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復雜艱險山區鐵路減災選綫理論與技術
定價:200.00元
作者:硃穎,姚令侃,魏永幸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030506887
字數:
頁碼:363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復雜艱險山區鐵路減災選綫,是在自然災害對綫路工程全壽命周期作用不確定條件下的一種風險型決策過程。
《復雜艱險山區鐵路減災選綫理論與技術》以構造地貌學為認知自然的基礎,以風險分析為決策的數學方法,形成山區鐵路減災選綫的理論架構。首先介紹基於構造地貌學的孕災環境分析;然後針對滑坡危險區、陡坡落石災害區、泥石流頻發區、岩溶發育地區、高地震烈度山區,分彆提齣各類災害的風險識彆和選綫設計風險調控的方法;後根據不確定性分析理論,提齣山區鐵路選綫方案綜閤評價模型和方法。此外,《復雜艱險山區鐵路減災選綫理論與技術》還對工程與環境協調的選綫設計、基於可拓學的山區鐵路選綫策略等進行瞭專題論述。
《復雜艱險山區鐵路減災選綫理論與技術》可供從事鐵路勘察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教學、研究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章 中國構造地貌格局與山區鐵路
1.1 中國構造地貌格局
1.1.1 造山運動的機製與起源——闆塊構造學
1.1.2 造山運動
1.1.3 中國的地貌格局
1.1.4 山地環境災害的地球內外動力耦閤作用
1.2 中國山區鐵路
1.2.1 既有鐵路
1.2.2 我國鐵路規劃
1.3 對鐵路具有重要影響的山區特殊現象
1.3.1 立體氣候
1.3.2 局地暴雨山洪
1.3.3 地震波傳播地形效應與地震次生山地災害
1.3.4 山區自然保護區多、部分山區生態環境脆弱
1.4 總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基於構造地貌學的孕災環境分析
2.1 基於構造地貌學的區域性地貌規律判識原理與利用
2.2 基於地貌循環理論的山地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
2.2.1 基於榖坡狀態的崩塌、滑坡災勢預測原理
2.2.2 基於麵積-高程分析方法和ArcGIS技術的崩塌、滑坡災勢預測程式
2.2.3 地震觸發崩塌、滑坡災勢評估案例分析
2.3 對抗性原理在判定地震崩塌、滑坡優勢方嚮上的應用
2.3.1 蘆山地震背景
2.3.2 重力作用對崩塌、滑坡方嚮的影響
2.3.3 基於確定性分析方法的崩塌、滑坡方嚮的影響因素
2.4 利用地貌、地震活動性推求內動力狀態
2.4.1 通過山前邊緣綫彎麯度推斷斷層活動性
2.4.2 基於地震活動性的地應力計算修正模型
2.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滑坡地區鐵路選綫
3.1 滑坡及其危害
3.1.1 自然地質條件對滑坡的影響
3.1.2 中國鐵路滑坡災害分布
3.1.3 鐵路滑坡成災模式
3.2 滑坡地區鐵路選綫設計原則
3.2.1 滑坡區地質選綫原則
3.2.2 滑坡區高程選擇原則
3.2.3 對大型滑坡或滑坡群平麵繞避的選綫原則
3.2.4 對中、小型滑坡工點的整治通過原則
3.3 高陡邊坡段選綫宜提前防控邊坡演化成滑坡問題
3.3.1 復雜高陡邊坡因不閤理施工被迫改綫的案例
3.3.2 施工擾動造成邊坡演化成滑坡的機理
3.3.3 可研階段提前考慮施工方案
3.4 滑坡易發區鐵路選綫作業技術框架與程式
3.5 滑坡區鐵路選綫決策要素
3.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陡坡地段鐵路選綫
4.1 陡坡及其危害
4.1.1 陡坡的定義
4.1.2 陡坡危害
4.1.3 陡坡地段減災設計
4.2 陡坡危岩非接觸式勘察技術
4.2.1 測量原理
4.2.2 岩體結構麵快速調查體係
4.3 陡坡落石軌跡計算分析
4.3.1 陡坡落石軌跡計算
4.3.2 工程案例
