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收藏入门百科

黄花梨收藏入门百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波 著
图书标签:
  • 黄花梨
  • 古典家具
  • 收藏
  • 木材
  • 工艺品
  • 鉴赏
  • 投资
  • 文玩
  • 红木
  • 家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516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856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1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揭秘黄花梨贵比黄金的历史缘由
  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的鉴别
  黄花梨的鉴赏及估价

内容简介

  黄花梨,向来被誉为中国最贵的树。其做成的红木家具,是木材家具中的精品、收藏家们眼中的奇葩,也正成为目前古典家具中的时尚一族。过去20年里,黄花梨的价格上涨了25倍。据说,全世界只有不到1万件黄花梨家具。这种珍贵木材的供应正在迅速减少。《黄花梨收藏入门百科》分别从黄花梨的历史、黄花梨的生长过程、黄花梨的药用价值、黄花梨的鉴别经验、黄花梨家具的制作、黄花梨家具的鉴赏及估计、黄花梨家具的收藏与养护七个方面,详细全面地介绍了翡翠黄花梨的各方面特点,尤其重点介绍了如何鉴定、鉴赏、收藏、投资黄花梨的基本方法,同时书中的图片均为黄花梨的精品。《黄花梨收藏入门百科》将带你进入黄花梨的精彩世界。

作者简介

  杨波,男,1964年生于河北
  “元亨利”古典硬木家具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国际大收藏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委员会主席团执行主席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文化书院杭州分院特聘导师;
  中国家具行业红木第一人;
  北京家具协会执行会长,
  北京家居行业协会红木委员会会长,
  北京元亨利文化艺术示范馆馆长;
  贞穆堂主人;
  2009收藏界百位风云人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黄花梨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黄花梨的生长过程
第三章 黄花梨的药用价值
第四章 黄花梨的鉴别经验
第五章 黄花梨家具的制作
第六章 黄花梨家具的鉴赏及估价
第七章 黄花梨家具的收藏与养护

