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自传:第1卷

马克·吐温自传: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克·吐温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马克·吐温
  • 文学
  • 美国文学
  • 回忆录
  • 历史
  • 传记
  • 经典
  • 19世纪文学
  • 幽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347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769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6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精美笔记本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马克·吐温是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他的幽默讽刺风格别具特色。鲁迅评价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缘故了。马克·吐温自己则说:“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他的幽默讽刺不仅仅是嘲笑人类的弱点,而且是以夸张手法,将它放大了给人看,希望人类变得更完美、更理想。
     对于自己的自传,马克·吐温生前就曾明确表示,要在他去世一个世纪之后才能出版,因为只有这样他在写自传的时候才能畅所欲言,不受任何约束。不论是对当年美国海外军事干涉的痛心疾首,还是对华尔街巨头的尖锐指责,在自传中,马克·吐温都表达得很是露骨。他知道,等到叙述他人生的“最终(也是正确)的计划”出版的一天,他已经“死亡,没有知觉,也不会关心了。”因而,自传中将一个真实的马克吐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辛辣,幽默,这一切都体现在这部真实而从容的自传中,百年遗迹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位睿智的学者生平,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他的思想,一种他独有的思维方式。

内容简介

    1910年4月21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因心脏病病发辞世。死前,他遗下5000页的自传手稿,因其间有对政治的尖锐批评,因而遗言“身后100年内不得出版”。在作家去世100年后,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11月正式出版他的完整专业版自传。而法律出版社已高价引进中文版权。
     马克·吐温有着高超的幽默、机智与名气,被称为美国知名人士之一,曾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擅长写具有讽刺意味小说的他将这种风格带到了他的自传之中,书中,这位睿智的学者嬉笑怒骂,谈笑风生间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展现给了我们。对与自己同时代的文学人物,马克·吐温没有谈及太多,但对批评家这一行当表达了自己的观感:“我认为,批评家的工作是所有职业中腐化堕落的,没有任何真正价值。”“尽管如此,随它去吧。”“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必须要有批评家、传教士、国会议员和滑稽演员,我们必须承受这些负担。”同时,这本自传也不乏马克·吐温对私生活的讲述,他甚至用了很长的篇幅,抒发他对一个女人的愤怒。他似乎是以一种很随意的方式在书写自己的人生,想到了就说出来了然后记录下来,可是,细细斟酌之下,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他的睿智。
     除却辛辣,马克·吐温日常生活中的“搞笑”天赋也可从自传中觅得。自传管理人赫斯特称:“这份书稿我已经读过无数次,但每一次都忍不住发笑。这个男人的言谈笑骂皆成文学,而自传则是高潮,是那种创作力的高峰。”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910年),美国著名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精彩书评

  

  尖刻、古怪、滑稽、暴躁——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马克·吐温,这都多亏了我们在高中时读的《哈克·费恩》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但在这部未删节版自传中,呈现的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吐温,他政治立场尖锐,并总乐意充当一个愤怒预言家的角色。不论他对美国军队海外军事干涉的痛心与愤怒,还是他对华尔街大亨们的口诛笔伐,这一个吐温惊人的极具当代精神。
     ——《纽约时报》
  
     马克·吐温去世前的一个遗嘱正得到实现:一部广博的,坦率的,并具天启意义的自传。
     ——《独立报》
  
     马克·吐温在一张凌乱的大床上口述了这本书的很多内容,读着这本书就像爬到了那张床上倾听他。
     ——罗伊·布朗特
  
     说这本书的编辑做了极其优秀的工作,有点像说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为教皇挡风避雨做了极其优秀的工作。这虽然正确,但是这部巨著的宏伟是它自己的。
     ——罗伯特·D·理查德森
  
     马克·吐温总是如此不经意的走在他所在时代的前面,并跨越了自己:他从坟墓的另一边带给我们这部传记:一百年前的遗迹却带来新的内容。马克·吐温最后的时光在书中预言了立体主义,探索了次序、序列以及时间和事件的范围。在这过程中,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告诉我们马克·吐温的人生——那是普通传记作品的单调陈述——而是他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式。这一点遍布散落的回忆、困惑、创作、修订,以及希望成真的美梦中,巧妙的打乱了我们习惯性的重构经历和感觉的方式。
     ——罗恩·鲍沃斯
  
