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何晓晖教授为江西省名中医和名中医,从事脾胃病治疗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在脾胃理论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颇有建树。作者继承《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脾胃理论,借鉴现代医学消化生理病理知识,吸收当代脾胃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成果,结合数十年积累的临床心得体会,从脾胃临床新探、脾胃学说新识两个方面,分十九个专题论述其学术新观点和临床新经验,对脾胃病防治、诊疗模式、治则治法、用方用药及中西医结合等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介绍了二十个脾胃病治疗新方。《脾胃病临证新探·新识·新方》以临床疗效为主线,以临床心得为主题,以临床病案为主骨,推陈出新,承前启后,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传统与现代汇通,具有较高的中医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何晓晖(1952-),男,江西省东乡县人。1974年于江西医学院结业,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任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科研处副处长、江西省中医药学校副校长、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现任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2001年被评选为江西省名中医,2002年、2008年、2012年分别被遴选为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主编学术著作及国家规划教材共1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脾胃临床新探
一、脾胃病四辨一体诊疗模式
(一)辨病是论治的先导
(二)辨证是论治的核心
(三)辨体是论治的基调
(四)辨时是论治的辅佐
(五)临证四辨配合应用
(六)病案举例
二、衡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衡法的基本概念
(二)衡法的历史沿革
(三)衡法的理论基础
(四)衡法的具体运用
(五)衡法的用药用方
三、脾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一)理念互渗相结合
(二)理论互补相结合
(三)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诊断手段相结合
(五)宏观微观相结合
(六)标本缓急相结合
(七)扶正祛邪相结合
(八)整体局部相结合
(九)内治外治相结合
(十)补偏救弊相结合
四、治胃先治神
(一)胃肠是情绪之“镜
(二)情志致胃肠病机理
(三)治胃以调神为先
(四)调神治胃的方法
五、胃癌治疗的三保三抗一弘扬
(一)胃癌治疗三保——保胃气、保阴精、保血髓
(二)胃癌治疗三抗——抗热毒、抗瘀血、抗痰浊
(三)胃癌治疗——弘扬——弘扬正气
(四)病案举例
六、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三步六要十二法
(一)萎缩性胃炎治疗三步骤
(二)萎缩性胃炎治疗六要点
(三)萎缩性胃炎治疗十二法
(四)病案举例
七、大黄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
(一)大黄治疗CAG的作用机理探讨
(二)应用大黄治疗CAG的心得体会
(三)病案举例
八、从胃论治胃肠五窍病
(一)从胃论治咽门病
(二)从胃论治贲门病
(三)从胃论治幽门病
……
中篇 脾胃学说新识
下篇 脾胃病治疗新方
精彩书摘
处方:太子参20g,北沙参15g,茯苓20g,薏苡仁30g,丹参15g,赤芍15g,莪术10g,刺猬皮10g,穿山甲3g(冲),鸡内金10g,姜半夏8g,瓦楞子15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15g,大黄2g,枳壳12g。14剂,1日1剂。并对病人进行心理开导和饮食指导。
二诊:服药2周,诸症见缓解,胃脘灼热及嘈杂明显好转,纳增,时有暖气,大便溏,舌脉如前。初见成效,守方去大黄,加三七3g(冲),土茯苓30g。21剂。
三诊:病情进一步好转,灼热已轻,体力有增,面青转好,近日因饮食不节,胃脘时疼痛胀闷,大便已实,夜寐好转。舌黯紫见轻,脉细弦。守方去穿山甲,加干姜4g,太子参改为30g。28剂。
四诊:时有胃脘灼热,纳食佳,睡眠安,精力已充,能下地劳动,舌紫变淡,两侧紫斑缩小。守方莪术改15g。28剂。
五诊:服药近百剂,除偶有胃部灼热外,全部症状均消失,完全恢复田间劳动。面色已红润,舌色已基本正常,左侧紫斑邑消失,右侧紫斑缩小且色浅,脉细弦稍滑。复查胃镜,诊断为“Bar-rett食管、萎缩性胃炎伴胃窦轻度糜烂”,病理诊断为“轻一中度萎缩性胃炎,轻度肠上皮化生,未见异型增生”。患者临床症状已基本消除,胃镜及病理切片也明显好转,仍以健脾益气养阴、清热逐瘀散结之法治疗。处方:太子参20g,黄芪15g,石斛15g,丹参15g,姜半夏10g,赤芍15g,莪术15g,木香6g,枳壳15g,土茯苓20g,石见穿15g,黄连4g,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刺猬皮8g,田七粉3g(冲),鸡内金10g。28剂。
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减变化又治疗5个月,前2个月每日1剂,后3个月2日1剂。病情日益转佳,胃部无不适,体重增加11kg。2009年8月6日于南昌大学一附院复查胃镜,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Barrett食管”,病理切片提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肠上皮化生,未见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现象”。再以上一诊次方加减治疗3个月,2日1剂。之后服猴菇菌片、六味地黄丸巩固疗效,防止Barrett食管变化。两年后回访,患者一切如常,食管无变化。
心得体会:本案为中一重度萎缩性胃炎、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是典型的胃癌前病变,也是难治性疾病,经过中医药近一年的治疗,终于化险为夷,得以基本痊愈。四辨一体的诊疗模式,是本案能获取佳效的思想基础。
……
前言/序言
