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501 GB26321)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501 GB263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GB26321
  • 标准汇编
  • 2010年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规范
  • 质量
  • 工程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
ISBN:9787506664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587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96
字数:16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501 GB26321)》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目录

GB/T 26321-2010 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数据元

精彩书摘

IS03535 设计数据记录纸和打印表格的方式(Forms design sheet and layout chart)
IS04217 表示货币和资金的代(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currencies and funds)
IS06346 货物集装箱代码、识别和标记(Freight containers-Coding,identification and mark-ing)
IS07372 贸易数据元目录 标准数据元(TDED)(IS0 7372 Trade data elements directory-Standard data elements)(TDED)
IS08601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的表示(Data elements and interchange formats-lnformation interchange-Representation of dates and times)
IS015459 信息技术唯一标识符(Information technology-Unique identifiers)
世界海关组织海关数据模型总数据集2.O(Overall data set for version 2.0 of WCO Customs Data Model)
联合国贸易及运输地点代码(UN/I.OCODE)(United Nations Code for Trade and Transport Locations)(UN/I_OCODES)
UNDG Code联合国危险品标识代码
UN/ECE第20号推荐标准国际贸易计量单位代码(UN/ECE Recommendation No.20-Codes for Units of Measure Us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UN/ECE第28号推荐标准运输工具类型代码(UN/ECE Recommendation No.28-Codes for Types of Means of Transport)
3术语和定义
GB/T14805.1-2007、GB/T15191-1997、GB/T18391.1-.2009、GB/T19256.8-2009及GB/T22155-200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本文件。
AWB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空运单(IATA Air Waybill)
CIM 铁路托运单(CIM公约)[Rail Consignment Note(CIM Convention)]
CIM Convention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Goods by Rail,CIM)
CIMP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货物交换报文程序手册(CARGO-IMP手册)[(IATA Cargo Interchange Message Procedures Manual(CARGO-IMP manual)]
CMR 公路托运单(CMR公约)[Road Consignment Note(CMR Convention)]
CMR Convention 国际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公约(Convention on the Con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Goods by Road,CMR)
EC 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ies)
EFTA 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IATA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ICC 国际商会(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INV 联合国套合式发票格式(United Nations Layout Key for Aligned Invoices)
MAR 国际海运组织(IMO)格式和国际航运公会(ICS)标准提单(IMO Model forms and ICS Standard Bill Lading)
……