     一部亘古未有的无比有趣的传记。
     ——《北美评论》

目录

致谢
前言
初稿与口述,1870-1905年
1870【田纳西土地】
1877【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早年生活】
1885格兰特口述
芝加哥内战联邦退伍军人协会节
【与W.D.豪威尔斯共同拜访格兰特将军】
格兰特和中国人
格哈特
格兰特将军回忆录二三事
格兰特回忆录
牧师纽曼医生
1890 1893-94机器轶事
1897 旅行札记
1898 维也纳随笔四篇
【美妙的德语】
【评重复表达和语法】
【一群佣人】
【维也纳游行】
1898 初登文坛
1898-99 贺拉斯·格里利
1898-99 演讲时代
1898-99 拉尔夫·吉勒
1900 我的自传节选
1900 我的自传节选:遭遇不幸的手稿野史
1903【书信回忆】
1903【医生二三事】
1904【亨利.H.罗杰斯】
1905【简的故事】
“节选”(克莱门斯用括号标示)次目录下那些克莱门斯没有标题的文章被编辑加上括号以示区别
马克·吐温自传
1906 早期尝试
1897-98 我的自传【节选】
1906 最新的尝试
1906 最终(及正确)的方案
1906 序言来自坟墓的告白
1904 佛罗伦萨口述
【约翰·海】
有关《傻子出国记》的注释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和托马斯·贝利·奥尔德利奇】
【科沃多别墅】
1906 口述自传1-3月
1906年1月9日 2611906年2月7日 3491906年3月8日
1906年1月10日 2651906年2月8日 3531906年3月9日
1906年1月11日 2701906年2月9日 3581906年3月12日
1906年1月12日 2781906年2月12日 362 1906年3月14日
1906年1月13日 2841906年2月13日 366 1906年3月15日
1906年1月15日 2871906年2月14日 369 1906年3月16日
1906年1月16日 2941906年2月15日 372 1906年3月20日
1906年1月17日 2981906年2月16日 375 1906年3月21日
1906年1月18日 3021906年2月16日 378 1906年3月22日
1906年1月19日 3051906年2月20日 379 1906年3月23日
1906年1月23日 3141906年2月21日 382 1906年3月26日
1906年1月24日 3271906年2月22日 386 1906年3月27日
1906年2月1日 3311906年2月23日 389 1908年3月28日
1906年2月2日 3351906年2月26日 392 1906年3月29日
1906年2月5日 3401906年3月5日 3981906年3月30日
1906年2月6日 3461906年3月6日
1906年3月7日
注解
附录
文本注解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格兰特将军回忆录二三事 1885年春
  我希望能记下格兰特将军回忆录的书成始末。我会通过撰写序言来间接表达对此书的看法。在加菲尔德(Garfield)竞选时,格兰特将军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倾尽 全力帮助 共和党取得了最终胜利。他去许多州为选举拉票造势,且主要集中在摇摆 州。宣 传受到了所在州民众日以继夜的热烈欢迎。他每到一处都会聚集大批热情 的民 众,夸张一点说,人们几乎可以通过火炬队列与烟花映红的天空位置来判 断将军 现在正身在何处。他有次从波士顿前往哈特福德,而我是去波士顿迎接他的委员之一。我也负 责在检阅哈特福德民众与士兵时,向大家介绍格兰特将军。在前往波士顿 的豪华 专列车厢中,我有幸同格兰特的长子弗雷德·格兰特上校相互交谈。我和 他很 熟,在谈话中渐渐发现,尽管众人普遍以为格兰特将军十分富有,但事实 上他的收 人还不足以维持一个三流内科医生的体面生活。格兰特上校告诉我说将军在他第二任总统任期届满离开白宫时已经一 穷二 白了,我想上校的意思是当时将军已有负债在身,但我对此并不肯定(他说 的是在 其中一次离任时负债45,000美元)。朋友们曾资助过将军几所住宅,但最 终还是 丧失殆尽,他自己也没住在那里。这无疑是国会之耻,因此我提议把将军 的困窘 现状写入向哈特福德民众介绍的发言稿中去。我知道国家的蒸蒸日上使公民领袖获得了无上的荣耀。国家的力量来 源于 投票的公共选择,公众的力量可以使将军瞬间脱离贫穷且变得异常富有。因此,我指责的并非民众,而是他们在国会的民意代表,我的演讲也无意侮辱民 众。我按计划说了,在介绍将军时,我谈到了英格兰给予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的崇高地位与丰厚报酬,与之相对的是我们对国父更为崇高 珍贵的景 仰,即使他能够一直活在我们心中,而不为他增加任何生活负担。