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719-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车·钳形闸 [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719-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车·钳形闸 [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自行车
  • 钳形闸
  • QB/T 1719-2012
  • 轻工行业标准
  • QB/T 1891-1993
  • 机械设计
  • 标准
  • 工业标准
  • 交通工具
  • 运动器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96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719-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车?钳形闸》规定了制动轮辋的自行车钳形闸(以下简称“钳形闸”)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719-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车?钳形闸》适用于QB 1714中规定的一般用途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所用的钳形闸。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产品分类
3.1 基本型式及零件名称
3.1.1 总则
3.1.2 侧拉式钳形闸
3.1.3 中拉式钳形闸
3.1.4 悬臂式钳形闸
3.1.5 门式钳形闸(V闸)
3.2 型式尺寸及规格
3.2.1 闸把开挡尺寸
3.2.2 侧拉式、中拉式钳形闸型式尺寸
3.2.3 悬臂式钳形闸型式尺寸
3.2.4 门式钳形闸(V闸)型式尺寸
3.2.5 轴套型式尺寸
3.3 产品代号
3.3.1 总则
3.3.2 型式代号
3.3.3 规格代号
3.3.4 设计序号
3.3.5 产品代号示例

4 要求
4.1 制动系统灵敏性能
4.2 制动系统强度
4.3 制动性能
4.4 制动系统耐久性能
4.5 车闸闸体疲劳强度
4.6 闸皮与闸皮盒组合强度
4.7 闸皮与闸皮盒组合件防转力矩
4.8 螺钉的可靠性
4.9 闸把固定强度
4.10 闸把抗冲击强度
4.11 制动系统传递机构锁紧性能
4.12 钢绳与钢绳接头组合件拉断力
4.13 钢绳与钢绳上接头组合件疲劳强度
4.14 轴套尺寸
4.15 电镀质量
4.16 油漆质量
4.17 粉末涂装质量
4.18 电泳涂装质量
4.19 铝合金件阳极氧化质量
4.20 其他外观质量

5 试验方法
5.1 制动系统灵敏性能试验
5.2 制动系统强度试验
5.3 制动性能试验
5.4 制动系统耐久性能试验
5.5 车闸闸体疲劳强度试验
5.6 闸皮与闸皮盒组合强度试验
5.7 闸皮与闸皮盒组合件防转力矩试验
5.8 螺钉的可靠性试验
5.9 闸把固定强度试验
5.10 闸把抗冲击强度试验
5.11 制动系统传递机构锁紧性能试验
5.12 钢绳与钢绳接头组合件拉断力试验
5.13 钢绳与钢绳上接头组合件疲劳强度试验
5.14 轴套尺寸试验
5.15 电镀质量试验
5.16 油漆质量试验
5.17 粉末涂装质量试验
5.18 电泳涂装质量试验
5.19 铝合金件阳极氧化质量试验
5.20 其他外观质量试验
5.21 试验设备和器具

6 检验规则
6.1 通则
6.2 出厂检验
6.3 型式检验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 标志
7.2 包装
7.3 运输
7.4 贮存