前言/序言

  庄周梦蝶
  我与黄花梨的不解之缘
  杨波
  我成长的年代应该是中国最清贫又最具理想主义情怀的年代。我们怀揣着无数的梦想:从士兵到将军、从文人学士到科学家、从公职人员到领袖人物……直到改革的集结号吹响之后,身不由己地被卷入经济发展的大潮,那时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抱负会通过一棵树来实现,不管这棵树有多么的完美和珍贵。
  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眼中我已经成了黄花梨的代名词或者说代言人。围绕黄花梨发生的一切也已早越过了历史文化、林木科学和商品经济的范畴。自古以来,从没有哪种木头能像黄花梨这样,从一个树种、一种家具用材起步,在更为宽泛的时代背景下,诱发一连串盘根错节的社会文明事件。然而回首当初,我对黄花梨的认识和亲近也有一个不乏艰辛的过程,直至最后如庄周梦蝶一般物我两忘,与黄花梨结下不解之缘。
  在通往黄花梨的路上,曾有几个关键性的人物。
  1998年,我认识了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过后从事古典家具外贸出口的王永福先生。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的老家河北涞水修路办厂,那时他即对黄花梨情有独钟,并利用当地工匠资源有所尝试。因为爱黄花梨成瘾,王先生也想把这个“瘾”传给我,有一天他领我到香山一户人家看黄花梨材料,一进到那家库房内,闻到黄花梨的香气,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
  那之前,黄花梨只是作为一种中药材出现在内地中药市场。1995年前后,每斤只有几毛钱。1997、1998年,一些业内人士开始认识到黄花梨作为一种珍贵硬木的价值,当时也只卖到36元一斤。不过也已经算天价了。后来有人告诉我海南也就10元一斤,我马上奔往那里,实际价格是20元一斤。当时红木家具市场远未形成气候,黄花梨的商业前景更不明朗,单凭着一腔热情和对黄花梨的爱,我开始着手大量收购。同时创立了自己的古典家具品牌元亨利,尝试研发黄花梨木古典家具。
  2002年,我与已故中国明式家具学会会长陈增弼先生一见如故。陈先生的鼓励使我彻底打消了刚开始时的一些顾虑,放手投身于黄花监票。陈先生告诉我:“黄花梨是中国珍贵树种,明清两代都用它制作名贵家具,有很多精品传世。但因为历史原因,目前国内的黄花梨家具存世量极少。以黄花梨为代表的家具文明几近湮灭,谁要能把黄花梨文化充分挖掘出来,功不可没。”他还亲笔给我和我的企业题词:“……元亨利潜心研发,希有更多精品奉世”。
  正是带着陈先生这样的前辈赋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成就一个产业、完成一项文化传承的抱负,我反复奔赴海南亚热带雨林腹地,寻找国宝黄花梨,并在无意之中带动了由全国各地奔向海南的“寻宝”热潮。
  对于最初“寻宝”的艰辛和乐趣,不少电视台和报刊媒体已有过连续报道。我从黎族人用来杵米的工具收起,继而收到锅盖、烧火棍、旧床板床框、老门板,再后来是棺木板和米柜,最后是房屋大料——从房梁、房柱一直收到整套老房子。也许当时的举动太执著太疯狂,2003年起,我开始被称作“拆房专业户”。我的足迹也从海南到两广,从古都北京到古家具集散地大城,走遍了所有潜藏着黄花梨原料的地方。它们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北京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变成黄花梨家具,走向市场和藏家手中,也使得几近湮灭的黄花梨文化一步步走向复兴。
  2007年1月23日,我在北京爱家红木大观楼摆出金条,请来木材鉴定专家坐镇,开始用“金子换木头”。那时我已经意识到,黄花梨是经不起大量迅猛开发的,因其成长周期长、成材慢,很快就会面临枯竭。那时我也才深深体会到早年读过的“庄周梦蝶”的掌故,在痴迷黄花梨的日子,我常常梦到黄花梨,从木材面板、纹理色泽香气,到整棵树和根茎叶,在我梦中缠绵不离。有时在梦中,我自己也变成了一棵随风摇曳的黄花梨……
