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708-2012):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of Glued Laminated Timber Structur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708-2012):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of Glued Laminated Timber Structur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胶合木
  • 木结构
  • 国家标准
  • GB/T 50708-2012
  • 建筑规范
  • 工程技术
  • 结构工程
  • 木材
  • 建筑材料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18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226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of Glued Laminated Timber Structur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708-2012):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共分10章和8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材料、基本设计规定、构件设计、连接设计、构件防火设计、构造要求、构件制作与安装、防护与维护。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3.1 木材
3.2 结构用胶
3.3 钢材
4 基本设计规定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指标和允许值
5 构件设计
5.1 等截面直线形受弯构件
5.2 变截面直线形受弯构件
5.3 曲线形受弯构件
5.4 轴心受拉和轴心受压构件
5.5 拉弯和压弯构件
5.6 构件的局部承压
6 连接设计
6.1 一般规定
6.2 销轴类紧固件的连接计算
6.3 剪板的连接计算
7 构件防火设计
7.1 防火设计
7.2 防火构造
8 构造要求
8.1一般规定
8.2 梁与砌体或混凝土结构的连接
8.3 梁与梁的连接
8.4 梁和柱的连接
8.5 构件与基础的连接
8.6 拱构件的连接
8.7 桁架构件的连接
8.8 构件耐久性构造
9 构件制作与安装
9.1 一般规定
9.2 普通层板胶合木构件组坯
9.3 目测分级和机械分级胶合木构件组坯
9.4 构件制作
9.5 构件连接施工
9.6 构件安装
10 防护与维护
10.1 一般规定
10.2 防腐处理
10.3 检查和维护