附录A(资料性附录)轴套专用量规
A.l 轴套卡规
A.2 轴套塞规

前言/序言


《现代自行车结构与设计原理》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现代自行车机械结构、材料应用及设计优化理论的专业技术著作。全书旨在为自行车设计工程师、技术研发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涵盖了从车架几何到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最新发展趋势与工程学原理。 本书摒弃了对单一标准或具体型号的罗列,而是聚焦于机械设计与材料科学在自行车工程中的交叉应用。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分为六大部分,共十五章。 第一部分:自行车设计基础理论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自行车作为一种复杂机械系统的基本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详细阐述了自行车静态与动态稳定性分析,包括转向几何(如后掠角、主销后倾角、拖曳距)对操控性的影响机制。重点讨论了人机工程学在自行车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人体生物力学数据的分析,建立了车架尺寸与骑行效率、舒适性之间的量化模型。本部分内容涵盖了车架的刚度分析基础,为后续的材料选择和结构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车架材料与结构优化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主流自行车车架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 金属材料: 详细分析了高强度钢、航空铝合金(如6061、7005系列)的晶粒结构、疲劳寿命和焊接工艺对最终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如T6)如何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核心章节聚焦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铺层设计理论。解释了不同方向和厚度的碳纤维布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特定部位的抗扭刚度、抗压强度和吸振性能的最优化。内容涉及预浸料选择、模具设计及固化工艺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结构分析: 应用有限元分析(FEA)方法,对车架受力点(如五通区域、头管部位)的应力分布进行建模与仿真,指导工程师如何通过管型设计(如异形管、抽管技术)来达到减重与强化的平衡。 第三部分:传动系统的高效能分析 本部分专注于自行车传动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与耐久性研究。 齿轮传动理论: 深入分析了链轮、飞轮系统的啮合几何,讲解了齿形优化对降低摩擦损失和提高换挡平顺性的作用。探讨了不同节距链条的传动特性。 变速机构设计: 对机械式和电控式变速系统的内部结构、精密同步技术及电子控制算法进行了剖析。重点在于分析后拨和前拨的运动学关系,如何确保在复杂工况下的精准定位。 功率输出与损耗: 量化分析了脚踏、中轴、链条在不同功率输出下的能量损耗环节,为追求极致效率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四部分:悬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对于山地车和城市通勤车而言,悬挂系统是影响骑行品质的核心要素。本部分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机械与流体动力学分析。 避震器原理: 详细阐述了弹簧(螺旋钢弹簧、气压弹簧)的特性曲线与阻尼系统(液压阻尼、油气阻尼)的工作原理。内容涉及低速与高速压缩阻尼的调节机制。 多连杆机构分析: 对四连杆、虚拟转点(VPP)、单转点等主流后胆连接结构进行了运动轨迹分析,讲解了如何通过改变连杆长度和安装点来控制避震器的“踩踏效率损失”(Pedal Bob)和“刹车锁定”(Brake Squat)现象。 线性度与行程管理: 讨论了如何通过增加或减少空气量、使用体积调节块等方式,精确控制避震器的行程曲线(Progressivity),以适应不同重量骑手和路面冲击。 第五部分:车轮系统与接触面技术 车轮是自行车性能的基石。本部分侧重于车轮的旋转惯性、侧向刚度及轮胎与地面的相互作用。 轮组刚性与轻量化: 剖析了轮圈、辐条材料(碳纤维与金属)的选择标准,讲解了辐条张力、编法(如交叉数)如何共同决定轮组的侧向支撑力和轴向吸震性。计算了轮组转动惯量对加速性能的影响。 轮胎动力学: 深入研究了轮胎的滚动阻力模型,分析了胎压、轮胎断面形状、胎纹设计对抓地力、滚动效率和舒适度的影响。探讨了无内胎系统的密封技术与可靠性挑战。 第六部分:制动系统的高级工程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自行车制动系统的热力学、流体力学和摩擦学设计。 液压碟刹系统: 详细解析了刹车油的化学稳定性、活塞密封件的设计对响应速度和热衰减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刹车盘的散热设计,包括通风盘的结构对降低制动温度梯度的作用。 摩擦材料科学: 对刹车片(来令片)的有机、半金属和金属烧结材料的摩擦系数曲线(随温度和速度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导工程师如何根据骑行环境选择最佳的摩擦组合。 制动功率与热管理: 建立了系统制动功率的计算模型,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卡钳的活塞尺寸和结构布局,实现制动力的线性输出和热量的有效导散。 本书强调的是工程设计思想的普遍适用性,而非对特定产品标准的机械性引用。读者将通过本书获得分析和解决复杂自行车技术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老实说,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毕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自行车·钳形闸》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够“硬核”的了,我期待的是那种能深入骨髓、掰开了揉碎了讲透每一个技术细节的专业手册。结果呢,当我翻开目录,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章节标题,什么“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我的内心戏就是:“哇,这简直是标准制定者的‘武功秘籍’啊!”我本来是个业余的自行车爱好者,平时修修换换靠着网上的零散教程和一点点‘动手能力’混日子,对标准的理解仅限于‘符合标准就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第一次正视了‘标准’背后的逻辑和严谨性。它不像那些市面上流行的‘自行车维修宝典’,上来就教你如何拧螺丝,而是像一位严苛的师傅,先给你定下规矩,告诉你一把合格的钳形闸应该是什么样的,它的‘骨相’和‘气血’在哪里。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像啃一块硬骨头一样去品味那些关于制动力的量化指标、材料的抗疲劳要求,甚至是对那个小小的铆钉的尺寸公差都有着近乎苛刻的描述。这种感觉很奇妙,它没有直接给我‘快餐式’的解决方案,反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刹车手感特别好,而有些用着用着就松垮了。它更像是一部自行车零部件的“宪法”,让你从根本上去理解这个‘法律’是如何保障用户安全的。

