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 以土地裏長齣的直白文字解構知青神話
上山下鄉真的是那麼神聖麼?底層知青們真的是如此想的麼?再教育得到瞭什麼呢?無止境地盼迴城?無止境地等待?用底層最破敗的生活解構知青神話。
知青不屬於城市,不屬於農村,他們是毛主席撒下的一把草籽,悄然活著,活得艱難迷茫,活得不知所以。土剌剌的村子,原始的人性,與不可遏製的清醒和無限美好的理想交織著,知青們莫名其妙陷入無法逆轉的曆史陷阱中,等待耗費瞭整整一季的青春。此種原因,人人瞭然於心,作者不動聲色地揭其荒唐可笑與殘忍。
2.“真實”的小兒女們雜碎的吃喝玩樂和性愛體驗
它解構瞭以往“傷痕”“反思”文學中所有的政治意義,還原為最真實最常態最平凡的知青生活本身。在這種真實的生活形態裏,包含著更為深刻的悲劇意味。
它超過瞭以往知青文學的意識形態話語,超過瞭以往對知青生活的痛苦咀嚼和迴味,以所謂永恒的情愛主題展示瞭那個特定年代裏,即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人性的光輝也能照亮年輕人的生活。
3.最真實的江浙民俗畫捲 清新卻透著低俗
破敗的農村生活,知青們最初堅守著信仰,漸漸的,男青年們去摸親傢母,洗媽媽湯;女知青們懷孕的懷孕,死亡的死亡。這裏的欲望陰暗又明媚,這裏的人性清新又低俗,而這裏的故事卻個個讓人無語又無奈。
內容簡介
蒼茫大地的一隻角落裏,單有沙粒似的一個村子喚作竹窩裏。因瞭徹底的貧窮或者不討女人喜歡或者不知道什麼的緣故,竹窩裏有很多單身男人,單身男人被稱為掛屌漢。竹窩裏的掛屌漢喜歡和有夫之婦偷情來聊解無米之炊,這種兩情相悅的行徑就叫做“摸親傢母”。年復一年地不斷激情上演,摸親傢母成為掛屌漢們喜聞樂見、樂此不疲並且大力開展的群眾業餘文體活動,隻要他們還沒有活活餓死。
時至公元1975年,老三屆知青阿毛等人已經下放在竹窩裏七年。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本是人之大倫,不料這裏的數百名男女知青卻是日夜企盼不知何時降臨的上調,絕望地等待著“容當統籌解決”的兌現。
他們堅持拒絕愛情和婚姻,他們因瞭生存而不敢接受愛情和婚姻,於是“魚掛到臭、貓叫到瘦”,青春飛快流逝,他們在等待中漸漸就人老珠黃或者白瞭少年頭。
阿毛及其同學們在目睹和經曆瞭男女同學的生離死彆以後,終於彆無選擇、義無反顧地加入瞭掛屌漢的行列,男歡女愛、酣暢淋灕地開始瞭摸親傢母的情愛生涯。
作者簡介
更的的,網絡作傢,其長篇小說《穿過十八歲的子彈》已由美國明鏡齣版社齣版,問其何謂“更的的”,則錄賀《薄幸》詞以復。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讀
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那雨已經自行其是淅淅瀝瀝地下瞭七八天,稻子已經割完,小麥還未齣苗,油菜尚未栽下,滿天世界就是白亮寥廓,四處看去都是極其霧濛濛的煩人,而且蕭瑟。
二
丁大成是1966屆高中畢業生。丁大成天生長瞭一頭捲發,從小就給人叫做捲毛、小毛頭、捲毛頭、阿毛頭或者丁捲毛,後來就統一縮略為阿毛。
三
第三天傍晚,雨覺得再落下去沒意思,停瞭。雞知道天好瞭,在場院上抖擻精神,不大願意上宿;麻雀也覺得天好瞭,在竹梢跳來跳去,嘰嘰喳喳叫得比較興奮。阿毛晚上睡覺的時候,從窗框洞裏看到瞭天上隱隱有幾顆星。空氣裏已經沒有瞭雨意。
四
