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穎一,硃鎔基親自推薦的清華經管學院院長,國內外公認的一流經濟學者
他以現代經濟學視角,追問教育使命,探尋大學改革之路
他十載嘔心瀝血,實踐現代教育理念,力推大學製度改革
他與中國經濟改革同行,又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探路者
錢穎一是“文ge”後第yi屆大學生,畢業於清華大學。2006年,在美國留學和任教25年後,他迴到清華大學,擔任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至今10年。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錢穎一總是與中國改革同行,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當改革大幕初啓,他遠渡重洋,探尋現代化之道,成為世界一流的經濟學者;當改革如火如荼,他頻繁迴國講學,為改革建言獻策;當中國呼喚更多傑齣人纔時,他放棄國外一流大學終身教授職位,迴國投身教育事業。
《大學的改革》是錢穎一過去10年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院長,過去15年在中國教育領域不懈耕耘的實錄。它包括《第yi捲o學校篇》和《第二捲o學院篇》兩捲,前者涵蓋各種類型的學校,後者聚焦清華經管學院。本書體現齣大學改革的一個主題--“大學為學生”,以及大學改革的兩項內容--“實踐現代教育理念”和“建立現代大學製度”。本書在闡述教育改革思想的同時,真實記述瞭教育改革行動,重點體現“思行閤一”。所以,它不僅是一本理念上“為何改革”的書,更是一本實踐中“如何改革”的書。
可以說,這是目前中國教育領域中獨特的一本書。
錢穎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生於北京,祖籍浙江。1981年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提前)畢業。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獲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耶魯大學運籌學/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斯坦福大學、馬裏蘭大學、伯剋利加州大學。2006年9月起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學術榮譽包括:當選為計量經濟學會(The Econometric Society)會士(Fellow)、獲得2009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奬。研究領域包括比較經濟學、製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中國經濟。在《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經濟學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經濟研究評論》(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經濟研究》等國際國內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多篇。中文著作包括《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等。
引言
一、起源與主題:大學為學生
從2001年起我經常迴國到高校講學,轉眼已經15年。2006年9月我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至今已經10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簡稱清華經管學院)成立於1984年。在清華經管學院前22年的曆史中,頭17年由硃鎔基擔任院長。從2006年起,經過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次換屆,我進入瞭連任院長的第四個任期。
作為"文ge"後的第yi屆大學生,我是清華大學1977級本科生。自1981年從清華提前畢業齣國留學到2006年迴清華經管學院擔任院長,其間25年我一直在美國大學中學習(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任教(斯坦福大學、馬裏蘭大學、伯剋利加州大學)。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在國內頂jian的清華,在備受矚目的經管學院,擔負起院長之責對長期在海外任教的學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我並不是第yi個從海外迴國擔任學院負責人的學者,我也不敢說我是zui有成績的,但我可能是辦學zui投入的。從經濟學者轉換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改革者,這是一個人生的選擇。從一開始我就認識到,擔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項事業。
這與我們這一代人的特殊經曆,以及強烈的改革情結密切相關。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有在農村插隊、在工廠當工人、在部隊當兵的社會經曆,由此而來的是我們根植於追求中國現代化的改革情結。我是這一代人中幸運地成為改革開放後zui早齣國學習現代經濟學的留學生之一。這些留學生中的多數在國內的本科專業是數學、物理等理工學科,之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轉學現代經濟學,就是受到當時中國經濟改革浪潮的感召。
經濟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是社會改革,都是為瞭推動中國現代化。為推動經濟改革學習現代經濟學,為推動教育改革而投身辦學,是同一個改革邏輯下的選擇。經濟學者對教育改革格外投入,還有其學科特點的因素:經濟學作為一門基礎社會科學,不僅研究經濟,而且對其他基礎社會科學和應用社會科學領域,比如與大學改革相關的教育和管理等領域,都有直接的相關性。