4.4 陡坡地段減災措施
4.4.1 防治工程
4.4.2 監測預警
4.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泥石流地區鐵路選綫
5.1 泥石流及其危害
5.1.1 中國泥石流分布
5.1.2 鐵路泥石流災害基本概況
5.1.3 鐵路泥石流災害案例
5.2 泥石流地區選綫基本原則
5.3 泥石流地區定綫主要因素及選綫設計程式
5.3.1 泥石流地區定綫主要因素關係分析
5.3.2 泥石流地區選綫設計程式
5.4 泥石流地區主弱支強型河段鐵路選綫要點
5.4.1 東川支綫的概況
5.4.2 原東川支綫采擇低綫方案的思路
5.4.3 原東川支綫的受災情況及原因分析
5.4.4 東川支綫新綫與老綫的對比分析
5.5 冰川泥石流堵江危害嚴重區段鐵路選綫策略
5.5.1 帕隆藏布流域概況
5.5.2 帕隆藏布流域山麓地帶地貌特徵與冰磧颱地
5.5.3 基於立體繞避原則的鐵路綫位方案
5.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岩溶地區選綫
6.1 岩溶及其危害
6.1.1 岩溶形態特徵及類型
6.1.2 岩溶發育的基本條件
6.1.3 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
6.1.4 岩溶及岩溶水的不均勻性與難預測性
6.1.5 山區岩溶的危害
6.2 岩溶緻災成因機理
6.2.1 岩溶緻災成因類型
6.2.2 突水突泥緻災機理
6.2.3 改變水文地質條件緻災機理
6.3 岩溶地區鐵路選綫技術
6.3.1 岩溶地區選綫原則
6.3.2 岩溶地區減災選綫主要技術
6.4 岩溶地區減災選綫與總體設計
6.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高地震烈度山區鐵路選綫
7.1 山區地震及其危害
7.1.1 “5·12”汶川大地震鐵路工程震害
7.1.2 汶川地震對高地震烈度山區鐵路選綫與設計的啓示
7.2 高地震烈度山區鐵路綜閤選綫與總體設計
7.2.1 高地震烈度山區鐵路綜閤選綫原則
7.2.2 高地震烈度山區鐵路總體設計原則
7.3 基於構造地貌與斷裂活動特徵的廊道選擇
7.3.1 綫路工程可利用的構造地貌
7.3.2 基於地形和災害風險綜閤分析的廊道方案選擇原則
7.4 基於地震波傳播地形效應的定綫技術
7.4.1 地震動高程放大效應與定綫要點
7.4.2 山體坡嚮效應與定綫要點
7.4.3 峽榖地形屏蔽效應與定綫要點
7.4.4 臨空麵效應與麯綫定綫要點
7.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近場區大地形變預測及綫路工程對策
8.1 地錶形變概論
8.2 地錶形變概率危險性分析
8.2.1 方法簡介
8.2.2 泊鬆地震的風險性模型
8.2.3 時間相關地震的風險性模型
8.2.4 所有地震的組閤效應
8.2.5 破裂延伸至地錶並影響到場地的概率
8.2.6 破裂長度和寬度的迴歸公式
8.2.7 跨斷層地震位移的迴歸模型
8.2.8 相關參數
8.3 龍門山中央斷裂地錶位移概率危險性評估
8.4 近場區地錶形變作用下的綫路工程減災對策
8.4.1 近場區大地形變下的綫路工程災害簡介
8.4.2 考慮大地形變的跨斷層綫路設計
8.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工程與環境協調的選綫設計
9.1 山區鐵路環境選綫的總體原則
9.1.1 山區環境的特殊性
9.1.2 選綫應遵循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9.1.3 山區鐵路環境選綫的原則
9.1.4 山區鐵路建設的環境保護措施
9.2 鐵路與林區防火基礎設施一體化設計技術
9.2.1 林區鐵路設計技術
9.2.2 林區鐵路定綫要點
9.2.3 林區鐵路橫斷麵設計
9.2.4 運營期間林區鐵路防火要求
9.3 V形溝榖填墾開發性棄土場設計技術
9.3.1 影響V形溝榖棄土場穩定性因素分析
9.3.2 V形溝榖棄土場擋土壩設計
9.3.3 V形溝榖溝頭填墾開發性棄土場設計
9.4 總結
參考文獻
0章 基於不確定性分析的山區鐵路選綫方案評價方法