  因为黄花梨,我受到业内外追捧,也获得过许多奖项。在最近的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推动力人物”获奖词中我说“历史选择了我,红木行业选择了我,黄花梨选择了我,我愿与所有从业者分享这份荣誉”,这是我的真心感受。
  其实,自从痴迷上黄花梨后,许多事情都是时代在推动着你前进。
  2005年上海奢侈品展,元亨利参展的一套包括中堂、罗汉床在内的海南黄花梨家具价格达到1200万元。有人说: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此前一直是西方经济发达国的表演专场,中国产品历来罕有问鼎,杨波开创了国际奢侈品展的先河,成为把中国古典家具推到奢侈品宝座的开天辟地第一人。接下来在温州举行的国际奢侈品展览会上,元亨利带去了总货值1.6亿元的海南黄花梨家具,现场展出的一套黄花梨家具价值6800万元,其总货值和单品价格均创下展会之最。展会现场一套海南黄花梨家具的价格相当于展会上一辆劳斯莱斯、一辆兰博基尼、一辆法拉利轿车和两架私人飞机价格的总和。
  经历过这样的大事件后,黄花梨再也无法从世界的眼光中抽身而退。
  在持续的黄花梨热潮中,我和黄花梨彻底融为了一体。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组委为在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地带建造“祥云小屋”,立体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化,确定以元亨利产品作为奥运会“中国故事”主题活动中接待家具的提供者。期间元亨利黄花梨家具吸引了不少中外名人明星们的关注,也得到了诸多国外元首的一致惊叹和称赞。2009-2010年度,由元亨利提供的100件古典家具进入上海世博会贵宾区和中国元素“十坊”活动区,成为外宾心中记忆最深刻的中国古典文化符号。
  近年来,在商务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元素奢侈品展会上,元亨利多次被评为“中国元素十大奢侈品牌”。
  我和同代从业者有幸伴着黄花梨的香气成长起来,以家具传承工艺,以器物传播文化。通过黄花梨之美,我也结识了一些文化界、收藏界同好,如著名作家、京城玩家海岩,作家、收藏家马未都和收藏鉴赏家张德祥等。当黄花梨价值被大家一同深度发掘后,反过来也推动了海南当地黄花梨树的保护和种植,并引发了曾经流失海外的黄花梨家具的大量回流。这样,在文化与商业之外,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不过,无论怎样痴迷和热爱黄花梨,对于其现状和未来趋势,我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黄花梨资源已经被集中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迅速消耗,十余年的灿烂辉煌之后,由于资源的极端稀缺和成材周期漫长等客观限制,黄花梨将不再会扮演中国古典家具产业的主角。目前实际情况是许多工厂都不再有海黄大料,甚至凑不齐一件完整的家具。我的看法是,黄花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越来越成为收藏市场上的重要投资项目。其实海南黄花梨家具早已成为西方各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艺术品,被西方学者认为是当今中国继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陶瓷后,又一载入青史的国粹。
  早在几年前,我通过朋友帮助在离海口不远的占符村种下了黄花梨树。此举通过媒体报道后,很快引起社会关注,并唤起了海南当地人种植黄花梨的热情。尽管当年媒体报道的数字不尽准确,但此举在客观上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带动作用。现在,放眼海南山地,到处是郁郁葱葱的黄花梨树苗。这样,黄花梨热潮已开始回过头来反哺产地,海南人成了最多最大的受益者。
  让我们一起期盼黄花梨蔚然成林的那一天吧。若干年后,黄花梨作为国宝级的树种,必将再度辉煌……


