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建筑丛书:河南民居

中国民居建筑丛书:河南民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满常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民居
  • 河南民居
  • 传统建筑
  • 中国建筑
  • 建筑学
  • 民俗学
  • 地域文化
  • 历史建筑
  • 房屋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5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63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类建筑的根源和基础。在中国几千年营造活动进程中,从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广阔、类型之多样、文化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等诸多方面来看,民居建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河南传统民居建筑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物化了的中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存有多进四合院建筑和巩县、三门峡一带的窑洞民居等等,都是国内同仁争相研究的对象。《中国民居建筑丛书:河南民居》是作者在大量实地调查、勘测之基础上,经进一步分析研究编写而成。内容涉及河南民居建筑简史、村落、土木建筑、生土建筑、建筑平面与空间形态、建筑材料、结构与构造、装饰艺术与家具陈设等。《中国民居建筑丛书:河南民居》的出版旨在继承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为传统民居或仿民居建筑设计、装饰、施工等技术提供参考与借鉴。这部《河南民居》可称为补遗之作,使我们对河南民居的概况有一个明晰的了解。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河南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
第一节 河南政区及其沿革
第二节 河南地形地貌
第三节 河南自然气候
第四节 历史人文

第二章 河南民居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
一、裴李岗文化时期
二、仰韶文化时期
三、龙山文化时期
第二节 奴隶社会时期
一、夏代
二、商代
三、西周、春秋时期
第三节 封建社会时期
一、战国、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五代时期
三、宋辽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三章 河南民居典型实例
第一节 豫东地区民居实例
一、刘家宅院
二、叶氏民居
三、袁世凯行宫、故居
四、任家大院
五、穆氏四合院
第二节 豫西地区民居实例
一、康百万庄园
二、洛阳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第三节 豫南地区民居实例
一、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
二、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
三、荆紫关民居
四、程相府宅院
五、闵氏宗祠
第四节 豫北民居实例
一、马丕瑶府第
二、寨卜昌民居
三、张翰林宅
四、原阳夏家院
五、石老九宅院
第五节 河南石头房
一、石板岩乡石板房
二、吴垭村石头房

第四章 河南窑洞民居
第一节 窑洞民居的形成条件与特点
一、形成条件
二、窑洞民居的特点
第二节 河南窑洞民居的分布与类型
一、窑洞民居分布
二、窑洞类型
第三节 窑洞民居实例
一、巩义市黑石关杨宅
二、巩义市黑石关孟宅
三、中型窑洞民居实例
四、新安石井乡刘宅
五、陕县庙上村地坑院
第四节 窑洞民居的发展与更新
一、河南窑洞民居现状
二、发展与更新

第五章 河南民居平面与空间组合
……
第六章 河南民居结构与构造
第七章 河南民居装饰与家具陈设
第八章 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考

精彩书摘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
从南召县云阳镇发现的古人类臼齿化石,渑池、许昌、安阳等地出土的各种旧石器,证明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河南已有人类居住。原始人群穴居而野处,是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处所,以避雨雪风寒、猛兽虫害。因工具是打制石器,尚不具备营造能力。进化到距今一万年前后,由打制的“旧石器”发展到磨制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经济向生产性经济过渡。河南拥有众多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遗址分期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
一、裴李岗文化时期
裴李岗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步文化,其年代距今在八千年左右。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河南省新郑市西北8公里处的裴李岗村一带,陆续发掘出“墓葬114座、陶窑1座、灰坑22个和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400余件。遗址西半部是氏族墓地,东半部是居住遗址……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新时期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命名为裴李岗文化”。从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文物内涵分析,考古学家认为我国的农业革命最早在这里发生,裴李岗居民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为主,发展了制陶手工业的母系氏族社会。继裴李岗诸遗址发掘后,考古工作者又在河南境内发现有新密莪沟北岗遗址、巩义铁生沟遗址、登封双庙沟遗址、朝阳沟遗址,中牟业王遗址和舞阳贾湖遗址等120多处此类文化遗址。
……

