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评传

梁启超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祥才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思想史
  • 文化
  • 清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00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630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1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梁启超评传》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的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及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揭开了深入研究梁启超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作者简介

  孟祥才,山东临沂人,1940年生,现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山东大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孙子研究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少年时代(1873-1889)
(一)家世
(二)十一岁的秀才
(三)十六岁的举人

二、康有为的得意门生(1890-1893)
(一)康有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
(二)在康有为的陶冶下

三、年轻的维新志士(1894-1898)
(一)热情的爱国者
(二)“公车上书
(三)维新变法的卓越宣传家
(四)戊戌变法
爱国者的救亡运动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出逃日本

四、保皇党的首领,舆论界的“骄子”(1899-1904)
(一)从伪装革命到撕下伪装
(二)“庚子之役
(三)为保皇奔走呼号
(四)舆论界的“骄子
时代产“骄子
礼赞改良,攻击革命
李鸿章和康有为的狂热歌者

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反对派(1905-1911)
(一)革命和改良两条路线大沦战中的改良派主帅
(二)立宪派的领袖
清王朝的伪立宪丑剧
短命的政闻社
倒袁的欣喜与悲哀
献到宪政祭坛上的礼物
理财术和外交策
《王荆公》和《管子传》

六、从“非袁不可”到“非去袁不可”(1911-1915)
(一)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
(二)从保皇到附袁
(三)白诩“革命功臣
(四)在政党错综复杂化合中的进步党领袖
(五)倾心侍袁
(六)“二次革命”时的袁世凯盟友
(七)“第一流人才内阁”的灵魂
(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必胜的预言家
(九)为“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辩护
(十)第一次脱离政治的宣言

七、护国战争的前前后后(1915-1916)
(一)袁世凯的皇帝梦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梁启超挥泪反袁
(三)在护国战争中
堂皇言词的背后
取消帝制前的护国战争
两广都司令部和军务院的成立
南北权衡——北洋近
(四)如此罪恩师,辟复辟
(五)对袁世凯的揭露和抨击
……