前言/序言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501 GB26321)》精选参考书目:聚焦前沿技术与行业规范的深度解读 本汇编作为系统梳理2010年间中国国家标准制定成果的权威性资料,其价值在于为研究、设计、生产、检验及监管等各个环节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基准和规范依据。然而,对于希望拓宽视野,了解标准制定背景、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或寻求特定领域深度解析的读者而言,单一的规范汇编可能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因此,我们精心遴选了一系列与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具有互补性、前瞻性或深化解释作用的参考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标准科学的理论基础、新兴技术领域的实践应用,以及对具体标准解读的深入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和动态的知识图谱,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家标准体系。 --- 一、 标准化理论与管理前沿探索 理解国家标准如何产生、如何影响产业发展,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国际前沿的把握。以下书籍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剖析了标准化的核心机制与未来走向: 1. 《标准科学导论与标准化战略研究》 内容聚焦: 本书系统阐述了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重点探讨了标准制定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协调、技术路线选择、知识产权保护等复杂议题。特别关注2010年前后,中国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所采取的战略布局,以及标准如何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工具。 互补性分析: 它提供了对《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中所有标准的“方法论”支撑,解释了“为何”要制定这些标准,以及它们在国家技术体系中的层级和作用。 2. 《全球技术法规与标准协调:挑战与对策》 内容聚焦: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技术壁垒和法规差异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障碍。本书深入分析了WTO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定框架下,各国标准体系(如IEC、ISO、EN、ANSI)的互认机制与冲突点。书中对2010年中国在应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如何通过制定或修订国家标准以促进产品出口和市场准入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 互补性分析: 汇编中的标准往往是“国内版本”,本书则提供了“国际对标”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国内标准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和兼容性要求。 3. 《标准化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管理实践》 内容聚焦: 标准的生命力来源于其被广泛接受和采纳。本书详细剖析了在标准制定周期中,如何有效识别、平衡和管理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多元化利益诉求。书中对2010年左右,中国新兴产业(如轨道交通、新能源)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遇到的利益博弈进行了深度剖析。 互补性分析: 它揭示了标准文本背后复杂的社会技术网络,帮助读者理解为何某些标准(如GB 26321可能涉及的特定技术领域)的最终措辞是当前的形式。 --- 二、 特定技术领域的前沿应用与深度解析(以2010年技术热点为参照) 国家标准通常是特定时期技术成熟度的集中体现。要深入理解2010年制定的标准(如GB 26321可能涉及的材料、安全或信息技术领域),必须结合当时的技术发展脉络。 4. 《21世纪初先进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估与应用规范》 内容聚焦: 假设汇编中的标准涉及材料科学,本书将聚焦于2000年至2010年间,碳纤维、纳米复合材料等前沿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进展。书中详述了材料的疲劳测试、长期服役性能预测方法,以及国际上对这些新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估体系。 互补性分析: 如果GB 26321涉及材料性能要求,本书则提供了超越标准“硬性指标”的“软性知识”——即支撑这些指标背后的实验方法和科学依据。 5. 《工业控制系统(ICS)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御策略》 内容聚焦: 2010年前后,随着工业物联网(IIoT)概念的兴起,针对SCADA系统和DCS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主流的风险评估模型(如CVSS的早期应用),以及针对PLC、RTU等工控设备的渗透测试技术和隔离策略。 互补性分析: 若GB 26321是针对特定工业设备的安全要求,本书则提供了实施这些安全标准时所需的具体技术手段和操作指南,是标准落地的“操作手册”。 6. 《高精度数字测量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集成应用》 内容聚焦: 随着制造业对精度要求的提高,激光扫描、三坐标测量机(CMM)等先进测量设备得到普及。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设备的数据采集、误差补偿算法,以及如何将测量结果与设计基准(如GD&T,几何尺寸和公差)进行有效关联,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互补性分析: 标准往往规定了“合格的精度范围”,而本书则讲解了“如何精确地测量”以达到或证明达到该范围的技术流程。 --- 三、 行业标准解读与案例分析:以点带面 国家标准(GB)通常具有宏观指导性,而行业标准(如GB/T、JB、HG等)则提供了更细致的操作指导。以下书籍通过对具体行业的深入挖掘,佐证了国家标准的制定逻辑。 7. 《电子电气设备环境适应性测试:从标准要求到实验室实操》 内容聚焦: 本书以大量的工程实例,解读了针对电子产品在温度、湿度、振动、电磁兼容(EMC)等环境下的测试流程。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同一类产品(例如2010年大规模应用的消费电子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标准差异,并着重介绍了中国标准体系中对关键环境指标的设置逻辑。 互补性分析: 读者可以结合汇编中的环境标准条款,参考本书中的实验室布置图、测试夹具设计和数据分析报告,进行全面的自我审查和验证。 8. 《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材料失效分析方法论》 内容聚焦: 失败是最好的老师。本书汇集了2000年代末期至2010年初,中国在重大工程项目(如桥梁、压力容器、关键电子元件)中遇到的材料失效案例。通过断口分析、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逆向推导出原始材料设计或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并探讨了这些教训如何转化为新的国家标准建议。 互补性分析: 这是对汇编中“预防性”标准的一种“事后验证”。它告诉读者,标准中的那些“禁止项”和“限制条件”是如何用血淋淋的工程事故换来的,从而提升读者对标准的敬畏感和执行力。 --- 通过阅读上述参考书目,读者不仅能掌握2010年国家标准所确立的技术底线,更能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科学原理、管理哲学以及它们所处的快速变化的技术时代背景,从而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简直是反人类工程学的典范。我不是在苛求一本国家标准汇编要像精装小说一样赏心悦目,但如此密集、字体微小且缺乏足够的留白和层级区分的排版,是对读者视力的极大考验。长时间聚焦在这些密密麻麻的字符上,眼睛很快就会疲劳干涩,更别提去分辨那些细微的脚注和修饰语了。当我需要快速查找某个特定标准号时,由于目录结构也极其庞杂,寻找过程就像在大海捞针,每翻一页都可能错过关键信息。我感觉设计这本汇编的人,是把“信息密度最大化”当成了最高目标,完全忽略了“信息可读性”的需求。这让我不禁怀疑,制定这些标准的专家们,日常工作难道不是依靠高度定制化的数字化检索系统吗?如果这套纸质书是他们日常参考的载体,那他们的工作效率得有多么感人。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条款的用户来说,这本实体书的效率远低于任何电子数据库,它更像是一种官方备案存档的存在,而不是高效的工作辅助工具。

