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笔记9(第5编)

全宋笔记9(第5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宋代史料
  • 笔记文献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宋史
  • 地方志
  • 社会生活
  • 风俗习惯
  • 人物传记
  • 文献索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00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4505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象史料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
字数:1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波杂志》十二卷、《清波别志》三卷,周焊撰。周焊(一二一七-一一九八后),字昭礼,泰州人。出身官宦家庭,一生未仕。「家藏故书几万卷,平时父子自相师友」。五十岁时曾作为使节的下属到过金国。晚年定居杭州,「日往来湖山间,把酒赋诗,悠然自得其乐」。此书即在这段时间写成,以「寓居中都清波门之南」,因名其集。其书「纪前言往行及耳目所接」之事,如典章制度、时事政治、名人轶事、风俗物产等。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常为学者所称引,是研究宋代历史、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杂志》卷七《使高丽》条与《别志》卷上《密室语》、《柴钦奏疏》条记宋、金结盟经过细节甚详,他书未见,弥足珍贵。

目录

清波杂志
清波别志
北辕录

精彩书摘

近时杨诚斋廷秀诗,有「玉堂着句转春风,诸老从前亦寓忠。谁为君王供帖子,丁宁绮语不须工」之句,是亦此意。顷得《玉堂集》,分为八帙。或云李汉老所编者,亦有皇太子府春、端帖子。
康定二年,刘涣奉使入西羗,招纳喻厮罗族部。蕃法【三】,唯僧人所过不被拘留,资给饮食。涣乃落发僧衣以行。李复圭云耳【四】。�p得《刘氏西行录》,乃涣所纪,往返系日以书,甚悉,且多篇咏。虽所至必与蕃僧接,且赖其乡导。既仗使节,辟官属、计事宜、结恩信【五】、称诏锡賫茶彩,悉用汉官威仪。范蜀公《东斋记》、王圣涂《渑水燕谈》皆及涣出使事,俱不言祝发。涣字仲章,保塞人。天圣中以奉礼郎上书请彻帘还政,后为右正言,又随孔道辅论废后事,以工部尚书致仕,元丰元年卒。
「沈隐侯曰:『古儒士为文【六】,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事,二也;易读诵【七】,三也。』邢子才曰:『沈侯文章【八】,用事不使人觉,若胷臆语。』深以此服之。杜工部作诗,类多故实,不似用事者。是皆得作者之奥。樊宗师为文奥滥不可读,亦自名家。才不逮宗师者,固不可效其体。刘勰《文心雕龙》论之至矣。」向传《景文笔录》,复得一编名《摘粹》,四十八事,如辨碑刻及字音三四条,皆互出。前所论文见于《摘粹》。为文奥漩,公谓才不逮者不可效其体。以是知公所修《唐书》,后学其可妄议!
……
《全宋笔记》(第十二编)图书简介 卷帙浩繁,钩沉覈繁,一窥宋代文人心灵的幽微与时代的侧影 《全宋笔记》(第十二编)作为鸿篇巨制《全宋笔记》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聚焦于《全宋笔记》(第九编,第5册)所收录的特定文集或主题,而是肩负着梳理、汇集和展现宋代笔记文学另一重要维度的使命。本卷的编纂,严格遵循了对宋代笔记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性抢救、整理和研究的总体方针,力图在时间脉络、地域分布和思想范畴上,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立体的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图谱。 一、 编纂旨归与核心价值 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与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笔记文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空前繁荣,成为观察宋代社会肌理、学术风尚、风俗人情、乃至个体生命体验的“微观历史”载体。本卷的编纂,其核心价值在于“补遗”与“深化”。 “补遗”的维度: 鉴于宋代笔记数量之巨,且散佚情况严重,本卷着重收录了那些在先前各编中未能囊括,或因版本稀见、流传受阻而未能纳入的笔记精品。这包括了部分地方志中附录的佚文、与史书相互参证而发现的片段,以及一些以单行本形式流传、内容独特的私人著述。我们致力于将那些长期“沉睡”于深阁之中的珍贵文献重见天日。 “深化”的视角: 本卷并非单纯地罗列文献,而是通过对所收录笔记的内在关联进行审视,试图深化对宋代士人“日常性知识”的理解。