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北京乎——現代作傢筆下的北京》(薑德明編,三聯書店,1992)的賡續,本書精選收錄34位當代作傢、學人言說北京的散文、隨筆42題。內分七輯,或談論北京整體風貌的曆史變遷,或述說局部區域的印象感受;或感嘆鬍同、寺廟等人文景觀的日漸消逝,或描摹四閤院、大雜院裏的日常生活;或憑吊不堪迴首的飢餓記憶與“文革”往事,或縷述旅食京華的苦辣酸甜。是憶舊念往,也是感新說世,關乎一個城市的曆史與命運,也摺射齣一個時代的風雲與滄桑。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我並不懷念那個舊北京,因為我從未見過那個舊北京:而那些鋼筋水泥的新古董,根本無法喚起我迴到舊北京的感覺。我隻是在迴味“北京”這個專有名詞時,會幽幽然獲得一種曆史的縱深感,我因此而領會想象的樂趣,我因此思索我的天命所在。
——西川《想象我居住的城市》
一個沒有城牆的北京城已經成為世界的遺憾瞭,彆再叫北京成為沒有四閤院的北京。
——鄧友梅《四閤院“入門兒”》
夠得上大雜院資格的院子應具備三個特點:一大二老三雜。大,是指它占據的空間和氣派;老,是指它曆盡滄桑閱曆豐富,雜,是指住戶多,成分雜。找清淨,沒有,論雜亂,滿眼風光撲麵來,塞得人腦仁痛。
——常利民《大雜院》
那時候,我們都帶中飯,教室中間生著一個爐子,老師上課就一邊講課一邊翻一翻爐子上的窩頭。教室裏充滿瞭各種糧食的香味。因為很多同學吃的是煮黃豆,教室裏經常有嘟嘟的放屁聲。
——張承誌《飢餓的記憶像根金屬綫》
我很想突圍走齣這四閤院,我卻又如此深情地依戀這四閤院,因為它的每一塊磚都銘刻瞭我的歡樂與悲哀。守著它使我心碎,離開它使我失落,而從遠方迴到它的懷抱又令我心醉。我想這種四閤院的情結大概我此生都難以拋開的瞭。
——章含之《跨過那厚厚的大紅門》
目錄
小引
北京乎!
撫摸北京
都市的錶情
想象我居住的城市
第十二座雕像
半城宮牆半城樹
九門之緣
太平湖尋夢錄
前門外
護城河與二環路
一溜河沿
薊門煙樹·土城,海棠花溪
四閤院“入門兒”
大雜院
磚塔鬍同
九麯迴腸
寶鈔鬍同
禮士鬍同的槐花飄香
大雅寶鬍同甲二號安魂祭
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從乾麵鬍同逃往北師大的小紅樓
王府大街64號
東單三條33號
鬍同生涯
群佛
飢餓的記憶像根金屬綫
廣化寺
有關廟的迴憶
天國
我從沒爬上過香爐峰
閑話北大
大樓與書桌
淘書最憶是荒唐
京門憶舊
跨過那厚厚的大紅門
東中街四十二號
锡慶門行走
住在恭王府
顫抖的城市
殘月斜照荒寒
麥子店流水賬
風吹白紙坊
在北京橡膠四廠
附錄 拓展閱讀書目
精彩書摘
這種舒服的快意之感,一換瞭洋式的“柏油瀝青馬路”,便整個兒消失瞭。
安定門那兒寂靜之甚,沒有人跡,有大車軌道。齣入口城牆內嵌有一塊石碑,現已記不起是何文物。
城外的郊原景象,靜謐可喜。
北麵之西門就是德勝門,元代本名健德門者是也。明末滿洲兵臨京師城下,就在此門。我隻到過一次,那是走謁顧隨(羨季)先生迴校前順路到此一觀,隻見門內的街很窄,有小販車齣入。門外無時間多看,隻站一小會兒望望,心知這就是雪芹所寫的寶玉偷祭金釧“齣北門的大道”瞭。
阜成門是西正門,我與祜昌四兄因尋太平湖,繞路坐於門外河邊休息,又走到西便門,進宣武門……因有另文敘此,故不重述。
正陽門,如另文所敘,清代的百姓是終其一生也無緣齣入一次的;而到瞭民國,旁開“四孔”更無須走它——成瞭“廢物”。我卻齣入瞭一次,那是為瞭“過過癮”,並非必須“穿”它而行。
記得很清楚,那時正陽門兩旁城牆緊根兒上,貼牆有二小廟,一東一西。廟極小,隻一閥屋。其一為關帝廟,在老北京異常齣名,一說廟裏的簽兒最靈驗。我進去看過,見一位道士照料香火,果有上香跪拜求簽兒者。我後悔沒試試看靈不靈。
另一小廟關閉,不得而人,不知其詳,卻幼年曾聞二哥說過(他在前門長巷住過):那廟有一銅驢,正月節間,婦女上廟到此,不生育的少婦,讓一個年長的女親戚或僕婦用衣遮掩著,那少婦則用手去摸那驢腎,羞羞慚慚地,令人發笑稱奇——據說也很靈:摸瞭就能生子女雲。
正陽門之東便是崇文門瞭,俗稱哈德門。清代是個關卡,很厲害。門外花兒市,有名的繁華市肆。我齣人此門最多,因為尋訪雪芹故居蒜市口、臥佛寺,皆在門外。還有後來那兒開設瞭一個很大的古玉商場,名為“青山居”,在那兒我也開瞭眼界,也買過幾件佳品。門外有花木,有長椅,像個小花園,而幾步之外即是護城河橋,水勢很急,嘩嘩喧響,河岸住戶頗有江南水鄉之意味。我對此處總是十分留戀。
……
前言/序言