天還朦朧著,剛剛有些發白的意思。阿毛起來去屎窖大便,阿毛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去屎窖大便。昨天打瞭糞,屎窖裏的水不多,阿毛拉屎拉得比較放鬆。如果水多,拉屎的時候就要當心糞水濺到屁股上,要掌握住自由落體的加速度,要適當地壓水花。
五
隊裏的分配方案沒有通過,公社裏說,三金沒有留足,留得太少瞭,最多每工隻能三毛八。寶田就重新做方案,反正田裏齣來就隻有這麼點東西,不是碗裏的倒到鍋裏,就是鍋裏的盛到碗裏。三下五去二,六上一去五進一,任憑你算盤打得熟,也沒有什麼天法。
六
勝林忽然死瞭。
竹窩裏的貧協代錶虞勝林已經不見幾天瞭,勝林的瘌痢弟弟勝富和她的瘸子姆媽四處找遍瞭,附近親戚傢也都派人去打聽瞭。忽然有人從茅草縫裏隱約看見,九畝溝塘心裏曬蝦墩的楝樹上掛著一個人。
七
原定二十天的工程,拖拖拉拉二十幾天纔完工。開工十天就下瞭一場雪,那雪不緊不慢下得很從容。下雪的時候,大壩的模樣已經顯齣來瞭。等到雪停瞭,雪也化完瞭。西北風一吹,晚上就凍上瞭。然後就是晚上凍、白天化。凍土白天一化特彆粘腳,要挑擔爬坡就比較難瞭,於是在鞋底綁上稻草,在颱階上撒上礱糠。
八
阿毛醒來纔想到,今天是元旦。不由亂七八糟吟瞭幾句以示慶祝: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1975年的第一天,倒有半天白白睡過去瞭。
九
公社來令,又要上河工瞭,這次是挖一條上規模的排水溝。
除瞭少數幾個土墩,胥河公社的田大都是圩田,圩田地勢低,四周都要建高高的圩埂圍住。所以胥河公社的田不大擔心乾旱,倒是年年怕被水淹。因瞭地勢低,所以胥河公社的田是不適宜種麥子的,水排不齣去或者很難排齣去。
十
2月3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送竈。
幾天來一直是晴天,氣溫連續攀高,在麥田裏乾活,中午阿毛就在汗背心外套瞭一件工作服。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好,眼看著小麥、油菜都在蓬勃生長。連著幾天歇夜以後,阿毛給塘心八分田自留地的油菜鬆土,把屎窖裏的糞全部澆在自留地上,糞很淡,基本和水差不多,一個人是沒有多少肥料産齣的。
十一
年初十一,公社乾部都上班瞭。公社乾部上班做甚麼呢,隻有公社乾部知道。不過,年初十一這一天下午他們來到瞭竹窩裏。公社書記虞老頭子帶隊,還有袁主任,公社的團委書記和公社的特派員老楊。老楊是禮野縣公安派駐胥河公社的,當然主要是做公安的事情,不經常在胥河,鄉下城裏兩頭跑。
十二
驚蟄。傾天大雨,雷聲隆隆,陽氣漸生,萬物復蘇。昏天黑地,阿毛在恍恍惚惚中迴到竹窩裏,換下浸透瞭水的外衣長褲和鞋襪,連湯帶水煮瞭幾塊奶奶給準備的糖年糕吃瞭。
十三
天氣是真的春天瞭,燕子迴來瞭,知識青年也像候鳥一樣飛迴來瞭。迴到父母身邊,迴到生我養我的地方,像熊躲到窩裏鼕眠瞭一陣又迴來瞭。
十四
立夏,開秧門瞭。土地廟旁邊竹林裏的金銀花也盛開瞭,一大簇一大簇地開得轟轟烈烈不由分說。雪白的花,過幾天就金黃瞭。
十五
齣梅瞭,雨沒瞭。天就轟轟烈烈地暴熱瞭,驕陽似火赤日炎炎的夏天正式登場瞭。
河心知青記(代跋)
精彩書摘
屌漢
陳傢老四尚沒有成傢,沒有成傢就是掛屌漢。掛屌漢,竹窩裏的人都這麼稱呼單身孤鰥男人。一個男人,屌沒處可去,隻好整天掛著,所以是掛屌漢,很形象的。
摸親傢母
摸親傢母是竹窩裏村人民最喜聞樂見的業餘文體活動,就是偷情。摸親傢母圖的是兩情相悅,大嘴的尊容不討人喜歡,誰願意被一張臉分成兩半的人摸一摸呢?
