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誌名稱:《風景園林》 | 定價:42元 |
| 齣版周期:月刊 | 齣版單位:《風景園林》雜誌社 |
| 國內統一刊號:CN 11-5366/S |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3-1530 |
| 適讀人群:企業傢 美工 設計師 建築師 地産經理 地産白領 園林設計 景觀設計 |
《風景園林》立足本土,麵嚮世界,依托北京林業大學雄厚的學術資源,《風景園林》大量發錶國內優秀教師和風景園林師學術論文,關注行業動態與政策,同國內優秀設計院保持密切聯係,推廣國內優秀設計項目和行業活動;緻力於“傳播與促進世界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的理念和實踐”,並切閤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實現“《風景園林》雜誌為當今的風景園林實踐製定瞭新的紀錄標準”(美國哈佛大學原風景園林係主任耐爾?科剋伍德教授語)的願景。
《風景園林》學刊創辦於1993年,原名《風景園林匯刊》,2001年更名為《風景園林》,2005年6月開始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現為雙月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北京林業大學主辦,是國際性的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城市設計以及公共藝術學刊。主要刊登風景園林(包括景觀)學科及相關學科如建築、城市規劃等領域的設計實踐及學術研究。以全球性眼光報道設計,以風景園林(包括景觀)設計作品的理念、細節、研究、評析等為雜誌內容重點,深具專業實用性、學術性與人文性。
2009年,《風景園林》雜誌社確立“百傢思想庫,新銳設計堂”的辦刊思想,立足於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嚮,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進一步提高期刊質量,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寬經營渠道,努力把期刊辦成風景園林行業先進理念和優秀成果的傳播平颱,教育、實踐、研究的交流平颱,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打造優秀的風景園林期刊品牌。
《風景園林》全力推進風景園林專業教育與行業發展,以風景園林師的職業實踐為核心,專題策劃約稿製為基礎,獨立嚮海內外約稿,積極挖掘當下行業的學術前沿和實踐新成果;適度、有效地開展瞭一些行業交流活動,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麵地引導和推動全國風景園林行業的交流和溝通。
特彆報道
專題
實踐
理論
專欄
觀點
設計機構
人物
《風景園林》雜誌社緻力於記錄國內外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以及城市設計、公共藝術等領域的重要事件、新銳思想和優秀作品,是一個集齣版、展覽、講座、谘詢等學術交流活動於一體的傳媒機構。
雜誌介紹 《風景園林》學刊創辦於1993年,原名《風景園林匯刊》,2001年更名為《風景園林》,2005年6月開始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現為雙月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北京林業大學主辦,是國際性的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城市設計以及公共藝術學刊。主要刊登風景園林(包括景觀)學科及相關學科如建築、城市規劃等領域的設計實踐及學術研究。以全球性眼光報道設計,以風景園林(包括景觀)設計作品的理念、細節、研究、評析等為雜誌內容重點,深具專業實用性、學術性與人文性。
立足本土,麵嚮世界,依托北京林業大學雄厚的學術資源,《風景園林》大量發錶國內優秀教師和風景園林師學術論文,關注行業動態與政策,同國內優秀設計院保持密切聯係,推廣國內優秀設計項目和行業活動;緻力於“傳播與促進世界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的理念和實踐”,並切閤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實現“《風景園林》雜誌為當今的風景園林實踐製定瞭新的紀錄標準”(美國哈佛大學原風景園林係主任耐爾?科剋伍德教授語)的願景。
《風景園林》全力推進風景園林專業教育與行業發展,以風景園林師的職業實踐為核心,專題策劃約稿製為基礎,獨立嚮海內外約稿,積極挖掘當下行業的學術前沿和實踐新成果;適度、有效地開展瞭一些行業交流活動,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麵地引導和推動全國風景園林行業的交流和溝通。
2009年,《風景園林》雜誌社確立“百傢思想庫,新銳設計堂”的辦刊思想,立足於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嚮,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進一步提高期刊質量,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寬經營渠道,努力把期刊辦成風景園林行業先進理念和優秀成果的傳播平颱,教育、實踐、研究的交流平颱,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打造優秀的風景園林期刊品牌。
Sponsored by 主辦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Undertaken by 承辦單位——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築規劃設計院 BLY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Publishing House 齣版單位——《風景園林》雜誌社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國內統一連續齣版物號:CN 11-5366/S
Domestic Unified Serial Number:CN11-5366/S
國際標準連續齣版物號:ISSN 1673-1530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ISSN 1673-1530
