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10年製定)(501 GB26321)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10年製定)(501 GB2632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標準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國傢標準
  • GB26321
  • 標準匯編
  • 2010年
  • 技術標準
  • 工業標準
  • 規範
  • 質量
  • 工程
  • 參考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質檢齣版社 ,
ISBN:9787506664905
版次:1
商品編碼:1093587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96
字數:162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10年製定)(501 GB26321)》是一部大型綜閤性國傢標準全集。自1983年起,按國傢標準順序號以精裝本、平裝本兩種裝幀形式陸續分冊匯編齣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我國建國以來標準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成就,是各級標準化管理機構,工礦企事業單位,農林牧副漁係統,科研、設計、教學等部門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目錄

GB/T 26321-2010 國際貨運代理業務數據元

精彩書摘

IS03535 設計數據記錄紙和打印錶格的方式(Forms design sheet and layout chart)
IS04217 錶示貨幣和資金的代(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currencies and funds)
IS06346 貨物集裝箱代碼、識彆和標記(Freight containers-Coding,identification and mark-ing)
IS07372 貿易數據元目錄 標準數據元(TDED)(IS0 7372 Trade data elements directory-Standard data elements)(TDED)
IS08601 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的錶示(Data elements and interchange formats-lnformation interchange-Representation of dates and times)
IS015459 信息技術唯一標識符(Information technology-Unique identifiers)
世界海關組織海關數據模型總數據集2.O(Overall data set for version 2.0 of WCO Customs Data Model)
聯閤國貿易及運輸地點代碼(UN/I.OCODE)(United Nations Code for Trade and Transport Locations)(UN/I_OCODES)
UNDG Code聯閤國危險品標識代碼
UN/ECE第20號推薦標準國際貿易計量單位代碼(UN/ECE Recommendation No.20-Codes for Units of Measure Us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UN/ECE第28號推薦標準運輸工具類型代碼(UN/ECE Recommendation No.28-Codes for Types of Means of Transport)
3術語和定義
GB/T14805.1-2007、GB/T15191-1997、GB/T18391.1-.2009、GB/T19256.8-2009及GB/T22155-2008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4縮略語
下列縮略語適用本文件。
AWB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空運單(IATA Air Waybill)
CIM 鐵路托運單(CIM公約)[Rail Consignment Note(CIM Convention)]
CIM Convention國際鐵路貨物運輸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Goods by Rail,CIM)
CIMP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貨物交換報文程序手冊(CARGO-IMP手冊)[(IATA Cargo Interchange Message Procedures Manual(CARGO-IMP manual)]
CMR 公路托運單(CMR公約)[Road Consignment Note(CMR Convention)]
CMR Convention 國際公路貨物運輸閤同公約(Convention on the Con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Goods by Road,CMR)
EC 歐共體(European Communities)
EFTA 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IATA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ICC 國際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INV 聯閤國套閤式發票格式(United Nations Layout Key for Aligned Invoices)
MAR 國際海運組織(IMO)格式和國際航運公會(ICS)標準提單(IMO Model forms and ICS Standard Bill Lading)
……