閑趣坊(4):撫摸北京 引言 北京,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在這座巨大的城市肌理中,隱藏著無數個等待被發現的故事,等待著被觸摸的溫度。“閑趣坊”係列,便是我們一群對生活充滿好奇與熱愛的探索者,對這座城市細膩情感的捕捉與描繪。而《閑趣坊(4):撫摸北京》,更是我們懷揣著對北京深沉而溫柔的愛意,試圖用指尖的溫度,去感受這座城市跳動的靈魂,去觸碰那些被時光打磨得愈發溫潤的角落。 本書並非是一本冰冷的旅遊指南,也不是一本枯燥的曆史教科書。它更像是一封寫給北京的情書,用一種更為個人化、更具感官化的視角,去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彆樣的北京。在這裏,我們拋卻瞭宏大的敘事,聚焦於那些觸手可及的細節,那些藏匿於街頭巷尾的溫情,那些隻有用心去“撫摸”纔能體會的北京韻味。 “撫摸”二字,是我們試圖傳達的核心理念。它意味著一種溫柔的、細緻的、充滿尊重的接觸。我們相信,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不在於那些標誌性的景點,而在於它日常的呼吸,在於那些在時光中沉澱下來的生活氣息。我們要用我們的眼睛去觀察,用我們的耳朵去聆聽,用我們的鼻子去嗅聞,用我們的舌尖去品嘗,更重要的是,用我們的雙手去感受。 第一章:鬍同深處的低語 北京的鬍同,是這座城市最古老的心髒。它們蜿蜒麯摺,如同歲月的脈絡,串聯起無數個四閤院,也串聯起無數個關於北京的故事。在《閑趣坊(4):撫摸北京》中,我們並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瀏覽幾條著名的鬍同,而是深入其中,去尋找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去傾聽那些從老牆縫裏傳齣的低語。 我們會帶你走進那些不起眼的、甚至有些破敗的小鬍同,你會看到斑駁的牆壁上攀爬的藤蔓,看到掛在窗戶上的風乾的辣椒,看到門口悠閑曬太陽的貓咪。我們會嘗試去推開一扇虛掩的院門(在確保不打擾居民的前提下),去想象院子裏曾發生過的故事。我們會坐在街邊的小闆凳上,看著穿著老式棉布褂子的老人,一邊搖著蒲扇,一邊和鄰居聊著傢常。 我們會記錄下那些曾經在鬍同裏響起的吆喝聲,它們或許已經不多見瞭,但它們是北京的獨特印記。我們會去發現那些隱藏在鬍同深處的特色小店,它們或許沒有光鮮亮麗的招牌,但它們有著最地道的北京味道。我們會品嘗那些老北京的小吃,從酥脆的麻花到香糯的豆汁,用舌尖去喚醒那些塵封的味蕾記憶。 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嘗試去理解鬍同裏的生活哲學。那種鄰裏之間的熟悉和溫暖,那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樸實,那種不急不躁的從容。我們會用文字去描繪這些場景,讓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獨屬於鬍同的寜靜與祥和。我們也會邀請一些在鬍同裏生活多年的居民,聽他們講述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迴憶,他們的對這座古老街區的感情。 第二章:京味兒的溫度 “京味兒”,是北京獨有的味道,它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這座城市的生活態度和文化底蘊的集閤。在這一章節,我們將把關注點放在那些最能體現“京味兒”的元素上。 我們會去探訪那些傳承多年的老字號,它們或許是製作宮廷點心的糕點鋪,或許是專營老北京鹵煮的飯館,或許是經營傳統工藝品的店鋪。我們會深入瞭解它們的曆史淵源,它們的製作工藝,以及它們在時代變遷中的堅守與創新。我們會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那些老師傅們專注的神情,他們手中翻飛的技藝,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那份敬畏之心。 我們會品嘗那些地道的京味兒美食,不僅僅是炸醬麵、鹵煮,我們還會挖掘一些更為小眾但同樣美味的京味兒佳肴。我們會記錄下每一道菜的食材、烹飪方式、以及它背後蘊含的文化故事。我們會試圖去描述那種味道在舌尖上的觸感,那種香氣在鼻腔裏的彌漫,那種滿足感在胃裏的充盈。 除瞭味覺,我們還會關注北京的“聽覺”文化。我們會去尋找那些在北京城中依然可以聽到的聲音:比如京劇的唱腔,比如相聲的段子,比如老式收音機裏播放的戲麯和新聞。我們會去一些京劇戲院,去感受那種古老藝術的魅力,去體會那些跌宕起伏的唱腔所傳達的情感。我們也會去一些相聲茶館,去感受那種輕鬆幽默的氛圍,去體會那些巧舌如簧的錶演所帶來的歡樂。 第三章:時光雕刻的印記 北京是一座曆史極其悠久的城市,它的每一個角落都鎸刻著時光的印記。在這一章,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建築、空間和物品。 我們不會僅僅流連於故宮、天壇這些耳熟能詳的皇傢建築,我們還會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城市角落的、同樣具有曆史價值的古跡。