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用國內外已解密檔案文獻,分析中蘇同盟的內在分歧及其結局:一是毛澤東、赫魯曉夫與1957莫斯科會議以及中蘇為實現的軍事閤作;二是炮擊金門引發的蘇聯反應和中蘇分歧;三是“大躍進”、人民公社及蘇聯的反應;四是中印衝突以及中蘇分歧公開化;五是中蘇同盟破裂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分析。
附錄四個大檔案及外國人名譯名對照錶。
瀋誌華,1950年4月齣生。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曆史係兼職教授,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高級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研究方嚮為冷戰史,蘇聯史,特彆是中蘇關係史和朝鮮戰爭。
赫魯曉夫、毛澤東與中蘇未實現的軍事閤作
——關於防空協定、長波電颱及聯閤艦隊問題的再討論
這裏所說的軍事閤作,是就其狹義而言的,即雙方在戰爭狀態下協同作戰,或在和平時期為保障國傢安全、進行國土防禦所采取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聯閤軍事行動,而不包括一般意義上講的在交流軍事技術、提供武器裝備、培訓軍事人纔等方麵的相互援助和協作。從這個角度看,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及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蘇同盟充分體現瞭其軍事意義。此期的聯閤軍事行動,主要錶現為蘇聯齣動空軍部隊和飛機,幫助中共軍隊迅速占領新疆,協助中國進行沿海地區的防空,保障朝鮮戰場誌願軍的後勤補給綫等。應該說,這些軍事閤作對於鞏固新中國的政權,效果是明顯的,意義是重大的。
朝鮮戰爭結束以後,蘇聯在對中國實施全方位經濟援助的同時,也希望進一步加強雙方的軍事閤作,鞏固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方戰綫,從戰略上保證蘇聯的國傢安全。同樣,中國在動員全國力量投入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蘇聯提供軍事援助,並聯閤蘇聯的軍事力量,以保障國防,鞏固政權。然而,隨著中蘇關係從蜜月走嚮分裂,雙方在和平環境中的軍事閤作始終未能取得成功。
綜觀曆史可以得齣的結論是,社會主義陣營同盟關係的政治特徵決定瞭中蘇閤作關係的脆弱性,同時,赫魯曉夫與毛澤東個人因素的影響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大概不會有人否認: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執政黨之間的關係與國傢之間的關係是混淆在一起的;在這裏,國傢關係是黨際關係的延續,即各國共産黨把他們執政前相互關係的政治形態及其準則帶到瞭執政後的國傢關係中;共産主義運動本身是國際性的,特彆是 20世紀共産黨在各國(或各地)興起的時候,這種黨際關係錶現齣一個明顯的政治特徵,即各黨都要服從於一個指揮中心,實行下級服從上級的組織原則;由於在意識形態方麵的正統性和先導性,蘇聯共産黨一直處於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領導地位。然而,這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其本質是排斥被領導各黨的主權和獨立地位的。因此,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傢同盟關係有一種內在的不穩定性 ——一旦處於領導地位的黨(和國傢)的領導權受到挑戰,他們之間的同盟關係便會齣現動蕩,閤作也就無法維持下去。在戰後社會主義國傢關係中,這種事例不隻一次地錶現齣來。
本文著重分析 1950年代中後期在中蘇軍事閤作方麵所發生的三個事件,即遠東防空協定、建立長波電颱和組建聯閤艦隊問題。在以往涉及中蘇關係的研究中,國內學者對長波電颱和聯閤艦隊問題多有討論,但主要利用的是中方史料,其結論也比較簡單 ——蘇聯有意侵害中國主權而遭到抵製,導緻中蘇閤作失敗。本文則結閤近幾年披露的俄國檔案文獻及蘇方當事人的迴憶,從社會主義國傢同盟關係及其政治特徵的角度,對上述事件的曆史背景、原由以及兩國領導人處理問題的動機和方式,進行較為客觀的分析,並提齣一些或許不同以往的看法,就教於學界同仁。
一、雙方的閤作願望與蘇聯的領導者心態
斯大林去世以後,赫魯曉夫在爭奪蘇聯黨和國傢領導權的過程中,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和加大瞭援助中國的步伐,中蘇關係進入蜜月時期,兩國在經濟、外交和政治領域都錶現齣積極的閤作態度。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盡管雙方都有此需要和意願,中蘇之間的軍事閤作卻未能在朝鮮戰場共同作戰的基礎上進一步嚮前發展。個中原因,恐怕主要就在於,毛澤東認為中蘇兩國在同盟中的地位已經齣現瞭微妙變化,而赫魯曉夫則沒有及時調整原有的心態。
……
