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史诗》讲述一个生存在“爱我的人我不爱,我爱的人不爱我”的情感矛盾与红色历史双重困境中的女性——田苏菲,以其挚爱一生的经历表现了一个女人在爱情中的无奈及不甘。小菲是个活泼纯净的美丽少女,在文工团里深受都汉首长的宠爱。当她遇到出身于上海世家、有着艺术家气质的老革命兼文人欧阳萸时,一种近乎着魔的爱情攫住了她的心。尔后三十多年,小菲从她最灿烂的青春,到渐归于平淡的中年,始终如一地痴爱着不断出轨、意欲寻求红颜知己的丈夫欧阳萸。从解放前夕至“文革”结束,历史风云变幻,小菲在舞台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时代人物,而她自己却始终置身于大历史之外,在一个女人的小格局里左冲右突,演绎着无怨无悔的情感史。尖锐的文字与出色的幽默谐谑使作品不无喜剧成分,但读来却让人笑中含泪、心酸不已。
★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著名评论家雷达
★与我们的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
——著名作家梁晓声
★“这是一部从新的视角开掘红色资源的小说。重点写情感,特别是写田苏菲的个人情感,但并不单薄。它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回望历史。
——著名评论家贺绍俊
★这是一部让人感到怀旧和凄婉的作品。《一个女人的史诗》对于感情的演绎酣畅淋漓。严歌苓为人物设计了基调,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意志,走了自己的路,这种未知是阅读中最有魅力的。
——中华读书报
田苏菲要去革命了。从三牌楼大街走下来,她对这座小城市实在看不上眼。假如你去过那类长江淮河之间的小城,你就知道田苏菲对它的感觉了。就是那种永远勃发着脏兮兮的活力,永远富足不起来,也永远有得吃,有得喝,有它自己一套藏污纳垢、生生不息道理的城郭。如今有了高速公路,你会惊异地发现,车每开半小时就是一种新方言,一种比一种更难懂。
田苏菲在街沿上走,白衣黑裙地走得轻盈跳跃。两个黄包车夫蹲在马路牙子上啃甘蔗,一大口一大口的白色甘蔗渣子从他们嘴里出来,给失修的街面铺了路。一个女人在井台上给自己四五岁的女儿洗澡,口里不绝地喊着滚铁环跑近跑远的儿子“小死人!”油炸臭豆腐干的摊子三步一个五步一个,油腻的秋风穿行在欠缺修剪的法国梧桐树梢上。
总是会碰到相骂的男人或女人。田苏菲反正是要革命去,今晚就走,翻窗子走,和巷子口伍老板的女儿一道。谁也没把革命这个事情给田苏菲讲透。街口那一对相骂的男人在早些年会把“革命”拿来骂人。一九二七年之后这座小城的人骂街添了个毒词:“你个革命的!”比“你个挨枪冲的”、“你个杀千刀的”要时尚。
小城的人特别怕大地方的人误认为他们不摩登。大地方的人物事物他们倒很不以为然:大地方的旗袍开衩高,他们觉得不登样,就来个改良,在旗袍里穿条裙子。他们的城市常有大地方人,日本飞机炸公路了,火车道上有共产党破坏了,大地方的人都会逗留在小城。
小城的人就对北方人撇撇嘴,叫他们:“侉子!”
小城人也对南方人白白眼,叫他们:“蛮子!”
田苏菲从此以后再不用跟他们一般见识了。她今晚要革命去。她得把什么话都瞒得紧紧的。尤其不能对她妈有一点流露。至于明天一早,妈从街上买菜回来,手里拿着糯米团子滚着才炒的芝麻来叫她起床,发现人去床空会怎样反应,田苏菲一点没去想。
她不像伍老板的女儿伍善贞做事有头有脑,该偷的钱偷好,该要的账要回,该灭迹的日记情书灭掉。伍善贞十七岁,比田苏菲大一岁,大人面前懂事体贴,背地是天大的胆,什么书都看,就是看书看革命的。伍善贞前天在学校门口等人,天快黑了,看见田苏菲没心没肺地走出来,她等她走到跟前,嘀咕一声:“走,革命去。”
田苏菲说:“去哪?”
