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建筑初探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志华,李秋香 著
图书标签:
  • 乡土建筑
  • 中国建筑
  • 传统建筑
  • 民居
  • 建筑学
  • 地方文化
  • 历史
  • 文化遗产
  • 地域特色
  • 建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909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7099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5
字数:6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对建筑工作者来说,还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陈志华,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合作编译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另有杂文集《北窗集》。1989年起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和研究,出版《楠溪江中游》《诸葛村》《婺源》《张壁村》《楼下村》《俞源村》《关麓村》等著作。
  
  李秋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1989年起从事乡土建筑的研究。主要专著有《中国村居》《石桥村》《丁村乡土建筑》《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川南古镇——尧坝场》《高椅村》《郭峪村》《流坑村》《十里铺》《新叶村》等,主编“乡土瑰宝”系列书籍《宗祠》《庙宇》《文教建筑》《住宅》(上、下)和《村落》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村落
一、乡土聚落的类型
二、村落选址和农业、手工业
三、村落选址和水陆交通
四、村落选址和居住安全
五、风水与村落
六、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上)
七、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中)
八、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下)
九、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机制
十、商人介入村落建设

第二章 住宅
一、住宅与社会
二、住宅的型制
三、厅堂
四、卧室
五、厨房
六、院落
七、宅门
八、两种住宅为例

第三章 住宅举例
一、兰溪市的诸葛村
(一)诸葛村的商人之家
(二)演变
(三)堡垒与监狱
(四)基本型制
二、梅县的围龙屋
(一)围龙屋的典型型制
(二)围龙屋的风水讲究
三、长武县十里铺的窑洞
(一)黄土高原和窑洞
(二)窑洞居所的类型
(三)窑洞的构造及施工
四、石桥村的家族性集体住宅
(一)家族性集体住宅的产生
(二)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
(三)外向的长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
(四)圆形集体住宅
五、关麓村住宅的别厅
(一)别厅中的生活
(二)别厅的型制
(三)别厅的风格

第四章 宗祠
一、宗祠的兴起
二、宗祠与宗族
三、宗祠与礼法
四、宗祠与村子管理
五、乡土生活与礼法
六、宗祠与村落
七、宗祠的建筑
八、宗祠里的祭祀

第五章 文教建筑
一、文教建筑与科举
二、耕读生活一例——楠溪江诸村
三、学塾、书院
四、孔庙、科名牌坊、桅
五、文峰塔、文昌阁、奎星楼
六、惜字亭

第六章 乡里文教建筑三例
一、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
(一)学塾初创
(二)明末清中叶的学堂书院
(三)南山书院的崛起
(四)清末民初的培田学堂
(五)妇女学堂——容膝居
(六)锄经别墅
二、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
(一)玉华叶氏的劝学传统
(二)书院和学塾
(三)文运与抟云塔、文昌阁
(四)文昌神与文昌阁
三、关麓村
(一)学堂厅的功能
(二)学堂厅的地位与位置
(三)学堂厅的类型和型制

第七章 庙宇
一、有求必应的泛神崇拜
二、来自人间的神灵
三、神的居所
四、庙宇的型制
五、庙宇的公共功能

第八章 其他建筑
一、亭
二、牌坊
三、桥
四、文峰塔
五、水碓和碾子
六、枯童塔
七、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住宅的施工

附录 老建筑破坏惨状
后记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一本未完成的书
陈志华、李秋香(2000-2010)乡土建筑研究著作目录

