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临证新探·新识·新方

脾胃病临证新探·新识·新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晓晖 著
图书标签:
  • 脾胃病
  • 中医
  • 临证
  • 方剂
  • 新方
  • 诊疗
  • 疾病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647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834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2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何晓晖教授为江西省名中医和名中医,从事脾胃病治疗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在脾胃理论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颇有建树。作者继承《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脾胃理论,借鉴现代医学消化生理病理知识,吸收当代脾胃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成果,结合数十年积累的临床心得体会,从脾胃临床新探、脾胃学说新识两个方面,分十九个专题论述其学术新观点和临床新经验,对脾胃病防治、诊疗模式、治则治法、用方用药及中西医结合等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介绍了二十个脾胃病治疗新方。《脾胃病临证新探·新识·新方》以临床疗效为主线,以临床心得为主题,以临床病案为主骨,推陈出新,承前启后,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传统与现代汇通,具有较高的中医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何晓晖(1952-),男,江西省东乡县人。1974年于江西医学院结业,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任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科研处副处长、江西省中医药学校副校长、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现任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2001年被评选为江西省名中医,2002年、2008年、2012年分别被遴选为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主编学术著作及国家规划教材共1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脾胃临床新探
一、脾胃病四辨一体诊疗模式
(一)辨病是论治的先导
(二)辨证是论治的核心
(三)辨体是论治的基调
(四)辨时是论治的辅佐
(五)临证四辨配合应用
(六)病案举例
二、衡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衡法的基本概念
(二)衡法的历史沿革
(三)衡法的理论基础
(四)衡法的具体运用
(五)衡法的用药用方
三、脾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一)理念互渗相结合
(二)理论互补相结合
(三)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诊断手段相结合
(五)宏观微观相结合
(六)标本缓急相结合
(七)扶正祛邪相结合
(八)整体局部相结合
(九)内治外治相结合
(十)补偏救弊相结合
四、治胃先治神
(一)胃肠是情绪之“镜
(二)情志致胃肠病机理
(三)治胃以调神为先
(四)调神治胃的方法
五、胃癌治疗的三保三抗一弘扬
(一)胃癌治疗三保——保胃气、保阴精、保血髓
(二)胃癌治疗三抗——抗热毒、抗瘀血、抗痰浊
(三)胃癌治疗——弘扬——弘扬正气
(四)病案举例
六、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三步六要十二法
(一)萎缩性胃炎治疗三步骤
(二)萎缩性胃炎治疗六要点
(三)萎缩性胃炎治疗十二法
(四)病案举例
七、大黄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
(一)大黄治疗CAG的作用机理探讨
(二)应用大黄治疗CAG的心得体会
(三)病案举例
八、从胃论治胃肠五窍病
(一)从胃论治咽门病
(二)从胃论治贲门病
(三)从胃论治幽门病
……

中篇 脾胃学说新识
下篇 脾胃病治疗新方

精彩书摘

  处方:太子参20g,北沙参15g,茯苓20g,薏苡仁30g,丹参15g,赤芍15g,莪术10g,刺猬皮10g,穿山甲3g(冲),鸡内金10g,姜半夏8g,瓦楞子15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15g,大黄2g,枳壳12g。14剂,1日1剂。并对病人进行心理开导和饮食指导。
  二诊:服药2周,诸症见缓解,胃脘灼热及嘈杂明显好转,纳增,时有暖气,大便溏,舌脉如前。初见成效,守方去大黄,加三七3g(冲),土茯苓30g。21剂。
  三诊:病情进一步好转,灼热已轻,体力有增,面青转好,近日因饮食不节,胃脘时疼痛胀闷,大便已实,夜寐好转。舌黯紫见轻,脉细弦。守方去穿山甲,加干姜4g,太子参改为30g。28剂。
  四诊:时有胃脘灼热,纳食佳,睡眠安,精力已充,能下地劳动,舌紫变淡,两侧紫斑缩小。守方莪术改15g。28剂。
  五诊:服药近百剂,除偶有胃部灼热外,全部症状均消失,完全恢复田间劳动。面色已红润,舌色已基本正常,左侧紫斑邑消失,右侧紫斑缩小且色浅,脉细弦稍滑。复查胃镜,诊断为“Bar-rett食管、萎缩性胃炎伴胃窦轻度糜烂”,病理诊断为“轻一中度萎缩性胃炎,轻度肠上皮化生,未见异型增生”。患者临床症状已基本消除,胃镜及病理切片也明显好转,仍以健脾益气养阴、清热逐瘀散结之法治疗。处方:太子参20g,黄芪15g,石斛15g,丹参15g,姜半夏10g,赤芍15g,莪术15g,木香6g,枳壳15g,土茯苓20g,石见穿15g,黄连4g,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刺猬皮8g,田七粉3g(冲),鸡内金10g。28剂。
  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减变化又治疗5个月,前2个月每日1剂,后3个月2日1剂。病情日益转佳,胃部无不适,体重增加11kg。2009年8月6日于南昌大学一附院复查胃镜,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Barrett食管”,病理切片提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肠上皮化生,未见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现象”。再以上一诊次方加减治疗3个月,2日1剂。之后服猴菇菌片、六味地黄丸巩固疗效,防止Barrett食管变化。两年后回访,患者一切如常,食管无变化。
  心得体会:本案为中一重度萎缩性胃炎、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是典型的胃癌前病变,也是难治性疾病,经过中医药近一年的治疗,终于化险为夷,得以基本痊愈。四辨一体的诊疗模式,是本案能获取佳效的思想基础。
  ……

