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李渔批阅三国演义全4册 珍藏典本

国学经典:李渔批阅三国演义全4册 珍藏典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罗贯中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李渔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 历史演义
  • 珍藏本
  • 四书
  • 传统文化
  • 名著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雅圣轩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21594
商品编码:11089372465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764
套装数量:4
字数:1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提要:

       在我国清初文坛上,有一位名满天下,妇孺皆知,却又毁誉天壤的大名士,他就是李渔。�ダ钣�(1610~1680),字谪凡,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湖上笠翁等,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他是我国清初戏剧家、文学家、戏剧理论家,在他所留给后世六百余万字的作品中,人们较为熟知的有戏剧作品《笠翁十种曲》,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等。另外,李渔一生还评点、评改过大量的小说、戏剧作品。爽口《金瓶梅》就是李渔后改定的作品,时间当在1667至1674年间;而鲜为人知的《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才子书》则是李渔晚年所评改的作品。透过李评本及其为《三国演义》题的两篇序,我们可以窥视到李渔与《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密不可分,是那样的使人惊叹。�ダ钣嬗搿度�国演义》有着特殊的关系。他不仅早就推崇《三国演义》,后来自己评点过《三国演义》,对《三国演义》给予很高的评价,并且在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即《四大奇书种》的问世,以及读书流传之始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百多年来,人们都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初的罗贯中,但实际上流传至今,人们所读到的却是清初的毛评本。郑振铎说:“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罗本被废弃的主要原因是:罗本经毛氏加以评改之后,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较为完整,较为进步,所以,毛本一出,罗本便湮没无闻。�ァ度�国演义》评点本传世的不多,明、清两代正式对该书提出“批评”者的有:《书坊冲止余象乌批评》、叶昼托名的《李卓吾先生批评》、《景陵钟惺伯敬父批评》、《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李笠翁评阅》等,其中,毛评本、李评本为有价值。但是,在实际流传过程中,毛评本《三国演义》却成为后来的通行本,得以广泛流传,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李评本《三国演义》则湮没无闻,不为人们所知,这种相互间的反差之大,实与李渔大有关系。假如当年李渔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毛评本的流传很有可能被李评本所替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毛纶、毛宗岗父子所评的《三国演义》始成,李渔为其题序。序中,李渔对罗氏著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历史演义给予了很高评价;对毛氏父子“布其锦心,出其绣口”的整理和评点大加赞赏。�ァ度�国演义》是“四大奇书”之一。对于“宇宙四大奇书”之书目,明“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所定的是《史记》、《南华》、《水浒》与《西厢》四种;而冯梦龙所定的则是《三国》、《水浒》、《西游》与《金瓶梅》四种。李渔的观点倾向于冯梦龙,李渔认为:“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水浒》在小说家与经史不类,《西厢》系词曲,与小说又不类,今将从其类以配其奇,则冯说为近是。”李渔还认为,上述四大奇书当中,奇之书非《三国》莫属,他说:“然野史类多凿空,易于逞长,若《三国演义》则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由是观之,奇莫奇于《三国》矣。”那么,《三国》到底奇在哪里?李渔经过分析后认为,《三国》之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第二,“演《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第三,评《三国》者,韶“布其锦心,出其绣口”。由于上述三个方面因素,李渔认为在“四大奇书”当中,《奇书》之名非《三国》莫属。�ダ钇辣尽度�国演义》约比毛评本迟个把月时间脱稿付梓,该书卷首有李渔自题的序,但序文比毛评本里的序文要短。从内容来看,比较精练、明快,序中,对“四大奇书”所定的书目.其观点基本上仍倾向于冯梦龙,所不同的是在此序中,李渔对上述“四大奇书”的优劣之处一一作了评论。李渔认为,《三国》是一部真正的奇才奇文,应当多读,读《三国》比读《水浒》、《西游》、《金瓶梅》都要好。李渔指出:“《水浒》文藻虽佳,于世道无所关系,且庸陋之夫读之,不知作者密隐鉴诫深意,多以为果有其事,借口效尤,兴起邪思,致坏心术,是奇而有害于人者也;《西游》辞句虽达,第凿空捏造,人皆知其诞而不经,诡怪幻妄,是奇而灭没圣贤为治:二心者也;若夫《金瓶梅》,不过讽刺淫侈,兴败无常,差足澹人情欲,资人谈柄已耳。”至于《三国》则不同,李渔指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虽由陈寿的《三国志》扩而为传的,但其叙述精详、记事详明,文字优美等,堪与春秋时代左丘明《左传》相媲美。首先,《三国演义》能做到“首尾映带,叙述精详,贯穿联络,缕析条分,事有吻合而不雷同,指归据实而非臆造”;其次,“演此传者,又与前后演列国、七国、十六国、南北朝……“各传之手笔,亦大相径庭。传中摸写入物情事,神彩陆离,了若指掌”;再者,《三国演义》“行文如九曲黄河,一泻直下,起结虽有不齐,而章法居然井秩,几若《史记》之列本纪、世家、列传、各成段落者不侔”。除了以上几点外,再加之其文藻具有“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不匮,章而不繁”等精当之处,李渔称其“奇才奇文也”。因在此之前李渔在《毛评本·序》中已把《三国》定名为“奇书”,又复忆起当年金圣叹欲评《史记》为“才子书”,后未果。据此,李渔向世人宜称:《三国》“诚哉才子书也。”“才子书”的提出和定名、定位,自此以后,大大提高了《三国演义》一书的价值、声望及学术地位,继而扩大了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目录

