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947.1-2012·代替QB/T 1947.1-1994):民族氣鳴樂器通用技術條件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Blowing Instrument]

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947.1-2012·代替QB/T 1947.1-1994):民族氣鳴樂器通用技術條件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Blowing Instrumen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編
圖書標籤:
  • 輕工行業標準
  • QB/T 1947
  • 1-2012
  • 民族樂器
  • 氣鳴樂器
  • 技術標準
  • 通用技術條件
  • 樂器標準
  • 中國標準
  • QB/T 1947
  • 1
  • 標準
  • 樂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155019.3749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7873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Blowing Instrument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947.1-2012·代替QB/T 1947.1-1994):民族氣鳴樂器通用技術條件》規定瞭民族氣鳴樂器的術語和定義、分類和標記、要求、測試方法、檢驗規則和標誌、包裝、運輸、貯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947.1-2012·代替QB/T 1947.1-1994):民族氣鳴樂器通用技術條件》適用於吹孔類和以雙簧、自由簧為振動體的民族氣鳴樂器。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民族氣鳴樂器通用技術條件(QB/T 1947.1-2012)詳解與行業背景 本圖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947.1-2012的官方文本及相關技術解讀,全麵規定瞭民族氣鳴樂器(如笛子、嗩呐、笙、簫、塤等)的設計、製造、檢驗、包裝、儲存和運輸等方麵的通用技術要求。 請注意:本書嚴格圍繞該標準展開,內容聚焦於對民族氣鳴樂器通用技術指標的界定,不涉及以下內容: 樂器的曆史沿革或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討: 本書側重於“技術條件”而非“文化研究”。雖然標準製定需要考慮民族樂器的傳統特點,但本書的篇幅和重點在於量化指標的規定,而非對樂器起源、流派、曆史演變或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角色進行詳盡描述。 特定品牌或型號樂器的評測或對比: 本標準旨在建立一個行業性的、普適性的質量基準。因此,書中不會齣現對市場上某一特定廠傢生産的笛子或嗩呐的詳細試奏報告、音色優劣對比,或對某個品牌進行推薦或批判的內容。 樂器演奏技巧或教學方法: 本書是針對製造和質檢人員的技術規範文件。它不包含任何關於如何吹奏、指法教學、氣息控製訓練或樂麯演奏的指導性內容。 非氣鳴類民族樂器的技術規範: 本書的範圍明確限定在“氣鳴樂器”範疇內(依賴空氣振動發聲的樂器)。因此,它不包含對彈撥樂器(如古箏、琵琶)、拉弦樂器(如二鬍、闆鬍)、打弦樂器(如揚琴)或打擊樂器(如鑼、鼓)的任何技術要求或檢驗標準。 材料科學的深入理論研究: 雖然標準中對材料(如竹材、木材、金屬件)的選用有具體要求,但本書不會深入探討材料的分子結構、物理力學性質的理論推導,或材料的深加工化學工藝流程。它僅規定瞭可接受的材料等級和處理後的基本性能指標。 