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本社 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2009-7-1
版次:1页数:116字数:229000
印刷时间:2009-7-1 开 本:大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次:1I S BN:155066137847包装:平装
GB 5768的本部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GB 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分为八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第4部分作业区
——第5部分速度管理
——第6部分铁路平交口
——第7部分 自行车和行人控制
——第8部分学校区域
本部分为GB 5768的第3部分。
本部分代替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一般规定、相应部分及1999年的1号修改单、2005年的2号修改单。本部分与GB5768—1999对应部分及修改单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线一般规定中突出标线作为信号传递手段的目的,突出标线的服务功能(见3.1)。
——增加橙色虚、实线类型,增加蓝色虚、实线类型(见3.6)。
——更改了部分标线的名称,使其含义更明确(见4.2、4.3、4.7、5.2、5.3)。
——增加潮汐车道线、导向车道线、可变导向车道线、减速丘标线、路面图形标记、多乘员车辆*车道线、公交*车道线、车行道横向减速标线、车行道纵向减速标线、实体标记等标线形式(见4.4、4.8、4.14、4.17、5.11、6.5、6.7)。
——调整部分标线的设置参数及形式,如增加车行道边缘线的种类和应用规定、取消左弯待转区路面文字,代之以左转弯箭头、取消原人行横道简化设置方案,调整人行横道路面预告标识尺寸、原高速公路车距确认线改为车距确认线,取消原标线形式,设计了薪的车距确认线形式、增加蓝色和黄色停车位标线形式,明确不同颜色停车位标线的含义,增加特定应用对象和范围的停车位标线形式、原港湾式停靠站标线名称改为停靠站标线,增加*停靠站和路边式停靠站标线设置规定、取消原合流箭头形式,设计了新的合流导向箭头图案,增加了城市道路*的4.5in导向箭头体系、增加路面文字标记尺寸的详细规定、删除原超车道路面文字标记、调整停止线与人行横道线间的距离规定、增加圆形中心圈zui小直径限制和菱形中心圈对角线zui小长度限制、增加简化网状线zui大尺寸限制、设计了新的禁止掉头(转弯)标线形式、增加接近障碍物标线设置参数规定等(见4.5、4.6、4.9、4.10、4.12、4.13、4.15、4.16、5.5、5.9、5.10、5.12、6.3)。
——增加标线设置示例。
——增加附录B(资料性附录)“交叉路口标线设置”。
本部分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凡新设(改设)的交通标线应按新的规定实施,已按GB 5768—1999设置的交通标线应在其使用期限内逐步更换。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在一线从事道路养护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们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打交道,而《正版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最权威、最规范的标准依据。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类型标线的材料要求、施工工艺、以及耐久性评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对于我们确保标线在实际使用中的清晰度和持久性至关重要。比如,关于反光性能的要求,书中就明确了不同等级道路和不同类型标线的反光亮度标准,这直接关系到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行车安全。我们不再是凭经验来判断,而是有了一个量化的、可执行的标准。 另外,书中对一些特殊交通场景下的标线设计也有着深入的探讨。例如,在施工路段、交叉口、以及行人过街区域,标线的设计需要考虑哪些额外的安全因素,如何通过标线来引导车流、减少冲突,这些内容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我曾经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交叉口时,对于标线的设置感到棘手,而这本书中的案例分析和设计原则,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工程质量。 这本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国家层面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长远规划和细致考量。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道路交通安全的“宪法”,指导着我们如何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交通环境。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道路养护的水平。
评分我是一名汽车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对交通安全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市民。在日常驾驶中,我经常会留意路面上的交通标志和标线,并试图理解它们背后的含义。《正版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揭示道路“语言”的字典,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无声的指示。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各种标线的功能性解释。例如,它详细说明了不同类型的车道线,包括分隔单向车流、双向车流,以及指示行车方向的标线。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图例,配合文字描述,让我能够清楚地分辨出白色实线、虚线、双实线、虚实线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允许或禁止的交通行为。我以前可能会对某些标线感到模糊,但现在,我能够准确地理解它们对我的驾驶行为提出的要求。 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交通场景,如交叉口、匝道、收费站等,进行了详细的标线设计解析。它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些区域,标线会呈现出特定的形状和组合,以及这些设计如何帮助驾驶员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潜在的危险。比如,在多车道交叉口,如何通过标线引导车辆按照正确的方向行驶,减少变道冲突,这些我都从书中得到了清晰的解答。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道路交通标线并非随意绘制,而是经过科学论证和精细设计的。它们是保障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的关键要素。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驾驶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我对道路交通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理解和配合交通规则的参与者。
