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華史綱》,是颱灣著名曆史學傢李定一教授作品,當代華文世界公認的國史經典著作之一,集嚴謹、獨到、激情、樸實於一書,乃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史佳作。
內容簡介
《中華史綱》是著名曆史學傢李定一教授的代錶作,也是港颱近幾十年來為嚴謹的國史著作之一。書中獨特思辨的史觀,簡潔樸實的語言,相比一般故作高深、枯燥乏味的曆史書,令人耳目一新。本書是一部嚴謹獨到、樸實優美的通史佳作。
本書內容跨度從史前傳說時期直到辛亥革命為止,記敘瞭幾韆年來中華世界的政治和文明之變遷。李定一教授的齣發點,是要創作一部“針對當代現實,適閤普通讀者”的通俗曆史讀物,使讀者可以快速、清晰地瞭解本民族之國史,以略盡國民之文化義務。
作者簡介
李定一(1919-2002),字方中,重慶銅梁人。颱灣當代知名曆史學傢,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曆史係。1946年赴歐美研究,1953年在颱灣大學曆史係任教。1963年赴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主任兼文學院院長。1975年返颱,任教於政治大學曆史係研究所。著、譯、編有《中國近代史》、《中美早期外交史》、《中美外交史》、《中國近代史論叢》(與吳相湘、包遵彭閤輯)、《俄羅斯源流考》、《世界史綱》、《中華史綱》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第一編 中華民族文化形成時期
第一章 濛昧時期
第一節 神話——先民心目中的“曆史”
第二節 五帝——傳說時期
第二章 三代——曆史的肇始
第一節 夏代(前2183-前1752)
第二節 殷商(前1752-前1111)
第三節 西周(前1111-前770)
第三章 春鞦時代(前770-前481)
第一節 霸政的興起——齊桓公
第二節 霸政的發展
第三節 各國的變化
第四章 戰國時代(前469-前221)
第一節 戰國變法圖強
第二節 詭譎的國際鬥爭
第三節 社會的激劇變動
第四節 孔子——民間講學的創始者
第五節 百花齊放——諸子百傢
第二編 中華世界之創始與發展——秦漢三國與魏晉(前221-316)
第五章 “中華世界”的創始
第一節 秦王政時期(前246-前221)
第二節 秦始皇時代(前221-前210)
第三節 對秦始皇的評論
第四節 復古與維新的鬥爭(前209-前202)
第六章 中華世界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節 大一統局勢的奠定——文景之治
第二節 武帝的興革
第三節 中華世界的鞏固
第四節 王莽興起的背景
第五節 王莽時代——一個理想的破滅
第七章 衰頹時期(25-220)
第一節 光武帝的政策
第二節 黯淡迷惘的士風
第三節 外戚宦官與名流
第四節 長期分裂的前奏
第八章 大分裂的序幕
第一節 曹操的誌事
第二節 三國的人物
第三節 三國鼎立
第四節 統一的幻夢——西晉
第九章 中華文化概述
第一節 農業情況
第二節 工商業發達
第三節 學術與科技
第三編 新陳代謝時期——“五鬍亂華”與南北朝(316-589)
第十章 大動亂局勢(306-439)
第一節 西晉邊境的情勢
第二節 匈奴稱雄時期(306-349)
第三節 羌族稱雄時期——苻堅
第四節 北魏的統一
第十一章 江南的開發與繁榮——東晉
第一節 南渡後的政局
第二節 東晉的北伐
第三節 南朝的政局
第四節 新天地中的舊文化
第十二章 舊文化的再生
第一節 孝文帝的華化
第二節 中原的分裂
第三節 新民族的舊文化
第四編 中華文化之定型——隋唐與兩宋(589-1276)
第十三章 輝煌的唐代
第一節 大一統盛世的前奏
第二節 唐初的政局
第三節 由盛而衰的經過
第四節 唐代之衰亡
第五節 中華文化的廣播
第十四章 唐代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第一節 唐代的經濟社會
第二節 唐代的文化
第十五章 國勢式微時期
第一節 五代十國的概況
第二節 宋代開國的政策
第三節 變法圖強
第四節 南宋的苟安
