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他的系列史学著作影响巨大,至今未衰。本著作是吕思勉先生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著,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采用长编的形式,对吕思勉先生一生的事迹和研究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描述。其中披露了大量材料,为目前学界首次公布,无疑是了解和研究吕思勉先生的重要史料。
第一卷
生年――28岁(1884-1911)
第二卷
29岁――42岁(1912-1925)
第三卷
43岁――53岁(1926-1936)
第四卷
54岁――62岁(1937-1945)
第五卷
63岁――66岁(1946-1949)
第六卷
67岁――74岁(1950―1957)
第七卷
1958-2011
附录一:吕翼仁回忆三篇
附录二:吕思勉先生著述系年
录钱穆《师友杂忆》中的二段,回忆是年在沪上拜谒先生的情形:
余之重见诚之师,乃在民国二十九年,上距离去常州府中学堂,适已三十年,一世之隔矣。是年,余国史大纲初完稿,为防空袭,急欲付印。乃自昆明赴香港,商之商务印书馆,王云五馆长允即付印,惟须交上海印刷厂付印。余曰大佳,光华大学有吕思勉教授,此稿校样须由彼过目。云五亦允办。余又赴沪,亲谒诚之师于其法租界之寓邸。面陈国史大纲方完稿,即付印,恐多错误,盼师作最后一校,其时余当已离去,遇错误,请径改定。师亦允之。后遇曲折,此稿越半年始付印。时余亦蛰居苏州,未去后方。一日赴沪,诚之师告余,商务送稿,日必百页上下,催速校,翌晨即来取,无法细诵,只改错字。诚之师盛赞余书中论南北经济一节。又谓书中叙魏晋屯田以下,迄唐之租庸调,其间演变,古今治史者,无一人详道其所以然,此书所论,诚千载只眼也。此语距今亦逾三十年,乃更无他人语余及此。我师特加赏识之恩,曷可忘。
余是年居苏州奉母,每隔一两月必去沪。去沪必谒诚之师。师寓不甚宽,一厅容三桌。师一子,弱冠夭折,最为师伤心事。一女毕业光华大学,时方习绘事。近窗右侧一长方桌,师凭以写作。左侧一长方桌较小,师妹凭之临古画,一方桌居中央,刀砧碗碟,师母凭之整理莱肴。余至,坐师桌旁,或移两椅至窗外方廊中坐。或留膳,必长谈半日或竟日,历三四日始归。诚之师必留每日报纸,为余寓苏不易见者,一大束,或用朱笔标出其要点。见面即语余别后大事变经过之要略。由余返旅馆,再读其所留之报纸。一年中,如是相晤,可得六七次。(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第六一 - 六二页)
一、本书以公元纪年,括号内注以旧历或干支。正文大致按年、月、日编排,凡无日可考者,系于月;无月可考者,系于年。本年称“是年”或“本年”。日记等材料按年编入年之下不再按月按日分散辑录,以保持材料的完整连贯;部分材料也不按年月编排而插入内容相关之处。
二、本书所录,包括吕思勉先生的文字、编者的文字以及编者引用的他人文字。字体上:凡先生的文字,或先生抄录的文字,均用宋体;凡编者的文字,均用宋体加粗;凡编者所引录的他人文字,均用仿宋体。
三、本书所录先生的传记资料,包括日记、书信、著作、论文、时论、诗文、札记、随笔等,均按年月编排。著述部分,凡未刊文字如日记、书信、诗文、札记、随笔等,按原稿或手稿全文录入。已刊的书稿等,除介绍主要内容、写作经过和学术影响等,还节录部分重要的段落或章节编目等,以明其大致概要。时论文章曾刊于当时的各种报章杂志,因与时代社会之关系密切,都按原稿(或刊印稿)摘录(或节录)于写作或刊印之年月。所录他人材料的,也有不按年月而按内容编录的,但录入后都有出版年月的注明。
四、本书录入的先生或其他学者的资料,均在文后的括号内注明资料来源。先生已刊文字,凡撰写或发表于本年的,其刊出的出版社、刊物、期号等均录入本年的著述篇目,引文末尾不另加出处说明。非本年撰写或刊出的文字,则在引文末尾括号加注说明资料出处(即原题目、原刊何处,年月或第几期)。正文中录入他人已刊未刊之文字,或叙述中说明来源,或文末加注说明(即作者、题目、原刊物、年月或期号,出版社、页码等)。凡引录的文字,第一次引用时注明完整信息;其后仅注作者、题目或篇目。
五、先生著述,按年编于每年的“著述篇目”一栏,但仅记该著述的撰写时间、初版、出版单位和年月等。先生著述的再版、重印、改题、节选、删节,及最新的出版情况,均编入附录二“吕思勉先生著述系年”。先生的重要著述,在解放前后均有再版或重印,或注录在初版之后,而近年来的再版、重印、新版等,仍按年月编入“著述系年”。个别在港台方面出版的著述,因查找不到初版的年月,只能按再版的年月编入。
|_{color{green} ext{最近因为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产生浓厚兴趣,我阅读了一本关于梁启超先生学术思想的专著。虽然我现在手中在读的是《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套装共2册)》,但梁启超先生作为与吕先生同时代的另一位重要学者,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人生经历无疑有着诸多可比之处。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一种非常清晰的脉络,梳理出梁启超先生“新民说”、“变法图强”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转变过程。作者不仅深入剖析了梁先生的思想内涵,还着重探讨了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书中的许多论述都非常深刻,例如梁先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如何尝试构建一种既能回应时代挑战,又能传承民族传统的思想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梁先生后期学术转向的分析,他如何从激进的改革者逐渐转向对传统文化的温和反思,这一过程充满了智慧与挣扎。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思想史的研究不仅是梳理理论,更是理解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时代选择。这让我更加期待能够通过《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这样的史料,去探索吕先生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形成自己的学术理念和人生道路的。}}
评分|_{color{red} ext{这次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专题研究,虽然书名与我手中的《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套装共2册)》截然不同,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联想到吕先生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家,定会对这一领域有深刻的见解。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它对中国历代官僚机构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从秦汉的郡县制到明清的内阁制,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制度变迁。作者旁征博引,将史料的解读与制度的分析巧妙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宏大画卷。书中对于官僚选拔、任免、考核以及权力制衡等方面的探讨尤为精彩,让我对古代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朝代官僚特性的对比分析,例如汉代的“察举制”与唐代的“科举制”在人才选拔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对政治生态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论证严谨,逻辑清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具体案例的支撑,是一部非常值得细读的学术著作。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是理解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和历史走向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渴望深入了解吕先生的学术体系,看看他是否也在其著作中对这些制度问题有过独到的论述。}}