评分作为一个对工程技术规范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发现《正版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这本书,在细节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完整性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 书中对每一种道路交通标线的尺寸、颜色、反光性能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我注意到,这些规定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值,很多都与实际的道路环境和视觉感知科学相关联。例如,关于标线的宽度和间距,都考虑到了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可见性和辨识度。这种科学的量化,使得标线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标线耐久性和维护的考虑。虽然本书主要聚焦于设计标准,但其中也隐约提到了标线的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对长期效果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理解标线的生命周期以及如何保证其长期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一个良好的交通标线系统,不仅在于设计之初的合理性,更在于其能够长期保持清晰可见。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标线设计进行了阐述,比如在恶劣天气下的能见度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标线来引导交通参与者应对突发状况。这些细节的处理,体现了国家标准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交通标线,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验证和规范的不断完善。
评分这本《正版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道路安全和城市规划充满好奇的普通市民来说。拿到书的时候,我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官方文件,但翻开之后,我才发现里面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细节和严谨的设计理念。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路线上画了什么线,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种标线的由来、设计依据以及在实际交通流中的作用。 例如,书中对车道分隔线的解释就非常详尽。不仅仅是简单的白色虚线或实线,它会告诉你不同颜色的虚实组合代表着什么,比如虚实结合的标线允许在哪一侧超车,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禁止超车。更让我惊讶的是,它还涉及到不同类型的道路,比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普通城市道路,在标线的设计上会有怎样的差异。我之前开车的时候,可能只是凭感觉去理解这些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科学的考量,是为了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最大程度地保障行车安全和效率。 而且,书中对导向标线、警告标线、禁止标线等不同类型的标线进行了分类阐述,并且给出了大量的图例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描述。我以前对一些路口的标线总是感到困惑,比如为什么有时会有那么复杂的箭头组合,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解释了这些标线的含义,让我恍然大悟。它让我认识到,这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实际上是交通工程师们智慧的结晶,是保障我们每一次安全出行的重要基石。 读完这本书,我对“道路交通标线”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模糊的线条,而是清晰的指令,是无声的语言。我开始更加留意路面上的标线,并且能够准确地理解它们所传达的信息。这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驾驶安全意识,也让我对城市交通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在大学期间就接触过相关的国家标准,但《正版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这本书,以其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图示,让我对道路交通标线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对标准的罗列,更是在解释每一个细节背后的逻辑和考量。 书中的内容,从最基础的标线类型划分,到具体的功能性解释,再到与实际道路环境的结合,都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对于不同宽度、颜色、形状的标线,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尺寸规范和使用场景。这让我明白,看似简单的线条,背后是经过精确计算和反复验证的。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在有限的道路空间内,最大限度地传递信息,引导交通参与者。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视觉引导、心理暗示等方面的阐述。例如,在弯道或者视线受阻的路段,标线的设计是如何利用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提前给驾驶员发出预警,或者引导其平稳通过。这种从人的认知和行为学角度出发的设计理念,是这本书最让我觉得有价值的部分。它让我明白,好的交通标线设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人的需求的深刻理解。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较为前沿的交通管理理念,比如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结合,以及对新型交通方式(如自行车道、电动滑板车道)的标线设计考量。虽然这本书的出版年代是2009年,但其核心内容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且很多理念也为后续的更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名未来的交通工程师,这本书是我学习和工作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是一名对城市规划和设计充满好奇的普通市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书籍。《正版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城市。 我之前一直以为,道路上的标线只是简单的白色或者黄色线条,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们是构成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每一种标线都有其特定的设计意图和功能。书中对各种标线的详细分类,从车道线、导向标线到警告标线、禁止标线,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标线“视觉引导”作用的阐述,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标线会以特定的颜色、宽度和形状出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驾驶员的感知和决策。 例如,书中对车道边界线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的区分车道,还涉及到了不同类型车道线(实线、虚线、双实线)在交通流中的不同含义。这让我明白,为什么有时可以变道,有时则不行,这些都取决于路面上的那些“无声的指令”。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例,形象地展示了各种标线在实际道路中的应用,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对城市道路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开始更加留意路面上的每一个细节,并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设计逻辑。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让我对城市交通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一个高效、安全的交通系统,离不开每一个细节的精心设计和严格执行。