精彩书摘

  山西省蔚县的重泰寺,整体型制比较规范。第一进为山门,第二进为天王殿,第三进为千佛殿(面向前)和观音殿(面向后),第四进为地藏殿,第五进为大雄宝殿。但第六进比较特殊,是合并供奉释、道、儒的“三教楼”,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居左,孔夫子居右。楼台很高而阶梯陡峻,有十九级,高六米,很有气势。楼后一溜是禅房。
  四川省合江县尧坝街的东岳庙,第一进为山门连戏台,面对广阔的前院和第二进前的大台阶,第二进为灵官殿,第三进为东皇殿(供东岳大帝,今称天王殿),第四进为观音殿,最后为地方神的川主庙。庙随山坡层层升高,前后高差达十五米。东皇殿前大台阶大约有六米高,在前面宽阔大院的衬托下,十分庄严。
  稍大一点的庙宇,供奉的会有释、道、儒三教再加上大量的地方杂神。例如甘肃省宁县的宇村庙,大致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建成,自西向东,进深一百米左右。它有正殿、献殿各三间,左右分别为圣母宫和药王祠。前有戏楼,后有菩萨殿和钟、鼓楼。前门外崖下还有几孔窑洞,叫三教洞。它后殿供文殊菩萨、真武祖师和雷祖。显圣王庙供子孙娘娘,孙真人祠供药王、“三清”、释迦牟尼、孔子,还有“天、地、君、亲、师”神位。它非常清晰地表现出中国人功利主义的杂神崇拜。
  大型的寺观,有许多是长时期里陆续建成的,殿堂常常不能都串在一条轴线上,就依几条轴线、几所院落安排。例如陕西省葭芦堡(今佳县)的白云观,从正东的山门进去,沿东西向轴线经石牌坊、木牌楼,进入五龙宫大院,出院再经头天门、二天门,来到长长的“点墨廊”院落。廊之北有两条南北向轴线。东侧的依次排列着七圣楼、真人洞、三圣楼、娘娘庙和东岳庙,每个院子都有厢房陪伴着。西侧的排列着影壁、三天门、四天门、乐楼(即戏台)、真武大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每个院子也都有厢房。超然阁后面偏西又有南北向的短轴线,东侧的前后为玉皇楼、五老庙和圣母庙,西侧是一所大四合院,正殿为三清殿,院门向南正对着养真楼。在这些殿堂之外,零散着的有水神庙、财神庙、关帝庙、佛殿、文昌阁、元辰殿、玉皇庙和魁星楼,一共五十多座殿堂楼阁。
  这座白云观始建于宋代,扩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它前临黄河、背倚白云山,经七百多级石阶,把建筑一直牵引上山巅。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都十分丰富、雄伟。不过它已经不是纯粹乡土性的道观,虽然孤独地造在野山上,却是陕西的道教中心了。
  ……

