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83-2012·备案号J 1404-2012):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混凝土性能;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6.混凝土制备与运输;7.施工;8.质量检验与验收。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3.1 胶凝材料
3.2 骨料
3.3 外加剂
3.4 混凝土用水
3.5 其他
4 混凝土性能
4.1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4.2 硬化混凝土的性能
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1 一般规定
5.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 混凝土制备与运输
6.1 原材料检验与贮存
6.2 计量与搅拌
6.3 运输
7 施工
7.1 一般规定
7.2 模板施工
7.3 浇筑
7.4 养护
8 质量检验与验收
8.1 质量检验
8.2 检验评定
8.3 工程质量验收
附录A 混凝土拌合物自密实性能试验方法
附录B 自密实混凝土试件成型方法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7.2.3 模板及其支架拆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对薄壁、异形等构件宜延长拆模时间。
7.3 浇筑
7.3.1 高温施工时,自密实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超过35℃;冬期施工时,自密实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在降雨、降雪期间,不宜在露天浇筑混凝土。
7.3.2 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人模温度宜控制在30℃以下;混凝土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绝热温升值不宜大于50℃,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7.3.3 浇筑自密实混凝土时,应根据浇筑部位的结构特点及混凝土自密实性能选择机具与浇筑方法。
7.3.4 浇筑自密实混凝土时,现场应有专人进行监控,当混凝土自密实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加入适量的与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外加剂,外加剂掺入后搅拌运输车滚筒应快速旋转,外加剂掺量和旋转搅拌时间应通过试验验证。
7.3.5 自密实混凝土泵送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规定。
7.3.6 自密实混凝土泵送和浇筑过程应保持连续性。
7.3.7 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采用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时,应缩短间歇时间,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次层混凝土,同时应减少分层浇筑的次数。
7.3.8 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最大水平流动距离应根据施工部位具体要求确定,且不宜超过7m。布料点应根据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确定,并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布料点的间距。
7.3.9 柱、墙模板内的混凝土浇筑倾落高度不宜大于5m,当不能满足规定时,应加设串筒、溜管、溜槽等装置。
7.3.1 0浇筑结构复杂、配筋密集的混凝土构件时,可在模板外侧进行辅助敲击。
7.3.1 1型钢混凝土结构应均匀对称浇筑。
7.3.1 2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设计要求在钢管适当位置设置排气孔,排气孔孔径宜为20mm。
2 混凝土最大倾落高度不宜大于9m,倾落高度大于9m时,应采用串筒、溜槽、溜管等辅助装置进行浇筑。
3 混凝土从管底顶升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钢管底部设置进料管,进料管应设止流阀门,止流阀门可在顶升浇筑的混凝土达到终凝后拆除;
2)应合理选择顶升浇筑设备,控制混凝土顶升速度,钢管直径不宜小于泵管直径的2倍;
3)浇筑完毕30min后,应观察管顶混凝土的回落下沉情况,出现下沉时,应人工补浇管顶混凝土。
7.3.1 3自密实混凝土宜避开高温时段浇筑。当水分蒸发速率过快时,应在施工作业面采取挡风、遮阳等措施。
7.4 养护
7.4.1 制定养护方案时,应综合考虑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
7.4.2 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及时采用覆盖、蓄水、薄膜保湿、喷涂或涂刷养护剂等养护措施,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7.4.3 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养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的有关规定。对裂缝有严格要求的部位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7.4.4 对于平面结构构件,混凝土初凝后,应及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并应保持塑料薄膜内有凝结水。混凝土强度达到1.2 N/mm2后,应覆盖保湿养护,条件许可时宜蓄水养护。
7.4.5 垂直结构构件拆模后,表面宜覆盖保湿养护,也可涂刷养护剂。
……
前言/序言
现代建筑材料的革新与应用:自密实混凝土 引言 在不断追求高效、高质、绿色建筑的当下,混凝土作为最基础的建筑材料,其性能的提升与应用方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混凝土施工往往面临振捣不密实、蜂窝麻面、外观缺陷等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也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劳动强度。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 SCC)的出现,犹如一场材料科学的革命,它以其独特的流动性和密实性,为解决传统混凝土施工的诸多痛点提供了理想方案。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自密实混凝土的科学原理、技术要求、应用性能以及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权威的参考指南。 第一章:自密实混凝土的科学基础 自密实混凝土的核心在于其优异的流动性和通过自身重力完成密实的能力,而无需外部振捣。这种性能的实现,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混凝土内部组分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和精巧设计。 1. 原材料的精选与配比设计: 水泥: 选用优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其细度和安定性对SCC的流动性和早期强度至关重要。