前言/序言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10年製定)(501 GB26321)》精選參考書目:聚焦前沿技術與行業規範的深度解讀 本匯編作為係統梳理2010年間中國國傢標準製定成果的權威性資料,其價值在於為研究、設計、生産、檢驗及監管等各個環節提供瞭統一的技術基準和規範依據。然而,對於希望拓寬視野,瞭解標準製定背景、前沿技術發展趨勢,或尋求特定領域深度解析的讀者而言,單一的規範匯編可能無法完全滿足需求。 因此,我們精心遴選瞭一係列與國傢標準製定工作具有互補性、前瞻性或深化解釋作用的參考書籍。這些書籍涵蓋瞭標準科學的理論基礎、新興技術領域的實踐應用,以及對具體標準解讀的深入分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立體和動態的知識圖譜,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國傢標準體係。 --- 一、 標準化理論與管理前沿探索 理解國傢標準如何産生、如何影響産業發展,需要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對國際前沿的把握。以下書籍從宏觀和微觀層麵剖析瞭標準化的核心機製與未來走嚮: 1. 《標準科學導論與標準化戰略研究》 內容聚焦: 本書係統闡述瞭標準化的基本原理、曆史演變及其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重點探討瞭標準製定過程中涉及的利益協調、技術路綫選擇、知識産權保護等復雜議題。特彆關注2010年前後,中國在參與國際標準製定方麵所采取的戰略布局,以及標準如何成為推動産業結構升級的關鍵工具。 互補性分析: 它提供瞭對《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10年製定)》中所有標準的“方法論”支撐,解釋瞭“為何”要製定這些標準,以及它們在國傢技術體係中的層級和作用。 2. 《全球技術法規與標準協調:挑戰與對策》 內容聚焦: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技術壁壘和法規差異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障礙。本書深入分析瞭WTO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協定框架下,各國標準體係(如IEC、ISO、EN、ANSI)的互認機製與衝突點。書中對2010年中國在應對發達國傢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如何通過製定或修訂國傢標準以促進産品齣口和市場準入進行瞭詳盡的案例分析。 互補性分析: 匯編中的標準往往是“國內版本”,本書則提供瞭“國際對標”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這些國內標準在國際舞颱上的位置和兼容性要求。 3. 《標準化組織與利益相關者管理實踐》 內容聚焦: 標準的生命力來源於其被廣泛接受和采納。本書詳細剖析瞭在標準製定周期中,如何有效識彆、平衡和管理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及企業(特彆是大型跨國公司)的多元化利益訴求。書中對2010年左右,中國新興産業(如軌道交通、新能源)在標準製定過程中遇到的利益博弈進行瞭深度剖析。 互補性分析: 它揭示瞭標準文本背後復雜的社會技術網絡,幫助讀者理解為何某些標準(如GB 26321可能涉及的特定技術領域)的最終措辭是當前的形式。 --- 二、 特定技術領域的前沿應用與深度解析(以2010年技術熱點為參照) 國傢標準通常是特定時期技術成熟度的集中體現。要深入理解2010年製定的標準(如GB 26321可能涉及的材料、安全或信息技術領域),必須結閤當時的技術發展脈絡。 4. 《21世紀初先進復閤材料的性能評估與應用規範》 內容聚焦: 假設匯編中的標準涉及材料科學,本書將聚焦於2000年至2010年間,碳縴維、納米復閤材料等前沿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車輕量化中的應用進展。書中詳述瞭材料的疲勞測試、長期服役性能預測方法,以及國際上對這些新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評估體係。 互補性分析: 如果GB 26321涉及材料性能要求,本書則提供瞭超越標準“硬性指標”的“軟性知識”——即支撐這些指標背後的實驗方法和科學依據。 5. 《工業控製係統(ICS)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與防禦策略》 內容聚焦: 2010年前後,隨著工業物聯網(IIoT)概念的興起,針對SCADA係統和DCS係統的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齣。本書係統介紹瞭當時主流的風險評估模型(如CVSS的早期應用),以及針對PLC、RTU等工控設備的滲透測試技術和隔離策略。 互補性分析: 若GB 26321是針對特定工業設備的安全要求,本書則提供瞭實施這些安全標準時所需的具體技術手段和操作指南,是標準落地的“操作手冊”。 6. 《高精度數字測量技術在質量控製中的集成應用》 內容聚焦: 隨著製造業對精度要求的提高,激光掃描、三坐標測量機(CMM)等先進測量設備得到普及。本書詳細介紹瞭這些設備的數據采集、誤差補償算法,以及如何將測量結果與設計基準(如GD&T,幾何尺寸和公差)進行有效關聯,確保産品質量的可追溯性。 互補性分析: 標準往往規定瞭“閤格的精度範圍”,而本書則講解瞭“如何精確地測量”以達到或證明達到該範圍的技術流程。 --- 三、 行業標準解讀與案例分析:以點帶麵 國傢標準(GB)通常具有宏觀指導性,而行業標準(如GB/T、JB、HG等)則提供瞭更細緻的操作指導。以下書籍通過對具體行業的深入挖掘,佐證瞭國傢標準的製定邏輯。 7. 《電子電氣設備環境適應性測試:從標準要求到實驗室實操》 內容聚焦: 本書以大量的工程實例,解讀瞭針對電子産品在溫度、濕度、振動、電磁兼容(EMC)等環境下的測試流程。書中詳細對比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對同一類産品(例如2010年大規模應用的消費電子産品)的環境適應性標準差異,並著重介紹瞭中國標準體係中對關鍵環境指標的設置邏輯。 互補性分析: 讀者可以結閤匯編中的環境標準條款,參考本書中的實驗室布置圖、測試夾具設計和數據分析報告,進行全麵的自我審查和驗證。 8. 《麵嚮特定應用場景的材料失效分析方法論》 內容聚焦: 失敗是最好的老師。本書匯集瞭2000年代末期至2010年初,中國在重大工程項目(如橋梁、壓力容器、關鍵電子元件)中遇到的材料失效案例。通過斷口分析、能譜分析(EDS)、X射綫衍射(XRD)等手段,逆嚮推導齣原始材料設計或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並探討瞭這些教訓如何轉化為新的國傢標準建議。 互補性分析: 這是對匯編中“預防性”標準的一種“事後驗證”。它告訴讀者,標準中的那些“禁止項”和“限製條件”是如何用血淋淋的工程事故換來的,從而提升讀者對標準的敬畏感和執行力。 --- 通過閱讀上述參考書目,讀者不僅能掌握2010年國傢標準所確立的技術底綫,更能理解這些標準背後的科學原理、管理哲學以及它們所處的快速變化的技術時代背景,從而實現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試圖從這本厚重的《中國國傢標準匯編》裏,找到一些關於“2010年”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國在某些特定領域(比如食品安全或者電子産品性能)有哪些裏程碑式的標準更新。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靜止的時間膠囊,它忠實地記錄瞭那個時刻的標準原貌,卻缺乏必要的時代背景解讀或修訂曆史的梳理。它呈現的是“是什麼”,而不是“為什麼”以及“後來的發展如何”。這使得閱讀體驗變得異常枯燥,每一頁都是冰冷的規範陳述,缺乏任何引導性的敘述或注釋來幫助理解這些標準製定的初衷和背後的技術博弈。舉個例子,我隨意翻到關於某一化工産品的安全標準部分,裏麵關於儲存條件的規定非常嚴格,但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恰恰是2010年,需要對這些條件做齣如此苛刻的界定?是不是當時發生瞭什麼重大的安全事故促使瞭這些調整?這本書沒有告訴我。它隻是冷峻地擺在那裏,要求讀者帶著先驗知識來“對號入座”。對於曆史愛好者或者政策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在於作為原始資料的參考,但若期待它能提供一個關於“2010年標準變遷史”的敘事,那將會是大失所望的。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簡直是反人類工程學的典範。我不是在苛求一本國傢標準匯編要像精裝小說一樣賞心悅目,但如此密集、字體微小且缺乏足夠的留白和層級區分的排版,是對讀者視力的極大考驗。長時間聚焦在這些密密麻麻的字符上,眼睛很快就會疲勞乾澀,更彆提去分辨那些細微的腳注和修飾語瞭。當我需要快速查找某個特定標準號時,由於目錄結構也極其龐雜,尋找過程就像在大海撈針,每翻一頁都可能錯過關鍵信息。我感覺設計這本匯編的人,是把“信息密度最大化”當成瞭最高目標,完全忽略瞭“信息可讀性”的需求。這讓我不禁懷疑,製定這些標準的專傢們,日常工作難道不是依靠高度定製化的數字化檢索係統嗎?如果這套紙質書是他們日常參考的載體,那他們的工作效率得有多麼感人。對於需要頻繁查閱特定條款的用戶來說,這本實體書的效率遠低於任何電子數據庫,它更像是一種官方備案存檔的存在,而不是高效的工作輔助工具。

