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首先,打造梅毅“深圳製造”的標簽,全力在一年的時間內持續推廣投入;第二,依靠廣州、深圳中國“南方係”傳媒巨大的影響力,海天應該和廣州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以及深圳各傢大報聯閤打造“梅毅式”跨領域寫作的概念,既然白捲英雄韓寒什麼都不會都可以打造成神話,梅毅這樣有真纔實學的青年學者,在媒體深入推廣下,肯定應該能夠脫穎而齣。
第三,以梅毅八本書為契機,為海天社在互聯網時代的營銷打齣一套新路,在紙媒、平麵媒體、網站等爆炸式宣傳的同時,也要聯係央視、廣東衛視、深圳衛視等電視媒體,依仗赫連勃勃大王口纔好能在電視上麵演講錶現的優勢,更大地擴展其影響力。
內容簡介
對於元朝,我們知道多少、又認識多少呢?紛繁雜亂的綫索,詰屈聱牙的文字,記不住的人名和加上翻澤的混亂,讀來真是一頭霧水,給那些想瞭解元史的讀者設置瞭重重的障礙。幸虧有赫連勃勃大王這個曆史的守望者,他在眾多的資料中耙梳整理,鈎沉曆史往事,復原離我們漸漸遠去的曆史,寫齣瞭一部脈絡清晰、生動有趣的元朝史,為當前的曆史閱讀填補瞭一項空白,就在《帝國乾元--元朝真史》。
距今900年前的赫赫元帝國,既不是流星,也不是曇花,更不是遺憾。那地跨三大洲的龐然巨物,雖然短暫,卻極其輝煌,一韆多萬平方公裏內範圍內,大元帝國百年間曾經發生那樣多的故事,有過那樣令人目眩神迷的血肉人生:元帝國瘋狂的對外擴張、宮廷內部的權力爭鬥、北方漢人在夾縫中的艱難生存、文壇藝苑知識分子的特立獨行與不朽創作如果暫時“忘卻”濛元東徵西殺的殘酷性、破壞力,那個時代所迸發齣的勃勃不可抵製的創造力、擴張力、競爭力、進取力,依然值得後人悠然神往。
元帝國有著我們中華曆史上幅員地域最為遼闊疆域,同時,它的自然科學的成就、文化的多元性發展、商業活動的頻繁,都是我們至今仍讓可以津津樂道的不爭事實。
作者簡介
梅毅,國傢一級作傢。現任職於深圳證券交易所國際部,長期緻力於資本市場研究近20年。從事金融工作之餘,跨躍文學、曆史寫作。著有《赫爾辛基的逃亡》等多部中、長篇小說,曾獲國傢、省、市等多項文學奬項。2004年起,梅毅以“赫連勃勃大王”為筆名,開始“中國曆史大散文”寫作,獲“中國大陸互聯網曆史寫作先行者”之稱。相繼齣版有“長篇曆史散文集”八捲本500萬字,香港、颱灣已齣版十捲本繁體字版。2010年,梅毅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等電視節目中頻頻開講《隋唐英雄誌》《梅毅話英雄》《鮮為人知的楊傢將》等節目,成為既埋頭著述又活躍於熒屏的“雙棲”曆史作傢。目前在深圳本土海天齣版社最新齣版的“梅毅帝國真史係列”乃其中華大曆史紀實體裁最新精華版。
目錄
導讀:壯麗的廢墟/1
南朝韆古傷心事 每思豪傑淚滿襟 不朽的文天祥/6
臨安城上竪降旗 南宋都城的陷落/7
百死愁絕終不悔 文天祥的堅持/10
丹心不改天地悲 文天祥的最後努力/12
天涯海角不悔身 悲壯的壓山之役/14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最後歲月/19
泥足的巨人 忽必烈的“政治遺産”/26
經濟危機下的惶惶帝國 斂財三賊臣阿閤馬、盧世榮、桑哥/29
從沙漠到大海 元朝的越海攻擊/42
西南森林的泥沼 安南戰場的狼狽/49
元朝帝王的“精神生活”佞佛濫施/54
虛幻的“大一統” 忽必烈死亡時的政治現實/60
或者活著死去 濛元帝國漢族知識分子的生存睏境/62
從天堂到地獄的幻滅 元代的民族界限與知識分子境遇/63
寜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 謝枋得/67
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 趙孟?/70
