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玩门道书系:陶瓷密码

赏玩门道书系:陶瓷密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志伟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收藏
  • 鉴赏
  • 文化
  • 艺术
  • 工艺
  • 门道
  • 赏玩
  • 历史
  • 中国传统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37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0851
包装:平装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1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官窑瓷收藏乐趣主要在于其投资性,而当代民窑瓷收藏除投资性之外更具文化性。
《赏玩门道书系:陶瓷密码》以作者兰十年来古陶瓷收藏的亲身经历,解开了千百年来传统收藏界古陶瓷收藏之文化密码。

作者简介

梁志伟,1956年生于上海。学者型古陶瓷、奇石收藏鉴赏家,上海《劳动报·文博版》资深编辑、记者,《文汇读书周报·文化收藏版》特约主持。
1999年于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创办“文博堂古陶瓷收藏馆”。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兼赏石文化研究会主任、上海市工会学院人文艺术系中国陶瓷史特聘教授、上海文联鉴定中心鉴定专家。1995年被华夏收藏家评选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收藏家”。
收藏专集:《古陶赏玩解密》《古瓷赏玩解密》《官窑瓷赏玩解密》《古玩淘宝解密》《杂项赏玩解密》《收藏门》《雅玩门》《陶瓷门》《奇石门》《古木器密码》《收藏密码》《古玩密码》《陶瓷密码》《赏石密码》《陶瓷:收藏投资攻略》。

目录

中国瓷文化不能再游离于主流文化边缘(序)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陶瓷审美观念变迁初探
性别意识与古陶瓷的文化演绎
中国古陶瓷鉴定的求知起点在哪里
中国缺乏古陶瓷批评家
收藏界急需古陶瓷批评家、理论家的涌现
陶瓷鉴赏
陶埙、瓷瓯琴及瓷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辨
唐三彩的尴尬: “国宝”流落地摊
元青花的文化精神高度
收藏黑马:玉溪窑青花罐
率性的民窑:从“大明彩”到“浅绛彩”
清明祭祀:祭红与祭蓝之器的文化含义
明末清初青花瓷画的启迪
陶瓷评判
古陶瓷正统收藏赏玩法
谈陶瓷收藏之等级
形形色色的官窑器收藏投资法
官窑器收藏者的鉴别方法
明清官窑、高古民窑“捡漏”与“吃药”评判
成也官窑瓷梦,碎也官窑瓷梦
从对陶艺家认知的误区走出来
高古陶瓷收藏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跋)

