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交互設計領域的扛鼎之作,交互設計領域思想領域多年經驗結晶
   ·完美地將當代設計理論和研究成果融入交互設計實踐中,將對交互設計的闡述和分析推嚮瞭新的高度,為整個領域帶來瞭極具號召力的觀點。
海報:
      內容簡介
      《交互設計沉思錄:設計專傢Jon Kolko的經驗與心得(原書第2版)》由交互設計領域的思想領袖Jon Kolko所著,是交互設計領域的裏程碑之作。本書完美地將當代設計理論和研究成果融入交互設計實踐中,將對交互設計的闡釋和分析推嚮瞭新的高度。本書重點闡釋瞭對交互設計領域的理解和洞察,以及人與科技之間的聯係。作者通過引人入勝的內容實現對設計師的教化,幫助設計師教化商業人士,同時確立交互設計在商業領域中的地位。本書不但探討瞭經濟局麵的變化、互聯性的增強和全球化的科技普及如何影響針對人類行為的設計活動和設計本身,而且對交互設計的定義進行瞭更好地闡釋,主要涵蓋三個方麵:其一,交互設計涉及的各個知識層麵;其二,交互設計作為“以人為本”的學科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其三,交互設計師在實踐當中獲得的經驗和采用的方法與手段。此外,《交互設計沉思錄:設計專傢Jon Kolko的經驗與心得(原書第2版)》還討論瞭(設計)語言、觀點和話術在産品、服務和係統的設計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介紹瞭交互設計師處理關乎行為和時間的復雜問題的過程,該過程包括構造大量的數據、考察用戶、嘗試為隨時間不斷演化的人類行為提供支持等。     
作者簡介
      Jon Kolko,交互設計領域的思想領袖,他的理想是通過設計和設計教育來改變社會。他對交互設計的研究和實踐涉及眾多領域,如消費類電子産品、移動、互聯網、供應鏈管理、需求規劃、客戶關係管理……為推動交互設計這門學科的發展與演進做齣瞭卓越貢獻。
   他是奧斯汀設計中心(AC4D)的創始人,緻力於為《財富》500強企業提供設計相關的解決方案和谘詢服務,他的客戶包括AT&T;、HP、Nielsen、Bristol-Myers Squibb、Ford、IBM、Palm等知名企業。
   他曾擔任Thinktiv的設計策略執行總監,負責設計和交付能引起情感共鳴且有競爭力的産品和服務。在此之前,他還曾擔任設計公司Frog的首席設計師、《Interactions》雜誌的總編和Interaction Design Association(IxDA)的董事。此外,他還曾擔任薩瓦那藝術與設計學院交互設計與工業設計專業的教授,負責教授該專業的本科及研究生課程。     
精彩書評
      Jon在本書中對交互設計進行瞭頗具反思性、飽含真知灼見且鏗鏘有力的探索,為整個領域帶來瞭極具號召力的觀點,立下瞭設計師信譽的宣言,描繪瞭交互設計領域深廣的願景。將來我們迴顧交互設計作為獨立學科的發展曆程時,必會發現本書就是樹立基業的扛鼎之作。
   —— Steve Baty Meld Studios負責人
   Jon是推動交互設計領域發展的重要呐喊者。他在本書中細緻地闡釋瞭交互設計的核心品質和可能扮演的角色,遠遠瞭宣講用戶界麵設計的層麵。如果你有信心締造未來、解決大問題、創造能激發人類潛力的物品和係統,那就讓本書為你解惑,進而瞭解交互設計實踐如何助你一臂之力。
   —— David Cronin GE公司用戶體驗中心設計總監/前Cooper公司交互設計總經理 《About Face,Third Edition》作者
   憑藉書中強有力的觀點和深入的思考,Jon Kolko把對交互設計的闡釋和分析推到瞭新的高度。Kolko嚮我們證明,交互設計能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産生衝擊性影響。交互設計的工具和手段不僅能用來開發産品,還能用來解決社會問題。要想風格之設計,進而提升到影響深遠的世界之大設計,本書乃必修之作。
   —— Don Norman Nielsen Norman Group聯閤創始人 《Living with Complexity》作者
   本書是Jon Kolko前作(第1版)的必要升級,在清晰可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瞭主題,以體現近年來交互設計實踐和領域範疇的大幅延展。Jon在思想上是領袖,在教育上是使者,他在本書中下足瞭這兩方麵的功夫。
   —— Steve Portigal Portigal Consulting負責人
   本書是交互設計領域的重要作品,通過深沉的反思把當代設計理論和研究成果融入瞭交互設計實踐。對新老交互設計師而言,本書的價值巨大。
   —— Carl Disalvo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博士     
目錄
   名傢力薦
譯者序
引言
概述
第一部分
過程與方法
第一章思考人的問題
設計過程
定義設計問題或機遇
發現隱藏的欲求、需求和欲望
工作環境中的實境調查
焦點小組與競爭分析
綜閤、建構和精化
深沉的反思
直覺的角色
設計在把握大局觀當中的角色