歧路茫茫空望眼興亡滾滾入愁腸 汪元量/76
舉世無人識,終年獨自行 鄭思肖/77
百煉難柔鐵石腸 甘為鷹犬的濛元初期漢人張弘範、史天澤、郝經/80
死而後已的滅宋鷹犬 張弘範/80
急流勇退的“郭子儀” 史天澤/84
被遺忘的“蘇武” 郝經/87
掙開人性的枷鎖 《竇娥冤》的背後/90
文學史上的“孫誌剛”關漢卿/90
不朽的名劇 《竇娥冤》/95
“八百媳婦”的密林 元成宗“守成”時代的蹉跌/100
並不順利的繼位 元成宗之立/100
“八百媳婦” 南方又一個陷阱/103
海都之死 西北諸王的最後“歸順”/104
兄終弟及後患無極 元武宗與元仁宗兄弟/107
武宗未必“武” 海山時代的瞎摺騰/107
仁宗不盡“仁” 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時期的政治得失/115
附:元代大科學傢郭守敬/119
生如夏花 漢化帝王的悲劇/122
少年帝王少年臣 元英宗、拜住的政治改革/122
天上掉下來一頂大皇冠 元英宗的被弑與泰定帝的登基/125
帝位至尊手足相殘 元文宗、元明宗兄弟的“禮讓”/130
耀日乾戈兩京間 大都與上都之間的較量/130
骨肉至親不相容 元明宗的“暴崩”與元文宗的“復位”/133
綠睛“色目”亦能詩 貫雲石、薩都刺、馬祖常、?賢/138
情深不壽貴公子 貫雲石/138
浩歌笑舞真詩人 薩都剌/142
正直不阿大元官 馬祖常/144
談辯懸河突厥種 ?賢/145
“二把手”的下場 權臣燕帖木兒、伯顔、脫脫、哈麻生前身後事/148
熱火烹油 權臣燕帖木兒傢族的覆滅/149
重蹈覆轍 權臣伯顔的倒颱/152
為善不終 權臣脫脫的貶死/158
自食其果 權臣哈麻的杖死/167
莫道書生空議論 頭顱擲處血斑斑 殺身殉國的元末士人/169
大義殉國顯赤誠 漢人樊執敬/170
忠魂俊骨墮深淵 泰不華與餘闕/171
不為異朝太平臣 伯顔子中與王翰/173
歌盡桃花扇底風 元朝的覆滅/176
沉迷於古怪性愛和精細製作的皇帝/178
亂哄哄自己人殺自己人/181
慘兮兮從哪裏來迴哪裏去/194
“北元”的延綿餘緒/198
黃泉無精捨今夜宿誰傢 元帝國最後的詩人們/203
“鐵笛道人”乃詩雄 楊維楨/204
乘肥衣輕半世豪 顧瑛/207
潔癖難避真濁世 倪瓚/210
不容迴憶的時代 詩人的荒誕而又必然的死亡/212
前言/序言
帝國真史係列·帝國乾元:元朝真史 簡介 (本簡介旨在描述“帝國真史係列”中其他可能存在的書目內容,並著重突齣其獨立性與視角,完全不涉及《帝國乾元:元朝真史》的具體內容。) --- 帝國真史係列:探尋人類文明長河中的權力、興衰與命運 “帝國真史係列”是一套宏大、嚴謹且富有洞察力的曆史著作群,緻力於穿透曆史的迷霧,以紮實的史料考證和獨特的曆史視角,重構那些塑造瞭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帝國與王朝的真實麵貌。本係列旨在超越傳統的教科書敘事,深入挖掘帝國權力運作的內在邏輯、社會結構的深層變化、文化碰撞的復雜性,以及最終走嚮衰落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本係列每一部作品都聚焦於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曆史實體,從其起源的篳路藍縷,到鼎盛時期的輝煌燦爛,再到最終的瓦解與後續影響,力求呈現一幅全景式的曆史畫捲。我們相信,理解曆史的“真”在於把握其多維度的復雜性,而非簡單的功過評判。 --- 係列其他核心捲目概述(示例性描述,不包含《元朝真史》內容): 一、《帝國真史係列·亞曆山大:地中海霸權的構建與幻滅》 本書深入剖析瞭馬其頓王國的崛起及其核心人物亞曆山大三世的軍事天纔與政治抱負。重點探討瞭希臘文化如何藉助其東徵的鐵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至中亞乃至印度河畔,形成影響深遠的“希臘化時代”。 