回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宼立功()第三回董卓议立陈留王吕布刺杀丁建阳()第五回曹操起兵伐董卓虎牢关三战吕布()第七回赵子龙磐河大战孙坚跨江战刘表()第九回王允定计诛董卓李傕郭汜寇长安()第十一回刘玄德北海解围吕温侯濮阳大战()第十三回李傕郭汜乱长安杨奉董承双救驾()第十五回孙策大战太史慈孙策大战严白虎()第十七回袁术七路下徐州曹操会兵击袁术()第十九回吕布败走下邳城白门楼操斩吕布()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关云长袭斩车胄()第二十三回祢衡裸体骂曹操曹孟德三勘吉平()第二十四回曹操勒死董贵妃玄德匹马奔冀州()


《三国演义》: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之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部集历史、军事、政治、文学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以汉末至三国鼎立时期为背景,描绘了从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间,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角逐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这部伟大的小说,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留下了无数值得后人汲取和思考的智慧精华。 一、 历史的洪流与英雄的崛起 故事开篇,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的烽火燃遍九州。在这乱世之中,涌现出无数胸怀大志、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这位出身寒微却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果断的手段,迅速崛起,奠定了曹魏的基业。刘备,这位仁德宽厚、屡败屡战的仁义之君,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与关羽、张飞等结拜兄弟,历经艰辛,终成蜀汉之主。孙权,这位年轻有为、善于纳谏的君主,继承父兄遗志,固守江东,发展水师,建立了吴国。 这三股力量在历史的洪流中相互碰撞、此消彼长,共同谱写了三国鼎立的宏伟篇章。从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到赤壁之战的火烧连营,再到三国归晋的一统天下,《三国演义》几乎囊括了这一时期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小说中的每一次战役,每一次计谋,都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展现了那个时代军事家们的卓越才能。 二、 人物的群像与精神的传承 《三国演义》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谋士武将,都各具性格,血肉丰满。 诸葛亮: 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等计谋,至今仍被奉为圭臬。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对蜀汉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忠诚、智慧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世的无限敬仰。 关羽: 忠义的化身,武艺绝伦,威震华夏。他“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忠义的象征。他的“义薄云天”,不仅体现在对兄弟的情义,更体现在对汉室的忠诚。 张飞: 勇猛的化身,性格直爽,嫉恶如仇。他“长坂坡单骑退曹兵”,勇不可当,是战场上一员虎将。虽然有时鲁莽,但其对刘备的忠心耿耿,无人能及。 曹操: 雄才大略,但也奸诈狡猾。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那个时代的权谋家。他既是乱世枭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刘备: 仁德的象征,以德服人,屡败屡战。他的“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他的“携民渡江”仁爱百姓,都体现了他的君主风范。虽然不如曹操和孙权那样有权势,但他的仁义赢得了民心和忠臣的追随。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三国演义》还塑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配角,如周瑜的英姿勃发,赵云的勇猛无双,吕布的武艺高强,司马懿的深谋远虑,等等。每一个人物,无论正面还是反面,都经过精心刻画,个性鲜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三、 战争的艺术与谋略的博弈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经典的军事教科书。书中对战争的描写细致入微,无论是战前战略部署,战场上的排兵布阵,还是战术上的灵活运用,都展现了作者对军事战争的深刻理解。 战略布局: 小说中,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战略较量贯穿始终。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更是奠定了蜀汉的立国之本。 战术运用: “火烧赤壁”是经典以弱胜强的战役,“空城计”是心理战术的极致运用,“连环马”是战术改革的创新,“苦肉计”和“美人计”则是离间计的妙用。这些战术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智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思想。 谋略博弈: 《三国演义》中,谋略的运用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等智者之间的斗智斗勇,更是精彩绝伦,扣人心弦。每一次计谋的实施,都伴随着精妙的心理分析和对人性的洞察。 四、 历史的镜鉴与人性的洞察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其精彩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历史镜鉴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兴衰的规律: 从汉朝的衰亡到三国的兴衰,再到西晋的统一,小说揭示了王朝更迭的客观规律,也警示后人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权力的诱惑与代价: 乱世之中,权力成为无数人追逐的目标,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曹操的野心、刘备的抱负、孙权的权衡,都展示了权力对人性的影响。 忠诚与背叛: 忠诚是《三国演义》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关羽对刘备的忠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都感人至深。但同时,小说也描写了人性的复杂,背叛、猜疑、权谋,无不让人深思。 仁义与奸诈: 刘备的仁义与曹操的奸诈形成了鲜明对比。小说在展现乱世中生存法则的同时,也呼唤着仁义道德的回归。 五、 文学的瑰宝与民族的记忆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学价值不可估量。 语言艺术: 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叙事流畅,描写细腻,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叙事结构: 宏大的历史背景,清晰的时间脉络,紧张的情节发展,使得小说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文化影响: 《三国演义》的故事和人物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其中的许多典故、成语,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乐不思蜀”等,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结语 《三国演义》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是一面映照历史与人性的镜子,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英雄史诗。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智慧,感悟新的道理。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套《三国演义》的装帧设计简直绝了!作为一名颜控,我挑选书籍时,除了内容,外观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而这套书,完全击中了我的心巴。古色古香的封面设计,采用了传统的函套,配上精心挑选的古籍纸张,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典藏”二字的分量。打开书页,字体的选择也十分考究,大小适中,排版疏朗,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每册书都有独特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根据李渔的批注意境绘制,生动地再现了书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场面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尤其喜欢描绘赤壁之战的那几幅插图,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仿佛将我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种视听双重的享受,让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成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且,这套书的尺寸也设计得很合理,既方便拿在手中翻阅,又能在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非常适合摆放在书房里,增添一份文化气息。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三国演义》里的很多人物,比如诸葛亮,虽然聪明绝顶,但有时也显得过于“神化”了。直到我读了这套书,我才意识到,李渔的批注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他并没有一味地赞美诸葛亮的智慧,而是深入分析了他每一次计谋背后的考量,有时甚至会指出他策略中的一些不足或者说,如果换成另一种方式,结果又会如何。这种“反思式”的解读,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贴近人性。他会去探讨为什么赵云能够屡次救主,不仅仅是因为武艺高强,更是因为他忠诚的品格和过人的冷静。对周瑜的描绘,也不再仅仅停留在“既生瑜何生亮”的狭隘层面,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东吴大都督的雄才大略,以及他与诸葛亮之间惺惺相惜又互相提防的复杂情感。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对这些熟悉的人物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谁是谁”,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思考和对话。

