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大学的改革套装2册(大学的改革 第一卷 学校篇+大学的改革 第二卷 学院篇) 钱颖一

包邮 大学的改革套装2册(大学的改革 第一卷 学校篇+大学的改革 第二卷 学院篇) 钱颖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高等教育
  • 教育改革
  • 大学管理
  • 钱颖一
  • 学术著作
  • 社会科学
  • 教育学
  • 大学
  • 改革
  • 中国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5352T
商品编码:11135368153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纯质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钱颖一,朱镕基亲自推荐的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国内外公认的一流经济学者

他以现代经济学视角,追问教育使命,探寻大学改革之路

他十载呕心沥血,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力推大学制度改革

他与中国经济改革同行,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


内容简介

钱颖一是“文ge”后第yi届大学生,毕业于清华大学。2006年,在美国留学和任教25年后,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至今10年。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钱颖一总是与中国改革同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当改革大幕初启,他远渡重洋,探寻现代化之道,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学者;当改革如火如荼,他频繁回国讲学,为改革建言献策;当中国呼唤更多杰出人才时,他放弃国外一流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大学的改革》是钱颖一过去10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过去15年在中国教育领域不懈耕耘的实录。它包括《第yi卷o学校篇》和《第二卷o学院篇》两卷,前者涵盖各种类型的学校,后者聚焦清华经管学院。本书体现出大学改革的一个主题--“大学为学生”,以及大学改革的两项内容--“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本书在阐述教育改革思想的同时,真实记述了教育改革行动,重点体现“思行合一”。所以,它不仅是一本理念上“为何改革”的书,更是一本实践中“如何改革”的书。

可以说,这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独特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81年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2006年9月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学术荣誉包括:当选为计量经济学会(The Econometric Society)会士(Fellow)、获得2009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在《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经济学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经济研究评论》(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经济研究》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中文著作包括《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


精彩书摘

引言

一、起源与主题:大学为学生

从2001年起我经常回国到高校讲学,转眼已经15年。2006年9月我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至今已经1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简称清华经管学院)成立于1984年。在清华经管学院前22年的历史中,头17年由朱镕基担任院长。从2006年起,经过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次换届,我进入了连任院长的第四个任期。

作为"文ge"后的第yi届大学生,我是清华大学1977级本科生。自1981年从清华提前毕业出国留学到2006年回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其间25年我一直在美国大学中学习(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任教(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国内顶jian的清华,在备受瞩目的经管学院,担负起院长之责对长期在海外任教的学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并不是第yi个从海外回国担任学院负责人的学者,我也不敢说我是zui有成绩的,但我可能是办学zui投入的。从经济学者转换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改革者,这是一个人生的选择。从一开始我就认识到,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事业。

这与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强烈的改革情结密切相关。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有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当工人、在部队当兵的社会经历,由此而来的是我们根植于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改革情结。我是这一代人中幸运地成为改革开放后zui早出国学习现代经济学的留学生之一。这些留学生中的多数在国内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转学现代经济学,就是受到当时中国经济改革浪潮的感召。

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是社会改革,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为推动经济改革学习现代经济学,为推动教育改革而投身办学,是同一个改革逻辑下的选择。经济学者对教育改革格外投入,还有其学科特点的因素: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社会科学,不仅研究经济,而且对其他基础社会科学和应用社会科学领域,比如与大学改革相关的教育和管理等领域,都有直接的相关性。

这些年来,我在清华经管学院没有带过一个博士生,没有申请过一笔科研经费,也没有主持过一个自己的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我担任院长后,虽然很少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但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大学改革的学术论文。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办学上,因为在我看来,做一流的院长和做一流的学者一样,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在我心目中,做一流的院长和做一流的学者同等重要。

我的办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的,就是"大学为学生"。在两年前出版的《新清华》清华经管学院建院三十周年专刊的首页上,没有传统习惯上的领导题字,而是在居中位置上放了七个大字:"经管学院为学生"。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两卷书的封面照片,没有其他内容,就是校园中和教室中的学生。大学为学生,这是本书的主题。

这样一个主题并非显而易见,也远非共识。事实上,学生、教师、社会、国家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教书育人、研究探索、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都是大学使命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在兼顾四个方面的同时,在不同时期,总会有不同的优先和侧重。中国教育界的现实情况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下,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教师和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更容易获得优先考虑,而学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视。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强调"大学为学生"的办学理念,并把它作为《大学的改革》这本书的主题。

二、思想与行动:思行合一

本书中的文章与我之前的经济学论文的zui大不同,不仅在于内容是教育问题而非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的文章是用行动写成的。本书当然是有思想性的,不过毕竟有关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书已经很多了。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一本基于理念而行动的书,是一本真实记录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书。虽然记录中国经济改革、企业改革、创业的书有不少,但是记录中国教育改革的书就少见了。办学不仅要有改革思想,还要有改革行动,"思行合一"正是本书的重要特点。

