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如果有一天,你在红尘某个街巷,遇见这样一个女子。她身材高挑,散着长发,带着一种繁华落尽的沧桑,一种意兴阑珊的美丽。那么,请记得,她的名字叫三毛。
三毛的故事,无需杜撰,不必虚构,她的人生就是一部不可复制的传奇。
《你是锦瑟我为流年:三毛的万水千山》是白落梅继《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之后,书写三毛的万水千山,与前两本组成了近现代才女系列三部曲,为读者呈现温婉才情中的传奇人生。
内容简介
她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骑在纸背上,将万水千山行遍。撒哈拉沙漠上她倔强地绽放,波西米亚是她灵魂的原乡。
她这一生,不慕世间风物情长,不争凡尘冷暖朝夕,不惧人生悲喜消磨。只为了,心灵可以自由放飞。哪怕和至爱的人,迷散在陌生的风雨里;哪怕从此天各一方,决然相忘。她依然选择远方,选择流浪。她,就是三毛。
在《你是锦瑟我为流年:三毛的万水千山》中,白落梅再以绝美文字,书写三毛且行且爱的一生。为喜欢三毛的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解读她的视角。
作者简介
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栖居江南,简单自持。心似兰草,文字清淡。已出版作品《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恨不相逢未剃时——情僧苏曼殊的红尘游历》《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等。
目录
第一卷 天上飘落一粒沙
【01】纸上相逢
【02】初落山城
【03】金陵春梦
【04】结缘文字
【05】学堂受辱
第二卷 为什么流浪远方
【06】尘封心门
【07】破茧成蝶
【08】爱是信仰
【09】流浪远方
【10】春风换颜
第三卷 梦里花落知多少
【11】邂逅荷西
【12】漂流德国
【13】风雨归来
【14】遭遇情劫
【15】久别重逢
第四卷 前世乡愁撒哈拉
【16】前世乡愁
【17】大漠之旅
【18】白手起家
【19】执子之手
【20】安之若素
第五卷 万水千山总是情
【21】中国饭店
【22】沙漠故事
【23】风云变幻
【24】乱世飘萍
【25】宿命之岛
【26】天上人间
第六卷 滚滚红尘聚与散
【27】万水千山
【28】洗尽铅华
【29】滚滚红尘
【30】遥远地方
【31】梦的原乡
【32】做回过客
精彩书摘
【06】尘封心门
苏东坡曾写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多么美好的词句,只是有多少人,把珍贵的光阴,煮成一壶新茶,留给自己细细品尝。一池春水一城花,一缕微风一柳斜。红尘故事,演来演去,就那么几件耐人寻味的。而世间风景,一花一叶,都赏心悦目。
可三毛,却在最美的年华,把自己尘封,恨不能与世隔绝。这种冰冷与孤绝,怪癖与敏感,持续了好几个春秋,才得以缓解。如果可以,她真的愿意在文字中,满足地死去。三毛把自己关进家里那幢日式屋子,不出门,不多言语。浮世流年,再相逢,已是万紫千红皆开遍。
“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或许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知道,她没有逃避命运,她勇敢面对人生。三毛小时候极端敏感和神经质,学校的课业念到初二就不肯再去,我和她的父亲只好让她休学,负起教育她的责任。”这是三毛母亲缪进兰的话,寥寥数语,道出一个母亲的宽容与伟大。
三毛的父母,用平凡的爱,来理解三毛,纵容三毛。少年时足不出户,长大了背井离乡,最后满身风尘从沙漠归来,他们从不曾责备,唯有心疼。苍茫人间,有太多禁锢,世事总是与心相违。这世上,无非爱与恨,无非你和我,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惊扰和无奈。
三毛不明白,我亦不明白。她看不懂这个世界,所以把自己关起来,空对一弯冷月,一帘花雨。刚休学时,三毛被父母送进了美国学校,不几天,就学不下去。又送去学插花,仍是无果。最后,父母为三毛请来了家庭教师,让她学习喜爱的绘画。他们并不期待,她在绘画上有所作为。只希望她可以留出一小部分空间,不要将自己荒芜在那个潮湿的角落。
先跟名家黄君璧习山水,后同邵幼轩习花鸟,但成日临摹那些看似优雅却规矩的线条,让三毛觉得索然无味。纵然是泼墨的写意画,也无法让三毛尽情释放她渴望自由的灵魂。她甚至觉得,那些长短不一,井然有序的线条,是用来缠绕心情的茧。如果真的是茧,那她宁愿安静地回到自己的茧内,让时间继续踱步,她独自孤单停留。
