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闲来无事,把卷在手,十分惬意。不过,在劣书成堆的当今社会,这句话绝对了点,如果手捧的是一部劣书,谋杀了你的时间不算,还污染了你的灵魂,不值得欣慰。何况,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闲暇时读书,有不少视书如仇者,简直把读书当作苦事,黄卷在手,荆棘在背,有何快意可言。
据说我们中国乃文化大国,不过,在读书这个问题上,却愧不如人。你看我们从小接受教诲要刻苦学习,结果捧着教科书狂读十几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孜孜备考,最后浑浑噩噩混到大学毕业,究竟读书量有多大,自己可能都没有认真想过。有一位大学生对老师说:“不知怎的,我看课外书,有一种负罪感。”这是长期套牢在考试制度中,失去了自觉求知的意识之故也。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课外书乃是杂览,既然非考试范围,读那干啥。各位莘莘学子只可拼命应考,不可耽读闲杂之书,天经地义,久之养成习惯,到了大学也还不自觉保持这样的惯性,真是“悲夫悲夫”。既然读书已经自囿到可怜的教科书范围,读书的数量也就必然是萤火虫的屁股——量(亮)不大了。至于大学毕业之后,各位在毕业典礼之际扔过方帽的家伙更不读书了,扔方帽也似在庆贺总算不必再读什么鸟书了。等到好事者在全世界做统计,显现我们中国人的年人均读书量少得可怜,虽不至于奉陪末座,排出来可也寒碜,与自封的文化大国实在不相称。
本人执教有年,有时学生问到,该读些什么课外书哩。对于这个问题,我一概一脸诚恳地回答:我是林语堂主义者。林语堂说得好:读书,全凭兴趣,自己想读啥读啥,读自己想看的书,才是读书的真谛,才能领略读书的乐趣,不把这事变成苦差。要知道,读书,最累的是为应考而硬着头皮读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书不可爱而日日与之相亲,大家都体会过这其中的苦。不过,说起来有趣,那些味同嚼蜡的教科书有一种特别功能被开发出来,我曾亲见一位警察朋友,在值班室的床边总放一本中学数学课本,睡前读上一段,眼皮沉重,不久恬然入梦,这种书成了进入黑甜乡的护照。
法律人日常处理人的事务,多读点书当然是好事。如今司法官有文凭在手,但样貌气质言谈举止粗俗不堪的却多,大概与读书太少有关。游人断喝:法律人已经揖别黉舍,工作那么忙,把案子办好就得,读哪门子书!这事儿往俗套一点说,理由有四:一是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但长知识,而且可以使内心充实,改变气质谈吐;二是学会明察,读书可以广见闻,对于世道人心有更多体悟,增强辨别力;三是培养法律人应该具有的人文素养;四是特别重要的,实现法律人的专业化,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成为专家的途径就是读书。良非虚言。
聊起读书话题,大家如数家珍,说出不少好处,但很少听到有人谈读书的弊端。其实,读书太多,不总是好事,弄不好反而成了坏事。好与坏,要看能不能化:读而化之,多多益善;读而不化,就“六经误我,我误爹娘”了。读书不化的人被称为“书虫儿”或者“书橱”,或者干脆被人称为书呆子。有人戏言:曾有一人,老被人嘲笑为“书呆子”,于是他就想改,改来改去,把那点儿书卷气改没了,就剩下呆了。所以,读书要读而化之,才能不成为读腐了书的人。不仅如此,读书非常要命的一点,就是读书太多的人不性感。另外,读书太多戴眼镜过马路容易出危险。
读书的话题,经常有人谈及。我听见过最豪迈的话是一个法国人说的:“我从来不买书,要想看书的话,就写上一本。”不久前,我在一本小说上读到一句话,也很喜欢,是这样说的:“桌上点一盏小灯,我就不会害怕,多搭一条毛巾我就不会孤单。读一些好书我就不会惆怅,即使一个人,我也不再悲伤。”
这真是凡人读书的美妙境界。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打开。书名“天下·阿Q之死的标本意义”在我的书架上安静地躺了几天,像一个等待被拆解的谜语。我反复琢磨着这几个词的组合:宏大的“天下”,卑微而又象征性的“阿Q”,以及冰冷、科学的“标本意义”。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是对鲁迅经典的戏仿,还是对某个时代、某个群体命运的深刻剖析?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或许是某个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他的死亡被放大,成为时代变迁的注脚。又或者,这是一种文学上的实验,作者试图通过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死亡,来揭示当下社会某些令人不安的现实。我猜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一定不会是平铺直叙的,它可能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需要读者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用意。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阅读体验,往往是最能满足我求知欲的。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次智识上的震撼,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天下”以及“阿Q”们。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一种原始的、难以言说的力量。我被它的标题深深吸引,尤其是“标本意义”这个词,它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到了某种科学、冷静的观察视角。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将笔下的某个“阿Q”置于显微镜下,细致地解剖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以及这一刻所蕴含的普适性价值?我猜测,作者的笔触可能极其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微末之处。或许,这是一个关于个体消逝与集体命运的深刻映照。在这个“天下”之中,总有无数的“阿Q”们在默默地生存,又在不为人知的时候死去。他们的死亡,是否真的如“标本”一般,具有某种能够启发后人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悲哀与无奈,同时也能够从中找到一丝微弱的希望,或者至少是一种对当下处境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总觉得,书名《天下·阿Q之死的标本意义》透露出一种巨大的张力。一方面是“天下”的辽阔与包容,另一方面是“阿Q”的渺小与悲剧,而“标本意义”则赋予了这种悲剧一种冷静的、抽离的观察视角。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作者是否在用一种近似解剖的方式,来审视某个时代的病症?这个“阿Q”的死亡,究竟是某个个体生命的终结,还是某种社会现象的缩影?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在广袤的“天下”背景下,选取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阿Q”,然后像对待一个生物标本一样,用审慎而犀利的笔触,剖析他死亡的每一个细节,以及这些细节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肌理。这种对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之间关系的深度挖掘,往往能带给我最深刻的触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让我们能够以更清醒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一切。
评分我被《天下·阿Q之死的标本意义》这个书名所带来的复杂情感所吸引。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警示意味。“天下”二字,暗示了故事的宏大背景,而“阿Q”则是一个永恒的、充满争议的符号。我最感兴趣的是“标本意义”这个词,它让我产生一种好奇,作者是否打算将某个“阿Q”的死亡,当作一个案例来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和人性层面的深刻含义?我猜想,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可能非常独特,或许带着一种冷峻的观察,又或许蕴含着深沉的悲悯。我期待它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悲剧,并从中获得关于当下社会的某种洞见。它不像一本小说,更像是一份关于时代、关于人性的研究报告,只不过是以文学的方式呈现。
评分仅仅是“阿Q之死”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经典的回忆,而加上“天下”和“标本意义”,这本书的野心便可见一斑。我好奇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个“阿Q”的死亡,来证明或揭示怎样的“标本意义”。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将这个个体的消亡,视为一个可以被研究、被分析的对象,从而从中提炼出某种普遍性的道理?我设想,作者的叙事可能极其克制,却又暗流涌动,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悲剧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探索,去感受那种在宏大叙事中被掩埋的个体痛苦,以及这种痛苦所能引发的对整个社会的反思。它可能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一定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作品。
评分喜欢,有水平,有良心的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写的!值得一读
评分特别好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比在书店买划算多了
评分书的质量还不错,快递有点慢
评分质量不错,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趁着开学季优惠稍微清一清购物车
评分本书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的随笔集。
评分随笔,视角与观点都会给人以启发,挺好的
评分好东西,喜欢的好书,值得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