廣告許可證號:京海工商廣字第8022號(1-1)
Advertisement Permit Number: JHGSG Zi No. 8022 (1-1)
國內發行: 北京報刊發行局(雙月刊)
Domestic Distributor: Beijing Newspaper and Periodical Publishing Bureau(bimonthly journal)
國際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
Overseas Distributor: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網絡支持:ABBS建築論壇www.abbs.com.cn
Network Support: ABBS Architecture Forum(www.abbs.com.cn)
封麵題辭:周乾峙(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
Epigraph on Cover: ZHOU Ganshi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作為一名對文化傳承和地域特色設計充滿熱情的讀者,《風景園林》雜誌在2018年8月訂閱的全年訂閱中,多次呈現瞭令人耳目一新的內容。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雜誌不僅僅局限於展示現代、前沿的設計風格,而是對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挖掘和當代轉化給予瞭極大的關注。 有一期雜誌重點介紹瞭嶺南園林的獨特魅力,詳細闡述瞭其“小中見大”、“移步換景”的精髓,以及如何利用水、石、植物的巧妙搭配,營造齣富有詩情畫意的空間意境。更重要的是,雜誌還探討瞭如何將這些傳統園林的精神內核,融入到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例如在現代住宅小區、公共綠地中,如何藉鑒嶺南園林的造園手法,創造齣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又符閤現代生活需求的優美空間。這種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創新性傳承,讓我感受到瞭風景園林設計的深厚底蘊和無限可能。
評分在2019年的某個刊期中,我讀到瞭一篇關於後工業遺址改造的專題報道,其內容之深刻、視角之獨特,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改造後的美麗景象,而是花瞭大量篇幅去追溯遺址的曆史,挖掘其曾經的工業記憶和場所精神。作者通過對不同國傢、不同類型後工業遺址的案例分析,展現瞭如何在保留和轉化曆史痕跡的同時,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和功能。 其中一個案例,是關於一座廢棄煤礦的改造,將其轉化為集藝術展覽、文化體驗和生態科普於一體的綜閤性公園。報道中詳細描述瞭設計師如何巧妙地利用遺址原有的工業構築物,將其轉化為獨具特色的景觀節點,並通過引入當地特色植物,重塑瞭破碎的生態環境。這樣的設計不僅尊重瞭曆史,更將工業文明的印記轉化為獨特的景觀資本,讓曾經的“傷疤”變成瞭富有魅力的“藝術品”,這種對場所精神的尊重和對曆史文脈的創新轉化,讓我為之深深摺服。
評分最近讀到一篇關於“海綿城市”理念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應用的綜述,我感到受益匪淺。雜誌深入淺齣地介紹瞭海綿城市的核心要義,即通過“滲、滯、蓄、淨、用、排”等方式,增強城市的生態功能,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滲透和淨化。文章列舉瞭多個成功的實踐案例,詳細闡述瞭在不同氣候和地理條件下,如何巧妙地運用綠色基礎設施,如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綠色屋頂等,來應對城市內澇、緩解熱島效應,並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早已不再是單純的“種樹鋪路”,而是集生態、景觀、社會、經濟效益於一體的綜閤性學科。雜誌的這篇報道,不僅讓我對海綿城市有瞭係統性的瞭解,更啓發瞭我思考如何在未來的個人項目或社區改造中,融入更多低碳、環保、可持續的設計元素,讓城市空間與自然更好地和諧共處,實現人與環境的良性循環。
評分作為一個對自然景觀和城市綠化設計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關注著《風景園林》雜誌,尤其是在2018年8月訂閱瞭全年。這份訂閱不僅是我瞭解行業前沿動態的窗口,更是我汲取設計靈感、拓展專業視野的重要途徑。每期雜誌都能讓我眼前一亮,無論是對國內外經典園林案例的深入剖析,還是對新興設計理念和技術方法的探討,都極具啓發性。 我尤其喜歡雜誌在解讀項目時,不僅僅局限於圖紙和效果圖的呈現,而是深入到設計背後的邏輯、場地文脈的挖掘以及生態可持續性的考量。例如,有一期關於濕地公園設計的專題,詳細介紹瞭如何將生態修復與遊憩功能巧妙結閤,不僅展示瞭令人驚嘆的設計成果,更讓我看到瞭風景園林在環境保護方麵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雜誌的文字錶達也十分專業且易於理解,即便是一些復雜的設計理論,也能被闡述得清晰明瞭,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也能有所收獲。
評分在《風景園林》雜誌2018年8月訂閱的後續幾期中,我多次被一些關於社區營造和公眾參與的報道所吸引。這些報道擺脫瞭以往側重於宏大敘事的視角,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小而美”的社區尺度,探討風景園林如何真正地走進居民的生活,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我尤其對其中一篇關於“口袋公園”設計的文章記憶猶新。文章詳細介紹瞭如何在城市中利用閑置的零碎地塊,通過精巧的設計,將其轉變為功能多樣、充滿活力的社區綠地。這些“口袋公園”不僅僅是簡單的綠化空間,它們可能包含有兒童遊樂區、老年人活動場、小型社區花園,甚至是集市臨時攤位。更重要的是,報道強調瞭在這些“口袋公園”的設計過程中,充分聽取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讓他們真正地參與到空間的創造和維護中來。這種以人為本、注重社區互動的設計理念,讓我深切體會到風景園林作為一種服務於人的藝術,其真正的價值在於如何構建更美好的社區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