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名師叢書:楊廷寶

中國建築名師叢書:楊廷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黎誌濤 著,楊永生 編
圖書標籤:
  • 建築設計
  • 楊廷寶
  • 中國建築
  • 建築師
  • 建築理論
  • 建築實踐
  • 現代建築
  • 建築名師
  • 學術著作
  • 建築師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381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01417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6
字數:18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楊廷寶,字仁輝,河南南陽人。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獲碩士學位。1927年加入基泰工程司主持建築設計工作。曾先後在中央大學和南京工學院兩校建築係任教授,並曾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和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楊廷寶的一生為推動中國建築與建築教育事業和國際建協活動的發展做齣瞭傑齣的貢獻。

內頁插圖

目錄

苦難寡歡的童年
初踏求學之路
在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的日子
選擇建築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深造
赴歐考察建築
加入基泰工程司
修繕古建
楊廷寶與中國營造學社
執業生涯——1927~1937年
執業生涯——1937~1952年
執業生涯——1952~1982年
投身建築教育——在中央大學建築工程係( 1940~1949年)
投身建築教育——在南京工學院建築係( 1949~1979年)
投身建築教育——在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79~1982年)
馳騁國際建壇
姻緣與傢庭
誌同道閤的摯友
附錄一 楊廷寶簡曆
附錄二 楊廷寶吉建築修繕工程一覽
附錄三 楊廷寶設計作品一覽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苦難寡歡的童年
楊廷寶(字仁輝),於1901年10月2日齣生在河南南陽市東南郊白河岸邊的趙營村。楊廷寶的祖父是南陽地主,開有中藥店、雜貨店和糧行,傢境殷實,是趙營村的大戶,聚族而居,並占有一組四進院的房屋。楊廷寶的一傢住在三進院,正房的三間是父母的居室。幼年楊廷寶住的是西廂房,外麵是個小獨院,有磚鋪的小路和正房相通。楊傢門口,紅漆大門外有一對石獅挺立兩側,甚是威嚴。不遠處,有一個數畝大的池塘,春日成群鴨鵝嬉水,夏天滿池荷花飄香。這便是幼年楊廷寶生長的傢鄉。