前言/序言


中国民居建筑丛书:河南民居 引言 中国民居,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地域特色和审美情趣。它们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反映社会结构、经济水平、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的生动载体。在浩瀚的中国民居体系中,河南民居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中国民居建筑丛书:河南民居》旨在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河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遗产,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细致的河南民居画卷。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地民居的图片与名称,而是力求从历史、文化、技术、艺术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河南民居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特色,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 第一章 历史溯源:河南民居的千年演变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这片土地上的民居建筑,也随着历史的长河,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史前与早期文明: 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时期,已出现早期的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筑。虽然遗迹有限,但足以窥见先民们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材料进行建造的初步智慧。简陋的草棚、夯土墙,构成了最早的居住形态。 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青铜文明的发展,建筑技术有所进步。宫殿、城邑的出现,为民居的发展提供了借鉴。虽然关于普通民居的详细记载不多,但可以推测,夯土建筑和木构架开始在民居中有所应用,开始出现更规整的院落布局。 春秋战国与秦汉: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地建筑风格开始显现差异。秦汉时期,统一的帝国促进了建筑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夯土技术更加成熟,砖石材料开始广泛应用。此时的民居,在规模、布局和装饰上,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等级和规范,开始出现更明显的家族居住模式。 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时期。佛教的传入,也对建筑产生了影响,虽然主要体现在寺庙建筑上,但其空间布局和装饰元素,也可能对民间建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隋唐五代: 隋唐盛世,国力强盛,建筑业也达到新的高峰。大型建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对民居产生了积极影响。木构架技术更加精湛,斗拱等构件的应用更为普遍。此时的民居,在色彩、装饰和空间组合上,都更加丰富和成熟。 宋元时期: 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筑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更加灵活多样,出现了更多的建筑细部处理。元朝时期,游牧民族的文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总体上,中原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仍然延续和发展。 明清时期: 这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河南民居特色最终形成并定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稳定,人口增长,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砖石材料的使用达到顶峰,木构架结构体系成熟,琉璃瓦、雕刻、彩绘等装饰工艺也更为发达。各地民居的地域特色在这一时期得以充分彰显,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第二章 地域风貌:河南民居的类型与分布 河南地处中原,地形复杂多样,北部是广袤的黄淮海平原,南部则是连绵的伏牛山、大别山山区。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孕育了风格迥异的河南民居。 黄淮海平原民居: 特点: 这一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民居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夯土墙在早期和部分地区仍有应用。为了适应平坦的地势和广阔的农田,民居多采用规整的院落式布局,讲究中轴对称,层层递进。屋顶坡度较缓,多为合瓦屋面,色彩朴实。 代表: 豫北地区(如安阳、濮阳、鹤壁): 受晋冀鲁豫民居风格影响,建筑体量较大,院落较为开阔,多采用“四合院”或“多进院”的形式。门楼、影壁、马头墙等构件较为常见,体现出一定的等级和防御功能。墙体多为青砖或夯土,屋顶铺设青瓦。 豫东地区(如开封、商丘、周口): 受到运河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灵活,院落组合多样。受到黄河泛滥的影响,房屋地基相对较高,屋顶坡度也稍有增加。砖木结构是主流,精美的砖雕、木雕在门楼、窗棂等处得到广泛应用,体现出浓厚的艺术气息。 豫中地区(如郑州、许昌): 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特点,既有北方民居的厚重,又不失南方民居的灵巧。院落布局灵活,空间组织丰富。 山区民居: 特点: 河南南部山区(如洛阳、南阳、信阳、驻马店)的地形复杂,坡度较大,气候也更为湿润。山区民居更加注重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为适应山地环境,建筑多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布局较为自由,不拘泥于严谨的对称。 代表: 伏牛山区(如洛阳、南阳): 以石砌建筑为主,墙体厚实,坚固耐用,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木构架与石墙相结合,屋顶多采用坡度较大的硬山或悬山屋顶,以利于排水。院落布局相对紧凑,依山势而建,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 大别山区(如信阳): 受南方湿润气候影响,房屋通风采光更为重要。建筑多采用干阑式或半干阑式结构,以避免潮湿。木构架结构普遍,墙体多为土坯或砖砌。屋顶坡度较大,多为双坡屋顶,瓦片选择也更为多样。 沿黄河、淮河地区民居: 特点: 这些地区受水系影响,建筑风格也形成独特之处。为应对水患,房屋地基较高,屋顶坡度较大。建筑材料也考虑到就近取材,如河卵石、泥土等。 