当然,将军回答说国家对他的补偿已远超自己的预期。他已经无欲无求。几个月后,我的这篇讲稿便不再适用了,当时一批富有的公民私下为 将军募 集了25万美元的捐款,并且规定了这笔款项的投资方向,无论是将军本人 还是打 这笔钱财主意的小人都没法挪用这笔本金。之后,格兰特&沃德经纪和股票交易公司在纽约华尔街2号挂牌开张。公司的创建人包括格兰特将军的几个儿子和一个叫斐迪南·沃德的滑 头小 伙。格兰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合伙人之一,但并不处理公司的实际业务。很短的时间内,公司业务迅速扩张,显然照理来说利润也应相当可观。但实际情况是,触手所及之处,沃德都会不遗余力地榨取格兰特兄弟 或是别 的任何人,使公司赚不到一分钱。将军对此并未起任何疑心,还认为自己赚了一大笔钱,但其实他只是 将自己 的钱送给了沃德。我记得大约是1884年5月5日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格兰特家的几位成 员 发现自己已身无分文。沃德甚至曾觊觎过格兰特25万美元的基金,但一两天就打消了这个主 意。格兰特将军告诉我说,那个月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用支票付家务账单。支票被 很耻辱地退回到他的手中。他告诉我说沃德没放过他家中的任何一个远亲,他盗 走了将军所有的财产,包括以他妻子纽约房产作抵押借来的45,000美元,还有格 兰特夫人最近卖掉的一所赠给将军的房产所得的65,000美元以及将军在西 部穷 困潦倒的侄子刚继承’7000美元遗产,这也是他们世上全部的财产了——总而言 之,沃德席卷了格兰特家族所有人的一切。为了糊口必须立即有所作为。国会对恢复格兰特将军头衔以及支付退役军队元帅的全部薪酬的议案 已经 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可鄙的吝啬是国会的一贯风格。靠此纾解将军 的财 政危机看来是不可能了,当时国会正想借此报格兰特将军否决亚瑟总统的 菲茨一 约翰·波特法案的一箭之仇。在此之前的几个月,世纪杂志的编辑们想到了一个绝妙构思,采访南 北双方 尚在的内战英雄,将他们的个人战争回忆作传刊登在杂志上;然而这出喜 剧却最 终不欢而散。部分英雄愿意写下他们的战斗回忆,但他们坚持必须满足一 个前提 条件,即要是战争主角写的话,他们才会跟着一起写。①但格兰特将军对 所有的 劝说与议论都无动于衷,他拒绝写作回忆录;因此这一计划泡汤了。然而现在,情况发生了转变,格兰特将军已经家无余粮了(并非言过其 实,事 实即是如此)。当世纪杂志社的员工再次来找他时,他非常热情地答应了下来。杂志 社迅速 打出了系列战争回忆录的广告。尽管当时我经常去将军家做客,抽烟聊天,但对这事却一无所知。然而1884年11月初某天晚上,我在奇克林会堂朗诵,离开时我们夫妇 两人 偶遇了世纪杂志社的编辑吉尔德,并受邀到他家共享迟来的晚餐。我们在 那里待 了一两个小时,在谈话中吉尔德提到格兰特将军已为杂志社写了三篇战争 回忆文 章,并正准备写第四篇。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吉尔德继续描述说格兰特将 军热情 地接受了写作提议,乐于赚些支持生活花销的小钱,付给第一篇文章的500 美元 支票显然使他十分高兴,生活负担得以稍有喘息。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我,吉尔德肯定是个好人,为人正直,但他从未 意识到为 杂志文章付给格兰特将军500美元不仅是19世纪的耻辱,更是整个人类历史 上 的耻辱。他应该清楚即使给格兰特10,000美元的支票,将军也会不屑一顾 的;为 他每篇文章支付20,000美元也仍显寒酸;而为他杂志上刊登的战争回忆文 章支 付30,000美元也根本不能称其为“稿酬”;如果他为文章支付40,000美 元,那他 仍欠将军不少。吉尔德又说几个月前让将军哪怕写一行字也仍是天方夜谭,但现 在一旦开头,却再不可能让他停笔了。事实上,格兰特将军正开始写作他 的完整 回忆录,并准备以书籍方式出版。隔天早上,我径直来到格兰特将军家,并转述我所听到的话。他证实 这都是 事实。在1881年劝他写作时,我就预测说过这本回忆录必定价值连城。现在 仍是 如此。我问他会让谁出版回忆录,他确定地回答说是世纪出版公司。我又问他是否已签订合同?他回答说已草拟了合同,但尚未签字。我告诉他说对于写书和出版自己有着丰富而又惨痛的教训,如果可以 的话他 是否能让我看一下草拟的写作合同,或许我能帮上忙。他说没有理由可以拒绝我的要求,那合同只不过是一纸有关细节的讨 论,双 方对此并未有过保证或承诺。他补充说自己认为世纪杂志社出价公道,他 也准备 接受,不愿再讨价还价或者另立新约。他大声地念出草拟的条款,听得我哭笑不得。如果出版商认为一个不知名作家的作品存在出版销售的可能,那么他 们愿意 冒险为其支付10%的版税,这也正是格兰特得到的待遇。即使版税方面能 够作 出让步,那么在其他地方他也不应该一退再退了。P76-78