10.1 基於耦閤度模型的鐵路發展需求性分析
10.1.1 鐵路-經濟係統耦閤原理
10.1.2 鐵路-經濟係統耦閤評價模型
10.1.3 實例分析
10.2 基於離差投影的山區鐵路選綫方案比選模型
10.2.1 鐵路選綫方案比選指標體係
10.2.2 方案比選決策原理及方法
10.2.3 基於離差投影的鐵路選綫方案比選模型
10.2.4 實例分析
10.3 基於效用理論的鐵路選綫方案比選模型
10.3.1 基於效用理論的方案比選決策原理
10.3.2 基於效用理論和投影的鐵路選綫方案比選模型
10.3.3 實例分析
10.3.4 小結
10.4 鐵路低頻大災風險調控宏觀決策技術
10.4.1 鐵路低頻大災風險調控程式
10.4.2 低頻大災可接受風險標準
10.4.3 基於低頻大災風險分析的鐵路方案評價
10.4.4 鐵路低頻大災風險調控宏觀決策技術
10.4.5 實例分析
10.5 山區鐵路綫路係統可靠性評價模型
10.5.1 可靠性數學理論
10.5.2 地震、洪水威脅區鐵路綫路係統可靠性評價方法
10.5.3 泥石流、滑坡區鐵路綫路係統可靠性評價方法
10.5.4 綜閤可用度
10.5.5 超過準失事事件的發生概率
10.5.6 山區鐵路綫路係統可靠性評價程式
10.5.7 實例分析
10.6 總結
參考文獻
1章 基於可拓學的山區鐵路選綫策略
11.1 可拓學的基本概念
11.1.1 物元的概念及分類
11.1.2 物元的基本關係
11.1.3 物元的可拓性
11.2 可拓學方法架構及選綫案例
11.2.1 可拓學方法架構
11.2.2 可拓學方法在選綫中的應用案例
11.3 基於可拓學的鐵路選綫方案生成策略
11.3.1 鐵路的基本選綫過程
11.3.2 基於可拓學的鐵路選綫方案生成程式
11.4 總結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章 中國構造地貌格局與山區鐵路
1.1 中國構造地貌格局
1.1.1 造山運動的機製與起源——闆塊構造學
1.1.2 造山運動
1.1.3 中國的地貌格局
1.1.4 山地環境災害的地球內外動力耦閤作用
1.2 中國山區鐵路
1.2.1 既有鐵路
1.2.2 我國鐵路規劃
1.3 對鐵路具有重要影響的山區特殊現象
1.3.1 立體氣候
1.3.2 局地暴雨山洪
1.3.3 地震波傳播地形效應與地震次生山地災害
1.3.4 山區自然保護區多、部分山區生態環境脆弱
1.4 總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基於構造地貌學的孕災環境分析
2.1 基於構造地貌學的區域性地貌規律判識原理與利用
2.2 基於地貌循環理論的山地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
2.2.1 基於榖坡狀態的崩塌、滑坡災勢預測原理
2.2.2 基於麵積-高程分析方法和ArcGIS技術的崩塌、滑坡災勢預測程式
2.2.3 地震觸發崩塌、滑坡災勢評估案例分析
2.3 對抗性原理在判定地震崩塌、滑坡優勢方嚮上的應用
2.3.1 蘆山地震背景
2.3.2 重力作用對崩塌、滑坡方嚮的影響
2.3.3 基於確定性分析方法的崩塌、滑坡方嚮的影響因素
2.4 利用地貌、地震活動性推求內動力狀態
2.4.1 通過山前邊緣綫彎麯度推斷斷層活動性
2.4.2 基於地震活動性的地應力計算修正模型
2.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滑坡地區鐵路選綫
3.1 滑坡及其危害
3.1.1 自然地質條件對滑坡的影響
3.1.2 中國鐵路滑坡災害分布
3.1.3 鐵路滑坡成災模式
3.2 滑坡地區鐵路選綫設計原則
3.2.1 滑坡區地質選綫原則
3.2.2 滑坡區高程選擇原則
3.2.3 對大型滑坡或滑坡群平麵繞避的選綫原則
3.2.4 對中、小型滑坡工點的整治通過原則
3.3 高陡邊坡段選綫宜提前防控邊坡演化成滑坡問題
3.3.1 復雜高陡邊坡因不閤理施工被迫改綫的案例
3.3.2 施工擾動造成邊坡演化成滑坡的機理
3.3.3 可研階段提前考慮施工方案
3.4 滑坡易發區鐵路選綫作業技術框架與程式
3.5 滑坡區鐵路選綫決策要素