代表: 豫西黄河沿岸的“窑洞”建筑(虽然数量不如山西、陕西多,但仍有分布,尤其是在黄土高原边缘地带),以及沿淮河区域的“船形屋”等,都体现了因水而异的建筑智慧。 第三章 建筑构成:河南民居的结构与工艺 河南民居的建筑构成,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 基础与墙体: 夯土墙: 是河南地区最古老的墙体材料之一,尤其在平原地区使用广泛。其施工工艺简单,取材方便,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经过历代发展,夯土技术日益成熟,出现了“版筑”等精细工艺。 砖墙: 明清时期,砖墙成为主流。有青砖、灰砖、红砖等多种类型。砖墙结构坚固,易于砌筑,装饰性强。在墙体砌筑中,出现了“叠砌”、“丁砌”等多种技法,以及精美的砖雕艺术。 石墙: 山区民居普遍使用石材,如河卵石、青石等。石墙坚固耐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也因材料和施工难度,成本较高。 土坯墙: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或早期建筑中仍有使用,成本低廉,但耐久性相对较差。 木构架: 梁、柱、檩、椽: 是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核心构件。河南民居的木构架结构严谨,承重性能优良,造型美观。根据地域和建筑等级,木构架的规格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 斗拱: 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构件,用于连接梁柱,承托屋檐。河南民居中的斗拱,根据地域特色和时代演变,形式多样,既有实用功能,也具备很强的装饰性。 屋顶: 坡度与形式: 坡度大小与当地气候、降雨量密切相关。平原地区坡度缓,山区地区坡度陡,以利于排水。常见的屋顶形式有硬山、悬山、庑殿、歇山等。 屋面材料: 以青瓦、灰瓦为主,山区也有使用石板瓦。琉璃瓦多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如祠堂、庙宇等,体现尊贵。 飞檐与翘角: 飞檐翘角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排水,也增加了建筑的灵动性和艺术美感。 门窗: 功能与形式: 门窗是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也是采光通风的重要通道。河南民居的门窗形式多样,有厚重的木门、精美的木雕窗、通透的漏窗等。 装饰: 门窗上的雕刻、彩绘,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审美追求。 第四章 空间意境:河南民居的院落与布局 河南民居的空间组织,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院落是中国民居的灵魂。 河南民居的院落,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家庭活动的中心,是连接自然与建筑的纽带,也是家族社会关系的载体。 单体院落: 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如一进院、两进院等。 组合院落: 多个单体院落通过廊道、巷道等连接,形成更为复杂的院落群,体现大家族的居住模式。 院落的围合性: 创造了相对私密、安宁的居住环境,抵御外界干扰。 院落的开放性: 通过门、窗、漏窗等与外界建立联系,引入自然光线和通风。 布局原则: 中轴对称: 传统观念中,中轴对称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家族秩序和礼制文化。主要建筑和重要的院落多沿中轴线布置。 因地制宜: 尤其在山区,建筑布局充分考虑地形、水源、日照等自然条件,形成灵活多样的布局方式。 阴阳五行: 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也体现了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如房屋的朝向、院落的配置等。 空间层次: 从外到内: 影壁、门楼、大门、前院、正房、厢房、后院等,层层递进,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 功能分区: 不同院落和房间承担不同的功能,如会客、居住、生产、储藏等,体现了科学的生活划分。 第五章 文化烙印:河南民居的象征与寓意 河南民居,不仅是物质的建筑,更是精神的载体。 家族观念与等级制度: 院落的大小、房间的数量、建筑的朝向、装饰的精美程度,都反映了家庭成员的地位和辈分。 民俗风情与生活智慧: 建筑的细节,如门上的对联、屋檐下的吉祥图案、墙壁上的装饰,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即使是民居,也可能在细微之处体现出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和谐、平衡的追求。 艺术表现: 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装饰艺术,将河南民居打造成了一座座艺术的殿堂。这些装饰题材广泛,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到花鸟鱼虫、山水风景,无不体现出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 结语 《中国民居建筑丛书:河南民居》所呈现的,是河南大地上一部厚重的史书,是一曲悠扬的歌谣,是一幅绚丽的画卷。本书希望通过对河南民居的深入研究和细致解读,让更多人了解和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智慧,感受历史的温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 本书的研究和整理,离不开历代学者和民间艺人的贡献。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学术界与社会大众,共同守护和发扬好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民居建筑丛书》系列中关于河南的这册,我原本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阅的,毕竟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地域建筑的演变必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地域智慧。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时,却发现它在宏观的地域特征梳理和微观的建筑细节展示之间,似乎缺少了一个有力的桥梁。开篇对河南不同气候带和地质环境如何塑造建筑风格的论述略显笼统,更多的是罗列性的介绍,而非深入的因果分析。例如,它提到了豫东平原与豫西山区的材料差异,但对于这种差异具体如何体现在梁架结构、屋顶坡度和墙体厚度的量化数据上,着墨不多。我尤其关注夯土技术的地域变异性,期待能看到不同地区夯土配比、夯筑工具乃至后期维护方式的对比研究,但书中提供的图像资料多是成品照片,缺少施工过程的细节图解或清晰的剖面示意。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精美的图录,而非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它成功地展示了“河南民居是什么样子”,却未能充分解答“河南民居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深层问题,期待后续的版本能加强建筑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让文字更有力度,图示更具解析性。