前言/序言


《探寻失落的文明:古巴比伦的荣耀与黄昏》 一部深度挖掘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核心的宏伟史诗 引言:尼罗河的喧嚣之外,两河文明的沉寂回响 当我们谈论人类文明的摇篮时,目光往往聚焦于尼罗河畔的金字塔群。然而,在更东方的广袤土地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交汇的冲积平原上,诞生了一个同样辉煌,却也更早步入黄昏的伟大帝国——古巴比伦。这不是一本讲述文学巨匠生平的温馨回忆录,而是一部深入骨髓、剖析权力、信仰、科技与战争的编年史。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尘埃,重返那个楔形文字刻下第一道痕迹的时代,去亲历苏美尔城邦的诞生、阿卡德帝国的崛起、古巴比伦王国的鼎盛,直至它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吞噬。 本书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特别是巴比伦城邦(包括前巴比伦时期、古巴比伦时期、加喜特时期及新巴比伦帝国时期)的核心议题,旨在勾勒出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法律体系、科技成就以及导致其衰亡的内部与外部因素。 --- 第一卷:泥土上的曙光——苏美尔与阿卡德的奠基 本卷追溯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头。我们首先探讨了史前聚落如何因灌溉农业的需要而演变为城邦,从乌鲁克、乌尔到拉格什,这些早期城市的政治形态、经济基础以及神庙的中心地位。 章节焦点: 1. 文字的革命: 详细剖析了楔形文字(Cuneiform)的产生、演变及其在行政管理、商业记录和文学创作中的作用。重点研究了苏美尔神话(如《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早期版本)如何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死亡的理解。 2. 神权与王权的分野: 分析了苏美尔“恩西”(Ensi,城邦祭司王)和“卢伽尔”(Lugal,大人物/国王)之间的权力动态平衡。我们审视了早期泥板记录中对契约、土地分配和战争动员的描述。 3. 萨尔贡的铁腕: 深入研究了萨尔贡大帝如何通过军事征服,首次将美索不达米亚的众多城邦统一于阿卡德帝国之下。探讨了阿卡德语言和文化的渗透,以及这是如何为后续更宏大的帝国形态奠定基础。同时,也分析了其帝国解体的原因——内部叛乱、气候变化和来自扎格罗斯山脉的古提人的冲击。 --- 第二卷:汉谟拉比的遗产——律法、秩序与帝国的重建 本卷是全书的重心,聚焦于巴比伦城作为区域霸主的确立,尤其是在第六任国王汉谟拉比统治下的黄金时代。 章节焦点: 1. 巴比伦的崛起: 分析了伊辛、拉尔萨等竞争对手的衰落,以及汉谟拉比如何通过精妙的外交手腕和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将巴比伦打造成了“世界的中心”。 2. 《汉谟拉比法典》的结构与哲学: 这一部分将法典本身视为一种社会契约的蓝图。我们不仅仅是罗列法条,而是深入探讨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Lex Talionis)背后的社会阶层考量——贵族、自由民和平民之间的法律差异。分析了法典在规范贸易、婚姻、继承和奴隶制度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它对后世法律思想的潜在影响。 3. 星辰与预兆: 详细阐述了巴比伦天文学和占星术的结合。巴比伦的祭司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解释神意者。研究了他们如何系统地观测金星、月食,并建立了精确的历法系统,以及这些知识如何被用于政治决策。 --- 第三卷:征服与抵抗——赫梯人的闪电战与加喜特人的漫长统治 古巴比伦并非一成不变的平静之地。本卷关注的是外部冲击如何重塑了巴比伦的政治格局。 章节焦点: 1. 赫梯之剑: 细致描绘了公元前1595年,赫梯国王穆尔西利一世对巴比伦的毁灭性突袭。探讨了赫梯带来的铁制武器(尽管普及有限)如何象征着军事技术的代差,以及这次突袭如何永久性地终结了古巴比伦的王朝。 2. 加喜特的“文化整合”: 在赫梯撤退后,来自扎格罗斯山脉的加喜特人(Kassites)占据了权力真空。