评分我对交通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提升出行效率和安全性的技术和标准。《正版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道路交通标线设计的窗口。 书中对各类交通标线的分类和功能界定非常清晰,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到不同标线所代表的含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视觉负荷”和“信息传递效率”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标线会采用特定的颜色组合,以及它们如何在保证清晰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驾驶员的认知负担。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深刻印象。 而且,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标线在实际交通场景中的应用。例如,书中对交叉口、匝道、隧道等特殊区域的标线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并解释了其背后的设计逻辑。这让我明白,道路交通标线的设置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严谨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 我之前对一些路段的标线总是感到困惑,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准确地理解它们所传达的信息,并能够根据标线的指引做出正确的驾驶决策。这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驾驶安全水平,也让我对城市交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看似简单的地面标识背后,蕴含着交通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努力。
评分我是一名汽车工程师,工作内容与车辆的安全性息息相关。虽然我的工作重心不在道路基础设施,但我也深知,车辆的安全性能再高,也需要与道路环境相匹配。《正版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外部安全环境”的重要视角。 书中对道路交通标线的详细规定,让我能够理解,在不同的道路设计和交通流量下,标线所扮演的角色。我注意到,书中对标线的“连续性”和“清晰度”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直接关系到驾驶员能否及时准确地获取交通信息。例如,在高速公路等需要高效率和高安全性的环境下,标线的连续性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避免驾驶员在变道时产生犹豫和误判。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也对一些与车辆主动安全系统(如车道偏离预警、自动紧急制动)相关的标线识别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书中并未直接讨论这些技术,但其对标线的规范化定义,为这些车辆辅助驾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基础。理解标线的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发和优化这些系统,使其能够更准确地识别道路信息。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车辆安全和道路安全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完善的交通标线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从而更好地发挥车辆本身的安全性。对于我这样的汽车工程师来说,了解这些外部标准,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车辆的安全性设计。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的司机,我深知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正版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回炉再造”。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在驾驶生涯中习以为常的地面标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预防性设计”理念的强调。它并非简单地告知你“该怎么做”,而是通过精心的标线布局,来主动引导驾驶员,减少犯错的可能性。比如,书中对导向标线在复杂路口的应用解释,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繁复的箭头组合,其实是为了在瞬息万变的交通环境中,为驾驶员提供最清晰、最及时的指引,避免发生误判和危险。 而且,书中还对不同类型道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农村道路)的标线差异进行了说明。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不同的驾驶环境下,道路标线的设计会有所不同。比如,高速公路上的标线更强调连续性和引导性,而城市道路则需要考虑更多的行人、非机动车以及复杂的交通流。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重要启示。 这本书让我对“安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靠驾驶员的谨慎,更是依靠一套科学、系统的交通设计来保障。那些分布在路面上的交通标线,正是这套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认识到,每一个细微的标线设计,都承载着对生命安全的重视。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城市,并且高度依赖公共交通的人,我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有着天然的关注。《正版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这本书,虽然聚焦于道路交通标线,但却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城市的脉搏。 书中对各种标线的详细分类和功能解释,让我认识到,这些看似简单的地面线条,实际上是城市交通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例如,书中关于公交专用道标线、非机动车道标线、人行横道标线的描述,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不同交通方式在道路空间中的分配和导引。我之前可能会觉得公交车为何总能畅通无阻,或者行人过马路为何需要专门的区域,阅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背后都有着精心的标线设计在支撑。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导向性”标线的阐述。在城市的复杂路网中,清晰的导向是避免交通混乱的关键。书中对箭头标线、车道指示标线等的设计原则和应用场景的介绍,让我明白了城市管理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标线来引导车流,减少迷路和拥堵的。这种精密的规划,使得我们每天的出行能够如此有序。 而且,书中也提到了不同城市区域(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对标线设计可能存在的差异性考量。这让我联想到,不同区域的交通需求和流量不同,标线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侧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城市交通管理背后蕴含的智慧和科学性,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守护城市交通秩序的工作人员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