同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探索、挣扎与超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思潮的走向,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梁漱溟,1893年生于北京,原名怀真,后改名漱溟。他的童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展开,浸润着中国古典的诗书礼乐。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旧有的秩序开始崩塌,新的思想涌入,这一切都让他年少的内心激荡不已。他虽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梁济是位有识之士,但梁漱溟似乎天生便带着一种不羁与反叛。他不满足于仅仅继承书本上的知识,更渴望深入理解人生的意义,探索存在的真谛。 十九岁那年,梁漱溟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他开始接触佛学。佛学的空寂、无我、缘起性空等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并非意味着他从此遁入空门,而是他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审视世界。佛学为他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框架,让他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去体悟生命的本质。他对人生“向内”的探求,在佛学的影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进入青年时期,梁漱溟的目光逐渐投向了社会现实。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病痛与危机,他渴望找到解决之道,让这个古老的国度重焕生机。他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展现出其独特的融合性——他试图将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与西方现代的思潮相结合,创造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他的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便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这部著作,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轰动,确立了他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的可能性,他认为西方文化以“为我”为中心,追求征服自然,而中国文化则以“为己”为中心,注重内在的涵养与和谐。他并非全盘否定西方文化,而是主张在吸收其先进性的同时,更要回归并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 “为己”与“为我”,成为梁漱溟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中国文化所倡导的“为己”,是一种对生命的自觉,一种对人生价值的内在追求,这与西方文化以改造外部世界为主的“为我”有着根本的区别。他坚信,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智慧,能够为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提供重要的启示。 在积极倡导和传播其思想的同时,梁漱溟并未止步于纸面上的论辩。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他相信,真正的思想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才能产生生命力。他曾长期深入乡村,身体力行地参与乡村建设,试图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实践他的乡村自治理想。他创办了乡村建设学校,培训乡村建设人才,组织农民合作社,推广科学的农业技术,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与自下而上的发动相结合,重塑乡村的活力,建立一个更公平、更民主、更具活力的乡村社会。这一段经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他认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国家才能强大。 在政治舞台上,梁漱溟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参与早期中国的政治运动,但他的政治理念,始终与他的人生哲学紧密相连。他不喜欢权谋与斗争,他更看重的是通过理性沟通与相互理解来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积极倡导民主,批评专制,他敢于直言不讳,甚至在蒋介石面前,也毫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独立风骨。他一生都在追求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实践,尽管他的方法与当时的主流政治模式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曾一度对新社会抱有期待,但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坚守,以及他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使得他与新的时代发生了摩擦。尽管如此,他依然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关切。他一生都在反思,都在探索,他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有着永不枯竭的追问。 梁漱溟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过时代的巨变,承受过政治的压力,也承受过误解与孤独。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思想跋涉者,他的足迹遍布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变革。他的思想,如同他的生命一样,充满了力量与韧性。 回顾梁漱溟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坚守精神家园。他所倡导的“为己”精神,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日趋迷失的当下,重温梁漱溟的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份穿越迷雾的智慧之光。他并非一个完美的圣人,他也有其局限,但他作为一位终其一生都在为人生、为社会、为文化寻求出路的思想者,其精神的遗产,依然值得我们认真品读和深刻反思。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理解人生,如何贡献社会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