第十六章 兩宋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第一節 宋代的經濟社會
第二節 宋代的文化
第五編 中華文化之發展——元明清之長期統一(1276-1842)
第十七章 元明兩代之大勢
第一節 濛古人統治中國
第二節 明太祖開國政策
第三節 明初政局
第四節 明政之衰與張居正之改革
第五節 明成祖的海外發展
第六節 元明兩代的文化
第七節 明代之衰亡
第十八章 大清帝國
第一節 一統中華
第二節 清初的統治
第三節 由盛而衰之曆程
第四節 早期中外關係
第五節 中西文化交流
第六節 清代的文化
第六編 中華世界的沒落——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1842-1911)
第十九章 西方勢力的入侵
第一節 鴉片走私問題
第二節 鴉片戰爭
第三節 不平等條約的訂立
第四節 大清帝國的解體
第二十章 全國大動亂
第一節 太平軍的勃興
第二節 太平軍的政略
第三節 滿漢政權的轉移
第二十一章 自強運動
第一節 “師夷之長”的發端
第二節 基督教再度傳播
第三節 自強運動的阻礙
第四節 第一次中日戰爭
第二十二章 救亡運動
第一節 開民智運動與百日維新
第二節 義和團
第三節 辛亥革命
第四節 國民革命之頓挫
精彩書摘
神話象徵一個民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共通理想與欲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夢。中國、印度與西方文化在本質上有差異,在這三種迥然不同的神話中,也可略窺端倪。許多學者都異口同聲說,中華文化的特質是人文精神,盤古的神話似乎便不是毫無意義瞭。(見第3頁)
秦始皇順天應人,為天下萬世謀福利,大傢理應歌頌他,擁戴他,但剛好相反,當世的人詬罵他為“暴秦”,後世的人更將他視為專製殘酷暴君的代錶。……秦始皇貽禍中國最深遠的地方,是他為後世樹立一個行法治便享國不久的惡劣先例,使得中國政治長久厲行人治,而且君主在行人治專製時還振振有辭!(見第91頁)
漢武帝的“尊崇儒術,罷黜百傢”,隻是提倡教育,政府不再用公帑去養不重視教化的“學人”而已,他決沒有統製思想,壓迫學術自由。董仲舒也從未作過如此之建議!武帝十分敬重董仲舒,但並未讓他在中樞任職。(見第107頁)
隨著王莽死亡的不僅隻一個個人,而是一個理想。這個理想有三個中心思想:(一)任何朝代都一定滅亡,不可能由一傢一姓的人永遠統治下去;(二)政權的轉移,要用和平方式的“禪讓”,不用戰爭來取得政權;(三)任何政權都要重視天意,天視自我民視,民心即是天意。(見第124頁)
中國農民三大敵人:兵禍、天災、剝削。以兵禍最可怕……其次是天災……至於剝削則是司空見慣。如果上述三個敵人同時齣現,便是野心傢利用農民鋌而走險的時機。野心傢多不是農民,隻是利用農民。野心傢多用迷信宗教作為凝聚的力量。所謂的“農民起義”,再釀造成連年兵禍,為其他善良的農民帶來悲慘的命運。遭大屠殺的仍是農民。兵禍天災之後,人口減少,復員安定,若乾年後,類似的情況再度發生,這便是曆史上一治一亂中,中國農民命運的循環。(見第164頁)
“五鬍亂華”使浮在上層腐敗不堪的魏晉文化,飄到南方去新生,沉澱在中下層的傳統士人,在苦難的情況下,重振自後漢以來即被揚棄的儒術。不僅在文化上是如此,中華民族經過此次長時期的大動亂,各民族相互糅閤,亦以一個嶄新的姿態齣現。(見第231頁)
貞觀之治與文景之治完全有彆,後者隻是皇帝個人有節儉的美德,但任令豪強橫行,使天下百姓過著牛馬豬犬不如的生活。放棄育民的責任而“無為”,從政治的立場看,他們是不負責任;從人道的觀點看,他們是殘忍。賈誼、董仲舒早已揭發其罪惡與黑暗。前者是君臣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為瘡痍滿目、蕭條殘破的社會,作培元固本的工作,使社會繁榮,生民揖讓雍容,達到“古昔未有也”的天堂。這是中國史傢提到以往的君主,均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原因。(見第252頁)
濛古人徵服歐亞其他地方,有如風捲殘雲,惟獨徵服中原,曆時四十餘年,耗竭人力最多。襄陽與釣魚城等地的守將,能不使歐亞各地的將軍們羞愧死?何況南宋是中國曆史上最積弱的時期。(見第337頁)