本卷分析了加喜特统治的特点——他们统治时间长达数百年,却相对“安静”。我们考察了他们如何成功地吸收并延续了巴比伦的行政体系、宗教传统和楔形文字文化,甚至在官方记录中大量使用阿卡德语。 3. 贸易路线的重构: 研究了加喜特时期与埃及、赫梯以及东部伊朗高原的米坦尼王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如著名的阿玛尔那信件中巴比伦的角色)。 --- 第四卷:星辰之巅的帝国——亚述的阴影与新巴比伦的复兴 在经历了亚述帝国的长期霸权和压制后,巴比伦在迦勒底人的领导下,迎来了其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最绚烂的辉煌——新巴比伦帝国。 章节焦点: 1. 亚述的统治逻辑: 简要回顾了巴比伦在亚述统治下的抵抗与反抗历史。分析了亚述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如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萨尔贡二世)如何与巴比伦根深蒂固的城市和神权体系产生冲突。 2.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黄金时代: 重点解析了这位伟大的国王。他不仅摧毁了耶路撒冷(犹太人大流亡),更将巴比伦城推向了建筑与工程的巅峰。我们将详细描述宏伟的伊什塔尔城门、宏伟的埃特曼安基(传说中的通天塔)以及“空中花园”的真实面貌、功能和可能的地理位置。 3. 宗教的中心地位: 探讨了“马尔杜克至上”信仰在帝国扩张中的重要性。马尔杜克神如何从一个地方神晋升为众神之王,以及王权如何依赖于对这座神圣城市的维护和装饰。 --- 终章:黄昏的挽歌——波斯人的入城与文明的遗产 本卷以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大帝的征服为终点,总结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章节焦点: 1. 被遗忘的陷阱: 分析了新巴比伦帝国晚期的衰弱,包括纳波尼德的宗教改革(对马尔杜克崇拜的相对冷落)和贵族阶层的离心。 2. 居鲁士的“解放者”形象: 探讨了居鲁士二世如何利用巴比伦对现状的不满,通过和平进入的方式接管城市。重点研究了《居鲁士圆柱文书》如何展示了波斯人比前代征服者更具包容性的统治策略。 3. 不朽的遗产: 总结巴比伦留下的持久印记——从六十进制(时间、圆周)到基础代数、天文历法,以及其文学艺术对希腊、罗马乃至更晚期文明的潜移默化。 --- 本书特色: 本书严格依据出土的泥板文献、考古发掘报告和古代近东的比较史料,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内在矛盾的古巴比伦世界。它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读者不仅能看到国王的敕令,也能窥见底层工匠的生活、商人的账本,以及神庙祭司的秘密仪式。这是一次对人类早期智慧与权力循环的深刻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带人穿越历史,亲临现场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关于伟人的早期生活的记述。《马克·吐温自传:第1卷》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深入这位美国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鲜为人知的故事。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一个正在经历变革的美国,而马克·吐温,这位天生的讲故事者,又是如何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启他非凡的人生旅程的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连串的事件罗列,而是能够展现他独特的视角,他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那些细微的、常常被忽略的细节,是如何在他心中积累,最终化为不朽的文学作品。我希望能够感受到他早年的冲动、梦想,甚至是他经历过的挫折,这些都将使我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对一位伟大灵魂的致敬。