后来,父亲教她背唐诗宋词,看《古文观止》,与她谈论文学和人生。每次她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恨不能自己可以回到唐宋时代,用诗换酒,用词换情,做个诗人,或是剑客,都好。可掩卷之时,又觉得千古繁华,亦不过是一场梦。那个年代的天子王侯、文人墨客、布衣百姓,都随着历史谢幕,做了戏中人物。
骤暖忽寒的红尘,总是需要一些唯美和凄凉的故事来装点。三毛,做不了那个诗经时代的女子,也不肯与唐风宋月,在梦里相逢。她期待人生有更大的转变,一种焕然一新,脱胎换骨的重来。
上苍不会让这个自闭少女,真正水尽山穷,在大漠孤烟的荒野,还有一个人愿意为你指点迷津。这个将三毛从心灵的匣子里拯救出来,让她愿意破茧成蝶的人,叫顾福生。
千万个人之中,如何让足不出户的三毛,将他遇见,亦是有着深刻的缘分。那一日,三毛姐姐陈田心,约朋友到家里玩。其中一对姐弟,叫陈缤与陈骕。几个朋友玩得兴起时,陈骕突然说,他要画一场战争给大家看。一场骑兵队与印第安人的惨烈战役,就在他笔下快速完成。
待大家散了,去院子里游玩时,一直躲在角落的三毛,却悄悄拾起这张被遗弃的画。正是这张画,浓郁的色彩与强烈的画面感,触动了她心底柔软的地方。让她觉得,沉寂的生命,原来还是可以复活。觉得这世上,还有一种风景,是为自己而生。
后来陈骕告诉她,他学的是油画,老师是顾福生。对于三毛来说,这是一个陌生而普通的名字。就是这个名字,在三毛寂静的心湖,荡起涟漪。这个素日寡言的女孩,居然开口央求母亲,让顾福生收她做学生。
缪进兰听后,惊喜万分。这几年,她为自闭的女儿操碎了心,她担忧这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不应节绽放,反而独自枯萎。却苦于不知如何开启她的心门,让她看到屋外那一米灿烂的阳光。如今三毛尝试走出她画好的界限,作为母亲,纵是不惜一切,也要完成她的心愿。
顾福生,顾祝同将军的二公子,将门之后,选择艺术之途,独特而执着的才子。台湾五月画会的画家。他年轻俊秀,安静可亲,是台北文艺圈知名的美男子。
顾福生的好友作家白先勇,曾这么评价过他那个时期的作品:“他创造了一系列半抽象人体画。在那作画的小天地中,陈列满了一幅青苍色调,各种变形的人体,那么多人,总合起来,却是一个孤独,那是顾福生的青色时期。”
正是这样一位青春艺术家,让三毛告别了几年自闭生涯,走出那间日式老屋,重新赏阅人间春色,都市繁华。三毛在《我的快乐天堂》中写道:“多年过去了,半生流逝之后,才敢讲出:初见恩师的第一次,那份‘惊心’,是手里提着的一大堆东西都会哗啦啦掉下地的‘动魄’。如果,如果人生有什么叫做一见钟情,那一霎间,的确经历过。”
泰安街二巷二号,顾家。三毛初次走进这座深宅大院,穿过杜鹃花径,来到顾家为顾福生筑的画室。尘封了几年的三毛,有些怯懦和拘谨。但当她看见这位穿红色毛衣,年轻俊美的老师时,瞬间就舒展了眉结。这一年,三毛十六岁,顾福生二十五岁。
顾福生不同于,三毛以往遇见的任何老师。他温和安静,对于三毛不上学的事,以及她的自闭,一切都不追问。他是一个把全部心思投入在创作中的艺术家,他的风度,让三毛一见倾心。这种喜爱,无关于爱情,又确实令她有种难以言状的心动。就在彼此相看的刹那,三毛认定,这位温柔的老师,可以读懂她。
缘分这个词,被千万个人,说过千万遍。它古朴亦清雅,深情亦疏淡。可任何时候,它都是那么美丽,那么恰到好处。如晨起时花瓣上的雨露,如午后的一曲琴音,又似月夜里的一剪凉风。来时无语,去时无声。
三毛真正相信缘分,应该是从与顾福生的相识开始的。这个心底有着旧伤的少女,一直以来,对人事万般抵触。她把自己安置在一个纯净的角落,假装听不到外面的风声雨声,这样就不会有惊扰,不会有伤害。可三毛却喜欢和顾福生相处,因为他的宽容与尊重,让她可以安心做自己。
三毛给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字——ECHO。ECHO,意译为‘回声’,一位希腊神话中,恋着水仙花又不能告诉她的那个山泽女神的名字。三毛以ECHO为名,表白着一个少女内心的自恋与哀怨。
后来,三毛在一幅临摹老师的画作上,签下了这个名字。三毛苦学几个月,所作的画,并没有多少进步,也看不出她在绘画上有何天赋。但顾福生却依旧温和耐心相待,给她关爱和鼓励。这让骄傲的三毛愈发感到自卑,她甚至想过,重新躲回自己的茧内。至少那样没有人看到她的一无是处,或许就安全了。
正当三毛心灰意冷时,顾福生又给她点亮了一盏不灭的心灯。三毛此生不忘,是谁把她从滔滔江心,带至杨柳依依的河畔,又是谁为她在荒芜人烟的山谷,找到一间遮身的茅屋。后来,三毛对艺术结下那么深刻的爱,归于顾福生当年给她的启发和感动。