这是一本思想的书。虽然它主要是一本用行动写就的书,但这些行动是基于理念的,基于思考的。在改革中,我花很多时间思考问题,力求想透彻,想清楚。因为行动不落实除了没有执行力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想法本身有缺陷,所以在行动过程中无法推进。因此,想清楚很重要。

在我看来,思想取决于眼光。具体地说,我相信办学必须要有三种眼光:长远眼光、世界眼光、现代眼光。这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致的。

长远眼光就是教育要考虑学生的一生,不仅仅是当下的知识掌握和眼前的就业。长远眼光的对立面是急功近利。虽然急功近利在各行业都很显著,但它在教育界的不良后果远比在其他行业更加严重,因为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并且改变很难。长远眼光就是要立足于教育育人的长远目标。

世界眼光就是要汲取全世界的经验,吸收全人类文明的智慧。历史的事实是,在过去几百年中,先是西欧的大学、后是北美的大学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先者。世界眼光就是要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创造和建设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

现代眼光就是要学习先进的和前沿的办学经验,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现代眼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现代教育理念,二是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眼光就是要把教育现代化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趋势之中,并以教育现代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这更是一本行动的书,是一本以讲话和文章原稿为内容,记载办学行动的书,实录教育改革的书。即便是上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本身并非原创,但是基于这些理念的一系列办学和改革行动就需要创造性了。

办学和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理想"、"激情"、"行动",英文叫作"Vision"、"Passion"、"Action",三者缺一不可。理想是建立高的目标,激情是为了实现理想不计眼前得失的投入,而zui终理想和激情都要落实到行动上。

既然是行动而不单纯是理念,就必须考虑到中国现实条件的约束。本书的重要特点,就是展示如何在国情、校情、院情的约束条件下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改革路径。这条路径中有大量的办学和改革的细节。细节,每一步的细节,都关系着改革的成败。这本书提供了从思考到行动,从教师职员到教学项目,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关系等各个环节的各种细节。

有一种说法:"北大有想法,清华有办法"。办学和改革,仅有想法或仅有办法都不够,必须既要有想法,又要有办法,尤其要有充分考虑各种制度和文化约束条件下的办法。把改革理念付诸改革实践就是既要有思想,又要有行动,就是思行合一。思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重塑象牙塔:现代大学治理与发展新思路》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洪流中,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引擎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革新固有的办学模式,激发办学活力,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界共同的课题。本书《重塑象牙塔:现代大学治理与发展新思路》聚焦于这一时代命题,深入剖析了当前大学在治理结构、学科建设、教学模式、科研创新及校园文化等方面面临的深层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改革思路与策略。 第一卷:革新大学治理的基石——构建高效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本卷深入探讨大学治理的核心议题,旨在为大学的科学决策与高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权力边界与责任重塑: 传统大学治理模式往往存在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等弊端。本书审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重点分析了理事会、校长办公室、院系层级以及学术委员会等关键机构的职能定位与权责划分。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明确的章程、透明的决策流程,以及有效的问责机制,来优化权力结构,确保大学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执行力。这包括对校长遴选机制的改革,提升其战略规划和领导能力;对学术委员会的赋权,使其真正成为学术事务的主导者;以及如何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决策参与主体,广泛听取师生校友的意见。 资源配置与效率提升: 大学资源,包括财政、人力、物质等,是支撑办学质量的关键。本卷将深入研究各类资源配置的优化模型,探讨如何打破壁垒,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利用。这涉及到如何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拨款和分配机制,鼓励院系和研究团队的自我造血能力;如何通过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如何提升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效率,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将关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现代化管理工具,实现对资源使用情况的精准监测与评估,从而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大学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协同: 现代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本卷将探讨如何将大学的教育、科研使命与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责任有机结合。这包括构建更加开放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加强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的战略合作,共同应对社会挑战;以及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我们将分析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评价和反馈机制,使大学的办学方向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校园文化与治理的融合: 优秀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软实力。本卷将探讨如何将文化建设融入大学治理的各个环节,营造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这包括如何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学术自由与批判性思维;如何通过多元化的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高尚的教师形象。我们还将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更加便捷、开放的校园信息交流平台,增强师生归属感和凝聚力。 第二卷:赋能学科与人才的成长——打造卓越的教学科研体系 本卷聚焦于大学的核心功能——教学与科研,旨在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学科建设的动态演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和社会发展,学科的划分与交叉融合呈现出新的趋势。本卷将深入剖析如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具有前瞻性和跨学科特性的学科体系。这包括如何通过战略性布局,重点支持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如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气候变化与能源科学等;如何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科评估与调整机制,淘汰落后学科,扶持潜力学科;以及如何鼓励跨院系、跨学科的合作项目,激发新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增长点。我们将关注如何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经验,构建适应未来挑战的学科发展战略。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现代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本卷将重点探讨多元化、个性化、互动化的教学模式改革。这包括推广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高质量的在线课程和数字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将关注如何改革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精炼、前沿,能够快速响应社会发展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科研创新的激励与支撑: 科研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卷将深入研究如何构建更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体系。这包括如何优化科研项目评审与管理机制,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创性研究;如何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为突破性创新奠定基石;如何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开放的国际合作网络,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参与国际前沿研究。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建立研究中心、提供科研支持服务等多种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优越的创新环境。 人才培养的终身化与个性化: 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是面向终身学习和社会需求。本卷将探讨如何建立更加灵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包括如何发展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在线学习项目,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终身学习需求;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领导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如何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力,而非单一的学业成绩。我们将关注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践等多种途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 《重塑象牙塔》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现代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全景图。本书不仅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学界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也是所有关心中国高等教育未来走向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它将激发关于大学何为、大学应如何办的深度思考,并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提供宝贵的启示与实践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学的改革:学院篇》则将视角进一步聚焦,深入到了大学内部的“细胞”——学院。读罢此卷,我才真正理解为何钱颖一教授会如此强调学院层面的改革。他笔下的学院,不再是冰冷的行政单元,而是承载着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灵魂所在。如何让学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如何在这种自主权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的学术人才,这些都是他着力探讨的议题。他详细阐述了不同学科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破解这些困境。我特别欣赏他在书中对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所付出的思考,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学术环境,其核心往往在于学院内部的有效治理和学术文化的营造。这不仅仅是关于人事制度的改革,更是关于如何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保持学科的生命力,并使其能够持续地引领社会进步。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剖析一个个具体案例,引导读者去思考改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评分