評分

這本《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10年製定)(501 GB26321)》的厚度著實讓人望而生畏,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是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和嚴謹的條文格式,看得我這個門外漢頭暈眼花。我本以為作為一名普通讀者,能從中窺見一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標準製定背景或者應用案例,結果發現這本書完全是為行業內的資深人士量身打造的“武功秘籍”。裏麵詳盡地規定瞭各種技術指標、檢測方法和質量要求,每一個數字、每一個單位都精確到令人發指。比如,關於某種材料的拉伸強度測試,它不僅規定瞭具體的應力範圍,連環境溫度和濕度都有明確的限製條件,讓人不得不感嘆國傢標準製定工作的細緻入微。我嘗試著去理解其中關於“防火等級”的劃分,但那些復雜的代號和交叉引用的條款,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破解一串古老的密碼。對於希望快速瞭解某個行業基本規範的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堵高高的知識牆,它不提供“快速入門”的捷徑,隻展示瞭“精益求精”的深度。想要真正讀懂它,恐怕得先具備相關的專業背景,否則,這更像是一本放在案頭用來鎮紙的典籍,而非能輕鬆翻閱的工具書。它的價值在於其權威性和完整性,但對普通讀者的友好度幾乎為零。

評分

說到底,這本《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10年製定)(501 GB26321)》是一本典型的、極度專業化的工具書,它的價值完全內化於其所承載的規範性信息本身,而幾乎沒有外化為閱讀的愉悅感或易用性。我試著用它來應對一些簡單的常識性問題——比如,傢裏新買的插座是否符閤當時的電壓安全要求?——結果發現,要從這本巨著中找到與傢居電器相關的標準章節,簡直是一項需要專業工具輔助的艱巨任務。它的受眾群體非常明確:那就是需要引用、核對或遵守這些具體技術參數的工程師、質檢員或政府監管人員。對於我們這些“局外人”,它就像是一本用天書寫就的官方文件,雖然知道其中蘊含著重要的社會秩序和質量保障,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翻譯層”和“情景化”敘述,這些知識的價值無法嚮外部世界有效傳導。它是一座堅固的知識堡壘,但遺憾的是,堡壘的門票和通關指南,它自己並沒有提供。

評分

從內容構成來看,這本匯編似乎采取瞭一種“大雜燴”式的收錄方式,將完全不相關的多個行業標準並置在一起,這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造成瞭極大的閱讀碎片化。我可能正在閱讀關於建築材料的力學性能標準,下一頁突然就跳到瞭關於餐飲具消毒的微生物控製要求,這種上下文的劇烈切換,使得大腦很難進入持續的專注狀態。我期望的“匯編”或許能按照應用領域或技術門類進行更清晰的劃分和編排,比如將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標準集中在一起,所有“機械製造”的標準歸於另一捲。現在的這種編排方式,讓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孤立的知識點,缺乏橫嚮的聯係和對比。對於希望瞭解某一特定領域標準體係全貌的讀者來說,必須耗費大量時間去篩選和甄彆哪些內容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是需要暫時忽略的“噪音”。這種缺乏邏輯引導的堆砌,極大地削弱瞭這部匯編作為學習或研究資料的係統性價值,使其更像是不同部門在同一時間點上提交的原始文檔集閤。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