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十二五”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系列教材:景观花卉学》图文并茂、内容新颖,重点介绍当今花卉的最新理念及应用方式等。《高等院校“十二五”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系列教材:景观花卉学》可作为高等院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相关行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1 概论
1.1 花卉的含义
1.2 景观花卉的作用
1.3 景观花卉的发展与应用
1.4 景观花卉学的研究
2 花卉的分类
2.1 依花卉茎性质不同分类
2.2 依生长环境不同分类
2.3 依园林花卉对光照要求不同分类
2.4 依园林花卉用途不同分类
2.5 依花期不同分类
2.6 其他分类方法
3 花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3.1 花卉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规律
3.2 环境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4 花卉繁殖
4.1 有性繁殖
4.2 营养繁殖
4.3 孢子繁殖
4.4 花卉组织培养繁殖
5 花卉栽培设施及管理
5.1 花卉栽培设施
5.2 花卉的栽培
5.3 花卉的管理
6 各论
6.1 二年生花卉
6.2 宿根花卉
6.3 球根花卉
6.4 水生花卉
6.5 岩生花卉
6.6 多浆植物
6.7 室内花卉
6.8 兰科花卉
7 花卉的应用
7.1 花卉应用的基本原理
7.2 花卉的园林应用
7.3 花卉装饰材料与应用
7.4 案例分析
7.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旱生花卉:这类花卉耐旱性强,能忍受空气和土壤的较长期干燥而继续生活。它们在外部形态上和内部构造上都产生许多变化和特征,如叶片变小或退化成刺,表皮层、角质层气孔下陷,以减少水分蒸腾,同时该类花卉根系都比较发达。栽培此类花卉在生产上要少浇水,掌握“宁干勿湿”的原则,否则极容易引起根部腐烂而死亡,如仙人掌类、芦荟、虎刺梅、昙花等。
(2)湿生花卉:该类花卉耐旱性弱,生长期要求经常有大量的水分存在。这类花卉的茎叶有通气组织,能够吸收氧气供给根系需要,栽培这类花卉应掌握“宁湿勿干”的浇水原则,如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旱伞草、马蹄莲、热带兰类、蕨类和凤梨科植物等。
(3)中生花卉:该类花卉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大多数栽培花卉都属于此类,此类花卉需水量也不一致,有的中性偏旱,有的中性耐湿。一般凡根系分枝力强,并能深入地下的种类,其抗旱能力较强,如大多的宿根花卉。一二年生草花与球根花卉根系不及宿根花卉强大,耐旱力亦较弱。
(2)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要求
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要量亦不同。种子发芽时,需要较多的水分,以便透入种皮,有利于胚根的抽出,并供给种胚必要的水分。种子萌发后,在幼苗时期因根系弱小,在土壤中分布较浅,抗旱力极弱,必须经常保持湿润。到成长时期抗旱能力虽较强,但若要生长旺盛,也需给予适当的水分。生长时期的花卉,一般都要求湿润的空气,但空气湿度过大时,植株易徒长。开花结实时,要求空气湿度小,不然会影响开花和花粉自花药中散出,使授粉作用减弱。在种子成熟时,更要求空气干燥。水分对花芽分化及花色的影响:控制对花卉的水分供给,以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在花卉栽培中应用很普遍。广州的盆栽年橘就是在7月份控制水分,使花芽分化,开花结果而获得的。球根花卉,凡球根含水量少,则花芽分化也早,早掘的球根或含水量高的球根,花芽分化延迟。
3.2.4花卉与土壤
土壤是花卉生长的物质基础,是花卉植物生长的载体,而且为花卉生长提供必需的矿质营养。不同种类土壤其理化性状的差异,将导致花卉不同的生长发育表现。土壤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性状、土壤酸碱度及土壤盐分上。
1)土壤性状与花卉的关系
土壤性状不同,肥力差异很大,对其管理利用和改良应各具特点。一般把土壤性状分成三类:砂土、黏土、壤土。砂土类粒间孔隙大,透气性好,但有机质含量少,保水保肥力差,土温度变幅大,这类土壤适宜作扦插基质或种植耐旱的花卉种类和品种,如仙人球、芦荟等。砂土与其他质地土壤混合,能改善其团粒结构。黏土含矿物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土壤透气性差,质地坚硬,早春土温上升慢,有机物分解慢,绝大多数花卉在这类土壤中生长不良,少数深根性多年生花卉能适应此类土壤。此类土壤适应种植多年生深根性花卉,或加砂土进行改良。壤土所含砂粒与黏粒比例适当,通透性和耕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而且有机质含量丰富,是多种花卉栽培生产的理想土壤。实际上,土壤性状往往不是以上三种单纯成分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以不同比例混合,各有所侧重,有些偏黏性,为黏质壤土,适宜宿根类花卉及根系较深的花卉栽培用:有些偏砂性,适宜一二年生和球根类花卉栽培。
2)土壤酸碱度与花卉的关系