這本《冷戰的再轉型:中蘇同盟的內在分歧及其結局》,書名本身就透著一股不容小覷的曆史厚重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是如何層層剝繭,揭示齣那個一度被視為鋼鐵般牢不可破的中蘇同盟,其內部究竟孕育瞭哪些深層的裂痕,這些裂痕又如何一步步纍積,最終導緻瞭聯盟的瓦解,甚至對整個冷戰格局産生瞭怎樣的“再轉型”效應。我設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瞭大量的史料,或許是塵封已久的檔案,或許是當事人的迴憶錄,通過細緻的梳理和嚴謹的分析,將那些被曆史的煙塵所掩蓋的政治博弈、意識形態的暗流以及國傢利益的碰撞,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特彆是“內在分歧”這個詞,它暗示的絕非簡單的外部壓力,而是同盟內部權力結構的微妙變化、領導人之間的思想差異,乃至於不同國傢發展道路的漸行漸遠。想想毛澤東和斯大林,以及後來的毛澤東和赫魯曉夫,他們之間那些未曾公開的交鋒,那些被刻意淡化的矛盾,如果能在這本書中得到詳盡的展現,那將是多麼震撼的閱讀體驗。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中蘇關係史的一次梳理,更是一次對大國結盟本質的深刻反思,它能幫助我們理解,即便是最緊密的同盟,也可能因為內部的張力而走嚮終結,而這種終結,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戲劇化得多。
評分對於《冷戰的再轉型:中蘇同盟的內在分歧及其結局》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超越瞭傳統二元對立視角的解讀。長期以來,我們對中蘇關係的討論,往往傾嚮於將雙方置於“同誌加兄弟”或“貌閤神離”的極端描述中。然而,這本書的標題暗示,其研究將更加深入和 nuanced。我希望看到的是,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在中蘇同盟的早期,雙方在哪些方麵確實存在著真實的閤作基礎和共同目標,又是從何時何地開始,那些“內在的分歧”逐漸顯現,並最終演變成無法彌閤的裂痕。我猜想,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對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對外戰略決策的深入分析。例如,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獨立思考,是否被蘇聯視為一種挑戰?蘇聯在推動“世界革命”的過程中,對中國的要求和期望,是否與中國自身的國傢利益産生衝突?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在兩國關係的關鍵轉摺點,例如“十年論戰”等事件中,雙方的論點和策略是如何演變的,以及這些演變背後所代錶的深層原因。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為我們呈現齣中蘇同盟從形成到破裂的復雜軌跡,並揭示其對冷戰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那它無疑將是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
評分《冷戰的再轉型:中蘇同盟的內在分歧及其結局》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學術魅力。我一直對冷戰時期的國際關係,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同盟與對抗,抱有濃厚的興趣。而中蘇同盟,作為冷戰初期最重要的戰略聯盟之一,其內部的變遷和最終的破裂,無疑是理解冷戰走嚮的關鍵。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內在分歧”的?這是否意味著,除瞭錶麵上的意識形態爭論和邊界衝突,書中還將深入探討兩國在國傢戰略、發展模式、甚至民族性格層麵的深層差異? 我設想,作者可能通過梳理大量的曆史文獻,包括官方聲明、領導人講話、黨內文件,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私人信件,來還原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真相。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曾經“一邊倒”嚮蘇聯的中國,會最終與蘇聯分道揚鑣,並且在國際舞颱上扮演起更加獨立和復雜的角色。 所謂的“再轉型”,是否意味著中蘇同盟的破裂,並非簡單地結束瞭這段曆史,而是開啓瞭冷戰格局新的階段,一種新的力量格局和新的對抗模式?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宏大的曆史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中蘇同盟的興衰,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格局,以及其最終的結局,又對我們今天的國際關係産生瞭怎樣的啓示。
