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俞可平著一、敬畏民意、政改需抓住機遇、全球化與中國模式、中國治理變遷30年、蔣治與閤法性、走嚮官民共治的社會治理。
內容簡介
能否從製度上保證民意的嚮背成為執政者權力去留的決定性因素,是“權為民所用”、“權為民所賦”和“權為民所有”的試金石,也是民主政治的試金石。
離開民主去談論自由、平等、人權,就像離開市場經濟去談論自由貿易一樣不得要領。
我一直認為,新中國第三個30年的改革重點,將逐漸從經濟領域轉嚮社會政治領域。隨著改革中心的逐漸轉移,改革的難度也將顯著增大。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改革必須有所突破。特彆是在事關民主法治、社會公正、生態治理、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官員廉潔方麵,改革日益呈現齣不進則退的局麵。
東西方國傢在閤法性方麵遇到的嚴重挑戰意味著什麼呢?在我看來,這意味著政治閤法性在我們這個時代正在發生重大的轉型,閤法性的主要來源正在從福利、民主、善政等轉嚮善治。我認為,善治將是人類在21世紀重要的政治閤法性來源。僅有民主,不足以保證善治;沒有民主則不可能有善治。
政府沒有為公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客觀條件是一種重大失職,但試圖超過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公民的幸福,或者試圖替代公民去實現公民的幸福,則是相當危險的。著一、敬畏民意、政改需抓住機遇、全球化與中國模式、中國治理變遷30年、蔣治與閤法性、走嚮官民共治的社會治理。
作者簡介
俞可平,男,1959年生,浙江諸暨人。教授,政治學、哲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1988年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政治學專業畢業,獲政治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政治發展研究所所長,並任中央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傢、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課題總負責人,曾任聯閤國政府創新谘詢專傢、美國哈佛大學、杜剋大學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校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當代中國政治、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全球化、治理與善治、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
內頁插圖
目錄
敬畏民意
1.敬畏民意
2.人民至上
--60年來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3.依法治國必先依法治黨
4.人民政協與人民民主
5.更加重視社會自治
6.政改須抓住機遇
中國模式
7.全球化與“中國模式
8.新中國60年政治發展的邏輯
9.中國治理變遷30年(1978-2008)
10.政府創新的經驗與教訓
--對114個中國地方政府創新奬入圍項目的評析
11.新移民運動、公民身份與製度變遷
--對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農民工進城的一種政治學解釋
善治與閤法性
12.善治與閤法性
13.中國治理評估框架
14.走嚮官民共治的社會治理
對話
民主法治要有突破陛的發展
好的地方改革應上升為國傢製度
善治:打通幸福之路
一關於政府行為與人民幸福的對話
改革的前提是尊重農民意願
一成都試驗的三條啓示
全球化、當代世界與中國模式
一俞可平與福山的對話
社會良序更多依靠社會自治與自律
精彩書摘
人民政協與民主決策。我們通常說人民民主有四種形式,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說明人民主體現在國傢權力産生和運行的各個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民主選舉和民主決策對於人民民主而言,尤其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民主選舉主要解決權力的産生問題,即通過自由公正的選舉,將最能代錶人民利益的官員選拔齣來,授予他們權力。民主決策主要解決權力的使用問題,即選舉産生的官員不能為所欲為地使用其手中的權力,他們在製定政策時必須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從我國基本政治製度的設計看,民主選舉主要是各級人民代錶大會的功能,人民政協在民主選舉方麵沒有相應的製度性授權。但對於民主決策,各級政協可以而且應當發揮重要的作用。一方麵,應當改善政協委員的選拔和擇優機製,加強政協機關的自身建設,提高政協委員的代錶性和參政議政能力,從而增強政協自身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另一方麵,也應當考慮如何通過製度創新,使各級政協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和影響政府決策的閤法渠道。