精彩书摘

  一部中国陶瓷史如能清晰的印在脑海里,头脑里有了陶瓷史的发展脉络,陶瓷收藏者个人点评历代古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收藏投资商业价值,就不会被人误导而发生误差。
  再结合当代艺术品拍卖的拍卖信息,2005年7月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了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后竞拍成功者及此罐再也没有露面,我们不能不怀疑这是一场国际艺术品拍卖商业大炒作。因为以台湾收藏家为代表的华人收藏家当时举牌1.5亿元人民币,这是相对最懂得中国瓷器艺术的华人收藏家的最高估价。而此前,同类元青花人物纹罐在香港拍卖仅为4000万至6000万港元左右。中国古玩书画艺术品也从来没有出现超过亿元的拍卖收藏品。假如一件历来并不被中国文博界及传统收藏界看好看重的元青花值2.3亿元,那么中国陶瓷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宋汝窑精品,应该件件是估价超过3亿元、5亿元、8亿元、10亿元了。因为在中国传统陶瓷界,宋汝窑器的历史文化审美评判价值,远远高于元青花器。
  也就是说,学习收藏古陶瓷者,唯有头脑里有了中国陶瓷史这根弦,唯有对历代陶瓷器有了整体上的正确的历史文化审美评判主见之后,我们才不会被国际艺术品拍卖界的炒家忽悠、蒙蔽、愚弄于股掌之间。
  中国历代陶瓷器里,哪一种器物,哪一种釉水,哪一种纹饰最精彩?最有历史文化价值?不是海外炒家说了算,不是以境外艺术品拍卖会为风向标,而应该由中国文博界里的古陶瓷专家,中国古玩界里的古陶瓷收藏家制定“游戏规则”,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因为最了解、最懂得中国文化、古玩书画艺术品的当是中国人自己。
  由此,我们再次回归文章主题:中国古陶瓷鉴定的求知起点在哪里?
  笔者认为,应该是在整部中国古陶瓷的起源史里,从中国古陶瓷发展史的源头求知学习开始,这是收藏赏玩古陶瓷器的必须打下的文化基本功。
  无论你个人的兴趣爱好偏向收藏青花瓷,或五彩瓷,或粉彩瓷,或单色釉瓷;无论你大学毕业后因经济原因,个人暂时无法介入陶瓷器的收藏,作为一种历史常识、文化修养、职业培训,也应该从中国陶瓷史的源头开始学习。要先学习中国古代陶瓷史、再学习中国古代青瓷史,即从商周原始,从史前陶器开始到唐三彩釉陶及明清民国紫砂器(紫砂为陶器)等要系统求知。即从东汉青瓷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成熟青瓷、唐五代秘色瓷、宋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瓷等系统求学,宋以前的黑瓷、白瓷是除青釉之外的两大重要品种;最后再专题学习元明清彩瓷,重点是景德镇窑瓷器、德化窑瓷器及宋著名民窑窑器耀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还有北方辽金、西夏瓷器。至于其他南北方地方小窑、杂窑瓷器见到一种,求知探讨一种器物的窑口史。假如有了以上这种中国古代陶瓷史求知学习的大局观你辨识古陶瓷器,就会有了高屋建瓴般的文化气度、文化观念、文化胆识。
  当你见到一件陶瓷器时,就像见到一颗围棋棋盘上的棋子,要先准确确定其(历史文化上的)位置,再分析整理棋的局势,那你下这盘棋就下活了,那你鉴定某一件陶瓷器,也就会左右逢源灵活了,纵然“打劫”也不会打“死劫”了。
  具体举例:如你见到一件青器,先分析是著名的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器,还是地方小窑、杂窑器,如是越窑产品,可能是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器;如是龙泉窑,从器型上就可以断代,最早是北宋、南宋的,或是元朝、明朝的,因为明末清初以后龙泉窑已衰落。再比如有帝王款识的瓷器,从明永乐开始出现,清康熙早期十年无款,有款或也为双圈无字款识。
  当各种瓷器器型、釉水、纹饰、款识之常识你牢牢记住,并多多少少收藏了一些历代陶瓷碎片、残损器作为标准器对照。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了标准器作为鉴定对比武器,随身携带,就像请来了一位无声的老师,永远在教你、提醒你,你就会避免上当。
  也许有人会问,从中国古代陶瓷史的源头开始学习古陶瓷鉴定是否太难了,要花多少时间?搜集历代标准器还要花多少钱?笔者的回答是:寻找到捷径,就会少走多少弯路;如在收藏界找到几位人品、学养、眼力均高水平之人,在高人的指点下,你就相对会很快圆你自己的收藏梦。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赏玩门道书系:陶瓷密码》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该书本身,并且力求自然流畅。 --- 《宋代文人与审美变迁:从雅集到独赏的流变》 导言:风雅的转向 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代(960-1279年)中国文人阶层审美观念的深刻演变,尤其关注这一转变如何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艺术鉴赏以及精神追求之中。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高峰期,其社会结构、政治环境以及思想氛围的变动,共同塑造了一种内敛、精微而又高度自我意识的审美范式。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对宋代“极简主义”或“宋瓷之美”的简单概括,而是试图追溯这种审美如何从公共的、仪轨化的“雅集”转向更为私密、富有个性的“独赏”过程,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与哲学动因。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格物致知”与仪式美学 北宋初期,儒学复兴与理学萌芽,知识分子群体对“格物致知”的强调,使得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不仅停留在实用层面,更上升为一种认识宇宙规律的方式。本章考察了这一时期文人参与的官方与半官方的艺术活动,如皇家园林的营造、士大夫阶层的书画收藏与交流。 我们分析了早期文人如何通过参与复杂的礼仪和仪式(如茶会、修禊、赏石等)来确立其社会身份和文化品味。这里的审美倾向是“外显的秩序感”与“内在的修养”相结合。艺术品的价值,往往与其所承载的历史典故、制作的规制以及在特定仪式中的功能性紧密相关。这一时期的审美追求,带有强烈的公共性与教化色彩。对于器物的选择与陈设,强调的是中和、匀称与“合乎古法”。 第二章:士大夫的“隐”与“逸”:审美趣味的内转 随着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党争的加剧,尤其在徽宗朝后期及靖康之变后,文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隐逸”和“退守”成为许多士大夫的共同选择。这种心态的转变,直接催生了审美趣味的深刻内化。 本章重点研究了“独赏”观念的兴起。文人开始从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转向对微观世界的体察与感悟。他们不再满足于对宏伟古迹或规范化艺术的推崇,而是将注意力投向那些看似朴素、却蕴含深厚意趣的日常之物。例如,对枯木的纹理、残破的石头、甚至日常用具的细微观察,都成为了通往内心世界的媒介。审美不再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而成为个体精神自洽的途径。 第三章:书斋文化与“玩物养志”的新解 宋代文人的“书斋”——无论是实体的房间还是精神上的栖居地——成为了承载新审美理念的核心空间。本章剖析了宋代书斋陈设的艺术,探讨了文玩(如香炉、印章、古籍、竹木雕刻)在这一空间中的角色演变。 “玩物养志”的观念在宋代获得了新的诠释。它不再意味着沉溺于物欲,而是指通过对精巧事物的把玩、沉思与品鉴,达到提升自我、陶冶性情的效果。我们详细考察了文人在把玩过程中所追求的“手感”、“韵味”和“自然天成”的意境。这种对物件“物性”的深度挖掘,要求鉴赏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度和敏感性,从而使审美体验变得高度私密且主观化。 