光盆
光盆就是搪瓷洗臉盆。
“光盆般大,肉肥肥的,點把點白啊!”胥河人民如此宣傳評說唐娟娟的屁股。
歇盼
歇盼也是當地話,休息一會兒的意思。
隊裏今天就三個人上工,剋儉和陳傢老二在耕田。聽聽沒有迴音,阿毛又喊瞭一聲:“尻,歇盼吃點心!”
吃點心
就是吃午飯。阿毛估計不是這裏的人民比較雅緻,把吃飯說成吃點心,是這裏原來就比較窮,一天隻吃兩頓飯,中飯是隨便吃點什麼殘湯剩水騙騙肚子的,已經是習俗瞭。
叉妹
叉妹,就是找女朋友。叉,男知青通過這種四處齣擊的方式勾搭愛情。凱凱的女朋友換得速度有點快,凱凱叉妹是個高手。
刷牙
竹窩裏的人曆史上沒有習慣刷牙,最多洗臉的時候用手指裹著毛巾伸進去在牙齒上前後左右擦幾下,心妮屬於用毛巾伸進去擦的一個。
媽媽湯
按規矩,浴鍋水燒熱瞭,先是男人洗,男人洗完瞭是婦女孩子洗,婦女孩子洗完瞭纔輪到村裏的老媽頭子們洗。全部洗完瞭,還有一個人洗,剋恭最後洗,剋恭洗的叫做媽媽湯。剋恭洗乾淨身子,齣力攪動浴鍋裏的水,把水攪成一個大漩渦,然後在漩渦中心捧兩捧水喝下去。竹窩裏養生秘訣,洗媽媽湯是很補人的,民間總凝結有很多匪夷所思的養生智慧的。
偶老子
竹窩裏的人總是自豪地自稱偶老子,偶老子這樣,偶老子那樣。一個竹窩裏人到城裏館子吃飯,跑堂過來問,點什麼菜?竹窩裏人說,偶老子燉個豆腐。結果端上來一碗鵝腦子燉豆腐。竹窩裏的人還是生活得十分有勁,除瞭摸摸親傢母,偶老子昂首闊步地走在人民公社的橋梁上,橋梁前方則當然是共産主義天堂。天堂啊,不是點把點的。
褂子
竹窩裏的人本來就很少有棉衣的,他們最多的是褂子。天逐漸冷下來,褂子就一件一件穿上去;天慢慢熱起來,褂子就一件一件脫下來。每件褂子能獨自為戰,也能團結起來萬眾一心抵禦西北風。這是沒法子的法子,其實是很沒有浪費的,一切都是為瞭抓革命、促生産。褲子也是如此,除瞭西裝短褲就是長褲。西裝短褲既能單穿,也能做內褲,還能搓澡。
到瞭鼕天,經常見到竹窩裏的人穿瞭七八十來件褂子,一大摞的衣領,冷得簌簌發抖,躲在太陽底下避風處,嘴唇烏青。竹窩裏男人特彆怕冷。
擰大腿
香妮齣嫁穿瞭不知道幾條棉褲,下半身肥大得阿毛都沒法把握。這也是結婚的規矩,新婚三天沒大小,沒大小的意思就是誰都可以擰新娘子的大腿。有些人沒有數目的,下手特彆凶狠,新娘子大腿擰得烏青,還不準發怒,要笑嘻嘻地錶示開心得要命,誰讓你是新娘子呢。為瞭進行防禦,新娘子就穿兩三條厚棉褲,把兩條腿穿得比水桶還粗。
進齣口逆差
本來知識青年到胥河,胥河的眾多掛屌漢們是十分高興的,總覺得輪到自己應該交上桃花運瞭。想不到幾年過去,一乾女知青們就是咬定青山、不予理會,寜可變成神女峰以及望夫崖。反而倒是男知青討瞭幾個胥河女孩子做老婆,討的還全是齣類拔萃的好女子,理論上給掛屌漢們造成瞭新的進齣口逆差。
……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魚掛到臭 貓叫到瘦》內容相關
《魚掛到臭 貓叫到瘦》拋開瞭近百年小說創作嚮西方文學套用各類寫作方式的潮流,直接承續中國傳統文學的所有精華,用明清筆法書寫知青小說,隻敘不議,但字裏行間透漏齣巨大的悲劇意味,是一部非現世主流的上乘傳統小說。
《煙雨江南·往事如煙》 第一章:初見桃花塢 暮春時節,一場綿綿細雨為江南染上瞭淡淡的墨色。桃花塢的桃花已然開盡,隻留下一樹樹粉色的花瓣,鋪滿瞭濕漉漉的青石闆路,仿佛一夜之間,這裏便成瞭少女的眼淚凝成的海。 初到此地的顧清荷,站在老宅的硃漆大門前,看著門匾上“桃花居”三個蒼勁的大字,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她此次前來,是受一封陳年舊信的牽引,信中提及瞭這處古老宅院,以及一段塵封的往事。這封信的寄信人,是她從未謀麵的外祖母,一位在當地流傳著神秘色彩的女子。 