土壤酸碱度用pH值表示,土壤酸碱度与花卉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把土壤分为五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生,pH6.5~7.5为中性,pH7.5~8.5为碱1生,pH8.5为强碱性。一方面,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影响矿物质的分化速度,如在石灰性土壤或碱性土中,铁即转为不可给状态,造成植物缺铁;另一方面,土壤的酸碱度可左右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大多数花卉的生长适宜中性或微碱、微酸的土壤环境,在这个范围内,有益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强,使植物所需营养元素大都呈有效状态。另外,土壤的酸碱度不同可使花呈现不同颜色,有较多研究证明,八仙花的蓝色在PH值低时呈现,粉色在PH值高时呈现。
酸碱度不合适,会严重阻碍花卉的生长发育,影响养分的吸收,引起一些病害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可以人为调整土壤的酸碱度。酸性过高时,可在盆土中适当掺入一些石灰粉或草木灰;降低碱性可加入适量的硫黄、硫酸铝、硫酸亚铁、腐殖质肥等。对少量培养土可以增加其中腐叶或泥炭的混合比例,例如,为满足喜酸性土壤花卉的需要,盆花可浇灌1:50的硫酸铝(白矾)的水溶液或l:200的硫酸亚铁水溶液。施用硫黄粉见效慢,但持久;施用硫酸铝需补充磷肥;施用硫酸亚铁见效快,但作用时间短,需每隔7-10天施一次。
……
前言/序言
《花卉学》 概述 《花卉学》是一本系统介绍花卉分类、生理、栽培、应用与鉴赏的专业教材。本书旨在为园林、园艺、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城市园林绿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及从业人员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内容涵盖花卉的基本概念、重要的经济分类、植物学基础、生理生化特征、繁殖育种技术、栽培管理要点、病虫害防治、花卉的应用模式以及相关的市场营销与设计理念。本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科学性、系统性与实用性,为读者构建扎实的花卉学知识体系,提升在花卉领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第一章 花卉学基础 花卉的定义与范畴 界定花卉的概念,区分观赏植物与非观赏植物。 阐述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如美化环境、提供氧气、调节气候、作为药物或食物等。 介绍花卉发展简史,从古代的园艺栽培到现代的科技育种与产业化。 花卉的分类 经济分类 盆栽花卉: 室内外观叶、观花、观果植物,介绍其摆放与养护要点。 切花花卉: 用于插花、花束、花篮的枝叶、花朵,强调其采后处理与保鲜技术。 地被花卉: 用于地面覆盖、形成花海效果的植物,介绍其生长习性与景观应用。 观赏草类: 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包括叶色、叶形、姿态、花穗等特点。 水生花卉: 生长于水体或湿地的观赏植物,如荷花、睡莲、鸢尾等。 香花植物: 以香气取胜的花卉,介绍其香气成分与应用。 药用花卉: 具有药用价值的花卉,介绍其药理作用与栽培。 食用花卉: 可供食用的花卉,介绍其营养价值与烹饪方式。 植物学分类 依据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简要介绍两种植物的基本特征,并列举常见的花卉种类。 依据科、属、种:以常用花卉为例,介绍植物的检索方法与命名规范。 常用科属介绍:重点介绍百合科、菊科、蔷薇科、豆科、兰科、禾本科等在花卉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科,以及其中的代表性属和种。 第二章 花卉的植物学与生理学特征 花卉的形态结构 根系: 根的形态、功能,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茎: 茎的类型(直立、攀缘、匍匐等)、功能(输导、支持、贮藏等),节、叶柄、芽等结构。 叶: 叶片的基本结构(叶片、叶柄、托叶),叶的形态(全缘、锯齿、裂片等)、排列(互生、对生、轮生)、变态叶(鳞片叶、卷须、刺等)。 花: 花的组成(花萼、花冠、雄蕊、雌蕊),花的类型(单性花、两性花,辐射对称、两侧对称),花序的类型。 果实与种子: 果实的类型(干果、肉果),种子的结构与功能。 花卉的生理活动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影响因素(光照、二氧化碳、温度、水分),光照强度与花卉生长、开花的关系。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原理,与光合作用的相互关系,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采后贮藏中的呼吸消耗。 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原理,影响因素(温度、湿度、风速、土壤水分),蒸腾作用对水分吸收和物质运输的作用,如何调控蒸腾失水。 水分吸收与运输: 土壤水分的吸收途径,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机制(导管、筛管)。 矿质营养: 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必需元素的吸收、转运与功能,缺乏与过量的症状。 植物激素: 主要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的作用及其在花卉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如生根、促梢、保花、催花、落叶、落花等)。 生长发育规律: 种子萌发、营养生长、生殖生长(花芽分化、开花、结果、衰老)的周期性与调控。 休眠与抗逆性: 花卉的休眠机制,对低温、高温、干旱、盐碱等环境胁迫的生理适应性。 第三章 花卉的繁殖与育种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营养繁殖): 扦插: 枝插、叶插、根插,插穗的选择、处理、生根介质与环境条件。 嫁接: 枝接、芽接,砧木与接穗的选择,嫁接技术与成活保障。 分株: 适合丛生性花卉,分株方法与注意事项。 