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High-Rising Structur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High-Rising Structur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规范
  • 结构设计
  • 高层建筑
  • 国家标准
  • GB50135-2006
  • 工程建设
  • 建筑工程
  • 规范标准
  • 高耸结构
  • 建筑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058871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503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High-Rising Structur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9
字数:1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修订后的本规范共有7章4个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将规范适用范围扩大,包括了输电高塔和通信塔;根据本轮规范修订的总体格式,增加了第2章“术语与符号”;与国家最近颁布的新规范相关内容相协调;规定了各类高耸结构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可变荷载代表值的取值;提出了高耸结构采用振动控制技术的条件;规定了桅杆风振系数的计算;规定了带塔楼高耸结构的温度作用计算;提出了钢塔的埃菲尔效应及相应结构措施;规定了单管塔的径厚比;增加了柔性法兰的计算方法;增加了高耸结构中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规定;建议了高耸结构的基础选型,增加了高耸结构抗拔基础的设计和构造要求;增加了高耸结构桩基础设计的规定;附录中增加了高耸结构中常用的钢材的性能。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荷载与作用
4.1 荷载与作用分类
4.2 风荷载
4.3 覆冰荷载
4.4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4.5 温度作用及作用效应

5 钢塔架和桅杆结构
5.1 一般规定
5.2 钢塔桅结构的内力分析
5.3 钢塔桅结构的变形和整体稳定
5.4 纤绳
5.5 轴心受拉和轴心受压构件
5.6 偏心受拉和偏心受压构件
5.7 焊缝连接计算
5.8 螺栓连接计算
5.9 法兰盘连接计算
5. 10 钢塔桅结构的构造要求

6 混凝土圆筒形塔
6.1 一般规定
6.2 塔身变形和塔筒截面内力计算
6.3 塔筒极限承载能力计算
6.4 塔筒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6.5 混凝土塔筒的构造要求

7 地基与基础
7.1 一般规定
7.2 地基计算
7.3 基础设计
7.4 基础的抗拔稳定和抗滑稳定
附录A 材料及连接
附录B 轴心受压钢构件的稳定系数
附录C 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圆形、环形基础基底部分脱开时基底压力计算系数
附录D 基础和锚板基础抗拔稳定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 50135-2006):确保现代城市垂直天际线的安全与可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耸结构以其独特的空间利用优势和城市地标价值,在现代建筑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拔地而起的世界级摩天大楼,到通信信号传播的关键塔桅,再到风力发电的巨大叶片,这些高度惊人的工程杰作不仅挑战着人类的工程智慧,更对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 50135-2006)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生。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高耸结构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是确保这类特殊结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石。它不仅关注结构本身的承载能力,更深入考虑了风、地震等自然荷载对高耸结构可能产生的动态效应,以及材料性能、连接可靠性等关键因素。 一、 勘察先行:奠定安全根基 高耸结构的安全性,首先取决于对其所处环境的深入了解。该规范在勘察章节中,对场地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气候特点(尤其是风的分布规律)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准确的地质勘察数据,是确定基础形式、优化结构选型、评估潜在风险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例如,对于风力发电塔,精确的风速、风向以及湍流度数据,将直接影响到叶片和塔筒的设计参数。 二、 设计精细:应对复杂荷载 高耸结构的受力特点与普通建筑截然不同,风荷载通常是控制性因素。规范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风荷载的计算方法、风振响应分析等。它明确了不同类型的风荷载(如基本风压、阵风系数、地形系数等)的取值原则,并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考虑风荷载的动力效应,进行风振舒适度验算,以保证使用者在结构内的活动不受不良影响。 除了风荷载,地震作用同样是高耸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规范根据结构的动力特性,规定了地震作用的分区、场地类别以及结构抗震设防烈度等要求,并详细阐述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方法,确保结构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时能保持整体稳定,不发生倒塌。 同时,规范还对结构的自重、雪荷载、温度作用等其他可能影响结构安全的荷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要求设计人员综合考虑各种荷载组合下的最不利效应。 三、 结构体系与材料:多样化与高性能 高耸结构的设计,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功能需求和高度特点,选择不同的结构体系。规范对常见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原则和构造要求。 塔桅结构:例如通信塔、电视塔等,往往追求轻质高强,以塔式框架、悬索结构等形式出现,规范对这些结构的杆件连接、支撑体系、基础设计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指导。 烟囱、构筑物:这类结构对耐腐蚀性和高温性能有较高要求,规范对筒体结构、耐火材料、防腐措施等有明确规定。 高层建筑:虽然本文档专注于“高耸结构”,但其设计理念和某些基础要求与高层建筑有共通之处。高耸结构的设计规范,其核心在于解决高度带来的独有工程难题。 在材料方面,规范强调使用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建筑材料。对钢材、混凝土、连接件等材料的强度、耐久性、延性等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并鼓励采用新型高性能材料,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和经济性。 四、 连接可靠:细节决定成败 高耸结构的每一个连接点,都是潜在的薄弱环节。规范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详细规定了各种连接方式(如螺栓连接、焊接连接、锚栓连接等)的设计计算、构造措施和施工要求。它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考虑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疲劳损伤、以及在不利荷载组合下的可靠性,确保连接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安全可靠地工作。 五、 施工与验收:品质的最后一道防线 再精妙的设计,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施工。规范对高耸结构的施工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包括施工测量、构件制作、安装顺序、焊接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等各个环节。它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规范进行施工,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施工完成后,规范对高耸结构的验收标准和验收程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测和评估,确保结构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具备安全使用的条件。 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 50135-2006)是一部系统、全面、严谨的国家标准,它为高耸结构的科学设计、安全施工和可靠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该规范的实施,对于保障我国高耸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以及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凝聚了我国在高耸结构工程领域的经验智慧,是确保现代城市天际线安全、稳固、壮丽的重要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对我来说,是一部精密的“工具箱”,里面装着解决高耸结构设计难题的各种“零件”和“说明书”。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结构设计咨询服务的顾问,我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高耸结构项目,从几十层到几百层,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厂房。这本书就像我的“瑞士军刀”,能够迅速地为我提供最权威的设计依据。我常常会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比如场地条件、使用功能、抗震设防烈度等,在书中找到对应的设计章节,例如关于基础设计、结构体系选择、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计算等方面。书中精确的公式和详细的图例,能够帮助我快速地建立设计模型,并进行初步的验算。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风振舒适度以及极端风荷载下的结构响应分析。在高耸结构中,这些因素往往比静荷载更具挑战性。标准中提供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参数,能够帮助我有效地控制结构的晃动,确保使用者的舒适度。此外,书中对于结构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控制点,如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连接的可靠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更新换代,也意味着我对高耸结构设计技术的认知在不断进步,始终保持在行业的前沿。