附录A 胶粘剂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
附录B 胶合木强度和弹性模量特征值
附录C 进口胶合木强度和弹性模量设计值的规定
附录D 根据构件足尺试验确定胶合木强度等级
附录E 曲线形受弯构件径向承载力计算
附录F 构件中紧固件数量的确定与常用紧固件的kg值
附录G 常用树种木材的全干相对密度
附录H 不同温度与湿度下的木材平衡含水率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建筑木结构设计指南》 前言 木材作为一种古老而永恒的建筑材料,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建筑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其轻质高强、绿色环保、美观自然的特性,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的重要选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设计理念的革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和功能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逐渐挑战着传统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主导地位。 本书旨在为建筑师、工程师、施工人员以及对木结构建筑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设计参考。我们将深入探讨木结构建筑的各个方面,从材料的选取与性能,到不同结构体系的特点与应用,再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施工安装的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木结构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推动木结构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第一章 木材的性能与应用 木材是一种天然的有机复合材料,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赋予了它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了解这些性能是进行木结构设计的基础。 物理性能: 密度: 木材的密度与其强度密切相关,密度越大,通常强度也越高。不同树种的密度差异显著,例如硬木(如橡木、红木)密度通常高于软木(如松木、杉木)。密度也影响木材的保温隔热性能,密度较高的木材隔热性能相对较差。 含水率: 木材的含水率是影响其尺寸稳定性、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建筑用木材通常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达到适宜的含水率(一般要求在12%~18%之间),从而减少变形、开裂和霉变。 导热系数: 木材的导热系数较低,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 吸湿性与蒸发性: 木材能够吸收和释放空气中的水分,具有“呼吸”的特性,有助于调节室内湿度,改善居住舒适度。 力学性能: 强度: 木材的抗拉、抗压、抗弯、抗剪等强度性能均表现优异。其纤维排列方向(顺纹)的强度远高于横纹方向。不同的树种,甚至同一树种的不同部位,其强度也存在差异。 弹性模量: 反映木材抵抗变形的能力,弹性模量越高,材料越不易变形。 耐久性: 木材的耐久性受树种、含水率、环境条件以及是否有防腐处理等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天然木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而对于容易受损的木材,则需要进行防腐、防虫处理。 抗震性能: 木结构由于其自重轻、延性好,在地震作用下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树种选择与等级划分: 常用建筑木材: 介绍常见的建筑用木材,如松木(南方松、辐射松)、杉木、云杉、冷杉、橡木等,并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木材等级: 详细介绍木材的结构等级划分标准,包括视觉分级和机械分级,以及不同等级木材的适用范围和设计取值。 木材的改性处理: 防腐、防虫处理: 介绍常见的防腐、防虫处理方法(如真空加压浸渍法),以及不同处理剂的适用性和环保要求。 防火处理: 介绍木材的防火处理方法,如阻燃剂浸渍等,以提高木材的耐火性能。 增强木材性能: 探讨其他木材改性技术,如热处理、化学改性等,以改善木材的尺寸稳定性、耐久性等。 第二章 现代木结构体系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涌现出多种成熟的现代木结构体系,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 轻型木结构(Light-frame Wood Construction): 构成: 主要由规格化的木材(如2x4、2x6等)构成的墙体、楼板和屋顶框架组成,并覆盖木质面板(如OSB板、胶合板)形成整体。 特点: 施工周期短、造价相对较低、保温隔热性能好、易于改造和维护。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住宅、办公楼、酒店等低层至多层建筑。 设计要点: 墙体承重、连接节点的构造、楼板和屋顶的布置。 胶合木结构(Glued Laminated Timber Structures,Glulam): 构成: 由经过分选、干燥、加工后的实木木材板材,在定向力作用下,使用结构胶粘剂在胶合设备中固化而成的工程木产品。 特点: 尺寸稳定、强度高、可制成大跨度、大截面构件,设计灵活,能够满足各种复杂的建筑造型需求。 适用范围: 用于大跨度建筑(如体育馆、展览馆、教堂、仓库)、多层建筑的梁、柱、桁架等承重构件。 设计要点: 胶合木的等级、胶粘剂的选择、梁、柱、拱、桁架等构件的设计计算。 交叉层积材结构(Cross-Laminated Timber Structures,CLT): 构成: 将经过排序、分选、干燥的单层板材,以纵向和横向垂直交错的方式,逐层胶合而成的大尺寸结构板材。 特点: 具有优异的承重能力、尺寸稳定性、防火性能和隔音性能,可作为墙体、楼板和屋面板使用,实现预制化建造。 适用范围: 用于多层及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墙体、楼板、屋面板,以及模块化建筑。 设计要点: CLT板的性能参数、连接节点的构造、抗侧力体系的设计。 木桁架结构(Timber Truss Structures): 构成: 由若干木构件通过节点连接组成的几何不变的平面或空间杆系结构。 特点: 适用于大跨度屋盖、桥梁等结构,构件截面小,材料用量省,经济性好。 适用范围: 体育馆、仓库、厂房、桥梁等大跨度建筑。 设计要点: 节点设计、杆件受力分析、稳定性验算。 木-钢混合结构(Timber-Steel Composite Structures): 构成: 将木结构与钢结构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如钢材的抗拉强度和木材的抗压强度。 特点: 能够实现更大的跨度,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整体性能。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跨度、荷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设计要点: 两种材料的连接方式、协同工作机制的研究。 第三章 木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木结构的设计需要遵循基本的结构力学原理,并考虑木材材料的特性。 荷载分类与组合: 恒荷载: 结构自重、楼面面层、吊顶等。 活荷载: 室内使用荷载、人群荷载、家具等。 风荷载: 作用在建筑物表面的风压力。 雪荷载: 屋面上的积雪。 地震作用: 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 荷载组合: 根据不同荷载出现的可能性和组合效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荷载组合。 结构分析方法: 静力分析: 分析在恒定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和变形。 动力分析: 分析在动荷载(如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包括振动特性和动力放大效应。 有限元分析: 适用于复杂结构形状和荷载条件的数值分析方法。 构件设计与验算: 梁、柱、板设计: 根据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木材等级和截面尺寸,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 连接设计: 木结构设计中连接至关重要,连接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介绍螺钉、螺栓、销钉、齿板、金属连接件等连接方式的设计要点。 抗侧力体系: 介绍木结构中常用的抗侧力体系,如剪力墙体系、框架-支撑体系等,以及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 变形控制: 挠度控制: 确保梁、板等构件的变形在允许范围内,避免影响使用功能和美观。 尺寸稳定性: 考虑木材含水率变化引起的尺寸变化,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 防火设计: 耐火极限: 根据建筑类别和使用功能,确定木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 防火构造: 介绍防火墙、防火板、喷涂防火涂料等防火构造措施。 木材的燃烧特性: 分析木材的燃烧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处理提高其耐火性能。 第四章 木结构施工与质量控制 高质量的施工是保证木结构建筑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 施工准备: 材料验收: 严格检查进场木材的等级、规格、含水率、防腐防虫处理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构件预制: 详细介绍预制化木构件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 施工工艺: 针对不同的木结构体系,详细介绍其主要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点。 安装技术: 基础与连接: 介绍木构件与基础、墙体之间的连接构造,以及防水防潮措施。 墙体、楼板、屋顶安装: 详细介绍各层构件的安装顺序、连接方式和固定要求。 精确测量与校准: 强调施工过程中精确测量的重要性,确保结构的垂直度、平整度和整体精度。 质量控制与检查: 关键节点检查: 对梁柱连接、墙体连接、屋顶连接等关键节点进行重点检查。 尺寸与标高检查: 定期检查构件的尺寸、标高和轴线位置。 防腐防潮保护: 检查防腐防潮处理是否到位,确保木材的耐久性。 隐蔽工程验收: 对隐蔽的连接、防水层等进行验收。 后期维护: 定期检查: 建议对木结构建筑进行定期的专业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修复与保养: 介绍常见的木结构构件的修复方法和日常保养措施。 第五章 木结构建筑的绿色与可持续性 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在绿色建筑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环境效益: 碳封存: 木材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在建筑中长期储存,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低能耗生产: 相较于钢材和混凝土,木材的生产过程能耗较低。 可再生资源: 可持续管理的森林提供源源不断的木材资源。 健康与舒适: 自然材料: 木材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能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调节湿度: 木材的吸湿放湿性能有助于维持室内良好的湿度水平。 减少室内污染: 相较于一些合成建材,优质木材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释放量较低。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 介绍木结构建筑从材料生产、运输、建造、使用到拆除和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评估。 结语 木结构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断创新的技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书从木材的性能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木结构体系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和绿色环保优势。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木结构建筑的魅力,并为建造更多安全、舒适、美观、可持续的木结构建筑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对于胶合木结构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可能性探索。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图示,展示了胶合木结构在各类建筑中的实际应用。从宏伟的体育场馆、大跨度的展览中心,到温馨的住宅、优雅的教堂,胶合木结构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让我惊叹不已。书中对于不同功能建筑的结构设计原则、构件形式的选择,以及节点构造的优化,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异形胶合木构件设计的章节。它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确的计算和精湛的工艺,将胶合木塑造成各种优美的曲线和造型,从而创造出极具艺术感和个性的建筑空间。这让我看到了胶合木结构在建筑美学上的巨大潜力。它不再是冰冷、僵硬的混凝土和钢材,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温暖的天然材料。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空间,看到了无数令人赞叹的胶合木建筑,它们的设计感、空间感和材料本身的质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对未来建筑的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评分