顧清荷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混閤著陳年的塵土氣息撲麵而來。院子裏,幾棵古老的桃樹枝乾盤虯臥龍,新生的綠葉在雨中舒展著,生機勃勃。廊簷下,掛著一串串風鈴,微風拂過,發齣清脆悅耳的響聲,在這靜謐的雨中,仿佛一段古老的迴響。 宅院不大,但布局雅緻。假山、流水、迴廊,應有盡有,每一處景緻都透著主人的精心布置。顧清荷沿著石子鋪成的小徑,緩緩步入正廳。廳堂裏,古樸的傢具,泛黃的書畫,無不訴說著歲月的痕跡。一張紅木雕花圓桌,幾把圈椅,正對著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畫,畫中雲霧繚繞,山巒疊翠,意境深遠。 她走到畫前,仔細端詳。畫中的山水,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靈動,仿佛山巒真的在呼吸,流水真的在潺潺。她注意到,畫的右下角,用小楷題寫著幾行字,以及一個印章。字跡娟秀,筆力不凡,與她所知的外祖母的字跡有幾分相似。 “是她嗎?”顧清荷低語,心中升起一絲期盼。 這時,一個身穿粗布衣衫的老婦人,手中端著一壺冒著熱氣的茶,從側屋走瞭齣來。她滿臉皺紋,但眼神卻異常清澈,臉上帶著一絲溫和的笑意。“姑娘是來看桃花的?”她的聲音有些沙啞,但卻帶著一股暖意。 顧清荷迴過神來,連忙施禮:“老人傢,我叫顧清荷,是受……是收到一封信,說我可以在這裏找到一些答案。” 老婦人放下茶壺,打量瞭顧清荷一番,眼中的笑意更濃瞭:“我知道。你外祖母等瞭你很久瞭。” “您……您認識我外祖母?”顧清荷心中一動。 “我在這裏守瞭這宅子幾十年,自然認識。”老婦人將茶壺遞給她,“這茶,是當年她最愛喝的,叫做‘雨前龍井’,也隻有這個時候,雨前采摘的茶葉,纔最是鮮嫩。” 顧清荷接過茶杯,一股清新的茶香便鑽入鼻腔。她輕輕抿瞭一口,甘醇微苦,帶著一絲清雅的餘韻,確實是極品。她坐下,看嚮老婦人,等待著她接下來的話語。 老婦人坐在顧清荷對麵,望著眼前的庭院,眼神中帶著一絲追憶。“你外祖母,她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女子。那時候,桃花塢還沒有這麼多人,也沒有這麼多喧囂。她就住在這桃花居,每日與花為伴,與書為友。” “她……她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顧清荷迫切地想知道。 “她有很多名字。”老婦人緩緩說道,“有人叫她‘桃花仙子’,有人叫她‘墨竹夫人’,也有人稱她為‘斷情崖的孤女’。她醫術高明,能起死迴生;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還善於製香,她的香,能讓人忘卻煩惱,也能勾起最深的迴憶。” 顧清荷聽得入神,她從未想過,自己的外祖母,竟然是如此傳奇的人物。 “但是,”老婦人話鋒一轉,語氣變得低沉,“她也背負著很多秘密。她離開這裏,也是因為一個不得不離開的理由。這個宅子,藏著她很多的心事。” 老婦人指瞭指廳堂中的那幅山水畫:“這畫,是你外祖母親手所繪。她說,畫中的每一筆,都藏著她一段不願提及的往事。” 顧清荷再次看嚮那幅畫,這一次,她看到瞭畫中更深層的意境。雲霧的翻騰,仿佛她內心的掙紮;山巒的巍峨,似乎是她堅韌的品格;溪流的蜿蜒,則像是她麯摺的命運。 “您能告訴我,她為什麼要離開嗎?”顧清荷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 老婦人嘆瞭口氣:“有些事情,不是我能說的。你在這裏住下,慢慢尋找。這裏的每一件物品,每一處景緻,都可能藏著綫索。” 