《大学的改革》这套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教育改革的书,不如说是一份关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设计图”。钱颖一教授以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教育的切身关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改革蓝图。他没有回避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力和矛盾,反而将这些矛盾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深入剖析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并非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通过对具体制度设计、组织架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细致探讨,将改革的理念落到实处。无论是《学校篇》中对大学整体治理的构想,还是《学院篇》中对学科建设和学术生态的关注,都体现了作者对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深刻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思想深刻的教育家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你会不自觉地被他的洞察力所折服,同时也会被他提出的改革方向所启发。

评分

读完《大学的改革:学校篇》和《大学的改革:学院篇》,我感觉钱颖一教授在这套书中,并非仅仅是“包邮”了两个大学改革的“套装”,而是拆解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根基,用极其耐心和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肌理。第一卷《学校篇》让我震撼于他对于大学作为一个独立有机体如何运作的深刻洞察。他没有回避那些尖锐的问题,比如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学术自由的真正落地,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激发创新和独立思考的校园文化,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场。他反复强调的“教授治校”理念,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显得尤为宝贵,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能窥见其中蕴含的巨大阻力。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大学”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它不应该仅仅是学位授予的场所,更应该是思想碰撞、真理探寻的圣殿。钱教授的论述,有理论的高度,更有实践的深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殷切期盼。他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国内外高校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之上,既有前瞻性,也具备可行性,虽然执行起来挑战重重,但正是这些挑战,构成了改革的意义所在。

评分

这是一次相当震撼的阅读体验。《大学的改革》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大学改革的一些浅显认知。钱颖一教授的分析,让我看到,改革的阻力并非来自单一的某个环节,而是植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中。他对于“大学精神”的阐述,以及如何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重塑大学的组织文化和学术氛围,让我深思。书中不乏对一些现有体制弊端的尖锐批评,但这批评并非为了宣泄情绪,而是为了指向更深层次的改革。我尤其关注他对于如何建立一个真正能够激励学术创新和人才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论述,这对于中国的大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读完这套书,我感觉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有了一种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改革的艰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它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著作,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人细细品读。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所谓的“大学改革”,绝非是一项技术性的操作,而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工程,甚至是思想的革命。钱颖一教授在《大学的改革》这套书中,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教育家,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判断。他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揭示了体制内的种种局限,但同时,他并没有沉溺于批判,而是积极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我尤其赞赏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对于一个健康的大学而言,是其生命力的源泉。他所描绘的理想大学,应当是一个能够容忍失败、鼓励试错、并且能够持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大学的理解,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跃升到了一个更加能够理解其内在运行逻辑的层面。它是一份沉甸甸的思考,也是一份对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期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