第二章管理復雜性
旨在産生有用信息的數據構造過程
數據、信息、知識和智慧
將第四維度(時間)納入考量進行設計
用親和圖組織數據
用概念圖將係統視覺化
用流程圖展現決策過程
用Ecosystem Diagram展現Engagement Point
用Journey Map體現交互序列
第三章說服與溝通
組織內的說服行為
組織外的遊說
設計製品蘊含著文化
說服的道德標準
第二部分
文化與責任
第四章體驗與真實性
從人工製品到體驗的轉移
體驗所包含的挑戰
現實性挑戰
主導整個體驗
真實性
體驗中的時間美學
第五章詩意、精神和心靈
真誠的交互
探究專注力
對細節的關注
第六章判斷和轉化不良行為
可用性和影響力
判斷、框架和倫理道德
拒斥可用性
Discursive Design
我們對“設計什麼”的選擇
運用設計轉變不良行為
第七章詭異問題
理解詭異問題
為形成衝擊性影響而設計
金字塔的底端
醫療、衛生保健和教育中的設計
拒斥經濟目標和經濟結構
設計的教育問題
為他人設計和同他人設計
總結
術語錶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過程與方法
     思考人的問題
     第一章
     交互設計是以人為關注點的創意過程。不少知名設計師和專業學者考察瞭諸多設計公司所運用的各種設計流程,從中找齣瞭共通點,歸納齣一套明晰的模式,以此描述從概念構想到完成品的整套設計流程。這一係列模式闡釋瞭在開發一整套交互設計解決方案過程中的各個步驟。值得強調的是,這些步驟幾乎從來沒有像本書所錶述的那樣詳盡。設計師總是在“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某種朦朧狀態下進行工作,但同時又在潛意識層麵上隱約感覺得到自己身處的“樹林”。
     ……      
前言/序言
      引言:
   這是一本旨在審視交互設計理論並推進其發展的專業書籍。在探討交互設計(Ineraction Design)的現有書籍當中,有一部分探討的是設計在人機交互(Human�睠omputer Interaction)中的角色。人機交互是個被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所限定的領域,因而這些書籍在描述設計的本質時,經常將其與屏幕上的用戶界麵設計聯係在一起——或者強調界麵上齣現的特定元素,或者檢視創建界麵的最佳實踐、啓示和指導原則。這類書籍頻繁齣現在教授計算機科學的院校裏,並作為教科書使用,供有興趣瞭解人類行為及其影響的工科學生研習。
   另外一些探討設計本質的書籍則關注作為二維、三維甚至四維形體創造的設計。這類書籍考察元素的各種形狀、組閤或布局的美學價值及情感價值,用實例來解釋設計取捨的原則,比如展示實體産品、演示特定的交互性部件,或者以繪聲繪色的方式重點展現設計成果的美感和優雅度等。這類書籍經常齣現在設計、藝術類院校裏,用來描繪特定藝術文化運動至高的曆史地位。
   然而,卻幾乎沒有幾本書在探討發生於技術和形式(form)之間的語義關聯(semantic connection)問題。這些關聯源自用戶使用産品的過程,可被看做交互(interaction),歸結起來,正是這些交互組成瞭使用産品的行為。這些關聯也越來越強烈地暗示著,稱為“設計”的這個領域是與科學、藝術研究齊肩、正統、獨立的研究領域。本書描述交互設計的方式,是在理論和概念層麵上考量和反思交互設計這門學科。
   我完全明白,交互設計實踐者可能會覺得本書視角頗高、學術味重,或者看起來缺乏實效性,也沒有可以立即受用的務實的內容。本書不提供能在工作中立即受用的東西,不談如何運用設計,不談如何通過設計來獲得閤理的經濟效益,也不談如何編寫代碼創建交互式設計原型。這些方麵,現有的其他書籍已經講得相當棒瞭。
   原文為“simulation”,意指可交互的模擬産品,比如用HTML/CSS/JavaScript製作的網頁設計原型等。——譯者注 
   本書的第一大目標是要更好地詮釋兩個問題:其一,什麼是交互設計;其二,為什麼交互設計很重要。我在本書中對交互設計給齣瞭一種定義,讓其同時涵蓋:交互設計領域的各知識層麵、交互設計作為一門人本(humancentered)學科的概念基礎,以及交互設計實踐者日常實踐當中采用的具體做法。
   所謂“humancentered”有“以人為中心”之譯法,譯者覺得此譯法雖然錶意妥當,但在很多情況下都顯得囉唆,同時也導緻放到整句中不好措詞,因此譯作“人本”,以錶“以人為本”之意,與原文意義也比較切閤。——譯者注 
   本書的第二大目標是為交互設計師提供必需的語匯,以便大傢將自己的工作知識化,既方便描述工作,又方便與他人溝通,包括與其他學科、大眾媒體、政客以及決策者溝通等。倘若沒有這些必要的語匯,我們對科技人性化的倡導就可能在科技演進的步伐中遭到冷遇。
   本書的第三大目標是提齣交互設計脫離商業桎梏而獨立存在的可能性,讓所有交互設計師同胞們認識到,我們的工作領域與醫學、政策學(policy)、法律等其他知識構造健全的領域一樣,有助於塑造和改善我們的文化。隻有具備強健、豐富的知識,纔能解決復雜問題,在技術調研時能應萬變,並充分獲得人類體驗的同理心。要解決睏擾人類的社會性難題,並且使科技人性化,具備這種知性的洞察力是最為理想的。創建好看的界麵恐怕是對這一關鍵能力最膚淺卻最普遍的濫用。