人民政協與依法治國。民主最早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在漫長的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它雖然從未消失,但一直不曾是人類的理想政治製度。直到近代以後,民主纔開始成為“好東西“,從西方的政治文明變為世界的政治潮流,從少數國傢的政治現象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普遍價值。造成民主政治轉型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特彆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民主與法治的結閤。近代以後,越來越多的政治傢和思想傢開始認識到,民主與法治是一個硬幣的兩麵,相互不可分離。民主也隻有在法治的條件下,纔能真正造福於人民;法治也隻有在民主政治的前提下,纔真正能夠實現。
……
前言/序言
《秩序的邏輯:國傢構建、權力運作與社會轉型》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現代國傢在其漫長而麯摺的發展過程中,如何通過一係列復雜的國傢構建過程,確立其閤法性基礎、塑造其權力結構,並最終引導或應對社會轉型。我們將跳脫單一的地域限製,從全球視角齣發,考察不同文明、不同曆史時期下的國傢形成機製、權力擴張的動力與製約,以及權力體係與社會結構變遷之間的互動關係。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國傢或地區的政治製度進行孤立分析,而是力求提煉齣國傢構建與政治演進的普遍性規律與內在邏輯,為理解當下世界政治格局的復雜性提供一個更深邃的視角。 第一部分:國傢構建的基石:閤法性、主權與邊界 本部分將從理論與曆史的維度,探討現代國傢的形成所必須麵對的三大核心議題:閤法性、主權的確立以及國傢邊界的劃定。 閤法性的多重源泉: 閤法性是國傢權力的生命綫。我們將考察曆史上不同類型的閤法性來源,從傳統社會的君權神授、血緣宗法,到現代社會的民族主義、人民主權、意識形態認同,乃至通過經濟發展和公民權利保障所獲得的實踐閤法性。本書將深入分析,在不同的曆史語境下,哪種或哪幾種閤法性成為國傢得以建立並維持的壓艙石,以及當原有閤法性基礎動搖時,國傢又如何通過何種方式尋求新的閤法性支撐。例如,我們將探討早期民族國傢的興起,如何通過喚醒共同的民族情感和曆史敘事來構建新的閤法性,以及後殖民時代新獨立國傢,在缺乏深厚曆史根基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引進和改造外來意識形態來鞏固統治。 主權的演進與挑戰: 主權是國傢獨立自主的標誌,也是國傢對內實行最高權威、對外不受乾涉的根本原則。本部分將追溯主權概念的起源與演變,從“王權至上”到“人民主權”,再到國傢間相互承認的“互不乾涉內政”原則。同時,我們也將審視現代全球化語境下,主權所麵臨的挑戰,例如跨國組織的興起、全球性問題的齣現(如氣候變化、金融危機)如何模糊瞭國傢邊界,以及人道主義乾預等概念對傳統國傢主權的侵蝕。我們將分析,在主權概念不斷被稀釋與重塑的當下,國傢如何重新界定其主權內涵,並維護其核心利益。 邊界的形成與固化: 國傢邊界的劃定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區隔,更是政治、文化、身份認同的象徵。本書將探討邊界形成的多種路徑,包括戰爭、條約、殖民擴張、民族自決以及曆史遺留問題。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邊界(自然邊界、人為邊界)如何影響國傢的穩定性和內部凝聚力,以及當邊界被挑戰或跨越時,所引發的衝突與閤作。例如,我們將考察冷戰時期東西方陣營的意識形態邊界,以及其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不同國傢內部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結構。 第二部分:權力運作的機製:製度、精英與監控 一旦國傢機器得以建立,其核心任務便是通過一套運轉機製來行使權力,維持秩序。本部分將聚焦於國傢權力的具體運作方式,分析製度的設計、精英的構成與更替,以及權力對社會實施的監控與規訓。 製度的設計與變遷: 政治製度是權力運作的骨架。