前言/序言


《脾胃安康:经典理论与现代实践的融合》 本书聚焦于脾胃疾病的诊治,旨在为广大中医师及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临床实用性的参考著作。我们深入挖掘历代中医经典对脾胃功能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力求在传统理论的传承中注入新的视角和理解。 一、 理论基石:重温脾胃的生理病理 本书伊始,我们将带领读者回到中医的根本,系统梳理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从“土属中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宏观定位,到脾主运化、主升清、统血,胃主受纳、主腐熟等精微的生理功能,本书将逐一剖析。我们不仅会引用《黄帝内经》、《伤寒杂论》等经典文献的原文,更会结合现代生理学知识,阐释其内在联系,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脾胃生理功能的清晰、立体的认知。 在病理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脾胃失调的根本原因。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外邪侵袭等致病因素入手,详细阐述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湿、热、寒、滞等病理产物的生成与积聚。本书将重点分析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寒湿困脾、食滞胃脘等几种常见病理机制,并通过大量医案分析,引导读者理解这些病理状态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二、 临床实践:辨证论治的智慧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其临床实践指导。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在脾胃病诊治中的具体应用。 1. 辨证分型:精准定位病邪 本书将对临床上常见的脾胃病进行系统性的辨证分型,包括但不限于: 脾胃虚弱证: 细分脾气虚、胃阴虚、脾胃气虚等,分析其不同证候的脉象、舌象、症状特点。 肝胃不和证: 探讨肝气犯胃、肝郁化火等多种病机,以及其在情绪、腹痛、嗳气等方面的表现。 脾胃湿热证: 深入分析湿热侵袭脾胃的病因病机,以及其在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舌苔黄腻等方面的典型症状。 寒湿困脾证: 阐述寒湿内阻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重点分析其在腹胀、食欲不振、便溏等方面的表现。 食滞胃脘证: 强调饮食不节的危害,分析食积内停导致的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 胃痛类: 涵盖寒邪犯胃、食积胃痛、肝郁气滞、胃阴亏虚、瘀血阻络等多种证型。 泄泻类: 详述寒湿泄泻、湿热泄泻、脾虚泄泻、肝郁乘脾等多种证型。 痞满类: 区分寒痞、热痞、虚痞、实痞等。 呕吐类: 分析寒饮呕吐、食逆呕吐、胃热呕吐、肝气呕吐等。 每种证型都将配以详实的症状描述、舌脉象特征,并结合临床实际,指导读者如何准确辨别。 2. 治法方药:量体裁衣的治疗策略 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本书将系统介绍针对不同证型的治法和方药。 基础治法: 深入讲解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清热化湿、温中散寒、消食导滞、和肝健脾、滋养胃阴等基本治法。 经典方剂解析: 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理中丸、温胆汤、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左金丸、橘皮竹茹汤、生脉饮等经典方剂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详细解读其药物配伍、君臣佐使的用法,并阐述其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拓展。 经验方药推荐: 结合当代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介绍一些疗效卓著、具有创新性的经验方。这些方剂在保留中医理论精髓的同时,也体现了对现代疾病特点的深刻洞察。本书将着重介绍一些针对久治不愈、顽固性脾胃病的有效方剂,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选择。 三、 辨治的艺术:案例分析与临床心得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本书将收录大量精选的临床医案,涵盖了上述各种证型和病症。 医案精选: 每个医案都将包含详细的病史采集、症状描述、舌脉象检查、辨证过程、处方用药、疗效反馈等环节。我们力求医案的真实性、典型性,并力求展现辨证论治的严谨与灵活性。 析疑解惑: 在每个医案分析的最后,我们将进行深入的“析疑解惑”环节。这里将解答读者在阅读医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解释治疗思路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同类病症的鉴别诊断及处理要点。 临证心得: 本书还将融入作者多年的临床心得与体会,分享在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方药选择、加减变化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这部分内容将以散文形式呈现,旨在帮助读者提升临床思维能力,领悟中医治病的精妙之处。 四、 现代视角下的脾胃健康 除了中医理论与实践,本书还将穿插一些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的内容,例如: 脾胃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简要介绍一些常见脾胃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的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生理学特点,并与中医的辨证结果进行对照,以期加深理解。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探讨中医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如何发挥协同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检查手段辅助中医诊断。 脾胃养生与调护: 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提供科学的饮食、作息、运动建议,指导读者如何从日常生活中预防脾胃疾病,促进脾胃健康。 结语 《脾胃安康:经典理论与现代实践的融合》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我们希望通过对脾胃病领域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梳理,为广大中医从业者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临床借鉴,帮助他们提升辨治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守护人民的脾胃健康。本书力求语言朴实、论述清晰,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觉得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但很多时候,关于脾胃病的书籍,要么内容过于专业,我这个门外汉难以消化,要么就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指导。我对“临证”二字特别看重,因为它代表着这本书的实用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脾胃病的常见症状、成因,以及如何通过中医的视角去认识和调理。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新识”的内容,比如,在现代社会,哪些生活习惯对脾胃健康影响最大?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脾胃病前兆?而“新方”的出现,则让我好奇,是否有一些经过实践验证,又比较简便易行的方剂,能够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基础的调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了解和改善自身脾胃健康的一本实用指南,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评分