这些笔记往往记录了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对民间传说的记录、对古董器物与金石文字的考辨,以及他们在仕途失意或闲暇时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二、 本卷收录的主要内容范畴 《全宋笔记》(第十二编)的选目标准极为审慎,旨在平衡史料价值、思想深度与文学趣味性。本卷的收录范围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相互交织的板块: 1. 哲理思辨与心性体悟类笔记: 宋代是理学兴盛的时代,诸多学者在著述中流露出对“格物致知”、“心即理”的探索。本卷收录了一些篇幅不长但思辨深刻的笔记,它们往往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对朱子学、陆王学乃至禅宗思想的即时感悟与辨析。例如,有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辩证讨论,也有对“知行合一”在日常实践中的具体体会的记录。这些文字,为我们理解宋代知识分子内向性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2. 典章制度与官场生态类记述: 宋代的政治制度复杂且变动频繁,士大夫的政治生活充满了微妙的张力。本卷收录了部分记述具体行政流程、官员任职经历、或对特定律令进行评论的笔记。它们不像正史那样宏大叙事,而是以切身的体验描摹出官场的运作逻辑、人情世故以及士大夫在忠君与守节之间的挣扎。这对于研究宋代的基层治理和文官集团的内部生态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3. 异闻杂记与风俗人情志: 宋代的商业繁荣、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这在笔记中留下了大量生动的痕迹。本卷精选了一批记载奇闻异事、地方风俗、节庆习俗、饮食医药的篇目。这些内容展现了宋代民众的信仰体系、生活情趣和对未知事物的想象力。它们是考察宋代社会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细节支撑。 4. 诗词考证与金石鉴藏之录: 宋代文人雅好金石、热衷于诗词评点。本卷包含了一些关于前代诗文的精妙赏析、对特定词牌格律的推敲,以及对出土文物、碑刻文字的拓印与考证记录。这些笔记不仅是宋代文献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体现了宋人对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审美趣味的提升。 三、 版本校勘与学术严谨性 本卷的整理工作,秉持了极高的学术标准。我们对所收录的每一篇笔记,都尽可能追溯其最早的抄本或刻本源头,进行细致的比对与校勘。在整理过程中,我们遵循“存其真貌”的原则,对于原文中可能存在的异文、脱漏或讹误之处,均以清晰的校注方式予以说明,力求还原文献的原始风貌,便于后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四、 对研究领域的价值辐射 《全宋笔记》(第十二编)的出版,将极大地拓宽宋代历史、文学、思想、艺术乃至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视野。它为研究宋代知识分子的私人世界、学术交游、日常伦理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素材库。通过这些散点式的记录,我们得以拼凑出那个伟大时代的复杂面貌,体会到士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心声。它不是一部宏大的通史,却是解读宋代社会文化肌理的无数关键钥匙。 本书不仅是宋代文献整理工程的坚实一步,更是一部跨越时空,与宋代文人进行深度对话的珍贵文本集合。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痴迷于宋代历史的“老书虫”来说,这第五编的出现,简直是久旱逢甘霖。过去收集的宋代笔记多以“名家大作”为主,难免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或文人的刻意修饰。而这本集子中的许多内容,更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记录的是更为鲜活、更具烟火气的时代气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段关于地方官员与百姓互动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宋代行政体系的运作实况及其局限性,远比正史中的宏观论述要具体得多。编者在整理时对底本的选择和校勘工作做得极为细致,每一处重要的改动都有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研究特定文本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信赖感。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浩繁,但通过合理的分类和清晰的排版,阅读起来并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反倒有一种探索宝藏的乐趣。