璀璨的文明之光:世界艺术史纲要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希望系统了解人类视觉艺术发展脉络的读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富具启发性的世界艺术史导览。我们跨越数万年的时间尺度,从史前洞穴壁画的神秘符号,到当代数字媒体的先锋探索,勾勒出人类文明进程中视觉表达的核心轨迹。 本书摒弃了传统艺术史的冗长编年叙事,转而采用主题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叙述结构,力求在宏观把握艺术流派演变的同时,对关键时期的艺术成就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什么时间出现了什么风格”,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下,艺术呈现出这种形态”,以及“这些视觉语言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思维方式”。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远古的凝视与古典的诞生 第一章:人类的第一个画廊:史前艺术的魔力 本章从地球上最早的人类留下的痕迹开始,探索拉斯科(Lascaux)和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穴中那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解析这些符号背后的巫术、生存信仰与早期叙事冲动。我们将讨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像雕塑,如维纳斯雕像,及其在生育崇拜和部落身份构建中的作用。随后,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巨石阵(Megalithic structures),探讨建筑如何成为一种跨越世代的纪念碑式艺术形式。 第二章:两河的文明与尼罗河的永恒 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的楔形文字、圆柱印章以及宏大的空中花园遗址。重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石碑所体现的法律与艺术的结合。随后,深入古埃及,解析“永恒”的概念如何塑造了其艺术的规范化、象征性和永不衰变的审美取向。从金字塔的建筑学到象形文字的线条美感,再到图坦卡蒙墓葬中黄金艺术的极致奢华,系统梳理埃及宗教与王权对艺术的绝对支配。 第三章:爱琴海的曙光与希腊的理想 本章剖析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的活力与壁画色彩,以及迈锡尼文明的军事化和黄金面具。核心在于对古希腊艺术的全面梳理。从几何纹饰时期到古风时期的“僵硬微笑”,再到古典时期对“人体完美”的科学探索(如黄金分割、对位法)。重点解析波留克列特斯《持矛者》所代表的人体理想主义,以及帕特农神庙的建筑哲学——和谐、比例与民主精神的视觉体现。最后,探讨希腊化时期,艺术如何从城邦的公共性转向个体情感的表达。 第四章:罗马的实用与万世之基 本章分析罗马帝国如何吸收并改造希腊艺术,将其转化为服务于帝国权力、工程技术和公民精神的工具。分析罗马肖像艺术的“真实主义”倾向,及其与希腊“理想主义”的对比。重点考察公共建筑(万神殿、图拉真纪念柱)在材料、结构和空间营造上的革新,以及“罗马和平”的视觉宣传机制。 第二部分:信仰的张力与中世纪的转型 第五章:光线的赞歌: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的圣像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基督教的兴起,艺术的焦点从尘世转向神性。本章探讨早期基督教墓穴艺术的象征语言,以及拜占庭帝国如何发展出高度程式化的、以平面化和强烈的金色背景为特征的圣像画体系,以承载神圣的威严与神秘感。 第六章:野蛮的融合与西方的重塑 研究日耳曼民族迁徙对欧洲艺术版图的影响,特别是凯尔特艺术(如《凯尔斯的书》)中复杂的交织纹样。在加洛林和奥托王朝的复兴中,考察手抄本插画如何成为知识传承的关键载体。 第七章:信仰的堡垒:罗马式与哥特式的精神高度 详细对比罗马式(厚重、堡垒般)和哥特式(轻盈、向上)建筑。深入分析哥特式大教堂——以沙特尔和巴黎圣母院为例——如何通过肋拱、飞扶壁和彩色玻璃,实现“将石头变成光线”的建筑奇迹。探讨经院哲学如何影响了雕塑的叙事性和结构性。 第三部分:人文的觉醒与艺术的革命 第八章:文艺复兴:重返人性的中心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探讨佛罗伦萨作为发源地的社会条件。细致分析透视法(Brunelleschi)、解剖学(Leonardo da Vinci)和人文主义思想如何共同促成了艺术的“再生”。从马萨乔的早期实验到达芬奇的“神秘微笑”,再到米开朗基罗雕塑与壁画中的“力量与美”。同时,深入研究威尼斯画派对色彩和光影的独特贡献。 第九章:冲突与戏剧: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时代 分析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如何催生了巴洛克的戏剧性、情感强度和运动感(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贝尼尼的动态雕塑)。随后,探究洛可可风格作为巴洛克宫廷艺术的精致化与享乐化分支,如何用轻盈的曲线和柔和的色彩,描绘贵族生活的私密情趣。 第十章:理性与情感的角力: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考察启蒙运动对古希腊罗马秩序的回归,及其在雅克-路易·大卫作品中体现的道德感和清晰线条(新古典主义)。紧接着,分析工业革命与社会动荡背景下,浪漫主义对个人情感、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异域风情的迷恋(德拉克洛瓦、戈雅)。 第四部分:现代世界的视觉冲击 第十一章:光影的捕捉者: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革命 本章聚焦于19世纪巴黎的社会变革,照相机对艺术的挑战,以及艺术家如何转向对“瞬间光影”的捕捉。深入分析莫奈对色彩科学的实践,以及塞尚对结构形式的重构、梵高对情感色彩的运用,以及高更对原始主题的探索,这些为20世纪艺术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第十二章:秩序与解构:20世纪初的先锋浪潮 系统梳理导致现代艺术诞生的多个关键流派:野兽派(色彩的独立性)、立体主义(多重视角下的空间重构)、表现主义(内心情感的扭曲表达)。本章还将阐述抽象艺术的诞生,从康定斯基的抒情抽象到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探讨艺术如何彻底脱离再现的责任。 第十三章:战争、潜意识与大众文化 探讨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艺术的冲击,达达主义的反逻辑和反艺术姿态,以及超现实主义对弗洛伊德潜意识领域的视觉化。分析美国艺术的崛起,从抽象表现主义(波洛克、罗斯科)的宏大叙事,到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对消费主义和图像复制的挪用与反思。 第十四章:多元化的疆域:当代艺术的边界 本书的终章展望了后现代主义以来艺术的碎片化、观念化和媒介融合的趋势。讨论极简主义、大地艺术、行为艺术以及数字媒体和装置艺术如何挑战了“艺术品”的传统定义,并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非西方艺术语汇对世界艺术图景的丰富与再塑。 结语:永恒的对话 总结艺术史不是终点,而是理解我们自身在时间长河中位置的工具。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套分析和欣赏视觉文化的思维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古典家具市场的买家,我必须承认,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入门指南”要么过度美化,要么避重就轻,尤其在涉及市场价格波动和真伪辨别的灰色地带时,往往含糊其辞。但这本《黄花梨收藏入门百科》却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老实和公允。它清晰地列举了当前市场中仿制品可能采用的各种手段,从人工做旧到材料替代,描述得极其细致,甚至提到了不同时期仿制品的细微特征差异。虽然这些信息可能让新手感到一丝警惕,但对于保护自身利益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防身术”。书中关于藏品“品相”的评估标准也十分客观,没有采用绝对化的词汇,而是提供了多维度的考量框架,比如器型的时代特征、雕刻的精细度与存世量的关系等。这种全面而务实的态度,让读者能够建立起一套理性、成熟的收藏观,而非盲目追捧热点。