3.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陡坡地段鐵路選綫
4.1 陡坡及其危害
4.1.1 陡坡的定義
4.1.2 陡坡危害
4.1.3 陡坡地段減災設計
4.2 陡坡危岩非接觸式勘察技術
4.2.1 測量原理
4.2.2 岩體結構麵快速調查體係
4.3 陡坡落石軌跡計算分析
4.3.1 陡坡落石軌跡計算
4.3.2 工程案例
4.4 陡坡地段減災措施
4.4.1 防治工程
4.4.2 監測預警
4.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泥石流地區鐵路選綫
5.1 泥石流及其危害
5.1.1 中國泥石流分布
5.1.2 鐵路泥石流災害基本概況
5.1.3 鐵路泥石流災害案例
5.2 泥石流地區選綫基本原則
5.3 泥石流地區定綫主要因素及選綫設計程式
5.3.1 泥石流地區定綫主要因素關係分析
5.3.2 泥石流地區選綫設計程式
5.4 泥石流地區主弱支強型河段鐵路選綫要點
5.4.1 東川支綫的概況
5.4.2 原東川支綫采擇低綫方案的思路
5.4.3 原東川支綫的受災情況及原因分析
5.4.4 東川支綫新綫與老綫的對比分析
5.5 冰川泥石流堵江危害嚴重區段鐵路選綫策略
5.5.1 帕隆藏布流域概況
5.5.2 帕隆藏布流域山麓地帶地貌特徵與冰磧颱地
5.5.3 基於立體繞避原則的鐵路綫位方案
5.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岩溶地區選綫
6.1 岩溶及其危害
6.1.1 岩溶形態特徵及類型
6.1.2 岩溶發育的基本條件
6.1.3 岩溶發育的一般規律
6.1.4 岩溶及岩溶水的不均勻性與難預測性
6.1.5 山區岩溶的危害
6.2 岩溶緻災成因機理
6.2.1 岩溶緻災成因類型
6.2.2 突水突泥緻災機理
6.2.3 改變水文地質條件緻災機理
6.3 岩溶地區鐵路選綫技術
6.3.1 岩溶地區選綫原則
6.3.2 岩溶地區減災選綫主要技術
6.4 岩溶地區減災選綫與總體設計
6.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高地震烈度山區鐵路選綫
7.1 山區地震及其危害
7.1.1 “5·12”汶川大地震鐵路工程震害
7.1.2 汶川地震對高地震烈度山區鐵路選綫與設計的啓示
7.2 高地震烈度山區鐵路綜閤選綫與總體設計
7.2.1 高地震烈度山區鐵路綜閤選綫原則
7.2.2 高地震烈度山區鐵路總體設計原則
7.3 基於構造地貌與斷裂活動特徵的廊道選擇
7.3.1 綫路工程可利用的構造地貌
7.3.2 基於地形和災害風險綜閤分析的廊道方案選擇原則
7.4 基於地震波傳播地形效應的定綫技術
7.4.1 地震動高程放大效應與定綫要點
7.4.2 山體坡嚮效應與定綫要點
7.4.3 峽榖地形屏蔽效應與定綫要點
7.4.4 臨空麵效應與麯綫定綫要點
7.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近場區大地形變預測及綫路工程對策
8.1 地錶形變概論
8.2 地錶形變概率危險性分析
8.2.1 方法簡介
8.2.2 泊鬆地震的風險性模型
8.2.3 時間相關地震的風險性模型
8.2.4 所有地震的組閤效應
8.2.5 破裂延伸至地錶並影響到場地的概率
8.2.6 破裂長度和寬度的迴歸公式
8.2.7 跨斷層地震位移的迴歸模型
8.2.8 相關參數
8.3 龍門山中央斷裂地錶位移概率危險性評估
8.4 近場區地錶形變作用下的綫路工程減災對策
8.4.1 近場區大地形變下的綫路工程災害簡介
8.4.2 考慮大地形變的跨斷層綫路設計
8.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工程與環境協調的選綫設計
9.1 山區鐵路環境選綫的總體原則
9.1.1 山區環境的特殊性
9.1.2 選綫應遵循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9.1.3 山區鐵路環境選綫的原則
9.1.4 山區鐵路建設的環境保護措施
9.2 鐵路與林區防火基礎設施一體化設計技術
9.2.1 林區鐵路設計技術
9.2.2 林區鐵路定綫要點
9.2.3 林區鐵路橫斷麵設計
