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及评方法
定:88元
作者:章晓文 编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21271601
字数:519000
页码:4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提要
本书共11章,以硅集成电路为中心,重点介绍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其可靠性的发展演变过程、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工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机理、可靠性数学、可靠性测试结构的设计、MOS场效应管的特性、失效机理的可靠性仿真和评。随着集成电路设计规模越来越大,设计可靠性越来越重要,在设计阶段借助可靠性仿真技术,评设计出的集成电路可靠性能力,针对电路设计中的可靠性薄弱环节,通过设计加固,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
1.2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分类
1.2.1 按半导体集成电路规模分类
1.2.2 按电路功能分类
1.2.3 按有源器件的类型分类
1.2.4 按应用性质分类
1.3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特点
1.3.1 集成度不断提高
1.3.2 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
1.3.3 化分工发展成熟
1.3.4 集成芯片的发展
1.3.5 半导体集成电路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1.4 半导体集成电路可靠性评估体系
1.4.1 工艺可靠性评估
1.4.2 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模式
1.4.3 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机理
1.4.4 集成电路可靠性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章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基本工艺
2.1 氧化工艺
2.1.1 SiO2的性质
2.1.2 SiO2的作用
2.1.3 SiO2膜的制备
2.1.4 SiO2膜的检测
2.1.5 SiO2膜的主要缺陷
2.2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薄膜
2.2.1 化学气相沉积概述
2.2.2 化学气相沉积的主要反应类型
2.2.3 CVD制备薄膜
2.2.4 CVD掺杂
2.3 扩散掺杂工艺
2.3.1 扩散形式
2.3.2 常用杂质的扩散方法
2.3.3 扩散分布的分析
2.4 离子注入工艺
2.4.1 离子注入技术概述
2.4.2 离子注入的浓度分布与退火
2.5 光刻工艺
2.5.1 光刻工艺流程
2.5.2 光刻胶的曝光
2.5.3 光刻胶的曝光方式
2.5.4 32nm和22nm的光刻
2.5.5 光刻工艺产生的微缺陷
2.6 金属化工艺
2.6.1 金属化概述
2.6.2 金属膜的沉积方法
2.6.3 金属化工艺
2.6.4 Al/Si接触及其改进
2.6.5 阻挡层金属
2.6.6 Al膜的电迁移
2.6.7 金属硅化物
2.6.8 金属钨
2.6.9 铜互连工艺
参考文献
第3章 缺陷的来源和控制
3.1 缺陷的基本概念
3.1.1 缺陷的分类
3.1.2 前端和后端引入的缺陷
3.2 引起缺陷的污染物
3.2.1 颗粒污染物
3.2.2 金属离子
3.2.3 有机物沾污
……
第4章 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第5章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机理
第6章 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
第7章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评
第8章 可靠性测试结构的设计
第9章 MOS场效应晶体管的特性
第10章 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仿真
第11章 集成电路工艺失效机理的可靠性评
主要符号表
英文缩略词及术语
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内容非常扎实。作为一个对科技产品充满好奇的人,我总是想知道“里面到底是怎么工作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究的欲望。作者从半导体物理这个最根本的学科出发,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集成电路的运行基础。我之前对“半导体”的理解非常有限,这本书帮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材料的导电特性,到PN结的形成,再到各种晶体管的原理,都讲解得非常透彻。接着,书中详细阐述了集成芯片的发展史,以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读到这里,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如今所享受的便捷生活,离不开集成电路的不断进步。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于“可靠性”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芯片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的失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预测和避免这些失效。我对书中介绍的各种测试方法和评估模型非常感兴趣,它们就像是为芯片的“健康体检”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我理解到,研发工程师们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去保证芯片的质量,才能让消费者放心地使用。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讲解,更是一种对科学精神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他们为了推动技术进步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硬核”。我一直对电子技术充满兴趣,但真正深入了解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内部运作,却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复杂世界的窗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从半导体物理学的最基本概念入手,层层递进地讲解了集成电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我之前以为集成电路就是一个整体,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它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元器件,通过复杂的工艺制造出来的,而每一个元器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都对最终的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对化学气相沉积(CVD)这一关键工艺的详细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这种技术是如何将各种材料精确地沉积到硅片上,形成微观的电路结构。作者通过大量的示意图和实际应用案例,将抽象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变得生动起来,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CVD在现代集成电路制造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集成芯片发展历程的内容,让我对这个行业从早期的简单电路到如今复杂的多核处理器,其发展轨迹和技术飞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之后,我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以及支撑其发展的关键技术,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我对工程师们的智慧和付出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解剖”。我一直对电子产品很着迷,但对于其核心——集成电路——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其内部的奥秘。作者从最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学讲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示了集成电路是如何运作的。我之前以为芯片就是一块小小的集成体,但读完之后才明白,它的背后是多么复杂的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结合。书中对化学气相沉积(CVD)的详细介绍,让我对这种看似神秘的制造工艺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了解到,CVD是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反应,将各种微小的材料逐层堆积,最终形成复杂的电路图案。这过程的精确度和控制要求之高,让我惊叹不已。此外,书中对集成芯片的发展历程的梳理,也让我对科技的进步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看到了从简单功能芯片到如今高性能处理器的演变,这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结晶。而关于“可靠性”的讨论,更是让我意识到,一块能够在我们手中稳定运行的芯片,背后是经历了多么严苛的测试和评估。作者对各种失效机制的分析,以及针对性的评价方法,都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所付出的努力。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让我对集成电路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关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可靠性与评价的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密机械的时钟坊。最初,我只是对“芯片”这个概念有点好奇,知道它们是现代电子产品的“大脑”,但对它们是如何制造、如何保证不出错,我完全没有概念。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世界。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科学的逻辑性。他从最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原理讲起,一步步构建起对集成电路的理解。我了解到,一块小小的芯片,其实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元器件组成的,而每一个元器件的性能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书中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分析,比如材料的纯度、晶体管的结构、电信号的传输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最终的可靠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失效模式”的描述感到震撼,它就像是把集成电路可能遇到的“疾病”一一列举出来,并分析其病因和症状。这让我意识到,保证芯片的可靠性,是一项多么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听起来就非常高深,涉及大量的统计学和物理学知识。他用图示和公式来解释如何通过加速试验来预测芯片的寿命,如何通过各种模型来评估芯片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虽然有些地方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数学推导,但作者的讲解思路是清晰的,他总是试图将复杂的概念用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对集成电路的可靠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关乎实际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好像是作者在一次深入研究之后,将自己所学所思一股脑儿地倾倒了出来。我本来对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它很重要,但具体重要到什么程度,涉及哪些方面,又该如何去量化和评估,我是一无所知的。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吸引住了。作者在开篇就用了很多篇幅,生动地描绘了集成电路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从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到支撑国家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无处不见其身影。正是因为这种无处不在,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将是灾难性的。这一点立刻让我对“可靠性”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技术术语,而是关乎社会运转和个人生活的重要保障。接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导致集成电路失效的各种物理机制,比如温度、电压、湿度、辐射等等,并用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来解释这些机制是如何作用于芯片内部的。我尤其对那些关于“早期失效”、“寿命失效”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们让我了解到,一块小小的芯片,其生命周期中可能经历的挑战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各种可靠性评价的方法。从加速寿命试验到统计模型,再到一些更前沿的仿真技术,这些内容虽然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但作者的讲解还是力求清晰易懂,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也能够大致理解其原理和应用。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评价方法是如何帮助工程师们预测和规避潜在的风险。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让我对科技产品背后的严谨与付出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