“皖南,革命去。”
田苏菲是后来才听说,假如那天伍善贞等到了她等的那个人,革命伴侣就不是她田苏菲了,1949霍霍然随解放大军进城,四面八方向人挥手,接受人们夹道欢迎的队伍里,也就没她田苏菲了。
“你要不要革命?”伍善贞在1947年9月这天黄昏问田苏菲。
“要。”她就是这么个人,从来不说“不”。
她紧接着问:“孙小妹去不去?”她坚信人多的地方不会太错;人去得多,闯祸大家闯。
“不叫她,叫她干什么?!”伍善贞说。这又给了田苏菲一点“友情特别招待”的感觉。伍善贞不是谁都瞧得上的。
也是后来田苏菲才发现,伍善贞等的就是孙小妹。孙小妹一个小时前败露了,此时正在家里挨审,很快就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她们革命的预谋出卖给她父母。只是她父母是那种市井中的市井,从不多人家的嘴,问他们小事大事,不是枪杆子抵在脊梁上,坚决不知道。
伍善贞布置了行动方针,接头暗号,紧急联络手段,完全是个老革命。这已经让田苏菲觉得够快活了,游戏可是玩大了。伍善贞说她的代号叫“小伍”,田苏菲呢?“小菲”。一切要绝对保密。小菲庄严地点点头,两手的汗。
这时走向关帝祠街的不再是田苏菲,是有代号的革命者小菲。她突然认为对她妈不公,这不就是“离家出走”吗?为此天下死过多少妈?急病过多少爸?虽然小菲她妈把她浑身皮子都揍熟了,小菲还是不愿她妈去死。妈的疼爱在每天早上滚烫的糯米团子和每天晚上的热水袋里。妈的疼爱还在替她剪发为她量衣的软乎乎的手上。小菲想,要是妈不在了,几年前和爸一块去了,现在就省得她心里如针扎了。还是去告诉伍善贞不去了?可是总得向妈自首毛衣的事。要去革命,就不必自首了。小菲三天前从学校回家,一进门她妈就大声说:“要死了——你毛衣呢?”
“给一个同学借去了。”小菲那时还是和革命边也不沾的田苏菲。她不清楚拿走她毛衣的那个女生是不是她们学校的同学。她看上去比她和伍善贞大些,人很活络,也大方美丽。虽然一样的白衣黑裙,穿在人家身上就是画报女郎的风范。女生说:“哎哟,你是高一的同学吧,我是高三的。好远就看见你这件毛衣!多洋气呀!我们马上上家政课,借我到课堂上做做样子吧?”
田苏菲说:“你教室在哪里?”
高三女生指指操场西边:“不就在那儿嘛!这么好看的毛衣我头一次看见,这种花样是上海来的吧?穿在你身上漂亮死了!”田苏菲晕头晕脑地笑了。清早母亲说秋凉了,套件毛衣吧,就像知道女儿心思似的拿出这件果绿色领口结黑绒球的毛衣。毛衣给晒得很松,一股樟木的香气。田苏菲她妈是最肯让肚皮吃苦的人,一斤黄豆芽吃三顿。但她和女儿走出去,穿着都不让富家女压一头。田苏菲一人拥有五件毛衣,让家境不错的伍善贞也眼红。
高三女生从毛衣夸到人,把田苏菲夸得头也抬不起来。打上课钟了,高三女生说下了课她们还在双杠下碰头。下课后田苏菲发现双杠下鬼也没一个。又等一阵,她跑到高三的几个教室,人家已经放学了。
第二天上学她一个个教室找,仍是没找到那位女生。回到家她妈调门高了八度:“要死了!你们这是什么女同学?借走穿就长身上了?揭不下来了?!她家住哪里?”
田苏菲说不晓得。
“哪会不晓得?!你又在搞什么花脑筋了吧?”母亲搁下手里拣的豆子,四处张望。
是找条帚苗。那根条帚苗抽起来带劲,直吹哨。田苏菲想,自己这身皮子给熟得差不多了,还往哪抽。母亲掂着条帚苗走来,一杆老枪了,又光又亮,弹力十足。“你跟妈说实话妈不打你。”
“是给一个女同学借去穿了。”
“撒谎!”条帚苗子吹了两声哨,空吹的。
“没撒谎!”
