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99-19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3年版)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Metro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99-19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3年版)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Metro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地铁工程
  • 地下工程
  • 施工规范
  • 验收规范
  • 国家标准
  • GB50299-1999
  • 规范标准
  • 工程建设
  • 土木工程
  • 隧道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05854904
版次:2
商品编码:1096222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Metro Engineeri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3
字数:31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99-19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3年版)》编制遵照国家基本建设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在总结我国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经过调研和试验,适当的吸取和借鉴了部分国外标准,力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在编制的各个阶段,多次以座谈会和函审等形式,广泛征求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并召开专业会议,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而成。
根据地下铁道工程施工技术、方法和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99-19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3年版)》共编制19章和3个附录,其中:第1章为总则,第2章至第13章为土建工程,第14章至第19章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井点降水
2.1 一般规定
2.2 轻型井点
2.3 喷射井点
2.4 管井井点
2.5 砂(砾)渗井点
2.6 降水管理

3 基坑支护桩
3.1 一般规定
3.2 冲击沉桩
3.3 振动沉桩
3.4 静力压桩
3.5 拔桩
3.6 钻孔灌注桩
(Ⅰ)螺旋钻机成孔
(Ⅱ)泥浆护壁成孔
(Ⅲ)钢筋笼加工与吊装
(Ⅳ)混凝土灌注
3.7 基坑支护
(I)桩间土护壁
(Ⅱ)横撑支护
(Ⅲ)土层锚杆支护

4 地下连续墙
4.1 一般规定
4.2 导墙施工
4.3 泥浆制备与管理
4.4 挖槽施工
4.5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4.6 混凝土灌注
4.7 墙体接头处理
4.8 防水施工
4.9 工程验收

5 隧道明挖法施工
5.1 一般规定
5.2 管线拆迁、改移和悬吊
5.3 基坑便桥
5.4 基坑开挖与回填
(Ⅰ)基坑开挖
(Ⅱ)基坑回填
5.5 钢筋加工及安装
(Ⅰ)钢筋加工
(Ⅱ)钢筋绑扎
5.6 模板支立
5.7 混凝土灌注
5.8 结构外防水
5.9 工程验收

6 隧道盖挖逆筑法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围护墙及支承柱
6.3 土方开挖
6.4 隧道结构

