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

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誌勇,張繼賢,黃國滿 著
圖書標籤:
  • 攝影測量
  • 數字攝影測量
  • 三維重建
  • 圖像處理
  • 計算機視覺
  • 遙感
  • GIS
  • 無人機
  • 點雲
  • 建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測繪齣版社
ISBN:9787503027239
版次:1
商品編碼:1118897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4
字數:2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係統地闡述瞭當代數字攝影測量的發展及新技術,主要包括航空攝影測量數據獲取、數字影像及預處理、特徵匹配、低空及近景攝影測量、高分辨率航天遙感立體測圖、雷達攝影測量、激光雷達等內容。重點突齣攝影測量新技術的實用性,詳細介紹瞭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的數據獲取與采集、數據處理方法與流程,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應用案例。
  《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可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參考書,對從事數字攝影測量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的技術人員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攝影測量與遙感的基本概念
1.2 數字攝影測量作業過程與研究內容
1.3 數字攝影測量的現狀與新發展

第2章 航空攝影數字影像的獲取與預處理
2.1 數字影像
2.2 航空攝影數字影像的獲取
2.3 數字影像插值與重采樣
2.4 數字圖像濾波

第3章 影像的尺度空間與特徵提取
3.1 數字影像的尺度空間理論
3.2 點特徵提取
3.3 綫特徵提取

第4章 基於特徵的影像匹配技術
4.1 基於點特徵的影像匹配
4.2 SIFT特徵匹配
4.3 基於邊緣特徵的影像匹配

第5章 低空及近景攝影測量技術
5.1 低空攝影測量
5.2 多基綫地麵近景攝影測量
5.3 傾斜攝影測量

第6章 高分辨率航天攝影立體測圖技術
6.1 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
6.2 高分辨率衛星影像的幾何模型
6.3 綫陣列CCD衛星影像的處理
6.4 基於RPC模型的立體定位技術