前言/序言


《古韵新章:中国乡土建筑的传承与演变》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乡土建筑如同散落的珍珠,颗颗闪耀着历史的光辉与地域的印记。它们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地域文化、生活智慧和工艺美学的生动载体。本书《古韵新章:中国乡土建筑的传承与演变》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这些凝固在时光里的建筑杰作,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细节肌理,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乡土画卷。 第一章:溯源与演变——乡土建筑的历史足迹 本章将从中国古代建筑的萌芽期讲起,追溯乡土建筑的早期形态。我们会探讨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现的巢穴、穴居和早期地面建筑,分析它们如何与自然环境初步互动,以及早期人类的建造智慧。 史前文明的雏形: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时期的半地穴式建筑、干栏式建筑,以及它们在适应气候、利用材料方面的特点。 夏商周的初步定型: 早期宫殿、宗庙建筑对后世乡土建筑影响的初步显现,夯土技术、木构架体系的萌芽。 秦汉的统一与发展: 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建筑形制的推广,以及在地方区域出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夯土墙、石砌房等。 魏晋南北朝的融合与创新: 佛教建筑的传入对民间建筑的影响,以及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农耕文化在建筑上的碰撞与融合,出现了如窑洞、台榭等特色建筑。 隋唐的辉煌与传承: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汇期,唐朝的建筑成就宏伟,其规制、斗拱体系对后世乡土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各地因地制宜的建筑风格也更加鲜明。 宋辽金元的多元并存: 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建筑风格日益成熟;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筑特色与中原建筑文化的交流,使得乡土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 明清的集大成与区域分化: 这一时期乡土建筑的类型更为丰富,地域性特征更加显著,形成了如徽派、晋派、苏派、岭南等各具代表性的建筑流派,各自在材料、工艺、装饰、空间布局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近代以来乡土建筑的挑战与转型: 随着社会变革、工业化进程,乡土建筑面临着材料更新、技术变革、居住观念改变等多重挑战,部分地区出现了衰落,而另一些地区则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改良与创新。 第二章:地域与环境——乡土建筑的自然肌理 乡土建筑是与特定地域、特定环境对话的产物。本章将深入剖析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乡土建筑的外观、结构、材料选择以及空间布局。 气候因素的影响: 寒冷地区: 如北方窑洞、土堡建筑,如何利用土壤的保温性,设计低矮的屋顶、狭小的窗户以抵御严寒。 湿热地区: 如南方干栏式建筑、骑楼,如何通过架空、通风、坡度屋顶来散热、防潮、防虫。 多风沙地区: 如何利用厚实的墙体、内向的庭院、较低的建筑高度来抵御风沙侵袭。 水乡泽国: 船型建筑、高脚屋、水陆两栖建筑的出现,以及如何适应潮湿多水的环境。 地形地貌的塑造: 山区建筑: 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层叠式的民居,如何巧妙利用山势,节省土地,并兼顾采光和视野。 平原建筑: 规整的布局、开阔的院落,如何体现农耕文明的秩序感。 丘陵地带: 结合山体坡度的建筑,如半地下室、错落式院落,如何最大化土地利用率。 自然材料的就地取材: 夯土建筑: 黄土高原的窑洞、夯土墙,如何利用当地丰富的黄土资源,通过夯实形成坚固的墙体。 木构建筑: 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如何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形成灵活多变的木梁、木柱、木椽体系。 石砌建筑: 山区或石材丰富的地区,如何利用当地的石材砌筑墙体、基座,形成坚固耐用的建筑。 砖瓦建筑: 粘土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何利用砖瓦的耐久性和防火性,建造出更为精致的建筑。 茅草、竹、藤等: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如何利用这些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建造轻便、透气的居所。 第三章:结构与工艺——乡土建筑的建造智慧 乡土建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精湛的建造工艺上。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建造技法。 墙体结构: 夯土墙: 从简单的土坯到复杂的夯筑技术,分析其承重、保温、隔音等功能。 石砌墙: 不同砌筑方式(毛石、乱石、方石)的特点,以及石灰、泥浆等结合材料的应用。 砖墙: 砖的种类、砌筑方式(平砌、丁砌、顺砖、叠砖)及其对墙体强度的影响。 木骨架与填充墙: 如北方传统的“木骨泥墙”,分析其承重与保温的协同作用。 竹编墙: 在南方湿热地区,如何利用竹子编织墙体,并结合泥土进行抹灰。 屋顶结构: 木构架屋顶: 梁、柱、檩、椽、瓦的组合,分析不同地区梁架形式的差异(如穿斗式、抬梁式)。 坡屋顶的演变: 从简单的斜坡到复杂的歇山、悬山、庑殿等形式,以及瓦、茅草、油纸等不同屋面材料的应用。 平屋顶的地域特色: 如藏区、内蒙古地区的平顶院落,如何结合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 拱券与穹顶: 在一些特色建筑中(如部分民居的地下空间),拱券结构的应用。 连接与固定技术: 榫卯结构: 木构架中节点连接的艺术,分析其在承受荷载、传导力矩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带来的建筑的柔韧性。 钉、铆、挂等: 不同材料连接方式的特点。 