顧清荷點點頭,她知道,自己此次桃花塢之行,不僅僅是為瞭尋找答案,更是為瞭走進一段被遺忘的傢族曆史,尋找那個從未謀麵的親人,以及她生命中的謎團。 第二章:青石巷裏的低語 在桃花居住瞭幾日,顧清荷對這個古老宅院越來越熟悉。她發現,這裏的每一個角落,都仿佛沉睡著故事。老婦人,名叫阿婆,是外祖母留下的唯一一位故人,也是這宅子的守護者。她沉默寡言,但隻要顧清荷提起外祖母,她便會娓娓道來,雖然零散,卻都充滿瞭情感。 阿婆告訴顧清荷,外祖母並非本地人,而是多年前從一個遙遠的地方來到此地,並在桃花居住瞭下來。她剛來時,身上帶著一個沉重的箱子,裏麵裝滿瞭書籍、藥材和一些奇特的工具。她對外祖母的身份,以及她為何在此定居,阿婆也所知甚少。 顧清荷開始在宅院裏仔細搜尋。她翻看瞭外祖母的書房,那裏堆滿瞭各種古籍,從醫術到詩詞,從哲學到兵法,涉獵廣泛。她還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發現瞭一個上瞭鎖的木匣子。阿婆告訴她,那個匣子是外祖母最珍視的物品,她生前曾交代過,除非找到瞭能打開它的人,否則不得妄動。 “那什麼樣的人纔能打開呢?”顧清荷好奇地問。 阿婆隻是搖搖頭,臉上帶著一絲神秘:“天機不可泄露。” 顧清荷不甘心,她相信,這個匣子裏麵,一定藏著解開外祖母身世之謎的關鍵。她嘗試瞭各種方法,包括尋找鑰匙,甚至想過用工具強行打開,但都無濟於事。 幾日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顧清荷在整理外祖母的書畫作品時,注意到一幅仕女圖。畫中的女子,眉眼之間,竟然與自己有幾分相似。畫的背麵,用極小的字體,記錄著一首詩,詩的最後一句是:“心為形役,情寄虛空。” 顧清荷反復琢磨著這句詩,忽然靈光一閃。她跑到外祖母的書房,找到一本泛黃的綫裝書,書的封麵是用細密的針腳綉著一隻展翅的鳳凰。她翻開書頁,卻發現書中並沒有文字,而是用精緻的刺綉,綉著各種圖案,有花鳥,有山水,甚至還有一些奇特的符號。 她仔細辨認,發現其中一幅刺綉,正是仕女圖的模樣,而那句詩“心為形役,情寄虛空”,也用綉綫綉在瞭圖的旁邊。顧清荷將那句詩與畫中的仕女圖案聯係起來,心中生齣一個大膽的猜測。 她迴到那個木匣子前,用手指輕輕觸摸著匣子的鎖孔。然後,她閉上眼睛,將那句詩在心中默念。接著,她嘗試著將那句詩中的每一個字,化作一種“意念”,輕輕地,帶著一種祈求,一種理解,一種共鳴,傳遞給那個鎖孔。 令她驚喜的是,隻聽“哢噠”一聲輕響,木匣子竟然真的開瞭! 顧清荷屏住呼吸,打開匣子。裏麵沒有金銀珠寶,隻有一封泛黃的信件,以及一個精美的手帕,手帕上綉著一對鴛鴦,栩栩如生。 她顫抖著手,展開信件。信的開頭,寫著:“吾愛清荷,當你看到此信,我已不在人世,或已遠走他鄉。若上天有眼,讓你得以找到此地,找到此信,那便說明,你已具備打開匣子的‘心’。” 信中,外祖母講述瞭自己的身世。她原名柳如月,齣身於一個顯赫的傢族,但因傢族政治鬥爭,她被迫流亡在外。她精通醫術,更精通一種古老的“音律療法”,她能通過特定的音律,影響人的情緒,甚至治療疑難雜癥。她來到桃花塢,是希望能在這裏隱姓埋名,遠離塵世的紛擾。 信中還提及,她曾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但因為種種原因,這段感情最終未能圓滿。她留下的那幅山水畫,以及畫中的題詩,便是她對這段感情的寄托。 “我留下的這個匣子,以及打開它的方法,是我設下的一個考驗。隻有真正理解‘心’的含義,懂得放下執念,纔能找到那份真正的平靜。”信中最後寫道,“清荷,你是我唯一的牽掛。無論遇到何種睏境,都要堅強。記住,你的血脈裏,流淌著不屈的靈魂。” 顧清荷讀完信,淚水模糊瞭雙眼。她終於明白瞭外祖母為何會離開,為何會隱居此處。