八、本是一家之人,师徒分道扬镳
九、依然是改良派的领袖
十、晚年的讲学和著述
十一、逝世
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三、维新变法的途径:上靠王公大人,下靠开明士绅。激发天良,除旧布新。自上而下地进行改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部就班,不能躇等。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最理想的榜样。革命必然造成无尽的破坏和流血,中国民智低下,决不能走革命的道路。法兰西大革命,流血漂杵,根本不能效法。
  梁启超以《时务报》为中心进行的宣传,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康有为的名字和他那套变法维新的理论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到处传颂,是和梁启超的宣传分不开的。所以有人认为“戊戌前,南海已蜚声海内,实任公文章之力也”。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组织、推动和影响下,全国出现了蓬蓬勃勃的变法维新局面,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从1896年至1898年戊戌政变之前,维新变法的团体,如粤学会、湘学会、桂学会、知耻学会、经济学会等,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数量达到二十四个。在《时务报》的影响下,各种鼓吹变法的刊物,如《国闻报》、《湘学报》、《湘报》、《知新报》、《蜀学报》、《东亚报》等也不断出现,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为培养变法维新人才而设立的各种学校,如湖南时务学堂等,也济济洋洋,一派生机。
  在这变法维新运动日渐高涨的浪潮中,湖南是最有生气的一省。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督学江标及后任徐仁铸等,是地方官吏中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敢于开风气之先,大胆地引进一些变法维新的士子,充分地相信和任用他们去举办新政。谭嗣同、唐才常、陈三立等就是湖南变法维新运动中显露头角的年青士子。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陈宝箴之聘担任了湖南时务学堂的总教习。梁启超运用康有为当年办万木草堂的经验,把湖南时务学堂办成当时最负盛名的一所学校。他通过教学活动,大力宣传康有为那套变法理论:公羊学派的历史观,改良主义的政治论;广泛地介绍西学,对顽固派的旧学大加批驳,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进行不遗余力的揭露和抨击。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梁启超评传》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光影铸魂:二十世纪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一部关于中国电影艺术、社会变迁与民族精神的深度剖析。 引言:银幕上的百年流转 本书并非对某位特定历史人物的传记式梳理,而是一部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宏大叙事。从民国初年萌芽期的影像试验,到抗战烽火中的民族史诗,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实主义高峰,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对西方美学与本土经验的重新融合——《光影铸魂》试图捕捉的,是中国电影艺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折射出的复杂人性、时代精神与文化担当。 我们深信,电影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特定时代集体潜意识的载体。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文本细读、对重要导演与制片人创作理念的考察,以及对审查制度与市场变迁的社会学分析,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中国电影图景。 第一部:默片时代的浪漫与探索(1905-1930)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电影艺术的“童年”。我们将详细考察张石川、郑正秋等先驱如何将西方技术引入本土叙事,以及默片如何迅速成为都市精英与平民阶层共享的“新奇事物”。 重点内容: 1. 技术引介与本土化: 早期中国影戏与西洋电影的交汇点。从香港、上海到北京,不同地域电影风格的差异与融合。 2. “影戏”的社会功能: 早期电影在普及识字、传播新知(如劝禁烟土、倡导女权)方面的非正式作用。 3. 明星制度的诞生: 探究早期电影明星(如杨耐梅、阮玲玉的早期职业生涯)如何被塑造成现代性与传统道德的矛盾体。 4. 左翼思潮的萌动: 在默片后期,社会批判意识如何开始渗透进叙事结构,预示着中国电影未来批判精神的基调。 第二部:有声革命与左翼的锋芒(1930-1937) 三十年代,随着有声技术的成熟,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一个艺术与思想的爆发期。上海成为“东方好莱坞”,但其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 重点内容: 1. “左联”与电影的结盟: 分析蔡楚生、史东山等导演如何利用新兴的有声媒介,创作出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作品。《渔光曲》的时代意义。 2. “电通”与“明星”的对峙: 探讨两种主要制片体系在美学追求和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如何丰富了电影的表达层次。 3. 月份牌与银幕形象的互文: 研究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如何从月份牌的审美中汲取营养,并反过来定义了都市女性的时尚与困境。 4. 喜剧艺术的成熟: 郑君里、陈赓等人对西方喜剧技巧的吸收与改造,以及他们如何用幽默解构沉重的社会现实。 第三部:抗战的熔炉与民族的史诗(1937-1949) 战争的爆发迫使电影人放弃精致的都市布景,走向田野与抗战大后方。这一时期,电影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品,而是动员民众、凝聚民族精神的“宣传机器”和“精神堡垒”。 重点内容: 1. “制片南迁”的艰辛: 记录西南联大、重庆、昆明等地,电影工作者在物资匮乏、战火连天的环境下,如何坚守创作的火种。 2. 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力量: 重点分析战时纪录片如何记录真实的惨状,并以此激励前线与后方。 3. 写实主义的高峰: 探讨《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作品中,对战争创伤、家庭破碎与社会动荡的深刻描绘,标志着中国电影写实主义的成熟。 4. 国共两党的影像角力: 分析在抗战统一战线下,不同政治倾向的电影公司如何合作与竞争,为后来的内战电影奠定了叙事基础。 第四部:新生与探索:十七年新中国电影(1949-1966) 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国家对电影工业的全面接管和意识形态的重塑。这一阶段的电影,在完成了政治任务的同时,也孕育了对新生活、新道德的歌颂与探索。 重点内容: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本土化: 分析苏联模式如何与中国传统戏曲、民间说唱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十七年电影”风格。 2. 经典类型片的诞生: 深入解析“戏曲片”(如《搜书院》)、“武侠片”的断代与复兴,以及新成立的“八一厂”如何定义了军事题材。 3. “百花齐放”的短暂春天: 考察1957年前后,电影人对艺术形式自由探索的尝试,以及这些尝试如何被后来的政治运动所影响。 4. 技术革新与彩色胶片: 重点分析《草原小姐妹》、《青春之歌》等影片在技术和美学上取得的突破。 结语:镜子、火种与未来 《光影铸魂》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被“文革”中断后的电影重建。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年代划分,而在于通过对光影流变的梳理,展现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用镜头记录、反思并最终重塑自身的民族身份与文化记忆。电影,是中国百年历史最忠实也最魔幻的一面镜子。 本书适合对象: 电影史研究者、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变迁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珍视影像艺术力量的普通爱好者。 --- 【附录】 包含关键导演生平简述、重要电影剧照赏析、以及1905-1966年重要电影年表。 【装帧特色】 采用经典三色印刷工艺,配以大量修复后的高清电影海报与剧照,重现昔日银幕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人物传记,不仅仅是还原事实,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物的“精神”和“力量”。梁启超,他身上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种永不放弃的探索精神和改造中国的热情。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似乎总能找到新的方向,发出新的声音。这本《梁启超评传》如果能深入挖掘这种精神力量的来源,揭示他为何能保持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和思想活力,那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希望作者能告诉我,是什么支撑着他在维新失败后,依然活跃在思想界,并且不断地推出新的思想成果?是什么让他能够跨越不同时代,与后世的年轻一代产生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迪,让我学习梁启超那种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如果读完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能够激发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那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能够“活”的书。