防震与抗沉降技术: 如木结构的韧性,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处理。 特色工艺: 雕刻艺术: 木雕、石雕、砖雕在门窗、梁枋、檐口等处的装饰应用,展现当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彩绘与壁画: 在墙面、梁枋、天花板上的装饰,讲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表达美好愿望。 灰塑、漏窗: 灰塑的立体感与装饰性,漏窗的精巧设计在通风、采光、景观渗透方面的作用。 防水、防潮工艺: 如在墙体、地面、屋顶采取的特殊处理方式。 第四章:空间与文化——乡土建筑的东方意境 乡土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空间的延伸。本章将从空间布局、院落体系、风水观念等角度,解读乡土建筑所蕴含的东方哲学和文化意蕴。 院落体系的精髓: 内向型庭院: 安全、私密、团聚的空间,如何形成“围合”的家庭生活环境。 开敞型庭院: 兼具生产、活动、社交功能的场所,如农家庭院。 多进式院落: 轴线对称,等级森严,反映宗法社会结构,如四合院。 庭院的四季变化: 植物的种植、空间的利用,如何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和谐。 空间秩序与等级: 尊卑有序: 主次分明,前后左右的区分,如何通过建筑形制、房间大小、朝向等体现家庭地位和长幼尊卑。 公共与私密的界限: 从村落到住宅,不同空间的私密程度如何界定。 活动空间的复合性: 一室多用,厅堂兼做婚庆、祭祀等功能。 风水观念的渗透: 选址原则: “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等。 朝向与布局: 坐北朝南的普遍性,以及如何利用周围环境形成有利风水。 阴阳五行: 在色彩、材料、空间形态上的体现。 民俗信仰与生活习俗的反映: 神龛、祖先牌位: 宗教信仰和家族传承的物质载体。 节日庆典空间: 祠堂、戏台、晒谷场等公共空间的设置。 生产工具的摆放与生活空间的结合: 农具间、畜圈与居住空间的有机联系。 景观营造与审美取向: 借景、对景: 如何将外部自然景观融入建筑设计。 雕梁画栋、石窗漏景: 对美的追求,以及象征意义的表达。 朴素与精致的平衡: 在材料和工艺上,如何在实用与美观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第五章:传承与创新——乡土建筑的未来之路 面对现代化的浪潮,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本章将探讨乡土建筑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传承与创新的可能路径。 现代化的冲击: 材料的改变: 钢筋混凝土、新型建材对传统材料的替代。 技术的更新: 机械化施工与传统手工技艺的断层。 居住观念的转变: 对居住舒适度、私密性、功能性的新需求。 城市化进程: 乡村人口外流,古老民居的空置与失修。 旅游开发与商业化: 如何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保护乡土建筑的原真性。 保护的意义与方法: 文化遗产的价值: 乡土建筑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法律法规的保护: 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 普查与研究: 建立详实的档案,深入挖掘其学术价值。 修复与活化: 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修复,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创新发展的方向: “活化利用”: 将古民居改造为民宿、会所、文化体验空间,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设计改良”: 在传统建筑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设施和人性化设计,提升居住舒适度。 “乡土风格的借鉴”: 将乡土建筑的精髓(如材料、色彩、空间布局、工艺特点)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建筑。 “传统工艺的复兴”: 鼓励和支持传统工艺的传承人,将老技艺融入现代生产与生活。 “数字技术赋能”: 利用BIM、VR、AR等技术进行三维建模、虚拟展示、设计辅助,为乡土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新手段。 案例分析: 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建筑保护与活化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与不足,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思路。 结语: 《古韵新章:中国乡土建筑的传承与演变》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让读者重新认识中国乡土建筑的价值,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这些“凝固的诗篇”在新篇章中继续闪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课题。本书希望以此为起点,激发更多人对乡土建筑的关注、热爱与保护,共同续写中国乡土建筑的辉煌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古代城市规划的文献,那本书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安排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采用了非常生动的历史叙事手法,将宏大的规划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之中。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都城选址的考量,从风水、水文到军事防御,进行了多维度的梳理和比较,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特别是书中配有的那些手绘地图和考古复原图,简直是神来之笔,极大地帮助读者构建起脑海中的空间想象。读完之后,我对“城”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砖石的堆砌,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权力关系的物质载体。书中的批判性反思部分也十分精彩,直面了历史上一些规划决策的得失,发人深省。