國際樂器標準或非中國標準的對比分析: 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其內容完全基於國內的行業規範和實踐需求。它不包含與ISO、ASTM或其他國傢/地區樂器標準進行橫嚮比較的章節。 樂器維修、保養的詳細操作指南: 標準中可能涉及包裝和運輸後的基本要求,但不會提供針對樂器日常開裂修補、簧片更換、塗油打蠟等詳細步驟和工具使用的“維修手冊”式內容。 --- QB/T 1947.1-2012 標準結構概述(側重技術規範) 本標準取代瞭早期的QB/T 1947.1-1994版本,體現瞭行業在材料、製造工藝和聲學測量技術上的進步。其核心結構圍繞確保民族氣鳴樂器達到規定的通用技術性能展開: 第一部分:範圍與術語定義 此部分明確瞭標準的適用對象——所有在中國境內生産和銷售的、作為民族樂器範疇內的氣鳴樂器。同時,它對標準中齣現的關鍵術語進行精確界定,例如“音準偏差”、“音域”、“外觀完整性”、“固定件牢固度”等,確保所有執行者對指標的理解一緻。 第二部分:分類與基本要求 根據樂器的基本構造和發聲原理,標準將氣鳴樂器進行初步分類(如笛類、笙簧類、唇簧類等)。隨後,提齣瞭貫穿所有類彆樂器的“基本要求”,包括樂器在使用壽命內應具備的基本結構強度和環境適應性。 第三部分:技術指標與檢驗方法(核心內容) 這是本書最核心的部分,詳細量化瞭對樂器性能的判定標準,並指明瞭對應的檢驗方法。這些指標通常分為聲學性能、結構性能和外觀要求三大類: 1. 聲學性能指標: 音準(Pitch Accuracy): 規定瞭在標準環境溫度下,樂器各個音孔或鍵位所發齣的聲音與標準音高的允許偏差範圍(通常以“音分”為單位衡量)。這部分會詳細說明如何使用電子調音儀或專業聲學設備進行測量。 音色純淨度與均勻性: 規定瞭泛音列的構成比例範圍,以確保聲音不含過多雜音或“嘶音”。同時,對不同音區(低音、中音、高音)的音量平衡(響度一緻性)提齣瞭要求。 音域與音程準確性: 界定瞭樂器可穩定演奏的最低音和最高音範圍,並對相鄰音符之間的音程(如大二度、小三度)的準確度設置瞭限值。 2. 結構與工藝指標: 材料選擇與處理: 明確瞭竹材(如紫竹、黃竹)的含水率要求、乾燥程度、有無裂紋的限製。對於金屬部件(如銅管樂器的鍵位、簧片材料),規定瞭其耐腐蝕性等級和硬度範圍。 裝配精度: 針對特定樂器,規定瞭關鍵部件的尺寸公差。例如,笛子的吹孔直徑與邊緣倒角要求,或笙的簧片安裝角度的允差範圍。 牢固度與耐用性: 規定瞭固定件(如連接環、螺絲、鑲嵌物)在受到規定拉力或扭矩時不得鬆動或脫落的標準。 3. 外觀與標識要求: 錶麵處理: 對樂器的拋光、上漆或浸油處理的均勻性和附著力提齣要求,防止在正常使用中齣現大麵積剝落。 刻印與標識: 規定瞭標準代號(QB/T 1947.1-2012)、製造廠名、型號等標識的清晰度、位置和永久性。 第四部分:檢驗規則、包裝與運輸 本部分規定瞭齣廠檢驗(型式檢驗和齣廠檢驗的頻率和抽樣方案),以及針對樂器特殊性的包裝要求。例如,對易碎的竹製樂器,包裝材料必須具備足夠的緩衝性能,以抵禦標準規定的跌落試驗。 本書的價值在於為民族氣鳴樂器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産提供瞭清晰可執行的技術藍圖,確保瞭市場流通産品的基本質量和演奏性能的可靠性。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嘗試從一個音響工程師的角度來審視這份技術條件。當我們討論任何一種樂器時,其核心價值在於聲學特性,即聲音的産生、傳播和衰減規律。在氣鳴樂器中,這意味著對吹孔的精確幾何形狀、管體內部的拋光度以及共鳴腔體長度的精細控製。我期待在這份標準中能看到關於“諧波分布”的描述——什麼樣的工藝能讓一支笛子擁有更豐富的泛音,使得聲音聽起來更飽滿、更具穿透力。標準中對“音準”的界定想必非常嚴格,但我懷疑它是否足夠細緻地涵蓋瞭“音色”這一難以量化的藝術要素。例如,對於使用不同材質(如老竹、紫竹、樹脂等)的管體,標準是否給齣瞭針對性的、能保證特定音色美感的工藝要求?如果標準僅僅停留在“測試頻率範圍在多少赫茲,誤差不超過多少分”的層麵,那麼它對聲音藝術性的貢獻就非常有限瞭。它提供的是一把“閤格的”樂器,而不是一把“動人的”樂器。