评分

我对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的评价,更多的是从一个“求知者”的角度出发。作为一名对建筑结构抱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我常常会出于好奇心,去了解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是如何被设计和建造出来的。这本书,虽然专业性很强,但通过反复阅读和对照一些相关的科普资料,我逐渐领略到了其背后严谨的科学原理和精妙的设计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荷载和地震力的计算方法感到惊叹。了解到高耸结构需要承受如此巨大的自然力量,并且需要精确计算和应对,这让我对工程师的专业能力肃然起敬。书中关于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也让我理解到,高耸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能够长久地矗立在那里,承受时间的考验。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每一个公式和术语,但它所传达的严谨、科学、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宏伟建筑背后的科学奥秘,也让我对工程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对我这位从事结构抗震研究的学者而言,是一部极为宝贵的科研文献。它不仅为我提供了高耸结构设计的基本框架和技术要求,更在我进行理论研究和模型验证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我常常将书中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与计算机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别是我对书中关于高耸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分析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考虑结构的塑性变形、阻尼效应以及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地震反应的影响。这些复杂的分析方法,对于理解高耸结构在极端地震事件中的破坏机理至关重要。我也会从书中提取关键的参数和设计理念,用于开发新的计算模型或者改进现有的算法。例如,书中关于高耸结构的风致振动控制的研究,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正在尝试将其中的一些概念融入到我的抗震研究中,以期为建筑物的抗风抗震一体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这本书就像一座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连接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为我深入探索高耸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