评分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书籍,总会不自觉地想到马克·吐温。他的作品,就像那片广袤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样,充满了生命力、多样性和一种原始的野性。因此,当看到《马克·吐温自传:第1卷》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我设想,这本书就像是一扇打开的古老抽屉,里面装着的是这位文学巨匠年轻时的秘密,那些他尚未被世界所认识时的点点滴滴。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他早期的生活经历,那些塑造了他世界观的事件,以及那些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的灵感火花。对我而言,了解一个作家的过去,就像是在解构他作品的密码,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为何会写下那些故事,为何会塑造那些角色,为何会发出那些声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轨迹,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少年,一步步走向文学的巅峰,而不仅仅是他已经声名鹊起的那些辉煌。

评分

每当我读到一本优秀的传记,总觉得像是在偷窥一个伟大灵魂的内心世界,那种感觉既神秘又令人着迷。《马克·吐温自传:第1卷》这本书,无疑承载了这样的期待。我把它想象成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一个年轻的马克·吐温,一个尚未被世人熟知,但已经蕴含着巨大潜力的他。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童年经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以及什么样的社会变迁,塑造了他那独特而又深刻的幽默感,以及他对人性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理解他创作的土壤。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为了了解马克·吐温这个人,更是为了理解他那些经典作品背后的根源,那些让他成为美国文学代表人物的原因。我渴望从中找到那些能够引起共鸣的瞬间,那些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乃至理解我们自己的片断。

评分

啊,马克·吐温!光是这名字,就足以让我心头一动,想起那些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上蹿下跳,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乘着木筏顺流而下的日子。虽然手里拿的是这本《马克·吐温自传:第1卷》,但我的思绪早就飘到了密西西比河畔,飘到了那个充满童真、恶作剧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美国南方。翻开书页,我仿佛能闻到阳光晒在老旧木屋上的味道,听到汽船的汽笛声在远方回响。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回到那个年代,去看看那个我早已熟悉的角色,他的童年,他的少年,他初识世界时的那份纯粹和热忱。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那独一无二的幽默感,又是什么样的观察,让他笔下的世界如此鲜活逼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穿越时空的门票,让我能够亲身去感受,去体味,去重新认识那个伟大的文学巨匠,在他尚未写下那些不朽杰作之前,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他的回忆,去发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去理解他那些犀利而又温柔的洞察力是如何孕育而生的。

评分

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作者内心世界的作品,而传记,尤其是自传,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想象一下,能够直接听到一个如此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人,用他自己的声音讲述他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享受。尤其是我手里的这本《马克·吐温自传:第1卷》,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某种预示,一种似乎要揭示更深层次秘密的邀请。我好奇的不仅仅是他笔下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如何产生的,更是他作为一个个体,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成长、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我们所熟知的那个“马克·吐温”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他性格中更细腻、更私人的一面,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喜悦、或者甚至是困惑,而不仅仅是他公众形象的展现。我期待着,通过他的回忆,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因为我相信,任何伟大的艺术创作,都根植于作者真实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思考。这本书,对我来说,或许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

评分

好大的版本,质感很好。

评分

马克 吐温的幽默

评分

■一次马克 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 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 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评分

太长了,暂时实在看不完,还是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阅读!

评分

于1910年去世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的“新书”本月中旬将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在不久之前,中国法律出版社花了“五位数”的美金购得该书的中文版,并计划在明年夏天推出。这部马克 吐温的自传由作者本人在1906年口授,由打字员记录完成,因为马克 吐温当时明确表示这个自传必须要在自己去世100年后才能出版,这才造成了一代文豪在去世100年后还有“新作”问世的现象。

评分

自传为啥要放100年?

评分

太尖锐太八卦太露骨

评分

究竟八卦了些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