評分拿到《冷戰的再轉型:中蘇同盟的內在分歧及其結局》這本書,我的目光立刻被“內在分歧”和“結局”這兩個詞所吸引。這讓我聯想到,曆史並非總是按照預設的軌道運行,即便是看似牢不可破的同盟,內部也潛藏著瓦解的種子。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隱藏在國傢層麵下的個體因素——例如,兩位領導人之間性格的碰撞、個人野心的較量,甚至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差異——融入到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中。我想象,書中可能會有大量關於赫魯曉夫與毛澤東之間,或者斯大林與毛澤東之間,在私下會談、信件往來中所透露齣的微妙信息。這些信息,或許比公開的政治宣言更能揭示齣同盟內部真實的裂痕。書中關於“再轉型”的說法,也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意味著,中蘇同盟的破裂並非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分手”,而是對整個冷戰格局一次深刻的重塑。這種重塑體現在哪些方麵?是地緣政治的重新洗牌?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的對抗?還是國際力量對比的微妙變化?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解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中蘇同盟的終結,是如何為冷戰格局的後續演變埋下伏筆,甚至深刻地改變瞭世界曆史的走嚮。
評分我個人對曆史事件的分析,總是喜歡追溯其最根本的動因,而《冷戰的再轉型:中蘇同盟的內在分歧及其結局》這個標題,正好契閤瞭我這種求索的精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跳齣簡單的“曆史必然性”的框架,深入剖析中蘇同盟走嚮分裂的每一個細微節點。例如,在經濟援助、軍事閤作、國際戰略等諸多領域,中蘇兩國在利益訴求上是如何産生差異的?在意識形態層麵,雙方對馬剋思列寜主義的理解和實踐,是否早已存在著潛在的張力?書中是否會提及,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對中國産生瞭怎樣的觸動?而中國在“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運動中的探索,又如何被蘇聯視為一種離經叛道?我尤其關注的是,在國際舞颱上,中國是如何逐漸尋求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綫,與蘇聯的領導地位産生摩擦的。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去理解中國“獨立自主”戰略的形成過程,以及這種戰略與中蘇同盟的破裂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因果關係?我想,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兩國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基於各自的國傢利益、發展道路和意識形態理解,所必然走嚮的一種復雜博弈。如果這本書能夠生動地描繪齣這些角力過程,並揭示其深層原因,那麼它無疑將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學術著作。
評分速度依然剽悍。次日達,開捲有益,爭取早日逐本讀完。
評分好評,繼續加油努力,期待更好的寶貝,湊齊一套
評分《冷戰的轉型:中蘇同盟建立與遠東格局變化》介紹瞭冷戰格局在亞洲的轉型,即中蘇結盟及其帶來的遠東格局的變化,重點為中蘇高層之間在建立同盟問題上的博弈,同時對於中蘇結盟之前蘇聯對我國@的政策,中蘇結盟的經濟背景及蘇聯對我國的經濟援助,以及受到《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影響的對颱作戰問題和朝鮮戰爭問題都有所涉及。本書還附有大量有關蘇聯對華經濟援助、《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過程和條約文本的解密檔案,是瞭解中蘇結盟全過程的珍貴史料。作者簡介
評分《冷戰的再轉型》對中蘇關係破裂的分析深入。
評分《冷戰的起源:戰後蘇聯的對外政策及其轉變》主要論述瞭冷戰的思想根源、冷戰在歐洲的起源和在亞洲的起源情況,並從地緣政治和國傢決策等方麵進一步論證瞭冷戰形成的最初起因,對冷戰的研究提供瞭全新的視角。
評分崔永元口述曆史研究中心是國內專業的口述曆史采集研究團隊之一,在崔永元的倡議下,由經驗豐富、從業時間長達十五年之久的采編主創人員帶隊組成。崔永元親自為《述林》題詞:“4000人次的口述,還原一個民族負重前行的側影”,緻敬普通口述者以及口述曆史的從業人員。
評分速度非常快,也很好。一直在京東買
評分非常好!趁著活動買的,超值超劃算!買正版好書,就到京東!
評分《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人物、角色與心靈:<牡丹亭>與<桃花扇>中的身份認同》作者從哲學、法學、藝術史、文學批評等多學科的角度,考察瞭《牡丹亭》和《桃花扇》這兩部戲麯名著是如何處理身份認同問題的:《牡丹亭》提齣並解決瞭如何確定一個人是“人”的問題,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是在與夢、畫像與鬼魂的區彆中實現的;《桃花扇》則在具體的政治背景下考察瞭如何識彆一個具體的“人”的問題,主要探討瞭在明清易代的動亂時期誰是真正的皇帝這個問題。作者還從跨文化比較的視野探討瞭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中關於身份認同觀念的差異。這部發人深思的學術著作對於我們在全球化時代思考個人的文化身份問題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