我对医学史和医学理论的发展很感兴趣,尤其关注中医的发展脉络。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医学的视角,从而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这本书的名字“脾胃病临证新探·新识·新方”恰恰触及了这一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作者在脾胃病研究领域的一些新思考、新发现,甚至是全新的理论建构。比如,在解释某些脾胃病的发病机制时,是否能引入一些现代生理学、病理学的概念,从而使中医理论更加科学化、易于理解?在治疗方面,“新方”的出现让我充满期待,它是否意味着作者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改良,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临床疾病?我非常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作者对中医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见,这对我而言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受脾胃问题困扰的患者,我尝试过很多不同的疗法,包括西医的药物治疗和一些民间的偏方。虽然有时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总是反复发作,让我非常苦恼。我对中医理论一直抱有很大的希望,觉得它在调理身体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市面上很多关于脾胃病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我难以理解,要么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入的分析。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贴合实际、解决问题的书。这本书的题目“新探·新识·新方”让我眼前一亮,它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包含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的治疗方法。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现代人常见脾胃病的独特见解,比如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导致的脾胃失调,是否有新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真正为我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有效的调理方法,让我摆脱脾胃疾病的困扰,重拾健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我曾经看过的一些关于中医的普及读物,总是充斥着各种“古老秘方”、“祖传绝技”,看完后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了什么不得了的绝学,但真正遇到实际问题时,又发现那些理论和方法似乎隔靴搔痒,难以付诸实践。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医学著作,应该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能够真正解决临床问题的。它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罗列病症和方剂,更应该深入剖析病因病机,并且有创新性的思维。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新探”、“新识”、“新方”这几个字上有所体现,而不是停留在对经典理论的重复解读。比如,在解释某些脾胃病的形成原因时,是否能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新发现,比如肠道菌群、免疫系统与脾胃功能的关联?在介绍治疗方法时,是否能有一些针对现代生活方式下产生的特定脾胃问题的创新思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真的是与时俱进的,能够切实地帮助到我,或者是我身边的人。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的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中医经典,但总是觉得某些古籍的语言风格比较晦涩,很多时候需要结合大量的注释和解读才能勉强理解。我对“临证”这个词特别敏感,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本书是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很多中医书都谈论理论,但真正能够清晰、系统地阐述临床辨证施治过程的书籍却不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症候群,去选择合适的方药。比如,对于胃脘胀痛,是属于肝胃不和还是脾胃虚寒?在辨证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问诊要点和体格检查的技巧?书中是否能通过一些典型的病例分析,来展示这些辨证的思路和方药的加减变化?如果能够有图文并茂的讲解,那就更好了,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些复杂的病理过程。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中医临证的得力助手,能够让我从“纸上谈兵”真正走向“知行合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