趙營村離諸葛亮的故地臥龍崗僅七八裏地。臥龍崗是伏牛山脈的一條餘脈,連綿到這裏已不太高瞭,隻是一個小小的山坡頭。遠遠眺望可見到一座古塔,名叫奎星塔,那兒還有口井,武侯祠就坐落在這裏。武侯祠的石枋上有塊橫匾,寫著“三代上人”幾個大字,它旁邊還有石亭石柱。山門後的拜殿上有座大颱子,古柏交柯,蒼勁蔥鬱。大殿後,一邊是古柏亭,一邊是野雲庵,再往後堆砌著假山石,還有不太大的石洞。假山石被長廊環抱,對著前麵的茅廬,山後是這群建築的終點--抱膝長吟。這組建築群的周圍還布置瞭關張殿和諸葛書院,關張的塑像十分高大,栩栩如生。楊廷寶兒時經常夥同幾個小朋友到這裏戲耍,爬進爬齣,玩捉迷藏,度過瞭一段短促但卻充滿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但是,楊廷寶齣生時,中國的社會環境正值動蕩不安之中。由於甲午、庚子戰爭的失敗,使西方列強憑藉洋槍鋼炮打開瞭閉關自守的文明古國大門,國土財富被大肆掠奪。盡管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享有豐富的楚、漢文化遺産,曆代名人輩齣,經濟上也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但自宋以後,少數民族南侵,原有漢文化地域結構受到破壞,政治中心上遷燕北,經濟中心下移江南,河南則處於兩大中心的中空地帶。近代之後,河南仍處於東南沿海的外來商業文化發展和帝京的官方新政改革運動之中隙地帶。僅經由官方途徑,晚清的河南省會開封受到過些許警政、新學堂及谘議局等新政影響①,河南省其他城市則發展滯後。
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楊廷寶及其傢庭環境也深受其影響。雖然祖輩是富商大傢族,但經不起族中成員喜嫖愛賭吸鴉片,坐吃山空任意揮霍,真應驗瞭“富不過三代”的古訓。到瞭楊廷寶父親這一代,楊氏傢族已傢境日衰,房屋破敗。不過,楊廷寶的父親楊鶴汀①敢於;中破沒落腐朽、封閉愚昧的傢族桎梏,投身於辛亥革命的洪流中。不但改變瞭自己的命運,而且為後代開闢瞭通嚮成功的人生之路,造就瞭“一門雙院士,滿門科教纔”而令人羨慕稱贊的傢庭榮耀。當然這是後話。
楊廷寶的父親楊鶴汀在同輩中排行十四,人稱“楊十四少”。自幼雖接受舊式教育,但一無功名利祿之心,二不鑽營發財之道,卻推崇康梁,誌在富國強民,很有些抱負。他擁護維新,創辦新學,擔任南陽公學的校長,是全城有名的開明士紳。楊廷寶的母親是城裏另一大戶米姓人傢的小姐,宋代四大書法傢之一米芾的後人。她性格溫和,為人善良,是一位識文解字,能書善畫的纔女。米氏自嫁給楊廷寶的父親後,夫妻恩愛,相敬如賓,婚後一年米氏就有瞭身孕。由於楊廷寶的父親忙於公務,沒有時間照顧妻子,再加上調養不周,緻使米氏身子一直虛弱。1901年中鞦過後的第五天,小廷寶呱呱墜地,母親卻因失血過多而離開人世,年僅21歲。當時已臥床不起的祖父,聽到年輕媳婦撒手人寰的消息,也在悲痛中死去。就這樣,生母和祖父的去世,加上傢庭的敗落,造成瞭小廷寶沉默內嚮的性格。長大成人後,他每到農曆八月二十心情也格外沉重,這一天既是自己的生日,又是母親和祖父的忌日,因此,楊廷寶一輩子不過生日。
小廷寶齣世後就沒有奶吃,隻好由老祖母抱著他,東傢吃幾口,西傢喂幾口。因此,楊廷寶從小身體多病,瘦小遲鈍,遠不如其他同齡幼童壯實健康。
……

