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三人三地三本書
對比對照對流年
大陸,颱灣,香港
三個六零後同代男
三十個日常詞匯
說著故事,串起曆史。
大陸,颱灣,香港
三地同步上市
內容簡介
很偶然的,颱北的楊照、香港的馬傢輝、深圳的鬍洪俠相互認識瞭,很湊巧,他們都生於1963年。三個老男人於是開始謀劃:既然三個人來自三地,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大為不同,如果選擇一些共同的日常詞匯或話題,三個人各寫一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單獨看某一個人的文章可能覺不齣什麼,如果三篇對照起來看,可能意義就不一樣瞭。
《對照記@1963》精選華人社會五十年來三十個日常生活詞匯以各自差異的曆史和文化背景寫齣共同話題下三人的切身故事,於互相對照中道齣半個世紀兩岸三地的滄桑變化。
作者簡介
楊照,本名李明駿,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現為颱灣《新新聞》周報總主筆,“博理基金會”副執行長,還擔任瞭颱灣News98電颱“一點照新聞”和BRAVO FM91.3“閱讀音樂”節目主持人。著有《吹薩剋斯風的革命者》等中長篇小說多部,《流離觀點》等文學文化評論集多部。
馬傢輝,颱灣大學心理學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現為香港《明報》世紀副刊創意策劃,亦為電視及電颱節目主持人。著有《女兒情》等多部作品。
鬍洪俠,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1992年至今供職於深圳媒體機構。現任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著有《微塵與暗香》等書話集多部,主編《1978-2008私人閱讀史》等圖書多部。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颱灣
楊 照 夢裏不知身是客
馬傢輝 第一次冒險接觸
鬍洪俠 玉米地裏的颱灣
二 香港
楊 照 有“鹹濕片”風光的香港
馬傢輝 當“港仔。變成瞭“港佬”
鬍洪俠 通往香港之路
三 大陸
楊 照 隻存在於地圖上的美好大陸
馬傢輝 慢慢地,我蹲下來瞭……
鬍洪俠 我在這頭,大陸在哪頭?
四 耶穌
楊 照 竟然“蔣公”是耶穌信徒!
馬傢輝 傻佬正傳,在街頭
鬍洪俠 我與你相逢不相識
五 孔子
楊 照 我的第一部電影劇本
馬傢輝 我和孔子的私密時光
鬍洪俠 孔子的模樣
六 火車
楊 照 幻夢的夜班車
馬傢輝 在英國火車站門前想見香港
鬍洪俠 從此生活有瞭遠方
七 飛機
楊 照 沒有花環,也沒有哭哭啼啼
馬傢輝 飛機,和我的第一次
鬍洪俠 飛機在夢想之外
八 春遊
楊 照 成形中的青春欲望
馬傢輝 在郊外烤肉時遇上黑幫飛仔
鬍洪俠 無名的春天
九世界 讀書日
楊 照 開啓閱讀曆程的一本參考書
馬傢輝 救書記
鬍洪俠 這一天的日記
……
十 初戀
十一 母親節
十二 電車
十三 男廁所
十四 女同學
十五 瓊瑤
十六 曆史課本
十七 單車
十八 女老師
十九 搬傢
二十 收音機
二十一 求職
二十二 報紙
二十三 爸爸
二十四 駕照
二十五 足球
二十六 三毛
二十七 大學
二十八 中鞦
二十九 生日那一天
三十 魯迅
精彩書摘
認定瞭耶穌的愛心,卻亦鎖定瞭耶穌的“不修邊幅”,慣把所有頭發蓬鬆、鬍須滿腮、衣衫骯髒的男子戲稱為“耶穌”,其中一位最著名的“耶穌”乃足球員DerekCurrie,來自英國蘇格蘭,70年代中期遠來香港加盟“流浪足球隊”,那是香港足運的黃金歲月啊,他的球技固然風靡香港人,而他的粗獷造型,長發、長須、高瘦身材,同樣令球迷印象深刻至竟以“耶穌”之名加諸其身,Curne中譯為“居裏”,加上“耶穌”,便是“耶穌居裏”,曾有二十年光景這個顯赫名字在香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另有一位生活在香港的“耶穌”則僅是小有名氣,隻在灣仔齣沒,隻在灣仔被街知巷聞。灣仔乃我齣生和成長之地,是港島的老區舊區,我小時候的灣仔,最常在街頭遊蕩現身的三類人是:黑社會分子、酒吧女郎、神經病患者。那時候的我們當然不會這麼客氣把神經病患者稱為神經病患者,我們慣用鄙視的語氣喚他們做“傻佬”或“癲婆”,而其中,便有“耶穌”。那年頭在灣仔的神經病患者知名度排行榜上,有所謂“灣仔三傻”。第一位是“黃婆”,是個五六十歲的女子,戴著一個又大又厚的鮮黃色假發,身上的衣服鞋襪和手裏提著的袋子亦是全黃,整天在路上行走逛蕩,遠看如見一個懂得走路的大檸檬,人們說她以前是艷麗之極的吧女,被來港度假的美國大兵騙財騙色,瘋瞭,但不知何故對黃色癡迷不閤。
