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与民法的对话

刑法与民法的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佐伯仁志,[日] 道垣内弘人 著,于改之,张小宁 译
图书标签:
  • 刑法
  • 民法
  • 法律比较
  • 法学
  • 法律适用
  • 罪刑法定
  • 民事责任
  • 法理学
  • 法律关系
  • 侵权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3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468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6
字数:2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海报:
  

内容简介

《刑法与民法的对话》是对作为刑法学者的佐伯与民法学者的道垣内就刑法与民法相交错的诸问题历时两年所进行的对话的整理。作为几乎没有先例的尝试,虽然本书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取得成功尚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本书在对两大部门法学理论进行某种程度深化的同时,还从双方的角度提示了就刑法与民法相关联的课题展开研讨的必要性及乐趣。

作者简介

于改之,1969年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导师佐伯仁志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刑民分界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有组织犯罪》、《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另在《中外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法律科学》、《法商研究》、《法学》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张小宁,1979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200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日本立命馆大学衣笠综合研究机构博士后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证券内幕交易罪研究》,另在《中外法学》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
佐伯仁志,1958年出生于日本爱嫒县,198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现为东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制裁论》(有斐阁,2009年)、《少年法的新展开--理论·程序·处遇》(共编,有斐阁,2001年)、《理论刑法学的最前线Ⅰ,Ⅱ》(共著,岩波书店,2001年,2006年)、《判例刑法总论·各论》(共著,有斐阁,1998年)、《刑法Ⅰ总论》(共著,有斐阁,1995年)
道垣内弘人,1959年出生于日本冈山县,198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现为东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担保物权法》(三省堂,1990年)、《信托法理与私法体系》(有斐阁,1996年)、《买主破产中的动产卖主的保护》(有斐阁,1997年)、《民法研究手册》(共著,有斐阁,2000年)、《金融交易与民法法理》(共编著,有斐阁,2000年)。

目录

译序/陈兴良
中文版序/佐伯仁志道垣内弘人
前言/佐伯仁志
第一回 寄托的现金
1.前言
2.被限定了用途的寄托现金是否“他人之物”?
3.与合同宗旨的关系
4.刑法与民法之间真的存在差异吗?
5.刑法=物权的保护、民法=债权的保护?--债权保护不够充分的理由
6.民法认为恶意人也值得保护吗?
7.扣押的场合
8.盗窃犯占有的赃款(1)--现实的问题
9.盗窃犯占有的赃款(2)--特别论述混合
10.使用寄存款购买物品或卖出寄存物时

第二回 存款
1.存款人是谁?
2.合同的宗旨与不法领得的意思
3.与汇款送金的法构造之间的关系
4.关于错误汇款的最高裁的判决

第三回 不法原因给付
1.不法原因给付与所有权的转移--对昭和45年最高裁判决的理解
2.不法原因寄托的思考方法的登场
3.刑法学者提出的民法学说?
4.赘述
5.不法原因给付与诈骗罪的关系
6.《民法》第90条与第708条的关系
7.不强制清偿的债务与诈骗罪的关系
8.总结

第四回 非典型担保(1)
1.前言
2.卖与担保与让与担保--判例中的区别
3.外部转移型与内外部皆转移型的区别--判例法理的现状
4.关于让与担保的清算义务的问题
5.让与担保的所有权构成与担保构成
6.论述所有权之所在的刑法意义

第五回 非典型担保(2)
第六回 双重让与
第七回 建筑物的他人性
第八回 占有
第九回 信用卡(1)
第十回 信用卡(2)
第十一回 自救行为(1)
第十二回 自救行为(2)
第十三回 因合同而生的正当化
第十四回 名誉·隐私的侵害
第十五回 从试管到墓场(1)
第十六回 从试管到墓场(2)