7 隧道喷锚暗挖法施工
……
8 隧道盾构掘进法施工
9 隧道结构防水
10 路基
11 钢筋混凝土高架桥
12 建筑装修
13 整体道床轨道
14 自动扶梯
15 通信
16 信号
17 供电
18 通风与空调
19 给排水
附录A 工程岩体基本质量分级标准表
附录B 隧道喷锚暗挖法施工方法图
附录C 施工记录表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8 隧道盾构掘进法施工
8.1 一般规定
8.1.1 本章适用于采用盾构掘进,钢筋混凝土管片拼装的隧道结构的施工及验收。
8.1.2 盾构掘进法施工,应根据隧道外径、埋深、地质、地下管线、构筑物、地面环境、开挖面稳定及地表隆陷值等的控制要求,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后选用盾构设备。
8.1.3 盾构设备制造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整机总装调试合格,经现场试掘进50~100m距离合格后方可正式验收。
盾构及其部件吊运中,不得损坏和变形。
8.1.4 盾构组装时的各项技术指标应达到总装时的精度标准,配套系统应符合规定,组装完毕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盾构使用中应经常检查、维修和保养。
8.1.5 盾构施工前,应核对隧道沿线地质资料,对疑难地段,必要时应进行复勘。同时应查清沿线地下管线、构筑物及临近建筑物类型,施工中应采取保护措施。
8.1.6 盾构掘进采用井点降水和地基加固时,应根据地质和地面环境等条件确定实施方法,并按相应的有关规定施工。
8.1.7 盾构掘进法施工,应建立完整的测量和监控量测系统,控制隧道位置,对地层及结构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信息。
8.2 盾构工作竖井
8.2.1 盾构工作竖井宜设置在靠近车站的端头处,其结构形式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可选用地下连续墙、支护桩及沉井等,并应按相应的有关规定施工。
8.2.2 盾构工作竖井结构必须满足井壁支护及盾构推进的后座强度和刚度要求。其宽度、长度和深度应满足盾构装拆、掉头、垂直运输、测量和基座安装等要求。
8.2.3 盾构工作竖井内应设集水坑和抽水设备,井口周围应设防淹墙和安全护栏。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纲》 作者: [此处留空,模拟无特定作者的学术著作] 出版社: 九州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字数: 约65万字 开本: 16开 ---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纲》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专著,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了自新石器时代直至清末,中国建筑艺术、技术、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的演变历程。本书并非对建筑实例的简单罗列,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观和严谨的实证精神,探究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核心价值。全书结构宏大,逻辑清晰,力图揭示“何为中国建筑”这一核心命题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烙印。 第一编:起源与奠基(先秦至汉代) 本篇聚焦于中国建筑的雏形确立与早期规范的形成。 第一章:史前聚落形态与母题的萌芽。 考察了仰韶、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半地穴式、干栏式建筑的结构特征,分析了早期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指出“中轴对称”与“院落组合”等基本空间组织观念的初步显现。 第二章: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建筑与等级制度。 重点探讨了夯土技术、木构架体系的成熟过程,以及《周礼·考工记》中对都邑规划、宫室营建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对二里头、殷墟宫殿遗址的发掘成果分析,阐释了“明堂”“辟雍”等礼仪性建筑所承载的宇宙观和政治伦理。这一阶段的建筑,是权力与秩序最直接的物质载体。 第三章:秦汉大一统背景下的规模与技术飞跃。 分析了秦始皇陵、阿房宫遗址所展现出的空前规模的工程组织能力。重点论述了汉代瓦当、铺地砖等构件的发展,以及画像石、壁画中对楼阁、阙门等建筑形象的丰富描绘。汉代“高台建筑”的衰落与“基座式”院落的兴盛,标志着建筑重心的转移。 第二编:技术转型与风格定型(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本篇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旨在阐述中国木构体系的成熟与佛教艺术的深度融合。 第四章:分裂时期的技术融合与地方特色。 考察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冲击与吸收,以及南方高层楼阁、水榭建筑的发展。重点分析了早期佛塔的“楼阁式”与“密檐式”的演变,以及斗栱结构在承重力学上的初步完善。 第五章:盛唐气象:规范化与国际化。 深入解析了唐代建筑“雄浑、简洁、壮丽”的风格特征。通过对佛光寺、大雁塔等现存实物,结合《营造法式》前身的理论推断,探讨了唐代“材分制”的雏形。本章特别关注唐代长安城的设计理念,阐释其规划思想对后世东亚各国(如日本奈良、京都)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宗教建筑的本土化进程。 详述了佛教建筑从印度犍陀罗风格向中国本土风格的转化。分析了石窟寺、摩崖造像与殿堂式建筑的结合,以及经幢、塔刹等附属构件的本土化特征。 第三编:理性回归与世俗审美(宋辽金元) 本篇关注宋代建筑理论的精细化、商业经济对建筑功能的影响,以及草原民族带来的结构变革。 第七章:宋代建筑学的成熟:《营造法式》的时代意义。 详细解读李诫所编著的《营造法式》的结构体系、度量衡标准(如“材”的确定)、构件模数化、工料用法的标准化,揭示了宋代官式建筑从经验操作向科学规范转型的里程碑意义。 第八章:民间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勃兴。 对比研究了宋代住宅的“里坊制”解体后的城市肌理变化,以及市民阶层对居住环境舒适性的追求。重点对北宋开封的市井生活场景进行重建,并对早期文人园林——如苏堤、徽州民居——的造园思想进行了理论梳理。 第九章:蒙元时期的技术交流与影响。 分析了元大都(今北京)的规划特点,其轴线规整、体量宏大的特点,是草原民族统治者权力意志的体现。同时,讨论了西亚、波斯等地的建筑元素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融入中国,尤其是在宗教建筑(如清真寺、喇嘛寺)中的体现。 第四编:集大成与程式固化(明清) 本篇聚焦于明清两代,这一时期建筑技术达到巅峰,但同时也伴随着风格的程式化和等级制度的僵化。 第十章:明清官式建筑的规范化巅峰。 深度剖析《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所代表的明清官式建筑体系的严苛性。通过对故宫、天坛、清代帝王陵寝的实地考察与图纸分析,揭示了等级制度如何通过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台基高度、彩画图案等细微之处得到绝对体现。 第十一章:传统木构架的力学优化与装饰化。 研究了晚期斗栱的“装饰化”倾向,即由主要的结构支撑构件逐渐转变为装饰部件的过程。探讨了梁架结构在超大跨度空间中的技术应对,如榫卯的创新应用。 第十二章:地域建筑与文人情趣的最后的辉煌。 对比分析了徽派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防火与通风策略,苏派园林的“咫尺之内再造山林”的意境表达,以及岭南建筑对湿热气候的适应性改造。本章强调,在技术成熟的晚期,地域差异和士人审美成为建筑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结语 全书最终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自然崇拜到礼制秩序构建,再到技术理性规范化,直至最终与世俗文化和哲学思想深度融合的完整脉络。它不仅是一部建筑史,更是一部通过物质形态折射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哲学和审美变迁的文化史。本书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批判性视野的理论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刚从高校毕业,进入设计院不久的新人来说,这本规范更像是一本“职场生存指南”。最初接手小型附属设施(如风井或变电站)的设计任务时,感觉无从下手,因为要平衡美观、功能和施工难度。这本书的“总则”部分,虽然看起来是宏观论述,但它实际上为我们设定了设计的基本边界条件。比如,它对结构与既有市政管线的最小净距要求,直接决定了我们初步平面布局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术语和表达方式。在图纸会审或与其他专业工程师沟通时,大家都能基于这本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极大地减少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返工。这种标准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巨大的。它教会了我如何“像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一样去思考和表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模型的层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将学术理论成功地“翻译”成了可执行、可检验的工程语言,是连接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那座最坚固的桥梁。