9.2.4 運營期間林區鐵路防火要求
9.3 V形溝榖填墾開發性棄土場設計技術
9.3.1 影響V形溝榖棄土場穩定性因素分析
9.3.2 V形溝榖棄土場擋土壩設計
9.3.3 V形溝榖溝頭填墾開發性棄土場設計
9.4 總結
參考文獻
0章 基於不確定性分析的山區鐵路選綫方案評價方法
10.1 基於耦閤度模型的鐵路發展需求性分析
10.1.1 鐵路-經濟係統耦閤原理
10.1.2 鐵路-經濟係統耦閤評價模型
10.1.3 實例分析
10.2 基於離差投影的山區鐵路選綫方案比選模型
10.2.1 鐵路選綫方案比選指標體係
10.2.2 方案比選決策原理及方法
10.2.3 基於離差投影的鐵路選綫方案比選模型
10.2.4 實例分析
10.3 基於效用理論的鐵路選綫方案比選模型
10.3.1 基於效用理論的方案比選決策原理
10.3.2 基於效用理論和投影的鐵路選綫方案比選模型
10.3.3 實例分析
10.3.4 小結
10.4 鐵路低頻大災風險調控宏觀決策技術
10.4.1 鐵路低頻大災風險調控程式
10.4.2 低頻大災可接受風險標準
10.4.3 基於低頻大災風險分析的鐵路方案評價
10.4.4 鐵路低頻大災風險調控宏觀決策技術
10.4.5 實例分析
10.5 山區鐵路綫路係統可靠性評價模型
10.5.1 可靠性數學理論
10.5.2 地震、洪水威脅區鐵路綫路係統可靠性評價方法
10.5.3 泥石流、滑坡區鐵路綫路係統可靠性評價方法
10.5.4 綜閤可用度
10.5.5 超過準失事事件的發生概率
10.5.6 山區鐵路綫路係統可靠性評價程式
10.5.7 實例分析
10.6 總結
參考文獻
1章 基於可拓學的山區鐵路選綫策略
11.1 可拓學的基本概念
11.1.1 物元的概念及分類
11.1.2 物元的基本關係
11.1.3 物元的可拓性
11.2 可拓學方法架構及選綫案例
11.2.1 可拓學方法架構
11.2.2 可拓學方法在選綫中的應用案例
11.3 基於可拓學的鐵路選綫方案生成策略
11.3.1 鐵路的基本選綫過程
11.3.2 基於可拓學的鐵路選綫方案生成程式
11.4 總結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字體排版和裝幀設計也體現瞭一種對傳統的尊重與現代審美的融閤。紙張的選擇偏嚮於略帶紋理的米白,減少瞭長時間閱讀的視覺疲勞,這在厚重的專業書籍中實屬難得的貼心設計。裝幀的工藝透著一股內斂的沉穩,沒有浮誇的色彩堆砌,隻用最樸實的墨色和綫條勾勒齣專業的氣質。內容上,其對資料的整閤能力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水平。它不隻是簡單地匯編已有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建立起瞭一套清晰的分類標準和研究方法論,這對於後來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提供瞭一把開啓新探索的鑰匙。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器物斷代依據的詳盡論述,那部分內容幾乎是手把手地教讀者如何辨識和判斷,充滿瞭實踐指導的意義,而非停留在理論層麵空談。可以說,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都在緻力於將復雜的知識以最易於吸收的方式呈現給求知者。
評分讀罷此書,最大的感受是結構上的精妙布局與敘事的張力。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僅僅是羅列事實和數據,而是巧妙地將復雜的考證過程融入到流暢的敘事之中。閱讀體驗如同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穿梭在曆史的長廊裏。敘事節奏的把握極其老道,時而深入到器物銘文的微觀考證,對每一個符號的源流進行窮盡式的追溯;時而又拉迴到宏觀的禮製變遷層麵,探討特定器型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承擔的政治象徵意義。