我們將剖析不同類型的政治製度(如議會製、總統製、一黨製、多黨閤作製)的內在邏輯、優缺點以及在不同社會土壤中的適應性。本書將重點研究製度的“曆史路徑依賴性”,即早期製度選擇如何長久地影響後續的製度演進,以及製度改革的動力與阻力。例如,我們將分析為何某些製度在特定國傢能夠長期穩定運行,而另一些製度則頻繁陷入僵局或危機。同時,我們將考察製度創新和變遷的驅動力,以及社會運動、精英博弈等因素如何推動製度的改革或顛覆。 精英的生成、選拔與競爭: 任何一個國傢都存在著掌握權力的精英群體。本部分將深入研究精英的構成,包括政治精英、經濟精英、文化精英、軍事精英等,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們將探討精英的選拔機製(如科舉、考試、世襲、推薦、選舉),以及不同選拔機製如何塑造精英的特質和權力基礎。同時,本書將分析精英集團內部的競爭與閤作,以及精英更替的模式(如革命、政變、選舉、和平過渡),並考察精英的閤法性危機如何影響整個國傢的政治穩定。 監控、規訓與控製: 為瞭維持秩序和權力,國傢必然要對社會進行監控與規訓。本書將考察國傢權力對社會進行監控的各種手段,從早期的官僚體係、軍事力量,到現代的媒體宣傳、意識形態灌輸、技術監控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滲透。我們將分析這些監控與規訓機製如何塑造公民的認知、行為和身份認同,以及它們在維護國傢統治中的作用。例如,我們將研究不同時期國傢如何利用媒體進行輿論引導,以及在信息時代,國傢如何應對網絡空間的挑戰。 第三部分:社會轉型的動力與阻力:現代化、革命與改革 國傢與社會之間存在著動態的互動關係,社會轉型往往是國傢構建與權力運作的直接後果,也是反過來塑造國傢命運的關鍵因素。本部分將聚焦於社會轉型的動力與阻力,分析現代化進程、革命的爆發與改革的策略。 現代化的多重維度: 現代化是一個復雜而多維度的社會變遷過程,不僅包括經濟的工業化、城市的興起,更涵蓋瞭政治的民主化、社會的教化、文化的世俗化以及個體權利的張揚。本書將考察不同國傢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經曆的挑戰,例如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文化認同的危機。我們將分析,一個國傢如何有效地整閤現代化帶來的各種動力,並化解其潛在的阻力,以實現相對平穩的社會轉型。 革命的邏輯與後果: 革命是社會轉型中最劇烈的形式。本書將剖析革命爆發的深層原因,包括社會經濟的嚴重失衡、政治的腐敗與失能、意識形態的衝突以及精英集團的瓦解。我們將考察革命的進程,分析其不同階段的特徵、關鍵人物的作用以及暴力手段的運用。同時,本書將深入研究革命對國傢構建、權力結構以及社會秩序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革命後國傢如何重建閤法性與秩序。 改革的策略與睏境: 改革是國傢在保持現有框架內進行調整與進步的嘗試。本部分將分析不同類型的改革,包括經濟改革、政治改革、社會改革等,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我們將考察改革的啓動機製、推動力量、利益博弈以及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與睏境。本書將研究成功的改革案例,分析其成功的要素,例如領導者的遠見、精英的共識、有效的激勵機製以及應對社會反彈的策略。同時,我們也將審視改革失敗的教訓,理解為何改革有時會適得其反,加劇社會動蕩。 結論:曆史的演進與未來的啓示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對國傢構建、權力運作和社會轉型規律的深入分析,為理解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復雜性提供一個曆史的、比較的視角。我們將強調,國傢並非靜態的存在,而是不斷被構建、被塑造、被挑戰的動態過程。權力並非永恒不變,而是受到製度、精英、社會力量等多重因素的製約與影響。社會轉型也並非單一的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麯摺、反復與選擇。 本書將不預設任何特定的政治模式或意識形態優越論,而是力求以客觀、嚴謹的態度,通過對曆史事實的梳理和理論的運用,揭示國傢運行和政治演進的內在邏輯。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普遍規律的理解,讀者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不同國傢所麵臨的挑戰的相似性與獨特性,以及理解當下國際政治風雲變幻的深層動因,從而為思考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嚮提供有益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