评分|_{color{blue} ext{这是我近期读到的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传记,虽然我手头的这本是《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套装共2册)》,但这次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另一位史学巨匠——陈寅恪先生的生平研究。吕先生和陈先生同为近现代史学界泰斗,治学风格各有千秋,都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我之前读过一本关于陈寅恪先生的传记,它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法,层层剥茧,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了陈寅恪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他少年时代的惊人天赋,到留学海外的博学多才,再到回国后在各大高校的教学生涯,以及晚年饱受病痛折磨却仍坚持学术的毅力,这本书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大量引用了陈先生的亲笔信件、日记以及与友人的往来书函,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仿佛陈先生就站在我们面前,低语着他的学术见解和人生感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陈先生晚年的一些争议和曲折,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力图还原历史真相,让我们对这位伟大的学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研究,更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陈寅恪,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学术风气和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虽然我手中的是吕先生的年谱,但读完陈先生的传记,我愈发期待能通过年谱这样更细致的记录,去深入了解吕先生的治学之路和人生轨迹。}}
评分|_{color{purple} ext{我最近有幸读到一本对中国古代服饰史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这本书的细致程度和考证功力,令我叹为观止,也让我不禁联想到《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套装共2册)》这样宏大的学术工程,它们都代表了对特定领域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努力。这本书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古代文献、出土文物以及传世绘画的细致解读,全面展现中国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服饰演变。作者的研究不仅限于服饰的形制、色彩和材质,更深入地探讨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等级制度以及审美观念。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服饰细节的关注,比如不同纹样的象征意义,不同场合下服饰的选择,以及服饰在礼仪活动中的作用。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更加鲜活,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智慧。书中对不同地域服饰风格的比较也很有启发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知识,让我们在欣赏古代服饰之美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读完这本书,我愈发对吕先生这样的大师级学者如何能够跨越如此多的学科领域,并进行如此细致深入的研究,感到由衷的敬佩,也更加期待阅读他的年谱长编。}}
评分|_{color{orange} ext{最近我偶然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精美画册,其中精选了各地名园的经典设计,并配以详实的解说。虽然它与我正在阅读的《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套装共2册)》在题材上相去甚远,但这种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呈现的精神,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画册并非仅仅罗列图片,而是将每一处园林的选址、布局、景物配置,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人情怀都做了深入的阐释。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苏州园林的研究,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艺术魅力。书中对假山、亭台楼阁、水榭池沼等元素的组合运用,以及如何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巧妙融合,都做了细致的剖析。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园主人的故事,以及园林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的互动,这使得每一座园林都仿佛拥有了生命和灵魂。这本画册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的极致追求,也让我领略到了“天人合一”的深刻意境。它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让我更加好奇,作为史学大家的吕思勉先生,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是否也曾涉足过对如此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入探索,并且他的年谱长编是否能为我们揭示他在这方面的点滴。}}
评分还不错,配送及时,希望可以有购物清单,最好可以做一个类似发票的选项,“是否打印清单”。报销时需要清单,自己去打印清单,很麻烦,其他电商都有,希望可以增加。
评分是年,先生始学填词作诗,自言:《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经世文编》等。
评分17 吕著中国近代史 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
评分太厚了,资料罗列很多
评分2中国文学
评分非常好,正版,下单方便,快递准时
评分可惜是简装,上卷也有点厚
评分中华民族的文学, 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1] 。
评分书店看上了这本非常好的书,一直想买可惜但是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 ,果然是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了,京东速度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 ,快递也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真的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 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 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 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也非常舒服非常的惊 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作品呈现在我面前。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 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 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 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会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 量。这种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