《脾胃安康:经典理论与现代实践的融合》 本书聚焦于脾胃疾病的诊治,旨在为广大中医师及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临床实用性的参考著作。我们深入挖掘历代中医经典对脾胃功能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力求在传统理论的传承中注入新的视角和理解。 一、 理论基石:重温脾胃的生理病理 本书伊始,我们将带领读者回到中医的根本,系统梳理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从“土属中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宏观定位,到脾主运化、主升清、统血,胃主受纳、主腐熟等精微的生理功能,本书将逐一剖析。我们不仅会引用《黄帝内经》、《伤寒杂论》等经典文献的原文,更会结合现代生理学知识,阐释其内在联系,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脾胃生理功能的清晰、立体的认知。 在病理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脾胃失调的根本原因。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外邪侵袭等致病因素入手,详细阐述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湿、热、寒、滞等病理产物的生成与积聚。本书将重点分析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寒湿困脾、食滞胃脘等几种常见病理机制,并通过大量医案分析,引导读者理解这些病理状态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二、 临床实践:辨证论治的智慧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其临床实践指导。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在脾胃病诊治中的具体应用。 1. 辨证分型:精准定位病邪 本书将对临床上常见的脾胃病进行系统性的辨证分型,包括但不限于: 脾胃虚弱证: 细分脾气虚、胃阴虚、脾胃气虚等,分析其不同证候的脉象、舌象、症状特点。 肝胃不和证: 探讨肝气犯胃、肝郁化火等多种病机,以及其在情绪、腹痛、嗳气等方面的表现。 脾胃湿热证: 深入分析湿热侵袭脾胃的病因病机,以及其在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舌苔黄腻等方面的典型症状。 寒湿困脾证: 阐述寒湿内阻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重点分析其在腹胀、食欲不振、便溏等方面的表现。 食滞胃脘证: 强调饮食不节的危害,分析食积内停导致的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 胃痛类: 涵盖寒邪犯胃、食积胃痛、肝郁气滞、胃阴亏虚、瘀血阻络等多种证型。 泄泻类: 详述寒湿泄泻、湿热泄泻、脾虚泄泻、肝郁乘脾等多种证型。 痞满类: 区分寒痞、热痞、虚痞、实痞等。 呕吐类: 分析寒饮呕吐、食逆呕吐、胃热呕吐、肝气呕吐等。 每种证型都将配以详实的症状描述、舌脉象特征,并结合临床实际,指导读者如何准确辨别。 2. 治法方药:量体裁衣的治疗策略 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本书将系统介绍针对不同证型的治法和方药。 基础治法: 深入讲解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清热化湿、温中散寒、消食导滞、和肝健脾、滋养胃阴等基本治法。 经典方剂解析: 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理中丸、温胆汤、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左金丸、橘皮竹茹汤、生脉饮等经典方剂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详细解读其药物配伍、君臣佐使的用法,并阐述其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拓展。 经验方药推荐: 结合当代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介绍一些疗效卓著、具有创新性的经验方。这些方剂在保留中医理论精髓的同时,也体现了对现代疾病特点的深刻洞察。本书将着重介绍一些针对久治不愈、顽固性脾胃病的有效方剂,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选择。 三、 辨治的艺术:案例分析与临床心得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本书将收录大量精选的临床医案,涵盖了上述各种证型和病症。 医案精选: 每个医案都将包含详细的病史采集、症状描述、舌脉象检查、辨证过程、处方用药、疗效反馈等环节。我们力求医案的真实性、典型性,并力求展现辨证论治的严谨与灵活性。 析疑解惑: 在每个医案分析的最后,我们将进行深入的“析疑解惑”环节。这里将解答读者在阅读医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解释治疗思路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同类病症的鉴别诊断及处理要点。 临证心得: 本书还将融入作者多年的临床心得与体会,分享在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方药选择、加减变化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这部分内容将以散文形式呈现,旨在帮助读者提升临床思维能力,领悟中医治病的精妙之处。 四、 现代视角下的脾胃健康 除了中医理论与实践,本书还将穿插一些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的内容,例如: 脾胃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简要介绍一些常见脾胃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的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生理学特点,并与中医的辨证结果进行对照,以期加深理解。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探讨中医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如何发挥协同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检查手段辅助中医诊断。 脾胃养生与调护: 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提供科学的饮食、作息、运动建议,指导读者如何从日常生活中预防脾胃疾病,促进脾胃健康。 结语 《脾胃安康:经典理论与现代实践的融合》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我们希望通过对脾胃病领域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梳理,为广大中医从业者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临床借鉴,帮助他们提升辨治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守护人民的脾胃健康。本书力求语言朴实、论述清晰,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