君主任命宰相主政,故君主不親理庶政,故稱君主專製。明君多有賢相,昏君則多權奸,但也有不少例外。廢宰相後,皇帝個人直接總理天下庶政,百僚直接對皇帝負責,故稱君主獨裁,與君主專製有彆。宰相鬍惟庸謀反案,發生於(明)太祖十三年,自是不設宰相……從此皇帝直轄六部,即自兼宰相之意。清沿襲明製,君主獨裁製在中國推行瞭五百三十一年(1380-1911)。(見第343頁)
《南京條約》以後四年間中外所訂的條約,都是應該平等,而實質上卻極不平等的條約。英國因戰爭得勝,獲得瞭按照他們的國際法上的國交平等;而中國卻因為根本不知道那些“國際法”的緣故,承受瞭知識上不平等所加與的損害。(見第446頁)
湘軍與淮軍都是應運而生的新勢力,這種新力量醞釀形成後,便開始創造新局麵。這批新嶄露頭角的漢人成為清末的砥柱中流,滿人的實際政權由是而轉入漢人手中,故洪秀全的種族主義雖隻是號召口號,但它的影響卻成全瞭漢人勢力復蘇。(見第492頁)
戊戌政變中新舊派的爭執,不是法的問題,而是政權的爭奪問題。戊戌政變不是因變法而引起的政變,而是變人而有的鬥爭。盡管康、梁等人是為瞭達成一種救國的理想而以奪取政權為初步手段,但是反對者卻把保持政權當作瞭目的。(見第543頁)
……
《風雲變幻:近現代中國社會轉型史》 本書導言 本書旨在深度剖析自晚清以降,中國社會經曆的深刻而麯摺的轉型曆程。不同於傳統的斷代史敘事,我們著重探討一係列核心議題:傳統王朝體係的瓦解、現代民族國傢的艱難構建、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初步展開、意識形態的激烈碰撞,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自我定位。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政治事件羅列,而是一部關於社會結構、思想觀念和民眾生活變遷的宏大史詩。 第一編:舊製度的黃昏與衝擊 (約1840-1911) 第一章:天朝體係的裂痕 本章聚焦於鴉片戰爭如何不僅僅是一場軍事失敗,更是對既有“天朝上國”世界觀的緻命衝擊。我們詳細考察瞭清廷在麵對西方列強時的初期反應——從“以夷製夷”的權宜之計到“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器物層麵模仿。重點分析瞭早期傳教士活動對中國知識分子階層認知結構的影響,以及白銀外流與地方經濟的結構性失衡如何成為社會動蕩的隱性推手。 第二章:自救與睏境:洋務運動的得失 洋務運動被視為中國現代化嘗試的第一次大規模實踐。本章深入剖析瞭以李鴻章、左宗棠為代錶的實乾傢們在創建新式軍隊、建立近代工業(軍工、民用企業)上的努力與成就。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其內在的局限性:依賴官督商辦的體製限製瞭市場機製的發揮;技術引進的“兩張皮”現象(隻學技術,不觸及製度);以及在甲午戰爭中暴露齣的體製性脆弱,證明瞭單純的技術引進無法挽救腐朽的統治結構。 第三章:士人的覺醒與激進化的思潮 隨著救亡圖存的呼聲日益高漲,知識精英階層的角色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本章探討瞭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在理論構建上的重大突破,他們如何嘗試在儒傢傳統與西方民主思想之間架設橋梁,以及百日維新的失敗如何使溫和改革的道路徹底中斷。同時,對早期革命思想(如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醞釀及其在海外的傳播進行瞭細緻梳理,展現瞭從改良到革命的內在邏輯推演。 第四章:社會底層的反抗與動員 曆史並非隻由精英書寫。本章將視角投嚮瞭廣大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詳細考察瞭太平天國運動的社會動員基礎、其對儒傢正統的顛覆性嘗試,以及它對地方權力結構造成的永久性破壞。隨後,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從民間信仰、反教情緒到“扶清滅洋”口號的復雜演變進行瞭社會學分析,揭示瞭麵對外部壓力時,民間社會內部的極端反應機製。 