评分

我对古代建筑的结构逻辑有着近乎执着的探究欲,尤其是木构架体系中的榫卯连接方式,它们是古代工匠智慧的集中体现。在这本关于河南民居的专著中,我原以为能找到关于中原地区特有的梁架形式,比如不同于北方“抬梁式”或“穿斗式”的地域性改进,有详尽的节点分析图。遗憾的是,书中对结构体系的介绍停留在了基础的介绍层面,很多关键的承重构件之间的咬合关系,仅仅是一笔带过,甚至在一些复杂的屋檐出挑部分,缺乏必要的轴测图或放大细节图加以说明。这种处理方式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或许足够了,但对于有志于学习或研究传统营造技术的同好而言,无疑是意犹未尽的。特别是涉及到砖石结构中拱券的应用与承重分配,书中提及不多,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当地特有的拱券形式,比如在券门和窖洞处理上的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适应河南半干旱地区对防潮和保温的要求。整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大众普及的入门读物,而非专业人士的工具书。

评分

我对“文化符号”与“建筑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敏感。河南是多重文化交融的枢纽,这种复杂性理应在民居的布局和象征意义上留下深刻印记。比如,如何通过院落的开间数量、正房朝向、影壁的图案选择等,体现儒家的礼制规范与民间信仰的结合。这本书在提及这些元素时,往往用“传统习俗使然”一语带过,缺乏深入的符号学解读。我希望看到对“风水”观念在不同地域民居选址和布局中的具体体现进行细致描绘——哪些是普适性的,哪些是受当地山脉走向或河流走向影响而产生的独特处理。例如,在豫南山区,对山形的借景和对水流的利用,是否催生了与平原地区截然不同的院落组合方式?这本书的遗憾在于,它将复杂的文化现象简化为简单的图解,使得河南民居的地域独特性和多重文化包容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彰显,整体阅读体验偏向平淡,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图片质量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色彩还原度很高,纸张的质感也偏向高端画册的风格,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但是,如果抛开视觉上的享受,专注于建筑文化的深度挖掘,这部河南民居的选材和叙事方式就显得有些保守了。它似乎更倾向于介绍那些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典型符号意义的“模范”建筑,比如徽派与晋派风格的交融痕迹,或是那些被列为保护单位的望族大院。然而,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散落在乡野之间、代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的“活态”建筑——那些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材料就地取材而形成的,更具草根生命力的结构形态。书中对这些“非典型”或“过渡形态”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导致我们对河南广阔地域内建筑多样性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偏颇。缺乏对居住空间功能流变的动态描述,比如从“前店后宅”到纯粹居住的演变路径,以及室内陈设与祭祀空间的灵活调整机制,都让这部作品在社会史的维度上显得单薄,像是静止的标本,而非流动的历史切片。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历史语境的嵌入上略显不足,使得这些精美的建筑像是悬浮于真空之中,缺乏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脉络的紧密联系。例如,宋元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乱和人口迁徙,这种动荡对民居的防御性设计(如院落的封闭性、墙体的厚重感、隐蔽出入口的设计)应有显著影响,但书中对这些防御性建筑特征的分析,更多地归因于气候或材料选择,而缺乏对“安全感缺失”这一社会心理因素的探讨。同样,关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建筑装饰风格,特别是门窗上的雕刻内容和工艺精湛度的影响,也只是泛泛而谈。我渴望看到不同社会阶层——地主、富商、佃农——的居住空间在面积分配、庭院大小、装饰精细度上的量化对比分析,这能更直观地反映出当时宗族制度和财富分配的格局。目前的叙述方式,使得这些建筑的“社会面孔”显得模糊不清,仅停留在物质形态的描述上。

评分

不错,这套书都不错,可以一看

评分

不错,正品

评分

发票没有明细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

就是封皮有点脏了,印刷还是挺好的

评分

不错,这套书都不错,可以一看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