评分

我手里这本书,探讨的是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视角非常宏大且充满人文关怀。作者通过几个不同大洲的案例对比,清晰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对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手工艺造成的冲击。书中的案例研究极其细致,比如对某个偏远地区传统织染工艺的田野调查记录,详实到令人动容,记录了工艺的每一步骤,以及它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紧密相连。作者强调,保护非遗,绝非是将传统“博物馆化”,而是要激活其在当代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和文化生命力。这种将人类学、社会学与文化政策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的论点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读罢,心中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珍视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最近拜读的一本关于现代建筑思潮的书籍,其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且具有前瞻性。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大师作品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社会变革对建筑形态和功能提出的新要求,并详细梳理了从包豪斯到解构主义等一系列流派的内在联系与思想冲突。书中对于材料革新,比如混凝土的张力应用和新型幕墙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专业且易于理解的阐述。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仿佛上了一堂高水平的学术研讨课,作者总能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建筑的本质和社会责任。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批判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著作中显得尤为突出,是理工科背景读者提升理论素养的绝佳读物。

评分

这部著作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带领读者亲身走进那些古老的村落,触摸斑驳的墙壁,感受历史的厚重。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无论是北方坚实的夯土台基,还是南方精巧的木构架,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在对建筑材料和营造技艺的描述上,作者展现了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考证态度。比如,对于不同地域特有的土质、木材的选择与处理方式,书中都有详尽的分析,让人不禁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就地取材的匠心独运。这种深入肌理的观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翻开一页,都能对传统民居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形式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极具可读性和研究价值的书籍,无论是建筑专业人士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匪<bos>。

评分

翻开这本关于宋代园林艺术的画册时,我立刻被那种空灵、写意的美学意境所吸引。这本书的图版质量极高,无论是高清的摄影作品还是精细的摹本,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宋人造园的精髓。内容上,它不仅仅罗列了著名的园林实例,更着重探讨了“理景”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叠石、理水、植栽的配置,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作者用了一种非常诗化的语言来解读那些看似随意的布局,将文人的审美趣味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起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借景”手法的分析,那种不着痕迹地将外部环境引入园内的手法,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修养和空间控制力。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东方古典园林精神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指引。

评分

质量很好,价钱偏高,建议等活动再买

评分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讲述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对建筑工作者来说,还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鉴价值。《中国乡土建筑初探》由陈志华,李秋香编著。

评分

两位作者多年来深耕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这是一个普及型的成果汇编,很不错。

评分

送货及时,质量很好。

评分

大型的寺观,有许多是长时期里陆续建成的,殿堂常常不能都串在一条轴线上,就依几条轴线、几所院落安排。例如陕西省葭芦堡(今佳县)的白云观,从正东的山门进去,沿东西向轴线经石牌坊、木牌楼,进入五龙宫大院,出院再经头天门、二天门,来到长长的&ldquo;点墨廊&rdquo;院落。廊之北有两条南北向轴线。东侧的依次排列着七圣楼、真人洞、三圣楼、娘娘庙和东岳庙,每个院子都有厢房陪伴着。西侧的排列着影壁、三天门、四天门、乐楼(即戏台)、真武大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每个院子也都有厢房。超然阁后面偏西又有南北向的短轴线,东侧的前后为玉皇楼、五老庙和圣母庙,西侧是一所大四合院,正殿为三清殿,院门向南正对着养真楼。在这些殿堂之外,零散着的有水神庙、财神庙、关帝庙、佛殿、文昌阁、元辰殿、玉皇庙和魁星楼,一共五十多座殿堂楼阁。

评分

看看 书到手都摔成啥样子了!!!!!!!!!!!!

评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最新力作,是其二十多年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的阶段性小结。作者在序言中写道,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也是乡土文化中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不研究乡土建筑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乡土文化。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农村,农村里建筑品类之多样胜过一般的城市,连书院、藏书楼、寺庙也大多在农村,更不必提路亭、磨坊、水碓、畜舍之类的了。城市里的建筑,从大木作到细木作,工匠也都来自农村,他们农忙在乡,农闲就背上工具进城,连皇宫都出自他们之手。但是,乡土建筑优秀遗产的价值如今远远没有被正确而充分地认识,而乡土建筑却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愚昧而专横地破坏着。这部著作正是基于抢救性而做的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特点在于不选已经名闻天下的聚落作研究课题,而去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历史价值的聚落。

评分

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值得读

评分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合作编译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另有杂文集《北窗集》。1989年起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和研究,出版《楠溪江中游》《诸葛村》《婺源》《张壁村》《楼下村》《俞源村》《关麓村》等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