压条: 高压、低压,压条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组培(组织培养): 离体培养技术,外植体选择、培养基配制、培养条件控制,用于快速繁殖、脱毒、新品种选育。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 种子处理: 种子的采集、干燥、贮藏,以及对休眠种子的打破休眠方法(层积、浸种、曝晒、化学处理等)。 播种: 播种基质的选择、播种方法、播种深度、播种后的管理(温度、湿度、光照)。 育苗: 幼苗的移栽、间苗、定苗、炼苗。 花卉育种 育种目标: 选育抗病、抗逆、花色艳丽、花期长、株型优美、适应性强等新品种。 育种方法: 选育法: 发现和选育优良的自然变异。 杂交育种: 选择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后代筛选获得优良品种。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辐射)或化学(诱变剂)方法诱导变异,筛选优良突变体。 多倍体育种: 利用秋水仙素等处理,获得多倍体植株,研究其在花卉性状上的改变。 品种鉴定与保护: 品种的注册、命名、权属保护。 第四章 花卉栽培技术 栽培基质 土壤类型: 砂土、壤土、黏土的理化性质及其对花卉生长的影响。 改良土壤: 有机肥、无机肥、酸碱度调节、改良疏松度。 无土栽培: 介质(珍珠岩、蛭石、泥炭、椰糠等)的选择,营养液配制与管理。 肥水管理 施肥: 肥料的种类(有机肥、化肥、微量元素肥),施肥原则(时期、种类、浓度、次数),不同生长阶段的施肥策略。 灌溉: 灌溉方式(喷灌、滴灌、漫灌),灌溉频率与水量,不同花卉对水分的需求,干旱与涝害的预防。 温度与光照调控 温度管理: 适宜生长温度、开花温度,不同花卉的温度要求,高温与低温对花卉的影响,温室、冷床、遮阳等设施的应用。 光照管理: 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遮阴、补光技术的应用。 修剪与整形 修剪目的: 促进分枝、控制株型、调节花期、复壮植株。 修剪方法: 摘心、疏剪、短截、抹芽、疏花、疏果。 整形技术: 攀缘植物的牵引、绑扎,盆栽花卉的蟠扎、造型。 花期调控 自然花期: 利用花卉自身的生长规律。 人工调控: 通过光照、温度、水分、激素处理等手段,提前或延迟花期,实现周年生产。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真菌性病害(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细菌性病害(软腐病、叶斑病)、病毒性病害,病原菌传播途径、发病规律。 虫害: 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白粉虱、鳞翅目幼虫等,为害特点、生活史。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清除病残体。 物理防治: 诱捕、隔离、高温消毒。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农药。 化学防治: 合理选用农药,注意安全用药。 越冬与休眠管理 不同花卉的越冬习性,越冬场所的选择(温室、冷床、室内),防寒措施,休眠期的管理要点。 第五章 花卉的应用与设计 花卉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植物配置原则: 生态性、观赏性、经济性、技术性、艺术性。 应用形式: 花坛: 规则式花坛(规则式、图案式、堆塑式),自然式花坛(自然花坛、混种花坛)。 花境: 沿步道、水边、墙根等设置,层次丰富,色彩变化。 花带: 狭长地带的植物带。 花球、花柱、花墙: 垂直绿化形式。 盆栽花卉应用: 室内装饰、庭院点缀、广场摆放。 水生花卉应用: 池塘、溪流、湿地景观。 观赏草应用: 形成飘逸、野趣的景观。 色彩设计: 色彩的搭配原则(对比色、邻近色),色彩的心理效应,不同季节的色彩运用。 季节性设计: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植物选择与景观效果。 功能性设计: 遮荫、隔断、导向、吸引视线。 切花与插花艺术 切花品种与特性: 不同切花材料的形态、色彩、花期、保鲜性。 切花采后处理: 采后保鲜液、温度、湿度管理。 插花基础: 花材选择、构图原则、色彩搭配、风格流派。 商业插花: 婚礼花束、宴会花饰、胸花、花篮等。 花卉在环境美化中的作用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形象,营造宜人居住空间。 生态功能: 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微气候,吸引传粉昆虫。 文化功能: 表达情感,寄托情思,传承花文化。 第六章 花卉产业与市场 花卉生产与经营 花卉种苗生产: 种苗繁育、质量控制。 花卉商品化生产: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花卉市场: 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电商平台。 市场营销策略: 品牌推广、渠道建设、价格策略、促销活动。 花卉相关行业 花卉进出口贸易: 国际市场分析,贸易法规。 花卉会展与节庆活动: 提升行业影响力,促进技术交流。 花卉文化产业: 花卉主题公园、艺术创作、旅游开发。 花卉产业的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驱动(智能化栽培、分子育种)。 绿色环保理念(有机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 精细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特色花卉、定制化服务)。 “互联网+”与花卉产业融合。 附录 常用花卉中英文对照表 常见病虫害图鉴与防治要点 花卉术语解释 本书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成为花卉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为培养高素质的花卉专业人才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