评分

这部规范,光是翻开首页那厚厚的、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字样的封面,就让人感到一股庄重和权威扑面而来。我最近在跟进一个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手边堆着一摞技术文件,但真正能让我安心、拿来做“定海神针”的,还是这种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对基坑支护结构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设计参数要求,比如在软弱土层中,如何通过数值模拟来验证止水帷幕的有效性和渗透系数的控制范围。书里那种对细节的严苛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做”,更清晰地界定了“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比如关于盾构机在穿越老旧管线密集区的姿态控制,规范里对纠偏量和沉降速率的限制,那种精确到毫米级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不仅仅是工程技术,更是一门对城市生命线负责的艺术。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极其紧密,从前期勘察取样的频次要求,到施工过程中关键节点的验收标准,形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技术闭环。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风险评估的工程师来说,这本规范里的每一条细则,都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的红线,少了任何一个环节的考量,都可能在未来的运营中埋下隐患。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一种对工程质量的信仰支撑。

评分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实用性评价非常高,尤其是它在“临时结构”方面的要求。我们知道,永久主体结构固然重要,但支撑主体结构施工的那些临时设施,往往是事故的高发区。这本书对临时栈桥、工作井的结构荷载计算、二次封堵的止水层施工工艺,以及弃渣的临时堆放安全距离都有详尽的描述。这对我组织材料供应商和临时工地的安全培训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关于临时用电和通风系统的强制要求,它直接引用了消防规范中的高标准,而不是仅仅采用一个最低限度的工程惯例。例如,它对工作井内的气体监测频率和氧气含量下限的规定,直接关系到一线工人的生命安全。每次翻阅到这些章节,都能感受到编写者对一线操作环境的充分理解和深切关怀。这本书不只是冰冷的技术条文集合,它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它让每一个进入工地的项目经理和安全员,都能清晰地明白,哪些环节是绝对不能妥协的“硬指标”,哪些环节是需要根据现场条件灵活调整的“软要求”。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拿到这本厚厚的《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3年版)》,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得啃多久才能啃完?毕竟,地铁工程的复杂性是出了名的,涉及到岩土工程、结构力学、防水、通风、电力等多个交叉学科。我更侧重于验收环节,特别是对于二衬混凝土的质量控制部分。这本书在这一块的阐述,可谓是面面俱到,从原材料的取样频率,到试块的制作和龄期,再到非破损检测(如回弹法、超声波法)的判定标准,都给出了明确的阈值。这对我非常有帮助,因为在实际的监理工作中,最怕的就是标准模糊不清,导致工程各方在“合格”的定义上产生争议。记得有一次,我们对一个区段的局部渗漏点提出了整改要求,施工方引用了某个行业内部的经验数据,但当我们对照这本书中关于二次注浆材料的粘结强度要求时,才发现他们的方案根本无法达到规范要求的最小保障值。这种“有据可查”的感觉,是任何内部操作手册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们的质量控制工作变得有理有据,底气十足。它像是一本武林秘籍,把那些需要多年经验才能领悟的“套路”,用最简洁、最有力的语言白纸黑字地记录了下来。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地下工程结构安全评估的学者,我更关心的是规范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其与时俱进的能力。2003年这个版本,虽然相较于最新的标准可能会略显陈旧,但它所奠定的基础理论框架和基本原则,依然是无比坚实的。我专门对比了其中关于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土体沉降监测预警值设定。规范中采用的经验公式和分级响应机制,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先进的,它清晰地划分了“关注”、“预警”、“紧急处理”三个等级,并将这些等级与实测的沉降速率和绝对值挂钩。这套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僵硬地设定一个绝对值,而是强调了“速率”这一动态变化指标,这恰恰是地下工程风险控制的核心。虽然现在我们有了更复杂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可以模拟出更精确的应力场变化,但规范提供的是一个安全冗余度极高的“兜底”方案,确保在极端情况下,工程安全不会因为模型假设的偏差而失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追溯现代地铁建设的“第一性原理”,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才能更好地“如何改进它”。

评分

送货很快,包装完好

评分

送货很快,包装完好

评分

评价晚了!!!!!!!

评分

质量不错,是正版。

评分

单位买的,不知道。

评分

很不错,值得购买,快递也是相当给力。

评分

单位买的,不知道。

评分

质量印刷不错》帮单位买的

评分

正版,物流速度快,字迹清晰,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