评分

作为一个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梁启超的名字始终是绕不开的。他的“新民说”,他的“知行合一”,他的“讲学论”,无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的走向。然而,对于梁启超,我总觉得隔着一层模糊的面纱。我们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是一个思想的巨匠,但具体到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如何演变的,其间的逻辑和脉络,我总感觉有些混沌。这本《梁启超评传》如果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他思想发展的脉络,从早期的维新思想,到后来对革命的态度转变,再到晚年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甚至是对东西方文化的调和,都能够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那就太棒了。我期待作者能不仅仅是介绍他的思想观点,更能深入剖析这些观点背后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以及他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如果这本书能够将梁启超的思想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去审视,去揭示他思想的独特性和历史意义,那就更具价值了。我想,一本优秀的评传,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更是讲述那个时代的思想图景。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是个对历史人物的“故事性” rather than “史实性” 更感兴趣的读者。那些传奇的人生、跌宕的命运,往往更能抓住我的眼球。梁启超,这位“饮冰室主人”,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不屈的抗争。我一直很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在一个封建王朝走向衰亡,新思潮涌动的时代,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才能够一次次地调整自己的思想方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这本《梁启超评传》如果仅仅是罗列事件,那未免太过枯燥。我更希望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梁启超,一个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中起伏的凡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历史符号。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梁启超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与康有为的师生情谊,他与维新派的袍泽之谊,他与家人的温情,甚至是他那些不为人知的烦恼与失落。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地走进梁启超的内心,才能理解他思想的深邃与他选择的无奈。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我绝对会把它视为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

坦白说,我对《梁启超评传》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怀念与追溯。梁启超,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的生命轨迹,几乎就是近代中国剧烈变革的写照。从科举的没落,到西学的涌入,从君主立宪的尝试,到共和的建立,再到战乱与分裂,他经历了一切。这本书如果能抓住这个“时代剧变”的主线,将梁启超的个人经历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让我透过他的一双眼睛,去观察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那将是一次极其震撼的阅读体验。我希望作者能展现出梁启超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的思考与抉择,他如何从一个坚定的维新者,逐渐走向一个更加复杂的思想家。不仅仅是他的政治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在一个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试图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独有的激情、焦虑与希望,那它就已经成功了。

评分

这本《梁启超评传》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从目录和作者的引言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学养。梁启超,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其一生跌宕起伏,思想更是包罗万象,横跨政治、学术、文化等诸多领域。我一直对这位“少年强则国强”的先驱者充满好奇,他的变法维新、他的思想演变、他的文化贡献,都像一团迷雾,让我渴望拨开。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机会从更深邃、更细致的视角去理解这位伟大的先行者。作者的叙述方式,从书名就能看出,并非简单的生平流水账,而是带有“评传”二字,这暗示着作者将深入挖掘梁启超的思想内核,对其人生轨迹和学术成就进行独立的、有深度的评判。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梁启超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所经历的思考、挣扎与奋斗,去理解他为何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纸张的触感和墨水的味道,都带着一种沉淀了岁月的质感,仿佛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咀嚼的书籍。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与这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还不错的书,内容略有点老。

评分

还不错的书,内容略有点老。

评分

人物传记,大都是这样吧,一个模式,一个流程

评分

还不错的书,内容略有点老。

评分

人物传记,大都是这样吧,一个模式,一个流程

评分

还不错的书,内容略有点老。

评分

人物传记,大都是这样吧,一个模式,一个流程

评分

人物传记,大都是这样吧,一个模式,一个流程

评分

还不错的书,内容略有点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