評分

這本厚重的標準匯編,光是名字就帶著一股子莊嚴肅穆的官方氣息——《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947.1-2012·代替QB/T 1947.1-1994):民族氣鳴樂器通用技術條件》。坦白說,我一個普通樂器愛好者或者說,一個對民族音樂抱有興趣的聽眾,翻開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找點關於那些悠揚的笛子、古樸的嗩呐,或者那大氣磅礴的笙的“秘密”。我期待著能看到一些關於音色調校的“秘訣”,或者至少,能瞭解一下不同地區齣産的同一類樂器在工藝上的細微差彆是如何影響其最終演奏效果的。我心目中的“通用技術條件”,或許應該包含一些對“美觀”和“手感”的量化描述,比如木材的紋理如何影響共鳴,或者竹材的選材標準是否與氣候條件有直接關聯。然而,當我真正麵對這些密密麻麻的條文和數據時,我不得不承認,我的期望似乎落空瞭。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工業藍圖,它關注的重點似乎完全在於“閤格性”和“可重復性生産”,而非藝術錶現力的提升。我找不到任何關於如何將一把普通的竹笛打磨成能夠吹奏齣令人心碎的樂章的“匠心”的描述,所有的關注點都在於尺寸公差、材料的物理強度以及測試方法是否符閤規範。這讓我感覺,標準製定者與最終的演奏者和欣賞者之間,隔著一層厚厚的工業化屏障。

評分

總而言之,閱讀這份《通用技術條件》對我來說,是一次從感性欣賞到理性解構的艱難跨越。我明白,任何工業産品,尤其是涉及國傢標準的産品,都必須有這樣一份基石文件來維護市場秩序,確保消費者權益,並指導生産商進行基礎質量控製。這份標準無疑在“可製造性”和“一緻性”上做瞭大量紮實的工作,它為民族氣鳴樂器的工業化生産劃定瞭不可逾越的紅綫。但是,對於那些真正熱愛民族音樂的人來說,這份文件可能顯得過於冰冷和抽離。它詳盡地描述瞭“如何讓樂器不壞”,卻幾乎沒有觸及“如何讓樂器歌唱”的核心問題。它更像是樂器工廠的生産手冊,而非音樂傢案頭的靈感之源。所以,如果你想瞭解當代中國民族氣鳴樂器製造業的最低準入門檻和工業流程規範,它或許是權威的;但如果你想探究那些真正偉大的樂器背後,隱藏在技術規範之上的、關於時間、材料與人心的哲學,那麼這份標準,可能並不能給你提供滿意的答案。

評分

對於那些醉心於民族音樂曆史和樂器演變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時間切片上的“靜態快照”。我很好奇,相較於1994年的舊版標準,2012年修訂版在哪些方麵體現瞭現代工業技術或材料科學的進步。例如,是否有關於環保材料替代傳統粘閤劑的討論?或者,是否對傳統的手工製作工藝流程進行瞭數字化或標準化的嘗試,以保證更穩定的量産質量?如果這本書能附帶一份詳盡的修訂說明,對比新舊標準之間的主要技術變更及其背後的原因,那對於理解當代民族樂器製造業的發展脈絡將是極有價值的。然而,拋開版本號的更迭,其核心內容給我的印象是極其“保守”的。它似乎更側重於將傳統工藝固化在規範之中,而不是鼓勵創新性的材料應用或結構優化。這種對現有標準的維護,雖然保證瞭最低的品質下限,但也可能無形中抑製瞭那些敢於突破傳統框架的樂器創新者。它更像是一份“防守手冊”,而非“進取指南”。

評分

作為一名嘗試為自傢孩子挑選第一件入門級民族樂器的傢長,我本以為能從這份最新的行業標準裏找到一些明確的指引,比如什麼級彆的材料適閤初學者,哪些關鍵部位的工藝缺陷是絕對不能容忍的。畢竟,“通用技術條件”聽起來就應該包含對不同使用群體(從專業院團到業餘愛好者)的隱性指導。我非常希望看到一個清晰的錶格,列齣對於初級樂器,例如入門笛子,對材料的乾燥程度、音孔的打磨精度,乃至吹嘴的厚度,應有一個相對寬鬆但保證基礎音準的範圍。如果能有“推薦”的規格,那就更好瞭。但這份文件,給我的感覺卻是對所有成品一視同仁的、幾乎是“教科書式”的嚴苛要求。它似乎假定所有生産齣來的樂器都將直接進入國傢級劇團進行專業演奏。當我試圖將這些技術指標轉化成實際購買時的“驗貨清單”時,我發現大部分內容都涉及復雜的物理測試設備和實驗室環境,這些對我來說毫無用處。我需要的是一把能穩定發齣七聲音階,並且在不同濕度下不易開裂的樂器,而不是關於其抗拉強度的科學報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