田苏菲是不撒谎的人。她学撒谎学得比较晚。能够撒好谎差不多是老年了。
……
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疼,又磅礴得让人震撼。她总能不动声色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让你在为书中人物的坚韧和挣扎而揪心时,也深刻体会到特定时期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塑造与磨砺。尤其是对女性心理深层次的挖掘,简直是入木三分,那些隐忍、那些爆发、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与辛酸,都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她叙事上那种近乎纪录片的冷静克制,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深沉的人文关怀。读到一些情节,那种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感会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目睹了一切的发生。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十分巧妙,像是用无数散落的珍珠串成的一条长链,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最终汇聚成的光芒却是如此摄人心魄,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人走过漫长而艰难的岁月。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这一维度的处理。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回溯、跳跃和重叠,像一块被反复揉搓过的布料,纹理清晰可见。通过这种非线性的结构,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叙事空间,你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巨大惯性,又能清晰地捕捉到个体在时间洪流中的每一次微小抗争与妥协。我个人对那种在巨大时代压力下,女性如何努力维护自己内心世界的完整性和尊严的描写深有感触。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和内心独白,其实是构建人物精神世界的基石,它们是如此真实,以至于让人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处境去思考。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完成了一次漫长而深入的心理漫游,收获的不仅是故事本身,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全新理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适合快餐式的阅读。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古典韵味,但绝不晦涩,反而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特别是那些潜藏在礼仪和规矩之下的情感暗流,被她挖掘得丝丝入扣。我特别欣赏它对“创伤”的呈现方式,它不是一味地渲染痛苦,而是将创伤描绘成一种深刻的烙印,是历史留给个体的勋章,也是他们继续前行的隐形动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段被时间冲刷的记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极其深邃、充满同理心的人性观察视角,它促使读者去反思,在极端环境下,我们如何定义“活着”的意义,以及“爱”与“失去”的真正重量。
评分初翻开时,我其实有些担心会读到过于沉重的历史说教,但很快就被作者叙事中那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所吸引住了。这本书的语言是如此富有张力和画面感,仿佛每一句话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风霜的痕迹。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即便是描写最朴素的生活场景,也能从中读出强烈的命运感。我特别喜欢她对细节的处理,那些不经意的动作、眼神的交汇,往往蕴含着比大段独白更丰富的信息量。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字绘制的史诗画卷,色彩浓烈,对比鲜明,有时是刺眼的白,有时是化不开的浓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扑面而来的情绪冲击。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韧性”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是如何以最微小却最坚固的形式存在着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有一种内在的韵律感,像极了老电影的胶片在放映机里快速而准确地转动。它不像一些长篇小说那样会让人在中间部分感到疲惫,反而每一次转换视角或时间线索,都像是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你看到新的风景,却又始终能找到那条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作者对于环境的描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你几乎能闻到那个特定地域的空气味道,感受到那里的气候对人物性格的塑型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细微的、几乎要被遗忘的民间习俗和生活仪式,她都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和细致的描摹,这使得整个故事的肌理感非常厚重,绝非凭空捏造的空中楼阁。读完之后,合上书本,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非常强烈,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鲜活的面孔,他们仿佛从书页里走了出来,继续在另一个时空中演绎着各自的悲欢离合。
评分不错,物流好,速度快
评分都记不清在京东买了多少书了,送货快,包装好,值得信赖。
评分当然,葡萄的花边新闻很多啊,某个病怏怏戏子让她有了恋爱的感觉啊、给医生儿子洗个头完了眉来眼去就给怀孕了啊、后来共同社冬喜和春喜的帮忙,喜欢冬喜的价值观啊,春喜强壮的身体啊。不过感觉她小说里的村妹子都是皮肤好、丰乳肥臀,对男人比较媚吧···
评分毫无疑问这是一套好书!京东送货也很快,我很满意!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会再来的哦。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评分封面设计的很漂亮,内容也好
评分从金陵十三钗开始了解严歌苓,然后就想看看他的书,原版的还是比电视要好看。
评分喜欢严歌苓作品。
评分从来没有恨过文化大革命,但看了这样令人畅快淋漓的书对此充满了怨恨。文化大革命让我们失去了多少读好书的机会啊?如果说中国小说女作家谁的书能让我快乐,只有萧红和严歌苓!!!!!!类似这样的好书都在哪里?好孤独、好寂寞。为什么剥夺我们看书的权利?!
评分不错哦、坚持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