评分

拿到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确实是一次学习和研究的“硬仗”。作为一名正在深入研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在校研究生,我深知标准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理论应用的基石,更是实践操作的根本遵循。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条文、公式和图表,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凝聚着无数专家和工程师的智慧与经验。它并非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籍,更多的是一本需要“啃”和“悟”的工具书。在实际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我经常需要参照这份标准来计算风荷载、地震作用,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以及验算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动力响应分析的部分,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攀升,结构在风、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表现变得尤为关键。标准的详细规定,例如关于风振系数的选取、阻尼比的确定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指导,避免了在复杂工程问题面前的盲目性。当然,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条文理解上的困难,需要结合教材、论文甚至请教老师来进一步弄懂。但正是这种挑战,也促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高耸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对复杂高耸结构的力学行为、安全控制以及经济性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是一个设计手册,更是检验和提升我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尺。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参与过多个超高层项目建设的总工程师,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的价值深有体会。它不仅仅是一本设计手册,更是确保高耸结构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建造的“圣经”。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我都会依据这本书来指导设计和施工。在初步设计阶段,我会重点关注书中关于结构体系选择、基础形式确定的原则,以及主要荷载的取值方法。这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确定项目的技术路线和投资预估。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书中关于构件尺寸、连接构造、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详细规定,是我进行工程设计的核心依据。我尤其重视书中关于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的章节。对于超高层建筑而言,风和地震的影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标准中详细的计算方法和验算要求,能够确保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不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我也会在施工过程中,对照书中关于施工质量控制和监测的要求,确保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这本书的修订和更新,也反映了我国高耸结构技术的发展水平,我一直关注着最新的标准动态,以便及时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独立建筑结构咨询师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是我的“案头宝典”。无论遇到何种类型的高耸结构设计委托,我都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最权威、最全面的指导。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论”。当我接到一个新建摩天大楼的设计项目时,首先会翻阅书中关于结构体系的选择章节,了解不同体系(如筒体结构、巨型框架结构等)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高度下的性能表现。接着,我会依据书中关于风荷载、地震作用的详细计算方法,进行结构的初步设计和参数优化。我特别重视书中关于结构整体稳定性、变形控制以及疲劳验算的条文。这些都是高耸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有时,我也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设计需求,例如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基础设计,或者在强风区域进行结构减振设计。这时,我就会在书中寻找相关的补充规定和推荐做法,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给出最适合客户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全面性和权威性,是我赢得客户信任、保证项目质量的坚实后盾。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活的”工程教材,它不断刷新我对建筑结构复杂性的认知。作为一名初级结构工程师,我刚开始接触高耸结构项目时,确实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我从最基础的条文开始,理解结构分类、荷载组合的原理,逐步深入到风荷载、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书中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推导过程,让我能够理解每一个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我尤其喜欢它在材料选用、连接构造以及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的详细规定。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工程的成败。例如,关于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在不同高度下的受力特点,以及它们在连接节点处的构造要求,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此外,标准中对于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的详细阐述,也让我认识到高耸结构设计并非仅仅是满足强度要求,更需要考虑其在大变形、高应力状态下的表现。我常常会在阅读书中条文的同时,对照一些经典的高耸结构案例,分析它们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难点,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加深理解。这本书的条文虽然严格,但正是这份严谨,让我对高耸结构设计充满敬畏,也充满信心。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在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的资深工程师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早已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我常常在项目启动初期,就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迅速查阅其中的相关章节,确定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关键技术指标。例如,在为一个新建超高层综合体项目进行初步方案设计时,我首先会关注其关于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以及基本风压的规定。标准中详细的参数选取方法和计算流程,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评估项目的安全等级和潜在风险。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条文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它相关的国家标准,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呼应。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需要综合理解和运用这些标准,才能设计出既安全可靠又经济适用的高耸结构。我特别欣赏标准中关于结构整体稳定性、构件延性以及施工控制等方面的详细要求。这些内容对于确保高耸结构在各种不利工况下的性能至关重要。有时,我也需要利用书中提供的公式和方法,进行更精细的结构动力分析,以确保结构在面对复杂荷载作用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这本书的更新和修订,也时刻牵动着我的专业发展,我一直关注着新版标准的发布,以期掌握最新的技术理念和设计方法,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设计服务。

评分

我是一名刚毕业不久,正在参与高层建筑项目的设计新人,拿到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后,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起初,面对书中众多的公式和专业术语,我感到有些畏惧。但是,随着我对项目理解的深入,以及在前辈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阅读和理解书中的内容。我发现,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条文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力学原理和工程智慧。例如,书中关于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的部分,让我理解了高层建筑在风和地震作用下是如何产生振动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结构参数来改善其动力性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荷载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地讲解了不同高度、不同风速下的风压计算,以及风振系数的选取方法。这些内容直接指导了我如何在设计软件中进行风荷载的施加和结构的验算。此外,书中对于结构整体稳定性的要求,让我明白了高层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局部构件的强度问题,更是整体结构的平衡和协调。每一次完成设计计算,我都会对照书中的条文进行核对,确保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这本书是我学习高耸结构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帮助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老兵,我亲眼见证了我国高耸结构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和总结。当我还是年轻工程师的时候,就已将它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料。书中不仅仅是条文,更是几代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我最常参考的是其中关于结构设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的规定。例如,关于结构抗震设计的章节,详细阐述了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到构件抗震设计的要求,这对于确保高耸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结构健康监测的初步探讨,虽然当时技术尚不成熟,但它已经预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常常会将书中提出的理论与我实际的工程经验相结合,例如,在遇到一些特殊的设计难题时,我会翻阅书中相关的条文,寻找理论上的依据和参考。有时,我也会与其他同行交流,讨论书中某些条文的理解和应用。这本书陪伴我走过了职业生涯的许多重要时刻,它不仅是我工作的指南,更是我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评分

绝对正版,发货很快。以后需要别的还会再来的。

评分

终于买到了 总是没货 正版 赞

评分

急用的,千万不要买,9天才能到货。

评分

可以

评分

书很厚,但读起来很舒服,专业类书籍,适合做设计的人使用

评分

it can be used lalala

评分

六里桥快递李师傅服务周到 赞!

评分

it can be used lalala

评分

绝对正版,发货很快。以后需要别的还会再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