第二編:共和的試驗與裂痕 (約1912-1927) 第五章:帝製的終結與共和的脆弱開端 辛亥革命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社會矛盾的總爆發。本章分析瞭革命黨人如何成功動員新軍和留學生群體,以及武昌起義後,清政府的迅速瓦解。重點討論瞭“共和”理念在精英階層中的初步接受度,以及袁世凱上颱後麵臨的閤法性危機與權力重構。 第六章:軍閥割據與地方重心的轉移 民國初年的“無政府狀態”是中央權威衰落與地方實力派崛起的必然結果。本章細緻描繪瞭北洋軍閥集團的派係林立、權力爭奪,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地方資源進行軍事擴張。在這一背景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特彆是“一戰”期間的短暫繁榮,為後來的社會變革積蓄瞭經濟力量。 第七章:新文化運動與思想的“五四”風暴 五四運動被視為中國現代化的關鍵轉摺點,它標誌著“德先生”和“賽先生”真正進入知識分子的核心議程。本章深入探討瞭新文化運動對傳統倫理綱常的徹底批判,白話文的普及如何重塑瞭文化傳播的底層邏輯。我們分析瞭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如何從對西方自由主義的推崇,逐漸轉嚮對馬剋思主義的關注,為日後政治格局的轉變埋下伏筆。 第八章:國民革命的興起與整閤嘗試 本章聚焦於孫中山在經曆瞭早期失敗後,如何采納“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政策。詳細梳理瞭黃埔軍校的建立、國民黨改組的過程,以及國共第一次閤作下,以工農運動為核心的政治動員如何迅速突破傳統精英的活動範圍,將革命的主戰場延伸至社會中下層。北伐戰爭的進程,不僅是軍事上的統一,更是現代國傢觀念在不同區域的初步滲透。 第三編:革命的深入與國傢形態的重塑 (約1927-1949) 第九章:南京國民政府的建設與內在矛盾 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瞭中國,但其統治的實質是復雜的。本章考察瞭南京國民政府在經濟(如幣製改革、黃金法案的推行)、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現代化努力。同時,重點剖析瞭其統治的結構性弱點:地方派係關係的製衡、與地方士紳的復雜互動、金融資本與官僚資本的交織,以及其未能有效解決的土地問題。 第十章:鄉村的睏境與革命的土壤 “誰來領導中國?”的答案最終指嚮瞭廣大的農村。本章詳細分析瞭中國農村的佃農經濟結構、地主與佃農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帝國主義傾銷商品對傳統農業經濟的衝擊。通過分析共産黨在土地革命中的實踐,揭示瞭革命的組織能力是如何紮根於對農民實際利益訴求的精準迴應之中。 第十一章:民族危機的全麵爆發與全民抗戰 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標誌著中華民族麵臨空前的存亡危機。本章側重於分析國民政府在戰略上的“攘外必先安內”方針的得失,以及西安事變的爆發如何促成瞭第二次國共閤作的最終實現。抗日戰爭的八年,不僅是軍事上的消耗戰,更是中國社會結構、政治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重塑的關鍵十年。 第十二章:戰爭的遺産與最終決斷 抗戰勝利並未帶來和平。本章探討瞭戰後中國在國際地位提升的錶象下,國內經濟的惡性通貨膨脹、政治談判的破裂,以及國共雙方在意識形態和軍事部署上的最後攤牌。分析瞭國民黨在政治動員、經濟管理和軍隊士氣上的全麵失勢,為1949年政權的更替奠定瞭不可逆轉的趨勢。 結語:走嚮新的曆史階段 本書最後總結瞭近百年社會轉型中的核心遺産——一個被摧毀的舊秩序,一個未能完全建立的資産階級民主模式,以及一個在民族主義和階級鬥爭雙重驅動下,最終走嚮激進變革的社會結構。這些曆史經驗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的復雜性提供瞭必要的思想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