第二位是“汙婆”,矮小瘦弱,頭臉皆髒,走路時自言自語和手舞足蹈,對孩子們頗具驚嚇力,而她的行走地盤正是我傢大樓門前,曾有一迴,我和傢人在路上跟其迎頭遇上,她走近,對我們嘰嘰喳喳說瞭一堆天外語言,我們不懂響應,急步避開,她竟然隨手從路邊撿起一個汽水瓶從我們背後擲來,幸好沒擲中,年少的我被嚇得全身冒汗。
……
前言/序言
我先認識香港的馬傢輝,後認識颱北的楊照。和馬傢輝聊天時,得知楊照也是生於1963年,我們三個原是同齡人。我對傢輝說(也可能是傢輝對我說),其實我們可以一起寫本書。三個人在不同的華人社會長大,同樣的一個題目,必能寫齣不同的經曆、想法與格局,其中的種種差異,一定多有意味深長之處。傢輝答應聯係楊照,希望馬上開始。說起來,這初次“訂約”,都是六七年前的事瞭(傢輝說是三四年前的事,聊備一說)。
盡管馬傢輝的“馬上”並不總意味著“上馬”,但此事似乎也從未“下馬”,每此見麵我們都要溫習一次,互相埋怨一頓,然後再次想象一番,比如我們可以閤作開一個博客,再找傢報紙開個專欄,綫上綫下互動,鼓勵讀者點題,諸如此類,直把自己的心情說到“如火如茶如咖啡”為止,可結局呢,往往又是說說而已。2009年香港書展,總算遇到瞭楊照,三人於海邊一酒吧小聚,舊事重提,都覺得如果再光說不練,那就太不夠意思瞭。當場按生辰年月排定瞭座次:楊照居首,傢輝屈居老二,我心不甘情不願地成瞭老三。老大說你們老二老三把此事耽誤瞭,以後就聽老大的。彼時維多利亞港灣海風習習,濤聲陣陣,燈火點點,那風那濤那燈都見證瞭三個老男人的“海誓山盟”。可是,實踐再一次雄辯證明,老大並不比老二老三更靠譜,接下來的一年裏,風過耳,燈沒亮,濤聲依舊。
2010年,還是在香港書展上,馬傢輝、硃天心和我有一個對話,談1960年代大陸、颱灣、香港不同的生活。身為主持的馬傢輝掌握話語權,當場嚮一百多位聽眾公布瞭三地三男人的寫作計劃。提問環節有聽眾說你們這本書一定很好看,“請問什麼時候齣版呢?”傢輝笑瞭,說我們都計劃瞭很多年瞭,應該很快可以開始瞭。他不失時機地看瞭我一眼,我也笑瞭,鬥膽說瞭一句:“明年吧。”
明年復明年,一直到瞭2011年,“對照記@1963”專欄總算走齣瞭小會議室,走進瞭《晶報》“人文正刊”的“正點”版上。說起來好笑:版名叫“正點”,可這個專欄已經“晚點”很多年瞭。
這一刻我在想,“對照對比對流年,三人三地三本書”,這樣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寫作創意,究竟為什麼多年未能實現呢?說三個人都不靠譜那自然是開玩笑,說其中另有“隱情”,或許就能講得通。這“隱情”就是:“對照記”自然是有趣味的創意,果真要寫起來,其實並不容易,起碼對我本人是這樣。其一,怎麼寫?我們要寫的是“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這不同於平常寫時評、書評,說的盡是彆人的事;我們需要激活自己的青少年記憶,說一些之前從未披露過的自己的事。“投槍”投嚮彆人總是容易,投嚮自己時又該如何自處?我們需要多少勇氣纔能直麵往往不堪迴首的過去?迴避什麼,隱瞞什麼,當然是作者的權利,但這一權利要如何在“據實直書”前提下得以維護以求適度、適當?其二,寫什麼?既然是“對照”,那就要寫齣差異。我們所處的三個華人社會,其政治體製、經濟製度、社會狀況、文化麵貌,差異不可謂不大。但是,選擇什麼樣的主題詞纔足以呈現這種種差異?更麻煩的通常不是如何寫齣差異,而是差異大得簡直無法下筆。比如傢輝曾提齣寫一期“英國女王”,我和楊照都反對:我們根本無從寫起。諸如此類,都需要時間慢慢做理智與情感方麵的準備。我甚至想,這一寫作計劃拖得時間可能還不夠長久,我們應該等待一個更閤適的時間。我們也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討論每期的主題詞。好在“對照記”我們計劃寫三本,第一本暴露齣的缺陷還可以由第二本、第三本彌補。
可以想像一下,分彆齣生在大陸、颱灣、香港的三位同齡人,聯袂完成一個通過迴憶相互對照的寫作和齣版計劃,這在三十年前是可能的嗎?二十年前呢?所以,先不論其他,僅憑創意竟然能夠實現,且起始於深圳報紙專欄、繼之以三地同時齣版新書,就用得上鐵道部前發言人的一句“名言”:這真是一個奇跡。八零後、九零後對此感觸不深,而對六零後而言,這是我們小時候做夢都夢不到的事情。
對照記@1963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書不錯,看後很勵誌。
評分
☆☆☆☆☆
但是,紙質閱讀是奢侈的體驗,還是買瞭。
評分
☆☆☆☆☆
他的手很白,跟她的一樣白;他的手不算太大,大概就比她大上兩號而已;手指修長好看,指節不太凸顯
評分
☆☆☆☆☆
好書,質量好,內容好,價格也好
評分
☆☆☆☆☆
可以瞭解兩岸三地的風土人情,挺好的,很喜歡,想起瞭許多小時候的事情
評分
☆☆☆☆☆
一個標題,三篇文章,見證兩岸三地。很喜歡馬傢輝,哈哈。
評分
☆☆☆☆☆
不錯的書。加強人文素養,這樣的書可以多讀。
評分
☆☆☆☆☆
喜歡360喜歡網上購書.
評分
☆☆☆☆☆
速度比較快!速度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