精彩书摘

违反经济统制法与《民法》第90条的关系的问题一直以来也是民法中议论的所在。民法中议论的问题是,违反经济统制法的合同因为是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其在私法上是否无效?
在论及合同当事人之间有效、无效的问题时,以前是将经济统制法中的问题区分为因违反该法而无效的情况与不影响所违反的合同的私法效力的情况,并论述各种情形属于哪种法规,但现在的通说认为不仅要考虑各法规的宗旨,还应综合考虑违反行为的违反社会伦理的程度、交易的安全,、当事人之间的信义·公正等。特别是最近有学说主张应考虑履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例如,在合同当事人的双方都履行完毕之时,当事人都已经获得了预期利益,此时,如果裁判所不顾这种状况而认为无效的话,就不过是以违反统制法为口实而对合同后的事情的变化,例如对通货膨胀的误判等进行救济了。因此,没有必要认定为无效。此外,由于经济统制法规的目的在于对物的流通进行限制,在物还没有交付的阶段上,一方请求他方让与时,裁判所是没有必要介入履行违反法规的合同的,宜认定为合同无效。
以上的问题在多数场合中是适用的,成为问题的是后例中是否可以认可价款的返还?即言之,在一方支付了价款而另一方并未让与物品时,裁判所是不能介入物品的强行让与的。此时,虽然合同是无效的,但如此一来,支付者可以要求返还价款了吧?川井健先生认为:由于使之返还价款本身并不违反经济统制法的目的,所以没有必要讨论《民法》第708条的适用问题就可以确认返还(参见川井健:《违反物资统制法规与民法上的无效》,载《无效的研究》,第75页(1979年),论文初次发表时间为1967年)。但是,在这一点上,磯村君的论述可熊更为稳妥,也代表了学说中的多数说。
……

前言/序言







法律的边界与交融:一部探讨法律体系内在张力的著作 书名: 法律的边界与交融 作者: [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法律学者的名字,例如:陈思远] 出版社: [此处填写一家虚构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博雅法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一个虚构的年份,例如:2024年春] --- 内容简介 《法律的边界与交融》并非一部关于刑法与民法具体条文或制度对比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与方法论的远行。本书聚焦于现代法律体系内部,特别是公法领域与私法领域之间那道看似清晰却又时常模糊的“边界线”,并探讨在社会复杂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这些看似对立的法律部门是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理解法律规范的“效力场域”及其动态演变。我们试图超越传统上将刑法视为国家惩罚权集中体现、将民法视为个体自由意思自治基石的二元对立视角,转而探讨在当代社会治理的需求下,这些法律部门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既有惩戒性、又有保障性的法律秩序。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法律分科背后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张力。 第一部分:法律分科的古典建构与现代危机 本部分追溯了刑法与民法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分野的历史脉络。我们考察了从罗马法到19世纪法典化运动中,学者们如何通过“公私之分”来划分国家权力与私人领域。然而,古典建构的危机正在于,随着社会风险的内化(如环境污染、金融欺诈、数据安全),纯粹的私人意思自治越来越难以抵御系统性的侵害。 我们详细分析了“去管制化”和“再规制化”的浪潮如何模糊了传统边界。例如,在企业合规和金融监管领域,民事责任的预设与刑法上的“不作为犯”的界限在哪里?本书主张,这种边界的模糊并非法律的失败,而是法律为适应复杂社会而进行的结构性调整的必然结果。我们探讨了“行政刑法化”的倾向,并质疑这种趋势对个人自由保障可能带来的潜在侵蚀。 第二部分:责任形态的跨界渗透:从惩罚到填补的逻辑链条 责任是法律运行的核心概念。本书着重分析了责任形态的相互借用与转化。 在刑法领域,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应报”理论,而是深入研究了“预防”与“修复”的观念如何影响量刑和刑罚的执行。特别关注了在经济犯罪中,如何平衡刑罚的威慑功能与对市场秩序的快速恢复需求。 在民法领域,我们研究了“惩罚性赔偿”的引入,这种机制明显带有刑法中“惩罚”的色彩。本书认为,惩罚性赔偿的扩张反映了受害者对“仅仅填补损失”的不满,要求法律体系不仅要矫正失衡,还要对恶行进行价值上的否定。通过对侵权法中“故意”标准的审视,我们可以看到民法在多大程度上吸收了刑法对主观恶性的判断标准。 第三部分:程序正义在不同法域的张力:效率与保障的权衡 法律的适用程序是区分不同法域的关键特征之一。刑法程序强调国家公权力介入的严格限制和对被告人权利的最高保障(如无罪推定)。民法程序则更侧重于私权力的自我救济和效率优先。 本书探讨了在一些新型案件中,如网络名誉侵权、集体诉讼中,程序正义标准如何被“借用”或“稀释”。例如,在处理网络谣言时,民事救济的速度要求,是否可以部分地放松对“证明标准”的古典要求?反之,在一些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商事争议中,程序中引入类同于刑事调查的“证据开示”机制,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认为,程序正义的真正挑战不在于不同程序的独立性,而在于如何在保障个体基本权利不被过度侵犯的前提下,提升整个法律系统的危机响应速度。 第四部分:法律解释学的视野重构:价值冲突下的统一路径 法律解释是实现不同规范部门协同作用的桥梁。本书提出了“价值位序解释法”的概念。在面对规范冲突时,法官和律师不应机械地遵循“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而应首先识别哪一法律部门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如生命安全、人格尊严、财产安全)在此特定情境下具有更高的位序。 例如,在涉及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案件中,虽然基础是民法上的侵权,但其对公共利益的侵害程度要求,使得解释时必须优先考量刑法中所蕴含的对环境的保护意图。本书通过大量的判例分析,展示了顶尖法院如何在模糊地带运用解释学技巧,实现不同法域价值的整合。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法律统一性:超越分科的治理思维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全球化资本流动等新挑战的出现,传统的法律分科体系正面临根本性的挑战。这些问题往往横跨了公法与私法的传统界限。 本书总结了法律体系内部的“自修复”机制,即如何在不进行大规模立法重构的前提下,通过司法能动性实现体系的整体优化。我们探讨了建立“跨部门法律分析小组”的必要性,主张未来的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培养,必须摆脱狭隘的部门专精主义,转向培养能够洞察和整合不同法律部门价值的复合型人才。 《法律的边界与交融》旨在提供一个批判性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现代法律体系的动态平衡艺术。它是一本献给所有关注法律秩序内在结构、渴望理解法律“活”起来的学者、法律从业者和深度思考者的著作。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区分的意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融合,以应对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看过的法律书籍,要么是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过于浅显,而这本书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刑法和民法这两个看似严肃的学科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有很多有趣的类比和故事,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敲诈勒索”和“恐吓”的讨论,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两个概念在刑法上的定义,还探讨了在民法上,受害人可能面临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以及如何通过民事诉讼来寻求救济。这种将具体行为与法律条文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代入感。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产生一种在听一场精彩演讲的感觉。这本书让我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让我看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评分