也許是一座不起眼的古寺,也許是一處斑駁的老城牆,也許是一座古老的牌樓。我們會去研究它們的曆史背景,它們的設計風格,以及它們在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們會關注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比如傳統的手工藝,比如民間的節日習俗,比如老北京的民俗傳說。我們會去采訪那些依然在堅守這些傳統技藝的老藝人,去記錄下他們的心路曆程,去展現那些即將消失的珍貴文化。我們會去參與一些北京傳統的節日活動,去感受那種濃厚的節日氛圍,去體會那種代代相傳的民俗文化。 我們還會去探訪一些與北京曆史名人相關的故居,去感受那些偉人曾經生活過的痕跡,去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我們會嘗試去追尋那些曆史的“蛛絲馬跡”,去解讀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曆史故事。 第四章:現代都市的脈搏 北京並非隻有曆史,它更是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都市。在這一章節,我們將展現北京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另一麵。 我們會去探索那些充滿創意和藝術氣息的街區,比如798藝術區,比如一些新興的文化創意園區。我們會去欣賞那些前衛的藝術作品,去感受那些新銳的文化思潮。我們會去采訪那些年輕的藝術傢和創業者,去瞭解他們對這座城市的看法和他們的夢想。 我們會關注北京的城市發展,去感受那些現代化的建築和基礎設施為城市帶來的變化。我們會去一些高科技企業,去瞭解北京在科技創新方麵取得的成就。我們也會去一些新開業的商場、咖啡館、書店,去感受這座城市年輕、時尚、充滿活力的氣息。 我們會嘗試去捕捉那些“新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對這座城市的理解。他們或許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他們同樣在這座城市中努力奮鬥,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我們會去瞭解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睏惑,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憧憬。 第五章:京城的四季情懷 北京的四季分明,每一個季節都有著獨特的韻味。在這一章節,我們將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北京的四季之美。 春天的北京,是嫩芽初綻,是萬物復蘇。我們會去描寫那些在公園裏散步賞花的市民,去感受那種生機勃勃的景象。我們會去記錄下那些春風拂麵的溫柔,去品味那些春天特有的清香。 夏天的北京,是綠樹成蔭,是繁花似錦。我們會去描寫那些在傍晚的鬍同裏乘涼的人們,去感受那種悠閑自在的生活。我們會去記錄下那些夏日午後的陣雨,去體會那種清涼爽快的暢快。 鞦天的北京,是層林盡染,是金風送爽。我們會去描寫那些在香山賞紅葉的人們,去感受那種絢爛多彩的美麗。我們會去記錄下那些鞦葉飄落的景象,去體會那種成熟而豐盈的韻味。 鼕天的北京,是銀裝素裹,是白雪皚皚。我們會去描寫那些在故宮雪景中漫步的人們,去感受那種莊重而靜謐的氛圍。我們會去記錄下那些鼕日的暖陽,去體會那種溫暖而堅韌的力量。 結語 《閑趣坊(4):撫摸北京》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讓更多的人,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北京,更是用心去感受北京,用雙手去撫摸北京。 我們相信,當你帶著一顆好奇的心,帶著一份溫柔的愛意,去“撫摸”這座城市的時候,你一定會發現,北京的美,遠不止於你所見。它藏匿於每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它閃耀在每一個被用心捕捉的細節裏。 願這本書,能成為你走進北京,感受北京,愛上北京的另一扇窗。願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我們對這座城市深沉的愛,也能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北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