這些年來,我在清華經管學院沒有帶過一個博士生,沒有申請過一筆科研經費,也沒有主持過一個自己的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我擔任院長後,雖然很少發錶經濟學學術論文,但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上發錶瞭多篇有關大學改革的學術論文。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瞭辦學上,因為在我看來,做一流的院長和做一流的學者一樣,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在我心目中,做一流的院長和做一流的學者同等重要。
我的辦學理念可以概括為一個目的,就是"大學為學生"。在兩年前齣版的《新清華》清華經管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專刊的首頁上,沒有傳統習慣上的領導題字,而是在居中位置上放瞭七個大字:"經管學院為學生"。現在呈現給讀者的這兩捲書的封麵照片,沒有其他內容,就是校園中和教室中的學生。大學為學生,這是本書的主題。
這樣一個主題並非顯而易見,也遠非共識。事實上,學生、教師、社會、國傢都是大學的"利益相關者";教書育人、研究探索、服務社會、服務國傢都是大學使命的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在兼顧四個方麵的同時,在不同時期,總會有不同的優先和側重。中國教育界的現實情況是,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下,在急功近利的大環境中,教師和研究、服務國傢和社會更容易獲得優先考慮,而學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視。所以,我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很有必要強調"大學為學生"的辦學理念,並把它作為《大學的改革》這本書的主題。
二、思想與行動:思行閤一
本書中的文章與我之前的經濟學論文的zui大不同,不僅在於內容是教育問題而非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中的文章是用行動寫成的。本書當然是有思想性的,不過畢竟有關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書已經很多瞭。而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這是一本基於理念而行動的書,是一本真實記錄教育改革和實踐的書。雖然記錄中國經濟改革、企業改革、創業的書有不少,但是記錄中國教育改革的書就少見瞭。辦學不僅要有改革思想,還要有改革行動,"思行閤一"正是本書的重要特點。
這是一本思想的書。雖然它主要是一本用行動寫就的書,但這些行動是基於理念的,基於思考的。在改革中,我花很多時間思考問題,力求想透徹,想清楚。因為行動不落實除瞭沒有執行力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往往是想法本身有缺陷,所以在行動過程中無法推進。因此,想清楚很重要。
在我看來,思想取決於眼光。具體地說,我相信辦學必須要有三種眼光:長遠眼光、世界眼光、現代眼光。這與鄧小平提齣的"教育要麵嚮現代化,麵嚮世界,麵嚮未來"是一緻的。
長遠眼光就是教育要考慮學生的一生,不僅僅是當下的知識掌握和眼前的就業。長遠眼光的對立麵是急功近利。雖然急功近利在各行業都很顯著,但它在教育界的不良後果遠比在其他行業更加嚴重,因為教育對人的影響是長期的,並且改變很難。長遠眼光就是要立足於教育育人的長遠目標。
世界眼光就是要汲取全世界的經驗,吸收全人類文明的智慧。曆史的事實是,在過去幾百年中,先是西歐的大學、後是北美的大學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領先者。世界眼光就是要瞄準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創造和建設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
現代眼光就是要學習先進的和前沿的辦學經驗,並且在學習中不斷創新。現代眼光主要體現在兩方麵:一是現代教育理念,二是現代大學製度。現代眼光就是要把教育現代化置於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大趨勢之中,並以教育現代化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這更是一本行動的書,是一本以講話和文章原稿為內容,記載辦學行動的書,實錄教育改革的書。即便是上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本身並非原創,但是基於這些理念的一係列辦學和改革行動就需要創造性瞭。
辦學和改革要想成功,必須要有"理想"、"激情"、"行動",英文叫作"Vision"、"Passion"、"Action",三者缺一不可。理想是建立高的目標,激情是為瞭實現理想不計眼前得失的投入,而zui終理想和激情都要落實到行動上。
既然是行動而不單純是理念,就必須考慮到中國現實條件的約束。本書的重要特點,就是展示如何在國情、校情、院情的約束條件下探索與國際接軌的改革路徑。這條路徑中有大量的辦學和改革的細節。細節,每一步的細節,都關係著改革的成敗。這本書提供瞭從思考到行動,從教師職員到教學項目,從內部管理到外部關係等各個環節的各種細節。
有一種說法:"北大有想法,清華有辦法"。辦學和改革,僅有想法或僅有辦法都不夠,必須既要有想法,又要有辦法,尤其要有充分考慮各種製度和文化約束條件下的辦法。把改革理念付諸改革實踐就是既要有思想,又要有行動,就是思行閤一。思行閤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讀完《大學的改革:學校篇》和《大學的改革:學院篇》,我感覺錢穎一教授在這套書中,並非僅僅是“包郵”瞭兩個大學改革的“套裝”,而是拆解瞭中國高等教育體係的根基,用極其耐心和細緻的筆觸,描繪瞭現代大學製度建立過程中所麵臨的復雜肌理。第一捲《學校篇》讓我震撼於他對於大學作為一個獨立有機體如何運作的深刻洞察。他沒有迴避那些尖銳的問題,比如如何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學術自由的真正落地,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激發創新和獨立思考的校園文化,而非僅僅是知識的灌輸場。他反復強調的“教授治校”理念,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下,顯得尤為寶貴,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能窺見其中蘊含的巨大阻力。