前言/序言


中國建築名師叢書:梁思成 本書為“中國建築名師叢書”的其中一冊,聚焦於中國現代建築的奠基人之一——梁思成先生的學術思想、建築實踐與曆史貢獻。 —— 梁思成:一位穿越時空的建築史學傢與現代中國建築的塑造者 梁思成先生(1901—1972),字啓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建築學傢、建築教育傢、古建築保護的先驅,同時也是一位傑齣的社會活動傢。他的一生,恰好是中國社會經曆劇變、傳統文化麵臨衝擊與重建的縮影。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位巨人如何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堅定的信念,為現代中國建築界指明方嚮,並留下不可磨滅的遺産。 第一部分:學術的源頭與思想的淬煉 1. 留學時代的啓濛與對本土的迴歸 本書首先追溯梁思成先生早年的求學經曆。他早年畢業於清華學堂,後赴美留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學。這段經曆使他係統地掌握瞭西方現代建築的理論與技術。然而,與許多留學生不同,梁思成並未止步於對西方模式的簡單復製。 2. 叩問曆史:從西方建築史到中國建築史的轉嚮 留學歸國後,梁思成敏銳地意識到,要建立真正屬於中國的現代建築,必須首先清晰地認識“我們是誰”。他與妻子林徽因先生毅然踏上瞭尋找和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艱辛曆程。本書詳述瞭他們如何在抗戰的艱苦條件下,冒著生命危險,徒步穿越大半個中國,實地勘察瞭唐、宋、遼、金等朝代的宏偉遺構,如山西的佛光寺、營造社在山西考察時發現的唐代建築實例,這些都是當時學界幾乎未曾涉足的領域。 3. 《中國建築史》的誕生:開山之作的意義 重點解析梁思成先生最重要的學術貢獻——《中國建築史》。本書認為,這部著作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是中國建築史上第一部係統的、以科學方法編寫的通史,更在於它首次運用西方建築史學的分析框架,結閤中國傳統營造學社的實測記錄,構建瞭一套完整的中國古代建築語匯體係。它填補瞭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巨大空白,為後續的建築教育和文物保護奠定瞭理論基石。 第二部分:教育的傳承與現代化的探索 1. 清華與東北大學: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的搖籃 梁思成先生是現代中國建築教育體係的奠基人之一。本書詳細介紹瞭他在清華大學建築係(後與林徽因共同創辦北京大學建築學係)和東北大學建築係所進行的教學實踐。他拒絕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積極推動“中國化”的教學方針,要求學生在掌握現代設計原理的同時,深入研究傳統結構、地方形式與地域文化。 2. 營造學社精神:科學、嚴謹與田野調查 營造學社(1930-1940年代)是梁思成先生思想實踐的重要載體。本書將深入探討營造學社所倡導的“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建築理念。他們利用精確的測繪技術、嚴謹的文獻考證,對鬥栱、屋頂、颱基等關鍵構件進行解剖研究,極大地提升瞭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3. 理論與實踐的交織:現代設計中的傳統韻味 本書分析瞭梁思成先生在抗戰勝利後參與的幾項重要設計工作,例如他對中央研究院建築群的設想,以及在解放初期參與的城市規劃工作。雖然他未能留下大量完整的現代建築作品,但他始終堅持在現代功能主義的需求中,融入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構邏輯和精神氣質,探索一條既不盲目復古、也不全盤西化的中間道路。 第三部分:文物保護的先驅與城市規劃的遠見 1. 搶救文明的呐喊:古建築保護的艱難曆程 抗日戰爭期間,梁思成先生和同仁們最大的心願就是保護民族的文化遺産免遭戰火的摧殘。本書詳述瞭他們繪製“戰時建築保護地圖”,嚮國際社會呼籲保護中國重要古跡的行動。這種將文化遺産置於民族存亡之上的情懷,是其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 2. 規劃北京的宏偉藍圖:城牆存廢之爭 新中國成立後,梁思成先生作為北京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深度參與瞭新北京的建設規劃。本書將重點探討他與陳占祥先生共同提齣的“梁陳方案”。該方案力圖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北京古老的城市格局、中軸綫和城牆,以維護這座曆史名城的空間秩序與文化認同感。盡管該方案最終未能完全實施,但其對曆史環境整體性保護的深刻洞察,對當代城市保護理念産生瞭深遠影響。 3. 製度的建立:文物保護法律框架的構建 梁思成先生是新中國文物保護法規和管理體係的締造者。他積極推動建立瞭文物保護機構,為中國古建築的普查、登記和修繕工作奠定瞭組織和製度基礎。 結語:一座永恒的精神豐碑 梁思成先生的一生是探索、堅守與奉獻的一生。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矢誌不渝的愛國情懷,不僅為中國建築史學樹立瞭裏程碑,更為現代中國建築師提供瞭一種文化自信和學術路徑。他的思想遺産,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傳統、如何設計未來。本書旨在通過梳理他的思想脈絡與實踐足跡,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這位巨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中國建築名師叢書:楊廷寶》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知識的增長,更在於它所激發的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楊廷寶先生當年是如何在紙上勾勒齣那些充滿生命力的綫條,如何與工匠們溝通,如何將心中的藍圖變為現實。書中對他教育理念的闡述,也讓我十分動容。他不僅是一位傑齣的建築師,更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傢。他將自己對建築的熱愛和理解,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下一代,為中國建築事業的發展培養瞭無數棟梁之纔。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楊廷寶先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選擇的描寫。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他如何在堅持自己建築原則的同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戲劇性的故事。他對建築的“樸素”追求,對“實用”的強調,以及對“美觀”的審慎態度,構成瞭一種獨特的建築哲學。這種哲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根植於中國社會的現實土壤,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建築設計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問題,更是一種價值的體現,一種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它讓我重新審視身邊的建築,去發現其中蘊含的匠心和智慧。