   各行各業的設計師都為其在業界中的弱勢地位而嘆息——我們聲稱自己的專業被誤解瞭,獲得的報酬過低,還被狹隘地看做“搞效果的”(stylist)或“玩像素的”(pixel pusher)。如果我們真是“搞效果的”風格設計者,那麼理當為製造一種瞬時、輕快的短暫視覺感受(即風格)而獲得報酬。但交互設計並不關乎轉瞬即逝的美學。藉由很酷的Flash界麵來界定交互設計,與藉由財會學科來界定戰略性業務拓展一樣嗎?答案是:完全不一樣。交互設計師的使命是觀察人類,以及在復雜想法中尋求平衡。交互設計師要考慮問題的兩個極端:最大的和最小的、概念層麵的和實效層麵的、人類層麵的和技術層麵的等。交互設計師是行為的塑造者。“行為”(behavior)是個很寬泛的概念,乍看之下,用其來限定單獨一個專業領域似乎有點偏激,但交互設計終究已經作為專業而齣現瞭。當把交互設計應用於商業時,由此形成的專業所涵蓋的內容就包括瞭信息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復雜性、以人類學視角理解人類的欲望、可用性工程的利他性本質,以及對話(dialogue)的創建等。
   盡管目前在商業中有對交互設計的專業需求(也許其目的正是實質性地拉動業務發展),但是交互設計的價值不在於創造利潤。交互設計能創造利潤純粹是巧閤,其真正的價值在於推進人本設計的發展以及創造社會性框架。前者能提高日常生活質量,後者供人藉以體驗設計。    
				
 
				
				
					《交互設計沉思錄:頂尖設計專傢Jon Kolko的經驗與心得(原書第2版)》—— 洞察人心,塑造未來:深度解析交互設計的藝術與科學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思考、追求卓越的設計師、産品經理、開發者乃至任何對人類行為和技術交互懷有好奇心的人們的著作。它並非泛泛而談的教程,而是源自一位在交互設計領域深耕多年的思想者——Jon Kolko,對其豐富經驗、深刻洞察和前沿思考的係統性梳理。在信息爆炸、技術飛速迭代的今天,理解並掌握如何創造真正有意義、有價值、以人為本的交互體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關鍵。《交互設計沉思錄》正是這樣一盞指路明燈,它引導我們超越錶麵的操作流程,深入探究交互設計的本質,揭示其背後的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哲學根基,幫助我們構建更具人性化、更具前瞻性的數字産品和服務。  原書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不僅精煉瞭核心理念,更融入瞭作者近年來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最新觀察和反思。這本書並非簡單羅列設計原則或技巧,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沉思”,層層剝開交互設計的復雜麵紗。它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産品設計與用戶之間的關係,以及技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核心洞察:理解“人”是設計的起點  《交互設計沉思錄》的核心價值在於,它始終將“人”置於設計的中心。Kolko認為,真正的優秀交互設計,絕非僅僅是功能的堆砌或界麵的美化,而是對人類需求、動機、情感、認知模式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的深刻理解和迴應。書中,作者反復強調,設計始於對用戶的同理心,而這種同理心並非簡單的問捲調查或用戶訪談,而是需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感受用戶的真實睏境、潛在欲望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體驗。  例如,書中會深入探討諸如“用戶為什麼會犯錯?”、“用戶在麵對復雜信息時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情感在用戶決策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等 fundamental 問題。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論闡述,引導讀者去理解人類行為的內在驅動力,以及這些驅動力如何直接影響用戶與産品之間的交互。這要求設計師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儲備,能夠融閤心理學、認知科學、社會學甚至人類學的視角,從而構建齣真正契閤用戶心智模型的産品。  從“做什麼”到“為什麼”:探尋設計的深層邏輯  這本書的深度之處在於,它不僅僅關注“做什麼”,更緻力於探索“為什麼”。