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文集的选文广度与深度,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对某一个特定领域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幅宏大的学术版图的徐徐展开。从早期的考据文章到后期的理论建构,可以看到作者思想演变的脉络,这种跨越数十年的学术轨迹,对于理解一个学者的思想形成过程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对古代文献的独到解读,其论证过程严谨细致,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仿佛作者手把手地带着读者走入文本深处,层层剥开字里行间隐藏的深意。有些论断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发性,足见其洞察力的超前。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收集,更在于它完整地呈现了一位大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与积累,是治学路上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
评分我得说,这套书的学术价值之高,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相关领域摸索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概览式”介绍,而是真正深入到专业核心地带的硬核论述。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其中几篇关于文体源流的探讨中,那种被复杂概念团团围住,却又在作者精妙梳理下豁然开朗的感觉,实在是太酣畅淋漓了。尤其佩服作者处理史料的功力,那些看似寻常的零散记载,经过他的裁剪与重组,立刻呈现出全新的结构和意义。这套书读下来,你很难不被这种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它强迫你慢下来,重新审视那些你曾以为已经了然的知识点,带来的是知识体系的重塑和思维方式的革新。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典雅的米白色,触感细腻,光影下泛着低调的质感,很符合学术著作的气质。字体选择上,既有传统书卷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尤其是侧边书脊的设计,烫金的书名在深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即便只是随意地摆在书架上,也自成一道风景。内页的纸张选用也值得称赞,厚实而不失韧性,墨色浓郁,排版疏朗有致,长篇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对于一个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物理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装帧的考究,无疑为这套重量级的学术成果增添了不少收藏价值。
评分从阅读的易懂性角度来看,虽然内容是顶级的学术研究,但编排和注释的处理上,明显考虑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繁体竖排的版式,初看或许需要适应,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阅读古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便油然而生,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详尽的校注和索引部分,简直是为做研究的同仁们量身定做。每一次查阅,都能迅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大大节省了检索时间。这套书的整体编校质量,体现出一种对“知识传承”的敬畏之心,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份精细的学术工具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闲书,而是需要随时翻检、反复研磨的案头必备良品。
评分老实讲,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的,起初还有些犹豫,毕竟学术著作往往伴随着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然而,这套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蕴含的那种“文以载道”的深沉情怀。它不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文化血脉的深切关怀和对传统智慧的无限尊重。读到某些论述时,会有一种被引领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更高远的学术境界。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它让人思考的,是如何以一种更负责任、更具历史感的态度去面对当下的学术挑战。整部书读罢,心中涌起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前辈学人的景仰和对学术事业的使命感。
评分董其昌跋云:「云林设色山水,平生唯两幅。一在娄水王敬美家,后归乌程潘氏,予未之见。其二即此幅,旧为吾松黄氏所藏,后归宋太学安之。予为诸生时,尝就宋索观。已为徐太常所购。太常之壻刘金吾得之。新都汪太学复得之金吾。予以为楚人之弓,不靳十五城之偿。人生贵适志,假令落好事家手,予五十年借观宋氏,不能须臾谢主人为别,此情事历历在眼。几作桃源渔父,可便忘否」(在画上方)。 容庚(1894—1994),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容庚先生治学严谨周密,矜审赅博,其以目录为阶梯、以原材料为基础、以考据为手段、以善通变为目标的治学特点,形成了以编纂丛帖书画为工具的目录学、以青铜器为重点的考古学、以考订史实为目的的考据学、以金文为中心的古文字学的学术大视野。并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评分现在已无大师,争取集齐
评分1935年,又集秦汉金文而撰成《金文续编》。
评分晴嶂余生色,春云作晓妍。幽期如可觅,茅屋石桥边。云林小景,着色者甚少。尝客寒斋,问作二一。观其绘染深得古法,殊不易也。拙逸叟周南老题。
评分《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对从事考古学、先秦史学、民族学、文物和博物馆学等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80余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主体,以年代先后为经,以不同地区文化遗存为纬,纵横结合,构建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空间和内涵框架体系。时间方面,把大约公元前100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年代早晚和发展演变脉络,大致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时期。空间方面,以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四大区域为第一层次,再在四大区域内划分不同地区为第二层次,然后以不同文化遗存为第三层次。内涵方面,在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尽可能提供该文化全部的信息,同时注意勾画若干重点文化区的文化谱系与文化关系及其重要发展成就;又在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的北南大区所分六章之末,都各列一节,来总结该时间段该大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的发展水平和面貌。《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首尾还有四篇专论,分别是综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历程,以了解其学术史的一个侧面;从地貌和气候两方面阐述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状况,以了解当时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地理背景;对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种系研究,重点了解先民的体质形态类型和种族演变;最后总体考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探讨了社会发展诸阶段的概况和文明起源问题,证实连续、多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孕育了日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对从事考古学、先秦史学、民族学、文物和博物馆学等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中国考古学》。
评分董其昌跋云:「云林设色山水,平生唯两幅。一在娄水王敬美家,后归乌程潘氏,予未之见。其二即此幅,旧为吾松黄氏所藏,后归宋太学安之。予为诸生时,尝就宋索观。已为徐太常所购。太常之壻刘金吾得之。新都汪太学复得之金吾。予以为楚人之弓,不靳十五城之偿。人生贵适志,假令落好事家手,予五十年借观宋氏,不能须臾谢主人为别,此情事历历在眼。几作桃源渔父,可便忘否」(在画上方)。 容庚(1894—1994),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容庚先生治学严谨周密,矜审赅博,其以目录为阶梯、以原材料为基础、以考据为手段、以善通变为目标的治学特点,形成了以编纂丛帖书画为工具的目录学、以青铜器为重点的考古学、以考订史实为目的的考据学、以金文为中心的古文字学的学术大视野。并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评分印刷质量好,内容丰富 ,慢慢体会
评分《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是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
评分这是著名学者、金文专家容庚教授的学术论文集。容庚,字希白,广东东莞人,生于1894年。他出生时,其父为庆得子。1917年1917年在东莞中学毕业后,被校长聘为教员,讲授国文和文字源流等课程。其后刻苦学习,20几岁时以研究金文所得编纂成1200余页的《金文编》。1922年1922年他携《金文编》上京求学,得古文字学家罗振玉、马衡教授的赏识,被破格录取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部研究生。他持此书稿远离广东家乡,北上天津向研究古文的权威罗振玉请教,深得罗振玉的赞许赏识,从此被介绍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作研究生,投在著名学者王国维门下,从此奠定了一生从事考古学和古文学研究的基础。后来,容庚到燕京大学任教,编辑《燕京学报》。又被聘为北京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在此期间,容庚先后编著了《宝蕴楼彝器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海外吉金图录》、《善斋吉金图录》等书。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次年转入燕京大学任襄教授,并主编《燕京学报》。容庚1927年起任北京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1931年发表的《商周彝器通考》。对青铜器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被学术界誉为商周彝器研究的奠基著作。当时,亡命日本的郭沫若正研究古文字,曾写信向这位年仅37岁的容庚请教。容庚虽未见过郭沫若,却复信给予支持,二人以通信联系,交流研究古文字的心得。后来郭沫若曾说,“若是没有容庚的帮助,我走上研究金文的道路,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容庚从青年时期到满头白发,不论时势如何,个人处境顺逆,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书斋工作,每天总在10小时以上。他博览群书,手不释卷,孜孜于古文物的探索之中。容庚幼年时即熟读《说文解字》和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1922年,经罗振玉介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襄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他的成名作为《金文编》1925年;香港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修订本;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增订本)。这是继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之后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是古文字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