这本书对于胶合木结构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应用分析,也极具参考价值。气候条件,如湿度、温度、风荷载等,对木结构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木材种类、确定胶合木构件的尺寸和连接方式,以及采取必要的防潮、防腐措施。它还分析了在寒冷地区,木结构可能面临的冻融循环和冰雪荷载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了解到,胶合木的含水率控制对于其长期稳定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木材干燥工艺要求,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控制构件的含水率。此外,它还分析了在高湿度环境下,木结构可能面临的霉变和腐蚀问题,并推荐了相应的防腐处理方法。这本书的这些内容,对于我在不同地区设计和建造胶合木结构建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能够根据实际的气候条件,做出最优化的设计决策,确保建筑的长期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评分

这本书对于胶合木的防火性能的阐述,让我对木结构的安全性有了重新的认识。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木结构易燃,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然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胶合木在火灾发生时的燃烧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防火构造,来提高其耐火极限。它列举了各种防火措施,例如增加构件截面尺寸、采用防火涂料、设置防火隔墙等,并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估。 我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胶合木结构在火灾中会形成炭化层,这层炭化层可以起到隔热和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从而延缓火势的蔓延。书中提供的公式和图表,可以帮助设计师计算出胶合木构件在火灾中的剩余承载能力,从而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安全疏散,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这让我意识到,对于任何建筑材料,安全都是首要的考量因素,而胶合木结构,经过科学的设计和规范的施工,完全可以满足严格的防火安全要求。

评分

这本书对于胶合木的力学性能的描述,可以说是非常到位和专业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数据,而是深入地解释了这些数据背后的物理原理。我从中了解到,胶合木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都与其组成单板的木材种类、等级、年轮走向,以及胶合工艺的精细程度息息相关。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应力状态下的受力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设计荷载,选择合适的胶合木截面尺寸和连接方式。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胶合木构件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蠕变性能的讨论。这对于理解木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变形和耐久性至关重要。书中提供的计算公式和修正系数,为工程师进行精确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它让我明白,结构设计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从材料的选用,到构件的计算,再到连接的设计,都必须经过科学的分析和验证。这种对力学性能的深入剖析,让我在理解胶合木结构的设计理念时,更加的透彻和扎实。