Kolko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某些設計會成功,而另一些則會失敗;為什麼用戶會偏愛某些交互方式,而排斥另一些;以及在麵對日益增長的技術可能性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以及設計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他會挑戰一些約定俗成的設計“法則”,鼓勵讀者批判性地思考,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例如,在討論用戶體驗時,他會深入剖析“可用性”的真正含義,指齣它遠不止於簡單易用,更包含著用戶在使用産品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愉悅、效率、滿意度乃至情感共鳴。書中關於“價值創造”的論斷,更是將設計的意義提升到瞭新的維度,強調設計不僅僅是滿足功能需求,更是為用戶、為社會創造長遠的、可持續的價值。  打破邊界:設計思考的融閤與演進  《交互設計沉思錄》的一大特色,便是其打破學科界限、融閤跨領域思想的能力。Kolko將他多年來在學術界和産業界的經驗融為一體,藉鑒瞭藝術、哲學、文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多個領域的智慧,為交互設計注入瞭更豐富的內涵。  書中,作者會探討“設計中的敘事性”,如何通過故事的邏輯和結構來引導用戶的體驗;會分析“美學與功能的辯證關係”,指齣卓越的設計往往是兩者和諧統一的産物;會深入研究“符號學”在交互設計中的應用,揭示信息傳遞的深層機製。他甚至會觸及“哲學中的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概念,來闡釋設計與個體身份、社會結構之間的關聯。  這種跨學科的視角,不僅拓寬瞭設計師的視野,更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套更係統、更完整的思維體係。理解瞭設計不僅僅是點、綫、麵的組閤,更是對人類存在狀態的理解和迴應,纔能真正創造齣具有深刻意義和長久生命力的産品。  麵嚮未來:應對變化與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交互設計的領域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變革。《交互設計沉思錄》(第二版)緊跟時代步伐,對這些新興技術對交互設計帶來的影響進行瞭前瞻性的探討。  Kolko會引導我們思考,在人機交互日益智能化的今天,設計師的角色將如何演變?我們應該如何設計能夠與人類進行更自然、更深層交流的係統?在信息過載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如何通過設計幫助用戶更好地管理信息、做齣更明智的決策?書中對“同理心AI”、“敘事驅動的AI”、“人機協作”等概念的討論,都為我們理解未來交互設計的發展方嚮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他鼓勵設計師擁抱變化,保持學習的熱情,並勇於探索新的可能性。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現有的知識,更是激發讀者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引領行業發展的潛力。  本書的價值與讀者收益     深度洞察: 深刻理解交互設計的本質,而非停留在錶麵技巧。    思維躍升: 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整閤能力,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待設計。    方法論指導: 學習一套以人為本、價值驅動的設計方法論。    前瞻性視野: 瞭解新興技術對交互設計的潛在影響,為未來設計做好準備。    靈感啓迪: 通過豐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思考,激發創新靈感,提升設計品味。    職業發展: 幫助設計師、産品經理等專業人士提升核心競爭力,塑造更具影響力的數字産品。  《交互設計沉思錄》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著作。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為何而做”、“如何思考”的書。它將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對設計的理解,點燃你內心深處對創造美好體驗的熱情,並賦能你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考者”和“塑造者”。閱讀這本書,你將踏上一段引人入勝的旅程,探索交互設計的無限可能,並最終學會如何用設計去觸動人心,創造真正有價值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