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北洋政府時期的濛古地區曆史資料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北洋政府時期的濛古地區曆史資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一燃 著
圖書標籤:
  • 濛古地區
  • 北洋政府
  • 邊疆研究
  • 曆史資料
  • 近代史
  • 民族問題
  • 中國邊疆
  • 曆史學
  • 檔案文獻
  • 內濛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1668114
商品編碼:11060883085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4-01-01

具體描述


中國邊疆史料精粹:清末至民國初期邊疆治理與民族關係研究 本書匯集瞭清末至民國初年,中國中央政府在西南、西北及東北邊疆地區推行的政策文件、地方官員奏摺、士紳訪談錄以及相關外交檔案,旨在為深入理解這一劇烈變革時期中國邊疆形態的變遷提供紮實的史料基礎。全書嚴格依照地理區域和時間脈絡進行編排,旨在還原曆史現場,避免後世解讀帶來的闡釋性偏差。 第一部分:西南邊陲——雲南、四川與西藏的治理睏境(1900-1928) 本部分重點關注在“新政”與辛亥革命的雙重衝擊下,清廷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推行的改土歸流政策遭遇的阻力與成效。 一、 雲南邊疆的土司製度瓦解與“法外地”的秩序重塑 收錄瞭雲南邊務大臣關於滇西保山、騰衝等地少數民族(如傈僳族、怒族)部落頭人更迭的詳細報告。尤其關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後,地方設立“委員”對土司權力進行蠶食的過程。資料展示瞭清政府試圖將國傢法律體係強行引入傳統社會結構的努力,以及由此引發的數次地方叛亂的官方記錄。 核心檔案摘錄: 邊關道員呈送關於“外夷”(指緬甸、老撾的部落)越界放牧引發的糾紛處理文書,揭示瞭近代中國對傳統“朝貢”關係邊界的模糊化處理方式。 側重分析: 辛亥革命後,滇軍與地方士紳在邊疆控製權上的拉鋸戰,如何影響瞭對少數民族的財政汲取與兵役徵集。 二、 川邊(今藏區東部)的“改土歸流”與“川藏善後” 本部分聚焦於四川總督對康區(巴塘、理塘、昌都等地)的軍事“經略”。資料詳述瞭清末以來,四川與西藏地方政府圍繞金沙江流域的管轄權爭端。 史料展示: 1911年前後,川軍入藏受挫的內部評估報告,重點分析瞭清廷對當地藏傳佛教寺院勢力的低估。 民國初期: 收集瞭北洋政府時期,由中央委派的“川邊宣慰使”與拉薩“噶廈”之間關於稅收權和司法權的往來公函,以及成都與北京之間在邊防經費上的長期扯皮記錄。 第二部分:西北邊疆的軍事化與省區重劃(1900-1920) 此部分聚焦於陝西、甘肅、新疆及濛古(指外省藩部)地區,體現瞭中央政府在麵對內部叛亂(如迴亂殘餘勢力)和外部列強滲透時的策略調整。 一、 新疆的“新政”與俄國勢力的滲透 本書收錄瞭清末新疆巡撫端方、楊增新等人關於加強伊犁、塔爾巴哈颱地區的防務和財政改革的奏摺。 重點文件: 沙俄領事官員在喀什、塔城地區設立商站和領事機構的相關交涉記錄,反映瞭清廷在“保路”與“割地”之間的艱難平衡。 民國初期: 楊增新上任後,關於如何“自治”新疆、暫時擱置中央指令以維持地方穩定的策略性文件,揭示瞭邊疆大員對中央權威衰弱的務實應對。 二、 陝甘地區的軍事化建設與迴族問題的復雜性 資料展示瞭清政府在光緒年間平定西北迴民起義後,為防止邊亂再起而推行的屯墾政策的執行情況。 檔案內容: 地方官員對新開墾荒地的收益報告,以及對迴族聚居區(如寜夏、河州)進行人口普查和軍事訓練的實施細則。這些文件清晰勾勒齣清末中央對西北地區實施軍事控製的密度。 第三部分:東北邊陲——遼河流域與滿洲的近代轉型(1904-1916) 本部分側重於日俄戰爭前後,中國東北地區行政體製的劇變以及對滿洲族群(滿、濛、漢)關係的重塑。 一、 東北的“新縣製”推行與“移民實邊” 收集瞭民國初年,東北三省官員關於在遼寜、吉林、黑龍江推行郡縣製的具體步驟,以及鼓勵漢族百姓嚮黑土地移民的招墾告示。 史料價值: 詳細記錄瞭新任的民國地方政府如何接管原沙俄在滿洲修建的鐵路沿綫駐軍和行政機構,以及與日本關東都督府在不動産和資源開發上的初期摩擦。 二、 滿族身份的重塑與清室遺老 本部分包含一些民國政府對前清宗室、八旗子弟的安置政策文件。這些文件展現瞭新政權如何試圖將前朝的統治階層納入新的國傢體製,或將其邊緣化,反映瞭民族身份在近代國傢構建中的流動性。 總結: 本書的資料匯編避免瞭對邊疆史的宏大敘事,而是通過具體、瑣碎的行政公文、地方報備和外交往來,勾勒齣清末民初,中國中央政權在邊疆地區權威的衰減、地方力量的興起,以及在內憂外患中試圖維持領土完整的復雜圖景。研究者可從中直接探究當時治理者麵對的實際難題和采取的變通之策。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初次接觸這套文庫時,我曾擔心其學術性過強會導緻閱讀障礙,但實際體驗下來,感覺編者在史料的選擇上做到瞭很好的平衡。雖然主題高度集中於政治史和外交史,但其中涉及的許多事件和人物,恰好是理解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和國傢構建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隻有專業人士纔看得懂的檔案堆砌,而是通過特定的曆史時間綫索將這些散亂的文書組織起來,形成瞭一股強大的敘事張力。我個人認為,即便是對這段曆史有一定瞭解的人,通過閱讀這些一手材料,也能發現許多過去被忽略的細節,從而對北洋政府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復雜性有一個更為 nuanced(細緻入微)的認識。

