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719-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車·鉗形閘 [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

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719-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車·鉗形閘 [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編
圖書標籤:
  • 自行車
  • 鉗形閘
  • QB/T 1719-2012
  • 輕工行業標準
  • QB/T 1891-1993
  • 機械設計
  • 標準
  • 工業標準
  • 交通工具
  • 運動器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155019.3846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7964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719-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車?鉗形閘》規定瞭製動輪輞的自行車鉗形閘(以下簡稱“鉗形閘”)的産品分類、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誌、包裝、運輸、貯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 1719-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車?鉗形閘》適用於QB 1714中規定的一般用途自行車(包括電動自行車)所用的鉗形閘。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産品分類
3.1 基本型式及零件名稱
3.1.1 總則
3.1.2 側拉式鉗形閘
3.1.3 中拉式鉗形閘
3.1.4 懸臂式鉗形閘
3.1.5 門式鉗形閘(V閘)
3.2 型式尺寸及規格
3.2.1 閘把開擋尺寸
3.2.2 側拉式、中拉式鉗形閘型式尺寸
3.2.3 懸臂式鉗形閘型式尺寸
3.2.4 門式鉗形閘(V閘)型式尺寸
3.2.5 軸套型式尺寸
3.3 産品代號
3.3.1 總則
3.3.2 型式代號
3.3.3 規格代號
3.3.4 設計序號
3.3.5 産品代號示例

4 要求
4.1 製動係統靈敏性能
4.2 製動係統強度
4.3 製動性能
4.4 製動係統耐久性能
4.5 車閘閘體疲勞強度
4.6 閘皮與閘皮盒組閤強度
4.7 閘皮與閘皮盒組閤件防轉力矩
4.8 螺釘的可靠性
4.9 閘把固定強度
4.10 閘把抗衝擊強度
4.11 製動係統傳遞機構鎖緊性能
4.12 鋼繩與鋼繩接頭組閤件拉斷力
4.13 鋼繩與鋼繩上接頭組閤件疲勞強度
4.14 軸套尺寸
4.15 電鍍質量
4.16 油漆質量
4.17 粉末塗裝質量
4.18 電泳塗裝質量
4.19 鋁閤金件陽極氧化質量
4.20 其他外觀質量

5 試驗方法
5.1 製動係統靈敏性能試驗
5.2 製動係統強度試驗
5.3 製動性能試驗
5.4 製動係統耐久性能試驗
5.5 車閘閘體疲勞強度試驗
5.6 閘皮與閘皮盒組閤強度試驗
5.7 閘皮與閘皮盒組閤件防轉力矩試驗
5.8 螺釘的可靠性試驗
5.9 閘把固定強度試驗
5.10 閘把抗衝擊強度試驗
5.11 製動係統傳遞機構鎖緊性能試驗
5.12 鋼繩與鋼繩接頭組閤件拉斷力試驗
5.13 鋼繩與鋼繩上接頭組閤件疲勞強度試驗
5.14 軸套尺寸試驗
5.15 電鍍質量試驗
5.16 油漆質量試驗
5.17 粉末塗裝質量試驗
5.18 電泳塗裝質量試驗
5.19 鋁閤金件陽極氧化質量試驗
5.20 其他外觀質量試驗
5.21 試驗設備和器具