评分

这套《三国演义》着实让我惊艳。首先,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套真正能够深入理解《三国演义》精髓的版本。市面上《三国演义》的版本众多,但很多都只是简单的排版或注释,很难触及原著的深层意蕴。而这套书,以李渔的批阅为核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李渔,这位明末清初的文学大家,他的批注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多的是对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的精辟分析,甚至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揣摩。阅读他的批注,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的老者在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三国》中的英雄豪杰,品味他们之间的尔虞我诈、权谋斗争。每读到一个关键情节,他的批注总能点醒我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细节,让我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对曹操的奸雄形象,李渔的批注就展现了其复杂性,既有枭雄的魄力,也有人性的弱点。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三国演义》不再是冰冷的历史叙事,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全四册的配置也足够精良,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属上乘,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珍藏的满足感。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籍校勘和版本研究略有了解的读者,我对这套书的“珍藏典本”的定位深感认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找到一套经过精心校订,并且附有权威批注的版本实属不易。我特意对比了市面上几套流传较广的《三国演义》,在这套书中,无论是文字的准确性,还是标点的规范性,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更难得的是,李渔的批注,并非后人臆测,而是有史可循的,这保证了其历史的真实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每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情节,比如关于刘备称帝的合法性,或者关羽是否真的傲慢自大,李渔的批注都能提供一个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视角,让你在阅读时能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这种对经典的尊重和对学术的严谨,是这套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一套小说,更是一部可以用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的版本考证和文学批评的宝贵资料。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经典,就是要读出“新意”。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无非是记住几个著名的桥段,了解一下主要人物的关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那未免太可惜了。这套书,尤其是李渔的批注,真正做到了让我“重读”《三国演义》。当我再次读到“桃园三结义”时,我不再仅仅看到三个男人的结拜,而是透过李渔的笔触,感受到了他们各自的志向、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这种朴素的义气在乱世中的珍贵。当读到“空城计”时,我不再仅仅惊叹于诸葛亮的智谋,而是看到了他当时面临的绝境,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孤注一掷。李渔的批注,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层层迷雾,去发现《三国演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这套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经典,是可以跨越时代,不断给予读者启示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对人性、对历史、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