顾福生深知,三毛的才华不在于绘画。在她小小心灵深处,似乎与文字有着更加深刻难解的情结。这世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风景,一段使命。顾福生为画而生,那三毛该是为文字而活。但红尘路上,总有许多转弯的地方,需要别人的指引。梦想虽美,有时候,亦需要别人来成全。
有一天,顾福生微笑递给三毛一本《笔汇》合订本,还有几本《现代文学》杂志。这几本书刊,是当时台湾最优秀的文艺青年热爱的读物,与三毛读过的中国古典小说和旧俄名著,可谓大相径庭。这份浓郁又清新的现代之风,吹彻三毛锈蚀多年的心灵,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惊奇,欣喜和感动。
在真正的沧桑,还没有尝历之前,她要做那枚背叛安静的绿叶,和春风一起放飞。用文字果腹,光阴下酒,在湛湛日光下,抒写一段盛世年华。
顾不了那么许多,与时光携手而行,该是一往无悔。
……
前言/序言
《你是一抹青黛,我是一缕烟》 一、 昔年旧梦,缘起江南 那是苏杭最温柔的季节,烟雨迷蒙,水光潋滟。她,名唤婉容,江南水乡走出的女子,骨子里透着水做的灵气,眉眼间藏着淡淡的愁绪。他,唤作景辞,北地书生,一身书卷气,却不羁于世俗。他们的相遇,如同一幅水墨画,在江南初春的细雨中缓缓展开。 婉容自幼体弱,却对笔墨有着惊人的天赋。她的字,如行云流水,又似暗香浮动,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她的画,多以江南景致为主,荷风残柳,曲径通幽,每一幅都透着一种淡雅而宁静的美。然而,在这份宁静之下,总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孤寂。她的身世,如同一团迷雾,无人能解,只知她自幼被寄养在舅舅家,过着清贫却也安稳的生活。 景辞的到来,打破了婉容平静的生活。他因科举失意,暂居在姑苏城外的一处竹林小屋,每日读书作画,不问世事。他生性豁达,却也饱读诗书,对世间万物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初见婉容,便被她那双秋水般的眼眸所吸引,仿佛看到了前世的宿缘。 起初,他们只是隔着一池荷花,远远相望。婉容每日都会来池边写生,而景辞则会坐在岸边,静静地看着她,有时也会提起笔,为她画下侧影。渐渐地,他们的目光开始交汇,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坦然。一次偶然的机会,景辞救下了险些落水的婉容,他们的故事,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景辞惊叹于婉容的才情,而婉容则被景辞的豁达与才华所折服。他们一起品茶赏画,吟诗作对,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在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他们的爱情,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在江南的柔情中悄然绽放。景辞为婉容写下了无数情诗,每一首都饱含着他对她的爱恋,而婉容也用她的画笔,记录下与景辞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每一幅画都诉说着她的心意。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景辞终究是北地人,他的心怀天下,不甘只做一个隐居的文人。他决定再次进京赶考,为自己的仕途搏一个前程,也为了给婉容更好的未来。临行前,他与婉容立下盟约,待他功成名就,定会回来娶她过门,共度余生。婉容含泪送别,将自己最满意的一幅画——《江南春色》——赠予景辞,画中,有她,有他,有他们曾经的笑语。 二、 离别断肠,岁月无声 景辞北上,婉容依旧留在江南。她日复一日地等待,等待着他的归期。然而,漫漫长路,书信往来,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无情。景辞在京城遭遇了仕途的坎坷,科举之路异常艰难,他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无暇顾及儿女情长。 婉容等来的,是景辞断断续续的书信,字里行间,透着疲惫和无奈。她依旧相信他,相信他们的爱情能够经受住考验。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对有情人。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景辞的考卷被他人篡改,他功亏一篑,被卷入了一场政治阴谋之中。 