评分

说实话,如果把这本书推荐给一个完全不懂自行车的路人甲,他大概率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认为我花钱买了一本“天书”。因为它几乎没有‘可读性’,它更像是一份技术蓝图。然而,正是这种缺乏‘大众化’的倾向,使得它在特定群体中显得弥足珍贵。我周边有几个朋友开了小型自行车维修店,当我提到我正在研究这个标准时,他们的反应都是带着一丝敬畏,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确保自己采购和使用的零件,从源头到安装,都不能‘跑偏’。这本书像是一个‘守门人’,筛选掉了那些不合格的、偷工减料的产品。它强制性地提高了整个行业的门槛,虽然这可能让一些小作坊感到压力山大,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保护了骑行者的安全和行业的声誉。它不是教你如何修车,而是教你如何判断一个零件是不是值得安装到你的自行车上。这种‘上游’的控制力,是任何‘下游’的维修手册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那些想深入了解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发现它并没有过度地去谈论‘骑行体验’,这是我一开始就预料到的,毕竟它是一个标准,不是一本评测杂志。但这种‘克制’反而凸显了它的价值。它把所有关于“好”的定义都量化了,你需要知道的不是‘感觉上’的刹车力,而是精确到牛顿(N)的数值,以及在什么湿度、温度下,这个数值必须保持不变。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试验方法描述,对照我自己在家里对旧刹车进行的‘非正式’检查,简直是天壤之别。人家是建立在科学仪器的精密测量上,而我靠的是‘手捏一捏’和‘听声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统一的‘度量衡’。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工厂生产的钳形闸,只要符合这个标准,理论上它们在核心性能上就是等效和可靠的。这对于供应链管理和产品采购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是一本让所有参与者都能‘说同一种语言’的工具书,让‘差不多’这个词彻底从合格品测试中被剔除。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让我感到意外的方面,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历史的沉淀感。QB/T 1719-2012,明确写着它代替了QB/T 1891-1993。这不仅仅是一个版本的更新,它代表着近二十年来,中国自行车工业在技术理解、材料科学以及安全意识上的飞跃。阅读那些修订说明和技术参数的变动,我仿佛能看到行业在不断地‘进化’。早期的标准可能更侧重于机械强度,而新的标准显然更加关注耐久性、防腐蚀性以及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表现。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使用自行车的消费者来说,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我今天购买的任何符合新标准的钳形闸,都比二十年前的同类产品,在安全裕度和使用寿命上有了质的飞跃,这背后的‘标准升级’功不可没。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中国轻工行业在自行车制动技术领域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一个清晰注脚和认证。它为我们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留下了一份关于“什么是合格”的、沉甸甸的规范。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种行业标准会是那种干巴巴、只有图表和数字的枯燥读物,读起来估计比我记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还累。但奇怪的是,这本书在讲解那些技术参数时,虽然语言极其精确,却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它不是在‘建议’,而是在‘陈述事实’的下限。我记得我正在对比新旧标准(毕竟这个是代替了1993年那个版本的),那种演进的过程,就像看着一个技术领域如何从粗犷走向精细。例如,对于钳形闸的某些关键受力点的描述,新标准显然考虑了现代自行车材料和更复杂的使用场景,那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国内制造业对品质提升的决心。我不是工程师,但我能感受到那种“必须做到这个程度,否则就不能上市”的重量感。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行业发展的‘编年史’,它记录了中国自行车配件制造工艺的‘里程碑’。它让我明白,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背后凝聚了多少行业专家的心血和反复的论证。如果一个零件的质量都建立在如此严格的规范之上,那么我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也随之建立起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