水泥用量和类型需根据工程需求和耐久性要求进行优化。 骨料: 粗骨料的形状、级配和最大粒径对SCC的流动性、抗离析性和密实性有显著影响。通常采用圆滑、形状规则的骨料,并严格控制其级配,以确保骨料之间形成有利的滑动通道。细骨料(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等指标的控制同样关键,它不仅影响和易性,还影响浆体的粘滞度。 矿物掺合料: 矿物掺合料是SCC性能提升的关键。飞灰(Class F或Class C)、硅灰、矿渣粉等不仅能显著改善SCC的流动性、工作时间和长期强度,还能有效降低水化热,提高耐久性。特别是硅灰,其超细颗粒可以填补水泥颗粒间的空隙,增加浆体的粘滞度,抑制骨料沉降,但用量过大可能导致流动性下降。飞灰和矿渣粉则能通过火山灰效应和潜在水硬性,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和耐久性。 外加剂: 减水剂/高性能减水剂: 这是SCC得以实现低水胶比、高流动性的关键。聚羧酸系减水剂(PCE)因其高效的分散能力和良好的保坍性能,已成为SCC的首选。它们通过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作用,有效分散水泥颗粒,降低浆体粘度,提高流动性。 增稠剂: 为提高SCC的抗离析性和保持良好的形状,通常需要添加适量的增稠剂,如纤维素醚、生物多糖类增稠剂等。增稠剂能够增加浆体的粘度,形成网络结构,阻碍骨料沉降和水分迁移,从而提高SCC的稳定性和密实性。 其他外加剂: 根据工程需要,也可掺加引气剂、早强剂等。 2. 性能要求与测试方法: 流动性: SCC的流动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常用的测试指标包括: 坍落度扩展度(Slump Flow): 通过测量混凝土在自由流动后形成的圆形直径来评估其流动性,是衡量SCC流动性的最常用指标。 V形流动度(V-Funnel Flow Time): 测量混凝土通过V形漏斗所需的时间,可以反映其流动性和粘度。 L形流动度(L-Box Flow Time): 测量混凝土通过L形管道所需的时间,可以评估其通过窄缝的能力,即其挤越性能。 密实性: SCC的密实性是指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够充满模板和钢筋间隙,避免出现孔洞和蜂窝的能力。 U形管试验(U-Box Test): 测量混凝土在U形管中通过障碍物填充到另一端的高度,用于评估其充满能力。 J形流动度(J-Ring Flow Time): 在坍落度筒周围增加J形钢筋环,测量混凝土通过钢筋环的流动高度,用以评估其挤越钢筋密集区域的能力。 抗分离性: SCC在流动和密实过程中,骨料不应发生沉降或上浮。 筛余量法(Sieve Segregation Test): 测量不同粒径筛网上混凝土筛余量的变化,评估其骨料分离程度。 桥接法(Bridge Test): 评估SCC能否顺利通过由钢筋组成的桥梁结构。 第二章: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SCC的设计与施工与传统混凝土存在显著差异,需要特别关注其独特的性能要求。 1. 配比设计要点: 目标导向: 配比设计应以满足工程的具体性能要求为目标,如流动性、密实性、抗压强度、耐久性等。 胶凝材料用量: 为保证良好的流动性和密实性,SCC通常具有较高的单位胶凝材料用量,且需合理配比水泥、飞灰、硅灰等。 粗骨料含量控制: 粗骨料的含量直接影响SCC的流动性和抗离析性。过高的粗骨料含量会降低流动性,甚至导致堵塞;过低的粗骨料含量则会增加成本,并可能影响强度和耐久性。 外加剂的精确控制: 减水剂和增稠剂的用量是影响SCC性能的关键。应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掺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性能下降。 水胶比: SCC通常采用较低的水胶比,以保证高强度和低渗透性。 2. 施工工艺要点: 模板与支撑: SCC对模板的密闭性要求极高,任何缝隙都可能导致浆体漏出。模板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SCC的侧压力。 钢筋布置: SCC能够很好地填充钢筋间隙,因此可以适当加密钢筋,提高结构的整体性。但过密的钢筋仍需考虑SCC的挤越能力,选择合适的配比和施工方式。 浇筑方法: SCC应采用连续浇筑的方式,避免分层浇筑产生施工缝。浇筑点应均匀布置,避免集中浇筑导致过度累积。浇筑高度不宜过高,以减少对混凝土的冲击。 养护: SCC的养护与普通混凝土相同,需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以保证其强度和耐久性的正常发展。 第三章: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性能与优势 自密实混凝土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1. 机械性能: 高强度: 通过优化配比和采用低水胶比,SCC可以达到与普通混凝土相当甚至更高的强度。 良好的抗裂性能: 较低的水化热和自应力释放,有助于减少混凝土的早期开裂。 耐久性: 较低的渗透性和优异的密实性,有效提高了SCC的抗氯离子侵蚀、抗碳化和抗冻融等耐久性指标。 2. 施工优势: 施工效率高: 无需振捣,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 施工质量稳定: 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隐患,混凝土密实度高,外观质量好。 噪音污染小: 施工过程中无需振捣,显著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噪音污染,有助于改善施工环境。 适用范围广: 适用于各种复杂结构,如薄壁构件、密排钢筋结构、地下工程等。 第四章: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领域 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已渗透到建筑工程的各个领域,并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 1. 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 在这些结构中,SCC能够有效填充高密排钢筋和复杂形状的结构单元,保证施工质量和效率。 2. 桥梁与隧道工程: SCC优异的耐久性和施工便利性,使其在桥梁的梁体、桥墩以及隧道的衬砌等部位得到广泛应用。 3. 地下工程: 如地下连续墙、地铁车站、人防工程等,SCC能够有效克服地下空间狭窄、钢筋密集等施工难题。 4. 预制构件: SCC的良好流动性和密实性,有利于生产出外观质量高、内部质量均匀的预制构件,如楼板、墙板、管件等。 5. 景观建筑与装饰工程: SCC的优良外观质量,使其在清水混凝土、异形构件等装饰性工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结论 自密实混凝土作为一种高性能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其发展和应用,标志着混凝土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通过对原材料的精确选择、配比的科学设计以及施工工艺的严格控制,SCC能够实现传统混凝土难以企及的性能和施工优势。展望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自密实混凝土必将在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更高效、更优质、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本书的出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共同探索自密实混凝土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