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推荐 | |
|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剧烈的社会变革让原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生活变得富足的同时,人们内心的喧哗也越来越难以抑制。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本源,对中国及中国人影响巨大。儒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有着积极的贡献。 温故而知新,继往才能开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发掘道家这一传递了千年的思想文化,站在发展的角度,以古鉴今,结合新时代的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真正汲取前人的智慧,解决今天的问题,开创更好的未来。 |
| 内容简介 | |
| 《儒家国学课》是季风老师继《北大国学课》之后再度执笔,他在书中讲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千年历史中的开始与发展,带我们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并深刻分析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儒家文化与国学理论的博大精深。 《儒家国学课》不作老生常谈,不作枯燥讲述,而是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儒家经典进行全新的解读,贴近当代社会,挖掘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读者可借由此书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为自己的心灵开辟一方净土。 《道家国学课》 道家文化的“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是中国人精神生活、信仰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写照,也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所在。其对我们人生、事业、生活的影响潜移默化,几千年来,已经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 发掘道家文化的很大价值,开启智慧完美的人生,是每一名传统文化研究者、爱好者的夙愿。本书引经据典,溯本求源,融会贯通,通俗易懂,讲尽了道家精神的奥义及道家文化的价值,读之启智,用之受益。 |
| 作者简介 | |
| 季风,知名教育专家,退休前曾就职于山东省某地区教委,退休后主要从事国学类的研究与创作。先后出版过《北大国学课》《功臣的非正常死亡》《轻松学国学》等图书,深受读者喜爱。《北大国学课》自2013年3月出版以来,连续加印十余次,名列全国历史类畅销榜前五名,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畅销榜第3名,2013年度全国畅销的历史读物之一,2014年畅销的国学类图书。 |
| 精彩文摘 | |
| 1. 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千百年以来,儒学专家以及孔子的追随者们,都会关心一个问题:孔夫子到底长得怎么样? 孔子去世已经两千多年,如今所见的孔子形象,大多是后人的想象。孔子去世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其身份只是一介布衣学者,直到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到山东祭祀孔子,封其九代孙孔腾为“祭祀君”。随着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于是,历代帝王对孔子及其后代分封嘉赏,孔子的画像开始慢慢多起来。但人们也开始发出疑问:孔子的真实相貌究竟如何? 司马贞在为《史记》做索隐时说过,孔子的脑袋像是颠倒过来的屋顶,四周高,中间低,所以才叫孔丘。实际上,孔丘的由来并不是这样。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做祷告,希望求一个儿子。待生下儿子后,便取名为丘,加上排行老二的缘故,才叫仲尼。 在《孔子世家》中,司马迁是这样描述的:“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照现代测量标准来计算,孔子身高2米21。古代,人的平均身高远达不到这个水平,从事实来讲,是不太合理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孔子有如此高大的圣人形象,其弟子在作品中肯定会有所提及。 《春秋演孔图》中有一段描述:“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胼肩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汪头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共,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崎,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胸文曰:‘制作定世符运。’” |
说实话,我这次购买纯粹是冲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好奇心去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收下了这套书。拿到手后,我立刻被那种沉稳的书卷气给吸引住了。特别是道家那本,我本来以为会是佶屈聱牙的古文,没想到它的排版和注释做得极其人性化。它没有一味地去“简化”原著,而是提供了一种“桥梁”——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用现代汉语进行了精到的阐释。我尤其欣赏它对“无为”和“自然”概念的探讨,这不仅仅是哲学思辨,更像是一种对当下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读完几章,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平和了许多,不再那么容易为外界的琐事所扰。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涤和重塑。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确实是本值得静心研读的佳作。
评分我的职业要求我需要经常进行跨文化交流,所以对东西方哲学都有所涉猎。在我的书架上,莎士比亚、尼采和佛经都占有一席之地。最近我开始涉猎这套关于儒家和道家的精选读本,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东方智慧的切入口。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平衡感”。儒家强调入世的担当和伦理秩序,而道家则侧重出世的逍遥与对宇宙本源的体悟。这两者在中国文化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这套书将这种内在的张力处理得极其优雅,它不是割裂地讲解,而是通过对比和融合,展现了古代思想家如何在一个统一的生命体验中处理社会责任和个体自由的永恒矛盾。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东方哲学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个有机的、充满生命力的整体结构。
评分我是一个资深的文化爱好者,阅览过不少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但很多都是学术性的专著,读起来门槛较高。这套书(我指的是我正在看的另外一套关于宋明理学的书)给我带来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近“授课”的模式,让人感觉像是被邀请进入了一个私密的学术研讨会。比如,书中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对比分析,就显得尤为精妙。它没有简单地褒贬哪一家更优越,而是客观地展现了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体现了一种开阔的胸襟。特别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儒家的“中庸”与道家的“不争”,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到位,让人豁然开朗。我常常是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藏。我一直想系统地了解一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但市面上的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套书(儒家国学课+道家国学课)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既保持了原著的深度和原汁原味,又加入了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解读和注释。阅读起来就像有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身边指导,让人能真正走进古代圣贤的思想世界。比如讲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书里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结合具体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场景来阐述,让我对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翻开道家那本,老庄的玄妙思想也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哲学。整体装帧和纸张质量也让人满意,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我给我的外甥女买的这套书,她今年刚上高中,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希望她能接触到一些比流行文化更有深度和底蕴的东西。这套“儒家国学课+道家国学课”的组合简直是太棒了。儒家的部分,着重于培养她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那些关于君子之风、修身齐家的论述,在学校教育之外提供了一种极好的品格塑造的参考。而道家的部分,则像是一剂“解压良方”,教会她在学业压力之下如何保持内心的清明和洒脱。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语言虽然讲的是古代思想,但作者的切入点非常贴合当代青少年的思维模式,避免了说教感。我偷偷看了几页,发现连我也受益匪浅,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现在变得清晰立体起来。这绝对是一套跨越年龄层次的优秀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