6 檢驗規則
6.1 通則
6.2 齣廠檢驗
6.3 型式檢驗

7 標誌、包裝、運輸、貯存
7.1 標誌
7.2 包裝
7.3 運輸
7.4 貯存

附錄A(資料性附錄)軸套專用量規
A.l 軸套卡規
A.2 軸套塞規

前言/序言


《現代自行車結構與設計原理》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全麵、深入探討現代自行車機械結構、材料應用及設計優化理論的專業技術著作。全書旨在為自行車設計工程師、技術研發人員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學生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涵蓋瞭從車架幾何到傳動係統、製動係統、懸掛係統等關鍵部件的最新發展趨勢與工程學原理。 本書摒棄瞭對單一標準或具體型號的羅列,而是聚焦於機械設計與材料科學在自行車工程中的交叉應用。全書結構清晰,邏輯嚴謹,分為六大部分,共十五章。 第一部分:自行車設計基礎理論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自行車作為一種復雜機械係統的基本運動學和動力學原理。詳細闡述瞭自行車靜態與動態穩定性分析,包括轉嚮幾何(如後掠角、主銷後傾角、拖曳距)對操控性的影響機製。重點討論瞭人機工程學在自行車設計中的應用,通過對人體生物力學數據的分析,建立瞭車架尺寸與騎行效率、舒適性之間的量化模型。本部分內容涵蓋瞭車架的剛度分析基礎,為後續的材料選擇和結構優化奠定瞭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車架材料與結構優化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當前主流自行車車架材料的性能特點及其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 金屬材料: 詳細分析瞭高強度鋼、航空鋁閤金(如6061、7005係列)的晶粒結構、疲勞壽命和焊接工藝對最終性能的影響。探討瞭熱處理工藝(如T6)如何改善材料的力學性能。 復閤材料: 核心章節聚焦於碳縴維增強復閤材料(CFRP)的鋪層設計理論。解釋瞭不同方嚮和厚度的碳縴維布如何協同工作,以實現特定部位的抗扭剛度、抗壓強度和吸振性能的最優化。內容涉及預浸料選擇、模具設計及固化工藝對微觀結構的影響。 結構分析: 應用有限元分析(FEA)方法,對車架受力點(如五通區域、頭管部位)的應力分布進行建模與仿真,指導工程師如何通過管型設計(如異形管、抽管技術)來達到減重與強化的平衡。 第三部分:傳動係統的高效能分析 本部分專注於自行車傳動係統的能量傳遞效率與耐久性研究。 齒輪傳動理論: 深入分析瞭鏈輪、飛輪係統的嚙閤幾何,講解瞭齒形優化對降低摩擦損失和提高換擋平順性的作用。探討瞭不同節距鏈條的傳動特性。 變速機構設計: 對機械式和電控式變速係統的內部結構、精密同步技術及電子控製算法進行瞭剖析。重點在於分析後撥和前撥的運動學關係,如何確保在復雜工況下的精準定位。 功率輸齣與損耗: 量化分析瞭腳踏、中軸、鏈條在不同功率輸齣下的能量損耗環節,為追求極緻效率的設計提供瞭數據支撐。 第四部分:懸掛係統動力學與控製 對於山地車和城市通勤車而言,懸掛係統是影響騎行品質的核心要素。本部分對此進行瞭詳盡的機械與流體動力學分析。 避震器原理: 詳細闡述瞭彈簧(螺鏇鋼彈簧、氣壓彈簧)的特性麯綫與阻尼係統(液壓阻尼、油氣阻尼)的工作原理。內容涉及低速與高速壓縮阻尼的調節機製。 多連杆機構分析: 對四連杆、虛擬轉點(VPP)、單轉點等主流後膽連接結構進行瞭運動軌跡分析,講解瞭如何通過改變連杆長度和安裝點來控製避震器的“踩踏效率損失”(Pedal Bob)和“刹車鎖定”(Brake Squat)現象。 綫性度與行程管理: 討論瞭如何通過增加或減少空氣量、使用體積調節塊等方式,精確控製避震器的行程麯綫(Progressivity),以適應不同重量騎手和路麵衝擊。 第五部分:車輪係統與接觸麵技術 車輪是自行車性能的基石。本部分側重於車輪的鏇轉慣性、側嚮剛度及輪胎與地麵的相互作用。 輪組剛性與輕量化: 剖析瞭輪圈、輻條材料(碳縴維與金屬)的選擇標準,講解瞭輻條張力、編法(如交叉數)如何共同決定輪組的側嚮支撐力和軸嚮吸震性。計算瞭輪組轉動慣量對加速性能的影響。 輪胎動力學: 深入研究瞭輪胎的滾動阻力模型,分析瞭胎壓、輪胎斷麵形狀、胎紋設計對抓地力、滾動效率和舒適度的影響。探討瞭無內胎係統的密封技術與可靠性挑戰。 第六部分:製動係統的高級工程應用 本部分聚焦於現代自行車製動係統的熱力學、流體力學和摩擦學設計。 液壓碟刹係統: 詳細解析瞭刹車油的化學穩定性、活塞密封件的設計對響應速度和熱衰減的影響。重點分析瞭刹車盤的散熱設計,包括通風盤的結構對降低製動溫度梯度的作用。 摩擦材料科學: 對刹車片(來令片)的有機、半金屬和金屬燒結材料的摩擦係數麯綫(隨溫度和速度變化)進行瞭對比研究,指導工程師如何根據騎行環境選擇最佳的摩擦組閤。 製動功率與熱管理: 建立瞭係統製動功率的計算模型,並探討瞭如何通過優化卡鉗的活塞尺寸和結構布局,實現製動力的綫性輸齣和熱量的有效導散。 本書強調的是工程設計思想的普遍適用性,而非對特定産品標準的機械性引用。讀者將通過本書獲得分析和解決復雜自行車技術問題的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種行業標準會是那種乾巴巴、隻有圖錶和數字的枯燥讀物,讀起來估計比我記那些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還纍。但奇怪的是,這本書在講解那些技術參數時,雖然語言極其精確,卻有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它不是在‘建議’,而是在‘陳述事實’的下限。我記得我正在對比新舊標準(畢竟這個是代替瞭1993年那個版本的),那種演進的過程,就像看著一個技術領域如何從粗獷走嚮精細。例如,對於鉗形閘的某些關鍵受力點的描述,新標準顯然考慮瞭現代自行車材料和更復雜的使用場景,那種對細節的打磨,體現瞭國內製造業對品質提升的決心。我不是工程師,但我能感受到那種“必須做到這個程度,否則就不能上市”的重量感。對我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行業發展的‘編年史’,它記錄瞭中國自行車配件製造工藝的‘裏程碑’。它讓我明白,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背後凝聚瞭多少行業專傢的心血和反復的論證。如果一個零件的質量都建立在如此嚴格的規範之上,那麼我對‘中國製造’的信心也隨之建立起來瞭。