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大學”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它不應該僅僅是學位授予的場所,更應該是思想碰撞、真理探尋的聖殿。錢教授的論述,有理論的高度,更有實踐的深度,字裏行間透露齣對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的深深憂慮和殷切期盼。他提齣的各項改革舉措,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對國內外高校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之上,既有前瞻性,也具備可行性,雖然執行起來挑戰重重,但正是這些挑戰,構成瞭改革的意義所在。
評分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所謂的“大學改革”,絕非是一項技術性的操作,而是一場深層次的社會工程,甚至是思想的革命。錢穎一教授在《大學的改革》這套書中,展現瞭他作為一名教育傢,對中國高等教育現狀的深刻反思,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清晰判斷。他用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揭示瞭體製內的種種局限,但同時,他並沒有沉溺於批判,而是積極地提齣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改革思路。我尤其贊賞他在書中反復強調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對於一個健康的大學而言,是其生命力的源泉。他所描繪的理想大學,應當是一個能夠容忍失敗、鼓勵試錯、並且能夠持續自我更新的有機體。讀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對大學的理解,從一個旁觀者的視角,躍升到瞭一個更加能夠理解其內在運行邏輯的層麵。它是一份沉甸甸的思考,也是一份對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的期許。
評分《大學的改革:學院篇》則將視角進一步聚焦,深入到瞭大學內部的“細胞”——學院。讀罷此捲,我纔真正理解為何錢穎一教授會如此強調學院層麵的改革。他筆下的學院,不再是冰冷的行政單元,而是承載著專業發展、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靈魂所在。如何讓學院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如何在這種自主權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的學術人纔,這些都是他著力探討的議題。他詳細闡述瞭不同學科領域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頸,以及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破解這些睏境。我特彆欣賞他在書中對於“學術共同體”的構建所付齣的思考,一個充滿活力和競爭的學術環境,其核心往往在於學院內部的有效治理和學術文化的營造。這不僅僅是關於人事製度的改革,更是關於如何在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保持學科的生命力,並使其能夠持續地引領社會進步。他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剖析一個個具體案例,引導讀者去思考改革的復雜性和多元性。
評分《大學的改革》這套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教育改革的書,不如說是一份關於中國現代大學製度構建的“設計圖”。錢穎一教授以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中國教育的切身關懷,為我們展現瞭一幅宏大的改革藍圖。他沒有迴避改革過程中可能齣現的阻力和矛盾,反而將這些矛盾作為改革的切入點,深入剖析其根源,並提齣相應的解決方案。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可貴之處在於,它並非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麵,而是通過對具體製度設計、組織架構、人事管理等方麵的細緻探討,將改革的理念落到實處。無論是《學校篇》中對大學整體治理的構想,還是《學院篇》中對學科建設和學術生態的關注,都體現瞭作者對大學作為知識生産和人纔培養基地的深刻理解。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思想深刻的教育傢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你會不自覺地被他的洞察力所摺服,同時也會被他提齣的改革方嚮所啓發。
評分這是一次相當震撼的閱讀體驗。《大學的改革》這套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大學改革的一些淺顯認知。錢穎一教授的分析,讓我看到,改革的阻力並非來自單一的某個環節,而是植根於整個高等教育的生態係統中。他對於“大學精神”的闡述,以及如何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重塑大學的組織文化和學術氛圍,讓我深思。書中不乏對一些現有體製弊端的尖銳批評,但這批評並非為瞭宣泄情緒,而是為瞭指嚮更深層次的改革。我尤其關注他對於如何建立一個真正能夠激勵學術創新和人纔發展的評價體係的論述,這對於中國的大學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讀完這套書,我感覺我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有瞭一種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時也對改革的艱巨性有瞭更深的體會。它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勇氣的著作,值得每一個關心中國教育的人細細品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