评分

从内容构成来看,这本汇编似乎采取了一种“大杂烩”式的收录方式,将完全不相关的多个行业标准并置在一起,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造成了极大的阅读碎片化。我可能正在阅读关于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标准,下一页突然就跳到了关于餐饮具消毒的微生物控制要求,这种上下文的剧烈切换,使得大脑很难进入持续的专注状态。我期望的“汇编”或许能按照应用领域或技术门类进行更清晰的划分和编排,比如将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标准集中在一起,所有“机械制造”的标准归于另一卷。现在的这种编排方式,让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缺乏横向的联系和对比。对于希望了解某一特定领域标准体系全貌的读者来说,必须耗费大量时间去筛选和甄别哪些内容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是需要暂时忽略的“噪音”。这种缺乏逻辑引导的堆砌,极大地削弱了这部汇编作为学习或研究资料的系统性价值,使其更像是不同部门在同一时间点上提交的原始文档集合。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从这本厚重的《中国国家标准汇编》里,找到一些关于“201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国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食品安全或者电子产品性能)有哪些里程碑式的标准更新。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静止的时间胶囊,它忠实地记录了那个时刻的标准原貌,却缺乏必要的时代背景解读或修订历史的梳理。它呈现的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以及“后来的发展如何”。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异常枯燥,每一页都是冰冷的规范陈述,缺乏任何引导性的叙述或注释来帮助理解这些标准制定的初衷和背后的技术博弈。举个例子,我随意翻到关于某一化工产品的安全标准部分,里面关于储存条件的规定非常严格,但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恰恰是2010年,需要对这些条件做出如此苛刻的界定?是不是当时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安全事故促使了这些调整?这本书没有告诉我。它只是冷峻地摆在那里,要求读者带着先验知识来“对号入座”。对于历史爱好者或者政策研究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作为原始资料的参考,但若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关于“2010年标准变迁史”的叙事,那将会是大失所望的。

评分

说到底,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501 GB26321)》是一本典型的、极度专业化的工具书,它的价值完全内化于其所承载的规范性信息本身,而几乎没有外化为阅读的愉悦感或易用性。我试着用它来应对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问题——比如,家里新买的插座是否符合当时的电压安全要求?——结果发现,要从这本巨著中找到与家居电器相关的标准章节,简直是一项需要专业工具辅助的艰巨任务。它的受众群体非常明确:那就是需要引用、核对或遵守这些具体技术参数的工程师、质检员或政府监管人员。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它就像是一本用天书写就的官方文件,虽然知道其中蕴含着重要的社会秩序和质量保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翻译层”和“情景化”叙述,这些知识的价值无法向外部世界有效传导。它是一座坚固的知识堡垒,但遗憾的是,堡垒的门票和通关指南,它自己并没有提供。

评分

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501 GB26321)》的厚度着实让人望而生畏,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条文格式,看得我这个门外汉头晕眼花。我本以为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能从中窥见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标准制定背景或者应用案例,结果发现这本书完全是为行业内的资深人士量身打造的“武功秘籍”。里面详尽地规定了各种技术指标、检测方法和质量要求,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单位都精确到令人发指。比如,关于某种材料的拉伸强度测试,它不仅规定了具体的应力范围,连环境温度和湿度都有明确的限制条件,让人不得不感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细致入微。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防火等级”的划分,但那些复杂的代号和交叉引用的条款,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破解一串古老的密码。对于希望快速了解某个行业基本规范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堵高高的知识墙,它不提供“快速入门”的捷径,只展示了“精益求精”的深度。想要真正读懂它,恐怕得先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否则,这更像是一本放在案头用来镇纸的典籍,而非能轻松翻阅的工具书。它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和完整性,但对普通读者的友好度几乎为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