为了自保,景辞不得不与朝中权贵周旋,他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也尝尽了世态炎凉。他渐渐地,与婉容的联系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她再也收不到他的来信。婉容的心,如同被撕裂了一般疼痛。她不相信景辞会抛弃她,她开始怀疑,是不是他遇到了什么不幸? 婉容决定,要亲自去京城寻找景辞。她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只身踏上了北上的征途。那时的她,身形瘦弱,却眼神坚定。她穿过茫茫人海,走过千山万水,只为寻找那个曾经许她一生的人。 一路上,她遭遇了无数的艰辛,风霜雨雪,饥寒交迫,但她从未放弃。她曾试图打听景辞的消息,却得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零星片段,有说他被贬为官,有说他卷入党争,甚至有说他早已身亡。这些传闻,如同利剑,一次次刺痛着她的心。 当婉容终于抵达京城时,景辞早已不见了踪影。她得知,景辞因为那场政治阴谋,早已被朝廷流放,去了边塞。婉容的心,彻底坠入了绝望的深渊。她站在京城的城墙上,望着远方,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她明白,她与景辞之间,或许已是天人永隔。 三、 尘缘已尽,情深不寿 身心俱疲的婉容,再也无力支撑继续寻找。她知道,景辞的命运,已非她一人之力所能改变。她选择了回到江南,回到那个曾经与景辞共度美好时光的地方。 回到江南后,婉容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她不再写画,仿佛所有的灵感都随着景辞的离去而枯竭。她将自己关在小屋里,日复一日地思念着景辞,思念着他们曾经的誓言。她的身体,也因为长期的忧思过度,日益衰弱。 一年又一年,婉容在思念与等待中消磨着生命。她曾经的容颜,早已被岁月的风霜所侵蚀,变得苍老而憔悴。她时常坐在窗前,望着远方,仿佛还能看到景辞的身影。她手中的那幅《江南春色》,早已被她珍藏,成为她唯一的慰藉。 直到有一天,婉容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封未曾寄出的信。那是景辞在被流放前,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信中,景辞诉说了他的无奈与痛苦,他承认自己被卷入了政治斗争,不得不与许多人周旋,为了保全性命,他不得不暂时断绝与婉容的联系,他曾想过回来找她,但朝廷的追捕让他无处可逃。信的最后,景辞向婉容表达了他深深的歉意和永恒的爱恋,他说,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会在心里永远爱着她,如果有可能,他希望下辈子还能再续前缘。 婉容读着信,泪如雨下。她终于明白,景辞并非薄情之人,而是命运的弄人。她曾经的怨恨,化作了深深的理解和无尽的悲伤。她将信件紧紧地抱在怀里,仿佛还能感受到景辞的温度。 就在收到这封信的几个月后,婉容在一片落叶纷飞的秋日里,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她走得很平静,仿佛一切尘缘已尽。她留下的,只有那幅《江南春色》,和那封未曾寄出的情书,以及一段缠绵悱恻,却又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故事。 多年以后,有人在江南的一处古墓旁,发现了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刻着“婉容之墓”四个字。墓碑旁,长着一株青翠的竹子,仿佛象征着她坚韧的生命,又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被遗忘的爱情。而关于景辞的下落,则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 有人说,他最终在边塞病逝,有人说,他回到了江南,却早已人事全非,只能独自一人,在无尽的悔恨与思念中度过余生。无论如何,他们的故事,就像江南的烟雨,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抹淡淡的青黛,一缕无声的烟,诉说着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恋,和那份无法摆脱的宿命。他们的爱情,如同青黛与烟,相伴相生,却又注定无法长久,最终消散在岁月的洪流之中,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