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阶层也反对改革:天主教是当时封建制度的一个支柱,天主教的机构本身就是封建领主。几乎所有的修道院均有自己的村庄。教会的收入来自捐献、贩卖赎罪券和什一税。后者也是贵族最重要的财源。
评分托马斯.闵采尔(1489~1525 年)出身于一个铸造钱币的小手工业者家庭。他的家乡原在采矿工业的中心地哈茨的施托尔堡。他14 岁时,全家迁移到邻近的克维德林堡,相传闵采尔的父亲死在施托尔堡伯爵的断头台上。闵采尔少年时深受“鞋会”斗争传说的影响,立志改造德国社会。15 岁在中学读书时,他组织过秘密团体,反对马格德堡大主教。17 岁入大学修哲学和神学,获神学硕士学位。他精通希腊语和希伯来语,深受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不满意于人文主义者对劳动人民的冷漠态度。他喜欢到处游历,结交了许多贫苦农民、平民、矿工、纺织工和印刷工人为挚友。他走遍了几十个城市和数百个村镇,目睹了人民的饥苦,耳听了下层群众的倾诉。闵采尔精通《圣经》,他利用自己是下层传教士的条件,广泛开展了关于激进的宗教改革的宣传和活动。
评分不错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不错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但是起义得以扩展到其它地区以及达到其程度的最主要的原因来源于当时农民作为社会内人数最多的阶层的总状况。这个总状况在不同的领主手下差别并不很大。
评分再说“评价”。“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
评分19世纪40年代是欧洲又一次革命风潮(1848)的前夕,此时在德国1525年事件又成为讨论热点并非偶然,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是其中两部左派立场的名著。时隔多年之后回看,这部著作讨论不免过时粗疏之处,但史料的搜集证疏还是很扎实的、也没有以立场剪裁史料的毛病,至今在中文书中仍是了解这一事件的唯一选择。较新的理论审视可以找 彼得·布瑞克 所著《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来读,这是广西师范08年出版的,可惜翻译质量不很好。
评分好。。。。。。。。。。
评分这段时间买了好多书!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