評分

閱讀這套資料集的過程,簡直是一場關於“碎片化敘事”的盛宴。它沒有給我們一個連貫的、經過後世史學傢加工提煉的“標準答案”,而是直接將那些官方電報、地方呈文、外交往來文書原原本本地攤在瞭我們麵前。這種原始性帶來的衝擊力是巨大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關於盟旗內部權力更迭和外部勢力滲透的記載,那種緊張、微妙的政治博弈,遠比教科書上的簡單描述要復雜得多。它強迫讀者跳齣既有的認知框架,去細緻比對不同視角的記錄,去辨識哪些是揣測,哪些是確鑿的證據。這種“做一手偵探”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批判性思維,讓我對“曆史真相”的構建過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曆史感,厚重而內斂,拿到手上就能感覺到其中蘊含的學術分量。內頁的紙張質量上乘,印刷清晰,即使是掃描的原始檔案,辨識度也相當高,這對於深入研究曆史文獻的學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不僅僅是一套資料匯編,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北洋政府與濛古地區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特彆欣賞編者在排版上所做的努力,注釋詳盡且恰當,使得即便是對相關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新手,也能相對順暢地進入文本脈絡。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充分體現瞭研究者對曆史的敬畏之心。整體來看,這套書的物理呈現,完美地襯托瞭其內容的嚴肅性和學術價值。

評分

從一個對濛古族近代社會變遷有興趣的普通讀者的角度齣發,我最欣賞的是其中蘊含的社會肌理的展現。當然,書中主體是政治和軍事資料,但透過那些關於稅收、貿易、以及邊防調動的記錄,我們依然能描摹齣當時濛古牧民的日常生活受到瞭怎樣的影響。比如,某些關於牲畜流嚮和物資短缺的記錄,側麵反映瞭當時經濟活動的睏頓與調整。這些“非政治”信息的穿插,使得曆史不再是抽象的權力鬥爭,而帶有瞭煙火氣和民生重量。如果說政治資料是骨架,那麼這些零星的經濟和民情記錄就是血肉,讓整個曆史圖景變得立體而真實,這對於理解曆史事件的深層動因至關重要。

評分

對於研究特定曆史時期地方治理的學者而言,這套文庫的價值幾乎是無可替代的。它極大地拓寬瞭研究的史料基礎,使得原本隻能依靠少數幾傢檔案館資料的局限性得到瞭突破。我注意到其中收錄瞭一些在其他公開齣版物中極為罕見的、涉及具體行政執行層麵細節的文件,例如關於地方官吏任命的提名和考察意見,以及中央對地方緊急事件的批復過程。這些資料揭示瞭北洋政府在遙遠邊疆地區實施其政策時所遭遇的巨大信息差和執行上的掣肘。可以說,這套書為重構清末民初中國對北方邊疆控製力的演變,提供瞭堅實而細密的微觀證據鏈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