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教育史论丛(第1辑):美国州级公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变迁:以加州为个案的历史研究

欧美教育史论丛(第1辑):美国州级公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变迁:以加州为个案的历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振海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美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加州
  • 州立大学
  • 教育模式
  • 历史研究
  • 教育改革
  • 比较教育
  • 公立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5005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77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8
字数: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欧美教育史论丛(第1辑):美国州级公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变迁:以加州为个案的历史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加州早期的社会状况、1849年加州宪法与公立教育理念、加州早期高等教育机构的创立、筹建州立大学工作的缓慢推进、《莫雷尔法案》与加州“农矿机械工艺学院”的创设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美国州级公立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加州——美国州级公立高等教育的典范
第四节 研究基础及路径设计

第一章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加州大学的创建及早期发展
第一节 加州早期的社会状况与高等教育
加州早期的社会状况
1849年加州宪法与公立教育理念
加州早期高等教育机构的创立
第二节 加州大学的创建
筹建州立大学工作的缓慢推进
《莫雷尔法案》与加州“农矿机械工艺学院”的创设
《1868年组织法案》与加州大学的成立
第三节 加州大学的初步发展
吉尔曼大学观在加州大学的实践
关于大学职能的讨论
大学自治地位的获得
加州大学的发展及其对加州公立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加州高等教育早期发展的历史评价