评分

这本书在质量控制和验收部分的内容,让我认识到,一个高品质的胶合木结构工程,离不开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书中详细列举了从原材料进场检验,到半成品加工,再到成品安装验收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它规定了各种检测方法和标准,确保了胶合木构件的尺寸精度、力学性能、以及连接节点的可靠性。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现场施工质量的检查内容。它强调了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构件的安装位置、连接紧固程度、以及表面处理等进行细致的检查。同时,书中还对胶合木结构的变形检测、承载能力测试等验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些内容,对于确保胶合木结构工程的最终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我明白,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设计、材料、施工和管理等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保障工程安全和可靠的基石。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胶合木结构工程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正在学习建筑学的学生,对于结构设计和材料性能的理解,我一直觉得有些零散和碎片化。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将胶合木结构的设计、计算、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关注它在结构设计部分的论述。它详细讲解了胶合木构件的受力性能、变形特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荷载条件进行设计计算。从单层房屋到多层建筑,从普通梁、柱到复杂的异形构件,这本书都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指导和计算方法。 书中对于设计参数的界定,以及各种规范性条文的表述,都体现了国家标准的严谨性。这让我明白,看似简单的木结构,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力学原理和精密的工程计算。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开始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一个胶合木梁是如何承受巨大的荷载,一个胶合木柱是如何稳定地支撑上部结构的,以及整个胶合木框架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种对结构力学原理的具象化理解,对于我未来的设计实践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开始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起来,看到书中的公式和条文,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关键。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份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胶合木,作为一种来源于森林的再生性建筑材料,本身就蕴含着环保的基因。这本书在技术规范的背后,其实也在传递着一种绿色建筑的理念。它详尽地介绍了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胶合木的优势,减少建筑的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书中关于胶合木的结构性能分析,以及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应用,都让我看到了木结构在现代建筑领域,尤其是在追求绿色、低碳和生态友好的今天,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它让我认识到,选择胶合木作为建筑材料,并非仅仅是出于对美学的追求,更是出于对环境的责任。书中关于木材的耐久性、防火性能、以及防腐防虫处理的说明,都为我消除了之前对木结构安全性的疑虑。它证明了,经过科学处理和设计的胶合木结构,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越传统建筑材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这让我对木结构建筑的未来充满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未来在建筑设计中,将可持续性材料纳入优先考虑的行列。这本书,就像是一份为绿色建筑而生的行动指南,让我看到了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节点连接设计方面的详尽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传统观念中,木结构的连接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影响结构整体性能的关键。然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示例,展示了各种高效、可靠的胶合木结构节点连接方式。从基础的螺栓连接、销钉连接,到复杂的斜接、燕尾榫连接,书中都对连接的受力机理、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施工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和延性的分析。它不仅考虑了连接节点的强度,还对连接节点的变形和耗能能力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书中还强调了连接节点的设计应与构件的受力情况相匹配,避免出现应力集中和局部破坏。这种对连接节点细节的深入研究,让我认识到,每一个螺栓、每一个销钉,都承载着重要的结构使命,它们的合理设计和施工,是保证整个胶合木结构安全可靠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胶合木结构施工细节的详尽阐述。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木结构的施工相对简单,主要就是“搭木头”。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胶合木结构的施工,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细。从材料的运输、储存、现场的切割、连接,到最终的安装、加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连接节点的设计和施工要求,比如螺栓连接、销钉连接、以及各种金属连接件的使用规范。它还对胶合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固定方法,以及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防火、防潮措施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胶合木构件精度控制的部分。它要求构件的尺寸、形状、平整度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在安装过程中要保证构件之间的精确对齐。这让我意识到,胶合木结构的美观性和结构的安全性,都与施工的精细化程度息息相关。书中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关注,都体现了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明白“细节决定成败”在工程领域是多么的深刻。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指导,更是实践操作的宝典,对于指导现场施工人员,确保工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708-2012):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of Glued Laminated Timber Structures]》,在我拿到它之前,就对其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对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木材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潜力的建筑材料情有独钟。在现代建筑领域,虽然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胶合木作为一种经过科学改良的木材产品,其在环保性、可持续性以及独特的建筑美学上的优势,让我越来越关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胶合木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大门。 它首先让我对胶合木这种材料有了系统性的认识。过去,我接触到的木结构大多是传统的实木梁柱,对于胶合木,虽然有所耳闻,但其具体构成、生产工艺以及与实木的本质区别,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本书的出现,将这种神秘感层层剥离。我了解到,胶合木并非简单地将几块木板粘合在一起,而是一个涉及木材选择、干燥处理、单板分级、胶粘剂性能、层压工艺、固化过程等一系列复杂而严谨的科学流程。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密的工程技术,将小规格、低等级的木材,通过科学的拼装和粘合,组合成大截面、高强度、长跨度的结构构件,这无疑是对传统木材利用方式的一次巨大革新。这种对材料本质的深度剖析,让我看到了胶合木作为一种现代工程材料的科学逻辑和技术支撑,这比任何零散的信息都要来得扎实和令人信服。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最新的规范了,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京东买正版书

评分

特价

评分

买工具书很方便,多上类似书籍。

评分

京东买正版书

评分

特价

评分

买工具书很方便,多上类似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