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鉴》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建设情况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201 1卷为本年鉴的第二卷,设有“法规选编”、 “综合概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专题”、“‘十二五’专题”、“大事记”、“探索与研究”、“统计资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风采录”等十个类目。本年鉴记载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内页插图
目录
法规选编
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当前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
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印发《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收入收缴暂行办法》的通知
综合概述
2010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无锡新区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苏州工业园区
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洛阳高薪技术产业开发区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十一五”专题
精彩书摘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政策引导。根据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各省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制定本地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明确思路、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目标,加强统筹协调,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指导推进本地创新平台的建设。
(二)加强组织管理规范。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提升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作为一项长期、日常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要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指导,落实相关配套条件;根据《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办法》(下附),负责组织实施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兼顾当前和长远,加强统筹,紧密结合本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本地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规范,并加强与国家产业创新平台的有机衔接与合作。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强化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引导,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建立支持本地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计划支撑体系,安排专项资金和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创新支持方式和模式,激励、引导各方面共同推进国家和地方创新平台的建设,促进创新平台在产业标准、技术服务与扩散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鼓励和支持跨区域和跨行业的创新平台建设。
(四)推进实施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加强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布局一批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对符合条件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可命名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或作为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分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分实验室,并对西部地区中部分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和行业影响明显的上述创新平台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拟安排国家投资补助的西部地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原则上由相应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择优选择确定。
(五)探索创新管理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的监督检查。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国家和地方创新平台建设的跟踪分析、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积极促进创新平台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切实发挥创新平台的功能和作用;要建立合理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对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地方创新平台的评估和检查,促进创新平台的良性发展。
……
前言/序言
聚焦前沿与区域发展的时代图景:中国新兴产业与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本书并非《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鉴(2011)》,而是专注于宏观视角下,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区域创新生态的构建与演进,以及政策环境对产业集群影响的深度分析著作。 本研究立足于全球技术革命浪潮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历史节点,系统梳理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期(2010-2015年间)中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它试图超越单一年度数据的汇编,转而探究驱动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与壮大的深层机制。 --- 第一部分:全球技术经济的重塑与中国的战略应对 本书开篇深入剖析了2010年前后全球技术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政府在创新驱动战略上的调整。重点关注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对中国科技政策制定的外溢效应。 第一章:新兴技术范式的转型与中国产业的追赶路径 本章详细论述了移动互联网(3G/4G渗透加速)、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初步构建,以及生物制药领域基因测序成本下降对整个产业生态的颠覆性影响。研究指出,中国在这一时期正经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痛苦转型期,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成为决定性的瓶颈。具体分析了关键核心技术(如高端芯片制造、精密医疗器械)的对外依存度现状,并基于数据模型估算了突破这些瓶颈所需的研发投入(R&D Intensity)增幅。 第二章: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与创新资本的流向 研究转向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探讨了“十二五”规划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倾斜,特别是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如何影响了早期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热点。本章通过对A股和新三板市场数据的交叉分析,揭示了资金从传统重资产行业向轻资产、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迁移趋势。我们对比了产业政策的强度与实际资本流入的匹配度,发现存在部分区域和行业存在“政策套利”现象,而非纯粹的市场驱动。 --- 第二部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进与空间格局重塑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中国广袤国土上不同类型创新区域的差异化研究,而非采用均质化的视角。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创新要素集聚程度、产业关联强度和体制环境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第三章: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创新分化:从加工制造到源头创新 重点剖析了长三角、珠三角两大核心区域在2010年前后的转型轨迹。在珠三角,研究关注了华为、腾讯等本土科技巨头如何通过内部孵化和外部并购,重塑了区域的技术价值链,并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改善对吸引国际研发中心(R&D Centers)的关键作用。在长三角,则聚焦于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在特定园区(如张江)如何通过“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小生态系统”。 第四章: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与“溢出效应” 本章深入考察了武汉、成都、西安等内陆核心城市在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支持下,如何利用人才回流和成本优势,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并逐步向基础研究和高技术服务业延伸。研究特别分析了“人才磁场效应”的局限性——即如何将临时性的项目人才转化为长期稳定的创新资本和管理经验。我们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和跨区域合作网络密度的分析,量化了中西部创新系统的“韧性”。 第五章: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与资源枯竭问题 超越对“成功集群”的简单赞美,本书关注了部分依赖政府补贴和土地红利的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园所暴露出的问题。分析了技术迭代过快导致部分“新兴产业”迅速“过时”的现象,以及产业空心化风险。本章提出了一个“动态演化模型”,用以预测特定区域在缺乏持续外部并购或关键人才引进时,其创新产出可能在短期内衰退的临界点。 --- 第三部分: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与治理挑战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支撑创新活动的“软环境”建设,即政策工具的设计、人力资本的质量以及跨界合作的机制。 第六章:人力资本的结构性矛盾:工程师红利与管理鸿沟 探讨了中国在基础研究人才(博士、博士后)数量激增的背景下,如何在应用层和产业化阶段面临“工程师红利”向“管理鸿沟”转化的挑战。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迷的体制根源,并评估了股权激励和期权制度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实际激励效果。 第七章:政策工具的迭代与“精准滴灌”的艺术 评估了在2010年左右,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支持工具箱中的变化,包括从大规模的产业补贴向更侧重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人才引进项目和创新券等“轻资产”支持的转变。重点分析了政策的“搭便车”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平衡难度,以及如何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统一创新市场的分割。 第八章:开放与合作:国际创新网络的融入 本书最后强调了中国创新体系的开放性。通过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R&D Centers)的地理分布和职能分析,揭示了中国如何从单纯的技术引进者向全球创新链条中的重要节点转变。研究还讨论了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度,以及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例如海外专利布局)的战略意义。 结论与展望:面向“后园区时代”的创新治理 本书总结认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如高新区、产业园),而是高效的知识流动网络、灵活的金融支持和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路径的治理体系。未来的挑战将是如何实现从“政策驱动的投资集聚”到“内生创新动力驱动的价值创造”的根本性跨越。 --- 本书适合对象: 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人员、区域发展规划专家、科技管理部门官员、关注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经济学者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规划人员。 (字数统计:约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