评分

这本《黄花梨收藏入门百科》实在是让我这个初涉红木领域的新手茅塞顿开,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辨识黄花梨的纹理和气味。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鬼脸”和“牛毛纹”的详细图解,那些高清的微距照片,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自然艺术鉴赏课。以前对着网上的图片总觉得真假难辨,这本书里的对比案例让我明白了真正的黄花梨木材纤维的细腻程度是多么的迷人。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黄花梨木材的生长历史和地域差异的科普,这使得我对这种珍贵木材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贵重”二字,而是对其内在的文化和自然价值有了更深的敬意。它非常注重实践操作,比如如何通过手感判断木材的密度和温润度,这些都是书本之外很难体会到的知识点。对于想要系统性入门的藏家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起点,避免了初学者容易掉入的各种“陷阱”。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和鉴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工具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黄花梨心存好奇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原本还担心它会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夸张描述的收藏指南一样,内容空泛且华而不实。然而,这本书的严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对黄花梨的分类,特别是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在微观结构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引用的数据和图表都显得非常专业,绝非泛泛而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传统家具制作工艺与木材特性结合的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结构在黄花梨家具上表现得尤为出色,这种深入到结构力学层面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对于有一定基础,希望将知识体系化、深入化的进阶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深度。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专业的研究室,而不是一个普通的阅读空间,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真正做到了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现代科学分析相结合,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那就是这本书对于黄花梨相关“外围知识”的拓展。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木头本身,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讲解与黄花梨家具配套的文化背景,比如明清时期的文玩习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美学,甚至包括了当时家具的保养方式和陈设礼仪。这为理解黄花梨家具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通过这些章节,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不起眼的笔筒或小几,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会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它将一个木材的收藏,提升到了对一个时代生活方式的追溯层面。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极为丰富和耐人寻味。它不是一本孤立的鉴别手册,而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生活艺术的大门,让人在学习收藏技巧的同时,也享受了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简直可以算作藏品级别的享受。纸张的质感厚实而有韧性,即便是翻阅多次,也不会感到易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版面布局,大量的留白和清晰的段落划分,使得在阅读那些复杂的鉴别要点时,眼睛不会感到疲劳。不像某些工具书,恨不得把所有的信息都塞进一页,让人眼花缭乱。这本百科全书在视觉传达上做得非常克制和高级。它巧妙地将一些重要的鉴别口诀和注意事项用不同字体或颜色标注出来,既不突兀,又能起到强调作用。我个人尤其喜欢它收录的几篇名家访谈录,这些文字非常生动,记录了老一辈匠人和收藏家对黄花梨的深厚感情和独到见解,这些“人情味”的内容,使得这本书的情感温度大大提升,不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阅读体验的舒适度直接决定了知识吸收的效率,在这方面,它做到了极致。

评分

纸张不错,不过要是介绍手串多些会更好!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非常满意,普及知识,值得推荐。

评分

还来不及读,应该是很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值得慢慢品味

评分

第七章 黄花梨家具的收藏与养护

评分

第四章 黄花梨的鉴别经验

评分

学习用书,还可以。推荐

评分

作者讲述那之前,他小时候黄花梨只是作为一种中药材出现在内地中药市场。1995年前后,每斤只有几毛钱。1997、1998年,一些业内人士开始认识到黄花梨作为一种珍贵硬木的价值,当时也只卖到36元一斤。不过也已经算天价了。后来有人告诉我海南也就10元一斤,我马上奔往那里,实际价格是20元一斤。当时红木家具市场远未形成气候,黄花梨的商业前景更不明朗,单凭着一腔热情和对黄花梨的爱,我开始着手大量收购。同时创立了自己的古典家具品牌元亨利,尝试研发黄花梨木古典家具。

评分

第五章 黄花梨家具的制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