她也明白瞭,阿婆所說的“天機不可泄露”,並非是故意隱瞞,而是外祖母留下的一個關於“心”的教導。 她拿起手帕,輕輕撫摸著上麵的鴛鴦,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她知道,外祖母雖然離開瞭,但她的愛,她的精神,卻以另一種方式,永遠地留在瞭她的生命中。 第三章:往事如煙,心歸處 顧清荷在桃花居又待瞭一段時間。她開始嘗試學習外祖母的音律療法,盡管初學時睏難重重,但她憑藉著對外祖母的思念和傳承的決心,一步步深入。她發現,外祖母留下的醫書和樂器,都藏著她深刻的智慧。 她也開始研究外祖母的書畫。她發現,那些畫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暗藏著信息。比如,畫中齣現的某種花卉,可能代錶著一種藥材;畫中描繪的山石,可能暗示著某個地理位置。她開始將外祖母的畫作與她留下的信件、醫書聯係起來,試圖拼湊齣更完整的傢族圖譜。 一日,顧清荷在整理外祖母的書房時,發現書架上有一本不起眼的綫裝書,封麵是用金綫綉著“山海經”三個字。她好奇地翻開,書頁泛黃,紙張古樸。然而,她並沒有看到熟悉的文字,而是看到瞭一頁頁精美的插畫,插畫描繪著各種奇特的生物和山川河流。 她仔細觀察,發現其中一些插畫,與外祖母在信中提及的她曾經曆過的一些“奇遇”有所關聯。比如,外祖母曾提及,她在一個隱秘的山榖中,遇到瞭一種會發光的奇異植物,而在這本“山海經”的插畫中,她也找到瞭類似植物的描繪。 顧清荷意識到,這本“山海經”並非尋常的古籍,而是外祖母記錄自己遊曆和探索的特殊日記。她開始更加深入地研究這本“山海經”,試圖從中發掘更多關於外祖母傢族的秘密。 隨著對“山海經”的深入研究,顧清荷逐漸發現,外祖母的傢族,並非隻是普通的名門望族,而是一個世代傳承,擁有特殊能力的傢族。這個傢族,掌握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古老知識,包括一種能夠與自然溝通,甚至影響自然界的力量。 她在外祖母的書桌上,發現瞭一個精緻的木盒,盒子上刻著復雜的紋路,這些紋路與“山海經”中的一些圖案極為相似。當她將“山海經”中的一個特定圖案,放在木盒子上時,木盒竟然自動打開瞭。 盒子裏,放著一個古老的玉佩,玉佩呈現齣溫潤的青色,上麵雕刻著一隻展翅的鳳凰。當顧清荷握住玉佩時,她感到一股溫暖的力量流遍全身,仿佛有什麼東西與她的血脈産生瞭共鳴。 同時,她也感覺到,自己的感官變得更加敏銳,她能聽到遠處溪流的潺潺聲,能聞到空氣中淡淡的花香,甚至能感受到一絲細微的能量波動。 她突然明白瞭,這枚玉佩,是外祖母傢族的信物,也可能是一種傳承的載體。它激活瞭她體內潛藏的力量,也讓她對這個世界有瞭新的認識。 在桃花居的日子,顧清荷不僅找到瞭外祖母的過去,更找到瞭自己的根源。她知道,外祖母留給她的,不僅僅是一份遺産,更是一種使命。她將繼續研習音律療法,研究“山海經”,發掘傢族的秘密,並用這份力量,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江南的春雨,漸漸停歇。桃花塢的桃花,雖然已然凋謝,但那份關於愛、關於傳承、關於希望的故事,卻如同春風一般,在顧清荷的心中,悄然綻放。她知道,自己將帶著外祖母的智慧和力量,繼續前行,去書寫屬於她自己的,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往事如煙,但煙霧散盡之後,留下的,是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她在這裏,找到瞭歸宿,也找到瞭前進的方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