天哪,我真的被这本书的视角深深吸引了!作者不是那种枯燥地罗列法条的学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带着我们走进真实的法律世界,去感受刑法和民法的交锋。书中很多例子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比如邻里纠纷、合同违约,甚至是网络欺凌,然后作者会从刑法和民法的角度进行剖析,让我们看到同一个行为可能引发的截然不同的法律后果。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过失致人死亡”和“民事侵权”的区分,作者详细讲解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根据证据和情节来判断责任的性质。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法律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这本书还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作者并非灌输既定的观点,而是引导我们去质疑、去探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让我觉得收获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实践性和启发性都非常强,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法律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就像一张地图,引领我探索刑法与民法的奥秘。我一直对法律的适用范围感到好奇,特别是当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和民法的规定时,应该如何处理。这本书就给了我很好的解答。作者通过对“诽谤”这个行为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它在民法上可能构成侵权,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刑法上,如果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诽谤罪。这种从不同角度切入,再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分析方法,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书中对于“因果关系”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民事侵权还是刑事犯罪,因果关系都是判断责任的关键。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认定因果关系,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分析问题的能力,让我能够用更专业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在一个迷宫中找到了一条清晰的道路。我之前学习法律时,总是觉得刑法和民法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文学化的语言,将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法律领域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书中对“欺诈”这个概念的解读,就非常有代表性。在民法中,欺诈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者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刑法中,如果欺诈的手段和目的达到一定程度,可能构成诈骗罪。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责任”这个核心概念的探讨,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有民事上的侵权责任、违约责任,也有刑事上的刑事责任,并且详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种对根本性概念的深入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篇幅。它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生命力,以及法律是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法律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之前一直觉得刑法和民法是两套完全独立的体系,一个处理犯罪,一个处理纠纷,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书中在探讨侵权责任时,会引申出如果侵权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可能触犯刑法,构成刑事犯罪,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边界并非总是泾渭分明,有时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作者的笔触很细腻,对于复杂的法律概念,能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即使是对法律初学者来说,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章节,作者通过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这些概念在刑法和民法中的不同适用,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立法精神。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教科书,更像是一次与法律智慧的深度对话,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严谨与人性的关怀。

评分

民法与刑法之间的对话,这部书是日本两位大师的对话作品,很经典,对一些问题论述细致,精致。。。很好很好很好~|~~好喜欢哦~~~

评分

听老师介绍的一本书,可以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物流速度快,书也不错。

评分

描述一下评 价的主要内容

评分

jd价格爽,物流赞啊

评分

图书大采购,必备专业书籍,送货就是快啊

评分

刑法与民法的对话,经典

评分

很少见的题材,多年来一直再版,希望刑法民法更上一层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