核心關注點: 1. 軍事革命與戰術創新: 詳細解析馬其頓方陣、重裝騎兵(夥伴騎兵)在關鍵戰役中的運用,以及後勤保障體係的構建。 2. 文化融閤與帝國治理: 考察亞曆山大在徵服地推行的一係列融閤政策,如鼓勵通婚、設立希臘化城市,以及這些政策在其身後引發的繼承危機。 3. 繼承者的分裂與遺産: 重點論述“繼業者之戰”(Diadochi Wars),分析托勒密王朝、塞琉古帝國等主要繼承國在權力分配、地域差異和文化認同上的長期張力,最終如何使亞曆山大的宏偉藍圖分崩離析。 本書旨在揭示,超越軍事徵服的文化播撒,如何在短期內創造齣一種新文明形態,又如何在政治結構未成熟的情況下,迅速走嚮碎片化。 二、《帝國真史係列·羅馬之光:共和國的轉型與元首製的奠基》 本捲聚焦於羅馬共和國嚮元首製(Principate)過渡這一關鍵曆史斷裂點。它不再僅僅敘述凱撒與龐培的鬥爭,而是著重分析共和製度在麵對龐大疆域、日益增長的財富不均和社會矛盾時所暴露齣的結構性缺陷。 核心關注點: 1. 法律與軍事化的共生: 探討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敗如何加劇瞭公民兵製的瓦解,以及馬略改革對軍隊忠誠對象由國傢轉嚮將領的決定性影響。 2. 意識形態的重塑: 剖析奧古斯都如何通過“歸還權力”的姿態,巧妙地用“和平”與“秩序”的敘事,閤法化君主專製的建立,以及這一過程對羅馬傳統公民精神的侵蝕。 3. 元老院的權力真空: 細緻考察在新的行政體係下,傳統的共和機構如何被架空、邊緣化,以及這種“虛假共和”如何成為帝國長治久安的政治潤滑劑。 本書緻力於描繪一個偉大政治實體在自我膨脹的重壓下,如何被迫進行痛苦的自我革新,以及這種革新所付齣的自由代價。 三、《帝國真史係列·漢唐氣象:中原王朝的盛衰周期與邊疆戰略》 本捲專注於探討漢朝與唐朝作為古代東方帝國巔峰時期的內在異同。著眼於中原王朝在麵對北方遊牧民族壓力時所采取的動態平衡戰略——和親、羈縻與武力徵伐之間的搖擺。 核心關注點: 1. 財政基礎與土地兼並: 分析漢代“鹽鐵官營”的得失以及唐代均田製在盛世後的瓦解,探討土地製度如何直接影響中央集權的穩固性。 2. 士人階層與官僚體製: 考察自漢代察舉製至唐代科舉製的發展軌跡,解析選官製度如何塑造瞭帝國的文化導嚮和官員的忠誠取嚮。 3. “天可汗”的悖論: 深入分析唐朝在鼎盛時期(特彆是武後至玄宗前期)對西域的控製模式,探討這種超越傳統“朝貢體係”的霸權形式,在安史之亂後如何迅速被瓦解,並永久性地改變瞭中原王朝的對外戰略思維。 本捲的價值在於比較分析,指齣東方帝國在維持龐大疆域和復雜內部治理時,所必須麵對的資源分配與文化認同難題。 --- 專著係列方法論與特色 “帝國真史係列”堅持“大曆史觀”與“微觀考證”相結閤的原則。 1. 史料的跨界挖掘: 我們不僅依賴正史、地方誌等傳統文獻,更廣泛吸收考古報告、齣土簡牘、宗教文獻(如佛教石窟銘文、景教碑刻)以及非主流民族的口述史料殘片,力求從多個維度還原曆史現場。 2. 結構與動態平衡分析: 本係列強調帝國生命周期中的“結構性矛盾”。即,一個帝國之所以強大,往往正是其結構性優勢(如高效的軍事動員能力、統一的法律體係)在特定曆史階段的産物;而當外部環境變化或內部矛盾積纍到臨界點時,這些優勢會迅速轉變為結構性劣勢,加速其衰亡。 3. 權力轉移的媒介研究: 探討權力從貴族到君主、從軍事領袖到文官集團、從中央到地方的轉移過程中,所使用的關鍵媒介——無論是貨幣製度的改革、新的意識形態的構建,還是通信網絡的效率。 本係列旨在為嚴肅的讀者提供一個關於人類政治實體興衰的深刻對照研究平颱,其目的在於理解曆史的“為什麼”,而非僅僅敘述“是什麼”。每一捲都是一個獨立的研究成果,共同構築起對人類古代至近代文明演變軌跡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