評分

對於任何一位渴望瞭解中國現代建築發展曆程的讀者而言,楊廷寶先生無疑是繞不開的名字。這本《中國建築名師叢書:楊廷寶》就像一本濃縮的史書,將楊廷寶先生波瀾壯闊的建築人生,以及他在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貢獻,以一種生動而翔實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關於他對西方建築理論的吸收與融閤,以及他如何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讓我對“中國風格”的形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他並非簡單地復製曆史,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傳統,去轉化傳統,使其在新的時代煥發齣生機。我被書中對他處理一些公共建築的細節所吸引。例如,如何通過建築的尺度、體量、以及材質的選擇,來營造齣莊重而不失親切的氛圍,如何讓建築既能滿足社會功能,又能成為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書中穿插的許多曆史圖片,更是提供瞭寶貴的視覺資料,讓我得以直觀地感受他作品的魅力。它讓我明白,優秀的建築作品,往往是技術、藝術、文化、曆史等多重因素巧妙結閤的産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對一位建築大師的緻敬,更是對中國建築發展道路的一次深刻梳理和反思。

評分

當我閤上這本書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深深的敬意和對未來的希望。楊廷寶先生在《中國建築名師叢書:楊廷寶》中所展現齣的,不僅僅是一位建築師的技藝,更是一種精神。他對於建築的嚴謹態度,對於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都讓我深受啓發。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從楊廷寶先生的生平經曆,到他的設計理念,再到他的代錶作品,層層遞進,條理清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楊廷寶先生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爭議,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展現瞭他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持自己的建築信念,並做齣自己的貢獻。他對於“如何在中國建造”的思考,對於“如何傳承與發展”的探索,都為當今的建築界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啓示。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建築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其物質的形態,更在於其所承載的精神和文化。它讓我更加熱愛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更加珍視我們悠久的曆史文化。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繼承與創新,如何將傳統與現代完美結閤的書,對於每一個關心中國建築發展的人來說,都值得一讀。

評分

懷揣著對中國傳統建築深深的敬意,我翻開瞭這本《中國建築名師叢書:楊廷寶》。雖未曾親見楊廷寶先生的任何一座傳世之作,但透過文字和圖片,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穿越時空的建築智慧。這本書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楊廷寶先生的建築理念、設計手法以及他與時代對話的精神,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楊廷寶先生早期作品的解讀,那些融閤瞭西方古典主義與中國傳統審美的建築,在今天看來依然彆具匠心,充滿瞭人文關懷。書中對建築細節的描繪,例如梁柱的比例、屋簷的麯綫、庭院的空間布局,都展現瞭楊廷寶先生對中國傳統建築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創新運用。他並非盲目復古,而是巧妙地將傳統元素進行提煉和升華,使其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每當我讀到關於他如何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時,總會産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他強調建築應“順應自然”,將山水、氣候、地域特色融入設計之中,讓建築與環境和諧共生,而非人為的徵服。這種“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在當今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具有啓示意義。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建築”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磚瓦木石的堆砌,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哲學、一種對生活方式的思考。

評分

作為一個對建築史略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設計師們充滿好奇,而楊廷寶先生無疑是其中繞不開的一座高峰。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這位巨匠的內心世界和創作軌跡。與其說這是一本建築作品集,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建築精神的傳記。書中不僅羅列瞭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些作品背後的思想根源和設計邏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楊廷寶先生設計思想時所展現齣的嚴謹與細膩。從他受到西方建築教育的影響,到他對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熱愛與傳承,再到他在現代建築浪潮中如何堅守中國文化立場,整個過程都被清晰地呈現齣來。書中的案例分析詳實,配以大量珍貴的曆史照片和建築圖紙,使得理解更加直觀。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他對一些標誌性建築的處理,例如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既滿足功能需求,又能體現齣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他對“意境”的追求,以及如何通過空間、光影、材質的巧妙運用,營造齣寜靜緻遠、內斂含蓄的東方韻味,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建築專業人士看的,對於任何一個熱愛中國文化,關注城市發展和人居環境的讀者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讓我看到,好的建築不僅僅是滿足基本需求的物質載體,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情感的藝術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