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上的瘋子中沒人比亨利·朗格盧瓦(Henri Langlois)——法國電影資料館創始人和館長更瘋的。有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地理學傢就相信新大陸絕對存在,朗格盧瓦相信電影也一直存在,隻是等人來發明罷瞭,即便發明能讓圖片動起來的機械裝置得等個幾韆年,經過文藝復興、經過産業革命,這個需求一直存在的——因為人類需要“直接”研究自己和周遭的世界,看自己真正在如何行動,以及自己生活的世界真正是何模樣。
我必須承認,我之前對電影史的瞭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識點上,比如某部經典電影的導演是誰,某個流派的代錶作有哪些。但是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真正做到瞭“編年史”的精髓。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那些偉大的、甚至已經被遺忘的電影運動、技術革新,以及背後那些富有遠見的人物,用一種極其流暢和富有邏輯性的方式串聯瞭起來。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穿越瞭百年的光影變遷。尤其是一些對於早期電影製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的描述,那種深入骨髓的探討,讓我對“電影是如何成為電影”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沒有迴避那些晦澀的技術名詞,而是用非常生動和貼近實際的案例進行瞭解釋,即便是對技術不太敏感的讀者,也能被那種探索未知的激情所感染。這種深入淺齣的平衡感,是很多曆史書籍難以達到的高度,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大眾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支點。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深得我心,那種帶著復古韻味的色彩搭配和字體選擇,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膠片飛轉的年代。我記得我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在一傢老舊的書店角落裏偶然發現它的,當時就覺得它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知識氣息。打開扉頁,裏麵的排版布局簡直是藝術品,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感到非常舒適。更不用提那些精心挑選的劇照和幕後照片瞭,它們的清晰度和曆史感都讓人忍不住想細細品味。那些早期電影的影像,那些服裝、布景的細節,簡直就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對那個時代的電影製作技術和審美有瞭直觀的認識。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相當齣色,厚實的紙張拿在手裏分量十足,感覺就像是捧著一個珍貴的文物,而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書。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電影曆史的書,更像是一件可以長期珍藏的藝術品,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視覺享受。這本書的整體呈現感,已經超齣瞭我對於“圖書”這個詞的傳統認知,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劃的視覺迴憶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作者對時間脈絡的深刻理解,它的分章節過渡非常自然,仿佛電影剪輯中的場麵調度一樣流暢。從默片時代的蹣跚學步,到有聲電影帶來的顛覆性變革,再到色彩和寬銀幕技術的引入,每一個關鍵節點的轉摺都被梳理得脈絡清晰,讓人很容易跟上電影工業發展的步伐。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討論技術進步時,總是能將其與藝術錶達的需求緊密聯係起來,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技術本身。比如,當提到某種攝影機運動方式的成熟時,作者會立刻展示這種進步如何為導演提供瞭新的敘事工具。這種“技術服務於藝術,藝術推動技術發展”的雙嚮互動解析,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動態感,仿佛電影本身就在我的眼前不斷被“放映”和“重塑”。它為我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可供參照的電影發展坐標係。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那種非常沉穩老道的“大傢之作”的口吻,語氣中充滿瞭對電影藝術近乎虔誠的尊重,但絕不流於空洞的贊美。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枯燥的年代更迭和技術演進,描繪得如同史詩般引人入勝。我特彆欣賞它在分析某個特定時期或某部影片的社會影響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它不僅僅是記錄“發生瞭什麼”,更會深入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對後世意味著什麼”。這種穿透曆史錶象的洞察力,讓我在閱讀時不僅感到知識的汲取,更有一種思想被不斷激發和挑戰的快感。每當我讀到某一段關於某個偉大導演與資本、審查製度抗爭的描述時,都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我與作者一同置身於那個充滿衝突與創造力的時代現場,感受著藝術的重量。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不同國傢和文化背景下的電影發展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敬佩的包容性和廣度。我特彆喜歡它沒有將好萊塢的敘事完全置於中心,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介紹歐洲的先鋒電影、亞洲電影的崛起,以及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對世界影壇産生深遠影響的小眾流派。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電影藝術的多元化和生命力是何等旺盛。在閱讀那些關於戰後歐洲電影或者特定國傢電影運動的部分時,我能明顯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資料時付齣的艱辛努力,那種對地域文化和時代精神的細膩捕捉,是任何概括性的論述都無法替代的。它促使我去尋找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寶藏,去重新審視我們對“經典”的定義,並意識到電影史是一張由無數細小而重要的絲綫編織而成的宏大掛毯,缺一不可。
評分從前的韓寒,可以說是被許多人推動著,在通往牛B的路上一路狂奔,那現在有人一把把他拉住,讓他停一停,這對韓寒來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人太順利就容易頭腦發熱,適當的停下來審視自我,是為瞭更好的前行。
評分挺好,就是書角有點壓痕
評分可惜的是,本書校對工作沒有做到位,“書蟲”較多;對於譯者的用語個人感覺也有不適應,不知是否是港颱與我們的用語習慣差異導緻,“軒輊”這類偏文用語與時下的“大咖”等流行說法雜陳,感覺文風有些跳躍。
評分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第一傢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錶(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采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啓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傢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傢「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齣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韆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韆傢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齣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傢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颱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閤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裏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裏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曆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裏菲斯演齣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誌《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彆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評分8好萊塢需要沒完沒瞭的生産電影。
評分書很大,紙質一般。。還不錯啦
評分好書,百看不厭。對瞭解電影有幫助。
評分總體來說,作為淺略瞭解電影發展曆程,這本書是不錯的,內容同樣適閤非專業人士,而且資料還是比較翔實的。尤其在如此簡略的篇幅裏,涵蓋到電影發展曆史、重要人物和作品、風格演變與對比、電影行業製作諸多內容實屬不易。對於電影業全貌的巨大變化,書中也從社會環境影響電影業,導緻行業內部運營機製改變給齣瞭分析——這本書既提供瞭史實,又引導瞭思考。
評分對電影還是非常感興趣。希望多瞭解一些,能夠看懂電影中一些特殊的手法運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