第四章:雅集的解构与个体的发现 即便在文人退隐之后,雅集活动并未完全消失,但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北宋的雅集注重集体共鸣与对经典的共同阐释,而南宋及后期的集会则更侧重于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不同心境的分享与比较。 本章通过分析当时的笔记、尺牍和诗文,揭示了文人在群体活动中如何巧妙地表达个体对美的独特理解。他们开始欣赏那些不符合主流规范,但能触动个人心弦的“异”或“奇”之物。例如,对不完美的器物、带有缺憾的文玩,甚至是对偶然状态的捕捉,都体现了文人对生命无常和瞬间之美的深刻体悟。这种个体视角的凸显,为后世明清的市民审美趣味的勃兴埋下了伏笔。 结论:静穆之美与精神的容器 宋代文人审美趣味的流变,本质上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剧变下寻求精神自洽与文化传承的过程。他们将审美从对外的展示,转化为对内的涵养,将器物提升为精神的容器。他们对“精微”、“幽静”和“去雕饰”的追求,不仅定义了宋代的艺术成就,更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深邃而持久的文化参照系,即在纷扰的世界中,如何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细致体察,构建起一方永恒的精神净土。本书试图呈现的,正是这场从集体到个体的、从喧嚣到静穆的审美史诗。 --- (全书约148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在书中所构建的世界观,充满了对传统的敬畏与现代的批判性反思。它没有盲目地歌颂过去的美好,而是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态度,去审视那些被时间光环所笼罩的传统符号。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审美标准演变”的讨论,它将艺术史、社会变迁以及意识形态的更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解读框架。这种批判性思维的植入,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激发。它促使读者跳出既定的认知舒适区,去质疑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既定结论。这种思辨的火花,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扑面而来。封面上的字体排版,既有传统书卷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厚实而不失韧性,翻页时发出的细微声响,仿佛能带着你进入一个沉静的学术空间。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墨色浓淡适中,图文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复杂的图表和线描图,也能清晰入眼。这样的用心,不仅仅是对内容的尊重,更是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性的接触,让人不禁感叹,在这个快餐阅读的时代,还能有这样精心打磨的作品出现,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那些关于古籍善本的描述,似乎都在这种物料的选择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呼应,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致敬。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有些章节,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适合慢下来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铺陈。而另一些需要阐述复杂理论的部分,则采用了更为精炼、有力的论述方式,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击要害,节奏紧凑,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不拖泥带水。这种叙事上的高低起伏,成功地避免了长篇学术作品常见的枯燥感。我甚至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去朗读某些精彩段落,感受文字本身的美感和力量。这本书的段落划分也很科学,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方便读者随时中断和回顾,非常适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却又不牺牲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展现了一种极为深邃且广博的文化视野。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只做表面描摹的入门读物,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历史角落里的细微脉络。作者的笔触非常老辣,尤其是在叙述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交织影响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能力令人佩服。我特别喜欢它对某一特定文化现象进行溯源和比较分析的方式,视角独特,总能让人在看似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的盲点。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被极大地拓宽,很多过去模糊的概念,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清晰而立体。这中间涉及到的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丝毫没有生硬的学术堆砌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和附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和人性化。对于这样一本信息密度极高的著作而言,高效的检索系统至关重要。它不仅提供了清晰的术语解释和参考文献列表,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些关键概念的交叉引用被设计得非常巧妙,可以引导读者在不同章节间进行探索,形成知识网络。我曾多次因为某个细节的回溯,而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前文早已埋下了伏笔或提供了侧面印证。这种布局上的匠心,极大地提升了作为工具书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满足初次阅读的好奇心,更能成为后续研究或深入学习时,一个可靠且值得信赖的参考工具。

评分

《中国瓷器鉴定(套装共2册)》分上、下两篇;上篇瓷器的时代特征,下篇瓷器的窑口与年代归属,即什么时代产生什么瓷器,什么时代的瓷器又必然归属于它的所属时代。这是鉴定瓷器的两个方面。

评分

陶瓷器是历史的产物,什么时代产生什么器物,把握与认识各个时期陶瓷发展的特征,是我们判断窑口与鉴定时代的基本出发点。瓷器上的不同特征与风格(工艺上的痕迹),又是我们划分它的窑口与鉴定时代的科学依据。因为在各时期的传世和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陶瓷器上,必然会打上各个时代的烙印。

评分

买回来也不看!防着收藏呢!

评分

东西一般,不是很好。

评分

一定要给评价的话,只能说是一般,不是经典

评分

图文并茂,但是只是一家之言,似乎经不起推敲

评分

质量可靠,外观完整,内容有用,可以借鉴

评分

很不错哦很不错哦很不错哦

评分

东西一般,不是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