評分

說實話,如果把這本書推薦給一個完全不懂自行車的路人甲,他大概率會覺得我在鬍說八道,認為我花錢買瞭一本“天書”。因為它幾乎沒有‘可讀性’,它更像是一份技術藍圖。然而,正是這種缺乏‘大眾化’的傾嚮,使得它在特定群體中顯得彌足珍貴。我周邊有幾個朋友開瞭小型自行車維修店,當我提到我正在研究這個標準時,他們的反應都是帶著一絲敬畏,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必須確保自己采購和使用的零件,從源頭到安裝,都不能‘跑偏’。這本書像是一個‘守門人’,篩選掉瞭那些不閤格的、偷工減料的産品。它強製性地提高瞭整個行業的門檻,雖然這可能讓一些小作坊感到壓力山大,但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保護瞭騎行者的安全和行業的聲譽。它不是教你如何修車,而是教你如何判斷一個零件是不是值得安裝到你的自行車上。這種‘上遊’的控製力,是任何‘下遊’的維修手冊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為那些想深入瞭解産品研發和質量控製的人量身定做的。我發現它並沒有過度地去談論‘騎行體驗’,這是我一開始就預料到的,畢竟它是一個標準,不是一本評測雜誌。但這種‘剋製’反而凸顯瞭它的價值。它把所有關於“好”的定義都量化瞭,你需要知道的不是‘感覺上’的刹車力,而是精確到牛頓(N)的數值,以及在什麼濕度、溫度下,這個數值必須保持不變。我試著將書中的一些試驗方法描述,對照我自己在傢裏對舊刹車進行的‘非正式’檢查,簡直是天壤之彆。人傢是建立在科學儀器的精密測量上,而我靠的是‘手捏一捏’和‘聽聲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統一的‘度量衡’。這意味著無論你在哪個工廠生産的鉗形閘,隻要符閤這個標準,理論上它們在核心性能上就是等效和可靠的。這對於供應鏈管理和産品采購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它是一本讓所有參與者都能‘說同一種語言’的工具書,讓‘差不多’這個詞徹底從閤格品測試中被剔除。

評分

這本書,老實說,我拿到手的時候心裏是有點犯嘀咕的。畢竟《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自行車·鉗形閘》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夠“硬核”的瞭,我期待的是那種能深入骨髓、掰開瞭揉碎瞭講透每一個技術細節的專業手冊。結果呢,當我翻開目錄,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章節標題,什麼“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我的內心戲就是:“哇,這簡直是標準製定者的‘武功秘籍’啊!”我本來是個業餘的自行車愛好者,平時修修換換靠著網上的零散教程和一點點‘動手能力’混日子,對標準的理解僅限於‘符閤標準就行’。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第一次正視瞭‘標準’背後的邏輯和嚴謹性。它不像那些市麵上流行的‘自行車維修寶典’,上來就教你如何擰螺絲,而是像一位嚴苛的師傅,先給你定下規矩,告訴你一把閤格的鉗形閘應該是什麼樣的,它的‘骨相’和‘氣血’在哪裏。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像啃一塊硬骨頭一樣去品味那些關於製動力的量化指標、材料的抗疲勞要求,甚至是對那個小小的鉚釘的尺寸公差都有著近乎苛刻的描述。這種感覺很奇妙,它沒有直接給我‘快餐式’的解決方案,反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刹車手感特彆好,而有些用著用著就鬆垮瞭。它更像是一部自行車零部件的“憲法”,讓你從根本上去理解這個‘法律’是如何保障用戶安全的。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讓我感到意外的方麵,是它所體現齣的那種曆史的沉澱感。QB/T 1719-2012,明確寫著它代替瞭QB/T 1891-1993。這不僅僅是一個版本的更新,它代錶著近二十年來,中國自行車工業在技術理解、材料科學以及安全意識上的飛躍。閱讀那些修訂說明和技術參數的變動,我仿佛能看到行業在不斷地‘進化’。早期的標準可能更側重於機械強度,而新的標準顯然更加關注耐久性、防腐蝕性以及在極端條件下的可靠錶現。這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使用自行車的消費者來說,意義非凡。它意味著我今天購買的任何符閤新標準的鉗形閘,都比二十年前的同類産品,在安全裕度和使用壽命上有瞭質的飛躍,這背後的‘標準升級’功不可沒。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中國輕工行業在自行車製動技術領域邁嚮國際先進水平的一個清晰注腳和認證。它為我們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留下瞭一份關於“什麼是閤格”的、沉甸甸的規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