這種從微觀到宏觀的往復穿梭,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層次感和代入感。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論證過程中,總是能恰到好處地引入一些對比性的材料,比如與同時期其他文明器物進行比較,從而凸顯齣特定文化區域的獨特性和演化路徑的內在邏輯。這使得即便是對該領域知之甚少的讀者,也能被這種嚴謹而富有感染力的學術探索精神所吸引。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源於其詳盡的圖錄和數據支持。每一種器物類型都有詳盡的尺寸記錄、紋飾拓片和齣土信息標注,這對於研究者來說是無可替代的一手資料儲備。圖錄部分的編排邏輯極其清晰,方便查閱和對比。但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文字分析中對不同地域風格的細微差異的捕捉能力。比如,對於同一類禮器,在不同文化圈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形製微調,以及這種微調背後所代錶的地方性權力結構變化,都被作者以極度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反復對照圖錄,那種仿佛親手觸摸到曆史痕跡的直觀感受,是單純閱讀文字所無法比擬的。它不僅是一部研究專著,更是一本珍貴的、體係化的視覺檔案,是未來學者繞不開的重要參考坐標。
評分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學術分量。初翻目錄,便知這絕非泛泛之談,而是對某個特定領域進行地毯式梳理的力作。作者在引言中那種對曆史脈絡的清晰梳理和對現有研究缺憾的精準把握,讓人對後續內容充滿期待。尤其是在對文獻的梳理和對考古發掘報告的引用上,那種一絲不苟的態度,簡直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密的考古復原,試圖將散落的碎片重新拼湊成完整的曆史圖景。行文間流露齣的是對古代文明的深深敬意,而非生硬的學術堆砌。它沒有給我那種枯燥的教科書體驗,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匠人,在你麵前細細演示如何從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中,解讀齣韆年前的工藝哲學與社會結構。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多少驚世駭俗的新發現,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具邏輯性和係統性的框架,讓讀者能夠在一個宏大的視角下,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熟悉的古代遺存,從中洞察齣更深層次的文化意涵。
評分與以往讀過的幾本相關題材的著作相比,這本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批判性思維的深度。作者並非盲目地接受前人的所有結論,而是敢於對一些約定俗成的觀點提齣質疑,並以紮實的物證和邏輯鏈條來支撐自己的新見解。這種學者的勇氣和求真務實的態度,是學術生命力的源泉。在探討某些器物群的起源和流變時,作者展現齣驚人的跨學科視野,將冶金技術、社會等級製度乃至宗教信仰等多個維度的數據熔於一爐進行分析,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解釋模型。這種復閤型的解讀路徑,徹底打破瞭以往研究中那種單一的、偏重於“器物形製”的局限性。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研究古代器物,實際上是在研究一個失落的社會運作的復雜機製,而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極具洞察力的透視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