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有关微波光子学原理与应用的专著。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从事模拟微波光子链路的研究实践,从模拟微波光子链路的原理与应用这一视角介绍了微波光子学的基本原理,并综述和展望了模拟微波光子链路的应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全书共分为十章,内容涵盖微波光子学的基本概念;射频系统与光子学系统的性能参数;基于不同调制方式的模拟微波光子链路的理论模型和其中有关信号传输的关键问题,包括链路中的噪声、畸变和非线性效应等;以及模拟微波光子链路的应用。 (美)文森特·J.尤里克(Vincent J.Urick),(美)詹森·D.麦金尼(Jason D.McKinney),(美)基思·J.威廉斯(Keith J.Williams) 著;项鹏,蒲涛,沈荟萍 译 文森特·J.尤里,博士,于2001年加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他主持了实验室应用射频光子学部门的研究工作。这本书的包装十分精美,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书籍。我最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光纤通信的部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网络速度和通信质量。翻阅到相关章节,作者对光纤的传输特性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色散、衰减以及非线性效应等。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类型光纤(如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特性对比分析,这让我清晰地了解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书中对光放大器的原理讲解也相当到位,特别是关于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工作机制,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释了其在高功率光信号传输中的关键作用。他还提到了新型光放大技术,这让我对光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光信号的时分复用(TDM)和波分复用(WDM)技术。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两种技术如何提高光纤的传输容量,以及它们在现代光通信网络中的重要性。他对每种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其原理、优势和局限性,这对我理解光通信系统的架构非常有帮助。
评分说实话,我是抱着一颗学习复杂理论的心情来翻阅这本《微波光子学基础》的,毕竟“基础”二字,往往意味着内容会比较系统和深入。刚开始阅读,就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述风格所吸引。他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光子的概念、能量量子化以及光电效应等关键概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薛定谔方程在光子学中的应用时,没有回避数学的严谨性,而是通过详细的推导过程,展示了量子力学是如何为理解光子的行为提供理论基础的。书中关于光学谐振腔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详细讲解了谐振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其在激光器、滤波器等器件中的应用。他引入的品质因子(Q因子)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影响谐振腔的性能,让我对谐振腔的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对非线性光学现象的介绍,也十分引人入胜。作者通过引入非线性系数等概念,解释了高强度光场如何引起物质的非线性响应,进而产生倍频、参量放大等现象。这些内容对我理解更高级的光子学理论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一直对半导体材料在光信号处理中的应用非常着迷,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微波光子学基础》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拿到手里翻阅,书的装帧非常扎实,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这对于一本技术性强的书籍来说,能提供很好的阅读舒适度。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光电器件的部分。书中对各种类型的调制器和探测器的原理讲解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马赫-曾德尔调制器时,对相位调制和幅度调制之间的转换过程进行的详细阐释。他不仅给出了详细的数学推导,还结合了实际的结构图,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电场是如何影响光波的相位,进而实现光信号的调制的。书中关于硅光子技术的部分,也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介绍了如何利用现有半导体工艺制造光波导、耦合器等基本器件,以及这些器件如何集成到芯片上。这一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光通信和光计算的未来发展。我发现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新兴的光子器件,比如利用量子点的光发射器和新型探测器,这些内容展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对于我了解前沿技术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让我对微波光子学在现代科技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微波光子学基础》的排版和字体都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一直对光与电子的交叉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对书中关于光电子器件的论述尤为关注。作者在介绍光电耦合效应时,从材料的能带结构入手,详细阐述了不同半导体材料在光照下产生电荷载流子的过程,以及这些载流子如何被收集和利用。他对于pn结、PIN结等半导体结构的讲解,非常清晰且易于理解,并结合了大量的器件结构示意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书中对光电探测器类型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和光电倍增管(PMT)时,对它们的工作原理、响应速度、灵敏度等方面的详细对比。这一点对于我选择合适的探测器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光电耦合器和光电开关等器件,这些内容展示了光信号与电信号之间如何进行转换和控制,为我理解许多光电子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严谨的科学气息,深蓝色的背景上,是流线型的光波纹和抽象的电子器件轮廓,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微观世界探索。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章。不得不说,作者的开篇非常出色,他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人类对光的认识史娓娓道来,从牛顿的棱镜实验,到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再到量子力学的诞生,一步步勾勒出光子学的宏伟图景。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他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每一个概念的渊源和发展。特别是在讲到光子的概念时,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光子比作能量的“小包裹”,形象地解释了光子的波粒二象性。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帮助我绕过了最初的认知障碍,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核心内容。而且,书中大量的插图和示意图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那些精美的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复杂的物理过程,比如光子的产生、传播和相互作用,让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关于光子学发展史的科普读物,它点燃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