评分

这本《全宋笔记9(第5编)》的选材眼光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拘泥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史料,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浩如烟海的宋代文献中略显沉寂的篇章。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文人墨客之间,感受他们对世事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在梳理这些零散笔记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不仅忠实地呈现了原文,更在考证和注释上下了苦功。比如,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他都能给出清晰精准的解释,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顺畅地领略其精髓。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尤为生动,那些关于市井百态、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片段,如同老电影的慢镜头,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宋代呈现在眼前。尤其是几篇关于风俗习惯的记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宋代生活的想象空间,不再仅仅停留在那些高雅的诗词歌赋之中。这本笔记集的整理,无疑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史、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符合其内容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地温润,墨色清晰匀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但抛开形式不谈,内容本身才是核心。这第五编的内容,着重表现了宋代文人“以文载道”的实践过程。我注意到其中穿插了许多关于诗词创作、书画鉴赏的札记,这些内容并非空洞的理论阐述,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创作心路和对前人作品的评价。尤其是几则关于“格物致知”的微观记录,让我看到了宋代士人那种近乎执着的求知欲——他们不放过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细节。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这些零散的笔记被完美地保存了下来。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日常精神生活,丰富了我对宋人精神世界的理解。

评分

初捧《全宋笔记9(第5编)》,我原以为这又是一部冷僻的学术工具书,但一旦沉浸其中,便发现自己被那个时代的智慧所深深吸引。此卷的选录,巧妙地避开了常见的“爆款”篇章,转而聚焦于一些更具地域性或专业性的记述,这无疑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度视野。比如,其中对于南方某一州府水利建设的简短记录,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宋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精巧之处,比起冗长的政书更具现场感。阅读这些笔记,如同在历史的迷雾中忽然找到了几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火,指引着我们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细微脉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合上的书,而是需要时常翻阅、反复咀嚼的案头清供。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只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次对宋代知识分子群像的立体再现。

评分

翻开这本《全宋笔记9(第5编)》,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不同于一般的文集汇编,这里的每一篇笔记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不同侧面的宋代精神面貌。我尤其欣赏编者在选取材料时所保持的平衡感,既有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也有田园山水间的宁静致远。阅读其中几则关于理学萌芽时期的记述,我深感震撼。那些看似随意的记录,实则蕴含着对宇宙本源和个体修养的深刻叩问,这种思想的张力贯穿始终,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在编排上似乎也遵循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让不同主题的笔记在前后照应中形成一种对话,这种编排上的匠心,使得整体阅读体验更为连贯和引人入胜。可以说,这是一部不仅供人查阅,更适宜静心沉思的佳作。

评分

全宋笔记史料之一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宋史研究者必备。

评分

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是人生之必需。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以便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 读书就如同一个科学家去读当代文学作品,一个诗人去读某个考古学家的记录一样,读是因为喜欢,读是源于兴趣,有一句话说的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正是这种兴趣的阅读,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小学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看各种各样的“闲书”,从爸爸妈妈给订阅的儿童杂志,到一些文学名著,我都照单全收。即使是上中学以后,也是依然爱读书,也要在繁忙间隙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些许的休憩。拿起一本喜爱的书籍,就好像随手推开一扇窗户,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这风景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委婉,或雄伟磅礴,或感人肺腑,令我浑然忘却了学习中的烦恼与不快,仿佛排徊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挥着思想的翅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捧一帧书册,看史事五千;品一壶清茗,行通途八百。无须走马塞上,你便可看楚汉交兵;无须程门立雪,你便可听师长之谆谆教诲。莘莘学子,自幼苦读经书,不惜为此头悬梁,锥刺骨,为的是什么,就是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开卷”。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红楼巨著”;纪晓岚“饱览群书,徜徉书海”,方得“天下第一才子”称号……他们都是从“开卷”那里得到了最大的益处。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书,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书,可以使我们变得有修养。书,还可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就等着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同书一样,报纸上形形色色的消息,五花八门的知识,都像磁铁般吸引着人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社会天天在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启发,新的感受。忠实的读者因经常读报,不仅乐趣无穷,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有的人因此而走上了成功之路。毫无疑问,报纸是千百万人终身的良师和益友。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勤读报,会读报,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这样的好机会,我们从小就因该抓住;这样的好习惯,我们从小就因该养成。[BJTJ],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

评分

一个系列都买了,跟中华书局的互补。

评分

总体不错,虽然中间有点挫折,最后结果是好的

评分

不错的书,新出的一种。

评分

从印刷到排版都相当用心,是一套好书,希望能坚持出完。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这套书不错,早就想买了。

评分

笔记既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也可以当茶余饭后八卦书来看,有意思,喜欢,等着把全套收集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