第二章 构建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尝试——20世纪上半期的加州公立高等教育
第一节 加州大学的全面改革与快速发展
斯坦福大学的崛起及其对加州大学的冲击
惠勒校长对加州大学的改造
加州大学多校区系统的出现
第二节 加州初级学院运动
初级学院理念的出现及其早期实践
加州初级学院运动的理论酝酿
加州初级学院的创立及其快速发展
……
第三章 系统化发展模式的理论酝酿——二章后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
第四章 系统化发展视野内的加州公立高等教育——1960年总体规划的制定及其影响
第五章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模式的特征与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据统计,1900年美国各类高校在校生数不足25万,1930年为110万,1950年增至近230万,其中公立院校的在校生数从1930年的53万增至1950年的114万,①公立高等教育已经占据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与此同时,公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与政府干预程度的提高之间的矛盾,又逐渐引发了关于公立高等教育自治地位的争论。政府干预的加强势必削弱院校的自治权,而处于上升阶段的公立院校又需要某种程度的自治权以保障自身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二战结束之后高等教育民主化浪潮中日益尖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公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1950-1980:增长与协调时代
20世纪50年代,受二战后联邦政府鼓励入学政策的影响,公立高等教育的规模经历了“爆炸性增长”(explosive growth)o据统计,从1951年到1961年,美国公立高等教育规模由103万骤增至256万,所占高等教育总量的比例也由50%左右提高到近62010。②随着公立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政府部门在公立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角色也逐渐转变,加强州层面的协调与控制成为全国性趋势,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1940年,美国多数州都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协调或规划本州公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机构,而到1979年,这种机构在大多数州都已普遍设立;与此同时,公立院校自身的管理方式也有所变化,在1940年时,大约70%的公立院校校区( public campus)都有单独的管理委员会,而到197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30 010,①公立高等教育的管理权由分散走向了集中,在很多州,由同类或同水平的公立院校组成的院校系统逐渐成为公立高等教育实施自我管理的主体。
……
《欧美教育史论丛》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教育科学部推出的一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丛书。该丛书旨在汇集国内外学者在欧美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为深化中国对欧美教育发展脉络、经验与教训的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学术视野。丛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学者在欧美教育史研究领域正在迈向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为推动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教育实践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欧美教育史论丛》的宗旨与特色: 本论丛以“严谨求实、守正创新”为学术导向,注重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结合。它不仅关注欧美教育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核心理论,更致力于挖掘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规律与特定性特征,以及它们对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论丛的选稿标准极为严格,力求收录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确保每一部著作都能代表该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 论丛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在研究欧美教育史时,它并非局限于教育学内部,而是积极借鉴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力图从更宏观、更复杂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理解教育的发展,揭示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深刻互动关系。 此外,论丛还特别关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它鼓励学者们跳出“中心论”的思维定势,深入研究那些被忽视或边缘化的教育历史,展现欧美教育发展的全貌,避免简单化的叙事。 《欧美教育史论丛》的价值与意义: 1. 深化理论认识: 通过对欧美教育史的深入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的起源与演变,从而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例如,研究欧美国家在普及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历史经验,可以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 借鉴历史经验: 欧美国家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与探索,成功与失败并存。通过对这些历史经验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吸取教训,规避风险,少走弯路,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开阔学术视野: 论丛汇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中国学者了解国际教育史研究的前沿动态,把握学术发展趋势,促进中国教育史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 4. 服务现实教育: 历史研究并非空中楼阁,它与现实教育紧密相连。通过对欧美教育史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中国教育所面临问题的历史根源,从而为解决现实教育难题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理解不同国家在应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国际化等挑战时的历史选择和政策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和规划中国教育的未来。 5. 培养学术人才: 论丛的出版,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平台,有助于培养一批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和国际视野的教育史研究人才。 《欧美教育史论丛》的整体规划与预期: 《欧美教育史论丛》的出版计划是长期而持续的,它将围绕欧美教育史的各个重要领域展开,包括但不限于: 古代与中世纪教育: 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基督教教育的兴起,大学的萌芽与发展。 近代早期教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早期科学教育的尝试。 启蒙运动与现代教育的奠基: 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思想,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普及教育的理念。 19世纪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的发展,普通教育的推广,教育科学的兴起。 20世纪教育的转型与挑战: 两次世界大战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当代欧美教育的新趋势与问题: 教育全球化,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教育市场化,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 特定国家与地区教育史: 如英、法、德、美、俄等国教育发展的独特路径与经验。 教育思想史与教育制度史的专题研究。 未来,本论丛将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拓展研究视野,关注新的学术热点,力求成为欧美教育史研究领域内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之一。它将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历史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材——美国州级公立高等教育的地方史研究,自带一种对“精英主义”的反思意味。通常我们谈论美国顶尖教育,目光总聚焦于常春藤,但真正承载着社会流动和大众普及使命的,恰恰是像加州系统这样庞大的公立体系。我猜测作者在字里行间会流露出对这种大众化教育使命的关注。它可能探讨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州政府如何平衡“精英培养”与“社会服务”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目标。此外,由于涉及到历史的变迁,种族和阶级问题必然是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时期内,不同社会群体进入公立大学的门槛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加州的社会结构。这种将教育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交叉研究,往往能揭示出教育体系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权力运作逻辑,这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排版和装帧透露出一种扎实的学人气质,那种没有过多花哨设计,一切以内容为核心的风格,恰恰是学术著作的标志。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时间跨度上的跳跃性的。历史研究最怕的就是流水账式的叙事,把所有事件按时间顺序堆砌起来,读来索然无味。我期待这本书能有更精妙的章节划分,也许会围绕几个关键的政策转折点,或者几位对加州高等教育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州议会是如何平衡私立精英院校与公立旗舰大学之间的竞争关系的?这种权力的拉锯战往往是理解教育资源流向的关键。如果作者能把这些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编织进历史叙事中,让读者在阅读州立大学的发展史时,也能感受到美国地方政治的张力,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教育史记述了。希望它能避免过于晦涩的理论术语,而是用清晰的史料来支撑观点,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门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挺拗口的,感觉光是读完都需要花一番功夫,更别提理解其中的深意了。不过,光是从标题里透出的那种对特定历史脉络的深挖,就让人隐约嗅到一股严肃的学术气息。它似乎不仅仅是梳理了某个教育体系的发展脉络,而是试图去捕捉那种“构建与变迁”背下的深层驱动力,尤其点明了“州级公立高等教育”这个细分的领域。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联邦政府的宏大叙事之下,州一级的自主性和地方特色是如何在资源分配、政策制定乃至文化认同上刻画出独一无二的教育图景的。加州作为个案,其体量和复杂性本身就足以支撑起一部厚重的历史。我猜想,这本书也许会探讨早期拓荒精神如何影响了对普及教育的看法,或者在后来的社会运动中,高等教育系统是如何被推着进行结构性调整的。这种聚焦于微观地域,却试图揭示宏观趋势的写法,往往是最能打动真正对教育社会学或美国史感兴趣的读者的。它需要的不是快餐式的知识吸收,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和专业背景才能尽兴的学术探险。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我非常关注作者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严谨性。一篇优秀的历史论著,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引导读者一步步认同作者的分析框架,而不是生硬地灌输结论。这本书既然聚焦于“模式的构建”,那么它一定提出了一个关于加州模式的独特定义或理论模型。我很好奇这个模型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其独特的“加州模式”的资源整合机制,还是其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全球影响力?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个模型,并在后续章节中,用扎实的史料去展示这个模型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修正、被挑战、最终又得以维持的,那么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就非常显著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看待美国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新视角,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这种“提出新见解并提供足够证据”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学术专著是否值得反复阅读的关键标准。

评分

说实话,这个书名带来的心理预期是相当高的,因为它直接点明了“构建与变迁”这一对矛盾且统一的命题。在构建阶段,我想象的是早期先驱们带着乌托邦式的理想,试图在西部荒野上建立起知识的灯塔,那种宏大的蓝图是如何被具体落实到招生标准、课程设置甚至是校园的物理空间中的。而“变迁”的部分,则更具现实意义,它必然涉及到不同族裔、阶层对高等教育公平性的诉求如何冲击既有的结构。特别是加州,作为一个移民大州,其教育系统的包容性与排他性之间的张力,无疑是研究的重点。我希望能看到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微观处理,比如某次重大的学生示威,或者某项影响深远的州法律修订,是如何被置于整个州立系统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的。只有把宏观的“模式构建”与微观的“日常实践”紧密结合,这本书才能真正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档案汇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