第7章 雷達攝影測量技術
7.1 閤成孔徑雷達技術的發展
7.2 閤成孔徑雷達的幾何構像方程
7.3 雷達立體測圖技術
7.4 雷達乾涉測量技術

第8章 激光雷達測量技術
8.1 機載激光雷達
8.2 地麵三維激光掃描
8.3 車載移動測量係統
參考文獻
附錄 主要的攝影測量機構及相關資源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為您構思的、不涉及《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細且自然: --- 《古籍修復與數字化保護:傳統工藝的復興與現代技術的融閤》 內容簡介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紙張與墨跡所承載的韆年文明,正麵臨著時間侵蝕與環境破壞的雙重挑戰。本書深入探討瞭古籍保護這一細緻入微、技術與藝術並重的領域。它並非聚焦於遙感、三維建模或新興的測量科學,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曆經風霜、亟待搶救的珍貴文獻載體——古籍。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係統性地闡述瞭從曆史溯源、材料科學到現代化修復流程的完整知識體係,旨在為博物館管理者、圖書館員、修復師以及文博專業的學生提供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實操指導的參考手冊。 第一部分:古籍的生命史與脆弱性分析 本章首先追溯瞭中國古代書籍形製的演變,從簡牘、縑帛到紙質的捲軸、冊頁乃至綫裝本,詳細分析瞭不同時期用材(如麻紙、皮紙、竹紙)的化學特性與物理結構。重點解析瞭導緻古籍受損的主要因素,包括但不限於真菌侵蝕(黴斑的形成與擴散機製)、蟲蛀的生物學特性、光照引起的縴維素黃變與脆化,以及酸性殘留物對紙張韌性的長期破壞。我們摒棄瞭對“新技術”的過度渲染,而是強調對“老問題”的深入理解,指齣許多現代材料的濫用反而加速瞭古籍的衰亡。 第二部分:傳統修復材料的精選與製備 修復工作的基礎在於材料的相容性。本部分詳盡介紹瞭傳統修復材料的道地性與科學性。我們詳細介紹瞭如何根據古籍的年代和紙張的縴維走嚮,手工製作符閤標準的修補用紙,涵蓋瞭桑皮紙、楮皮紙的浸泡、蒸煮、打漿、抄造的全部細節。 書中專門闢齣章節,闡述瞭傳統天然粘閤劑(如皮膠、魚膘膠、澱粉漿)的提純工藝,包括溫和萃取、過濾與濃縮的溫度控製,以確保粘閤劑的PH值穩定且無添加有害物質。這些步驟是現代高分子材料無法完全替代的,因為它們能與古籍原始縴維形成更自然的結閤,保證修復後的書籍在視覺和物理上保持一緻性。 第三部分:基礎修復技術與精細操作規範 本章是全書的技術核心,側重於“慢工齣細活”的修復哲學。內容包括: 1. 除塵與清潔: 探討瞭從使用特製軟毛刷清理錶麵浮塵,到使用低揮發性溶劑(如蒸餾水、乙醇)進行局部去汙的精確操作,強調瞭濕法作業的風險控製。 2. 熏蒸與乾燥: 詳細記錄瞭如何構建一個穩定的小環境,利用低溫、低濕度的熏蒸法來抑製黴菌生長,並配以科學的控溫乾燥流程,防止紙張因水分劇烈變化而産生褶皺或收縮。 3. 粘接與補洞: 深入講解瞭“打薄”與“接紙”的技術要點,如何利用特製薄刃工具裁切修補紙片,並在放大鏡下實現與原紙縴維的“無縫”銜接。 4. 托裱與全書加固: 對於破損嚴重的冊頁,描述瞭傳統托裱工藝中,如何控製紙張拉伸度與乾燥速度,使修復後的書頁平整且富有彈性,恢復其原本的挺括感。 第四部分:特殊載體的保護策略 古籍並非皆為紙本。本部分聚焦於特殊的保護對象,如: 碑帖拓片: 分析瞭墨跡的滲透性與紙張的滲透性,討論瞭如何使用吸墨紙和固定液來防止拓片因裝裱過程中的濕氣而洇墨。 綫裝書的再裝幀: 詳細展示瞭如何拆解、清洗並重新編織書脊綫,如何根據原版形製選擇閤適的紙張和絲綫進行包角、包角,恢復其原有的結構穩定性。 檔案捲宗的整理: 涉及檔案的去酸處理、分檔整理以及防蟲防潮的長期存儲方案。 第五部分:數字化存檔的輔助角色與局限性 盡管本書的核心是傳統修復,但我們承認現代技術在記錄和監測中的輔助價值。本章探討瞭高分辨率掃描在記錄修復前後的狀態對比、損傷評估中的應用。但我們著重指齣瞭數字信息的易逝性與物理實體的不可替代性。數字化是“備份”,而非“替代”。我們審慎分析瞭諸如X射綫、紅外檢測等分析手段如何幫助修復師瞭解紙張底層結構和墨水成分,從而製定更精準的修復方案,但強調這些技術是“診斷工具”,而非“修復工具”。 第六部分:修復機構的規範建設與倫理考量 最後一章迴歸管理與理念層麵。詳細介紹瞭符閤國際標準的修復實驗室的溫濕度控製要求、空氣過濾係統(HEPA)的設置,以及化學品存儲的安全規範。更重要的是,本書強調瞭修復倫理:何為“最小乾預”?何時應該保留曆史痕跡,何時必須進行徹底恢復?修復師必須是曆史的尊重者,而非“再創造者”。 《古籍修復與數字化保護》提供瞭一套紮根於曆史實踐、麵嚮未來挑戰的保護哲學。它歌頌的是工匠精神的傳承,是對手中這份沉甸甸的曆史的敬畏與嗬護。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認真研讀瞭《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這本書,感覺收獲頗豐。我一直對能夠“復現”真實世界的三維景象的技術非常著迷,尤其是在看到一些遊戲和影視作品中逼真的虛擬場景後,更是對背後的技術原理感到好奇。這本書的深度是讓我非常驚訝的,它不僅介紹瞭基本的攝影測量原理,還深入探討瞭許多前沿的算法和技術。例如,在“相機標定”部分,作者詳細講解瞭不同標定方法(如單張標定、多張標定)的優缺點,以及如何處理由於鏡頭畸變帶來的誤差,這對於後續的重建精度至關重要。書中關於“立體影像匹配”的內容也讓我印象深刻,除瞭傳統的區域基和特徵基匹配方法,他還介紹瞭一些基於深度學習的端到端匹配模型,並分析瞭它們的優勢和局限性。我特彆感興趣的是關於“不規則三維模型的處理與應用”的部分,作者介紹瞭如何從原始點雲數據生成高質量的三角網格模型,並討論瞭模型的簡化、修補以及紋理提取等技術,這對我正在進行的一些三維模型優化工作提供瞭很多啓發。他還列舉瞭多個不同領域的應用案例,如文物數字化、地形測繪、數字孿生等,讓我看到瞭攝影測量技術的廣闊前景。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且深入的視角來理解數字攝影測量,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這本書,我拿到手之後,簡直是一口氣讀瞭下來。雖然我不是科班齣身,但對三維重建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看到瞭朋友的航拍照片,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太棒瞭。這本書的內容,從最基礎的原理講起,一步步深入到各種算法和模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影像匹配”的那一部分,作者用瞭大量圖例和實際案例來解釋,比如如何處理紋理單一的區域,如何在光照變化大的情況下依然獲得準確的結果。他還提到瞭最近比較火的基於深度學習的匹配方法,雖然我還沒完全理解其中的數學細節,但那種“機器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的感覺,讓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瞭期待。而且,書裏還講瞭不少關於“模型優化”和“精度提升”的技巧,比如如何通過傳感器標定、外方位元素約束來提高重建的準確性,這對我之前一些失敗的實驗,提供瞭很好的思路。我特彆喜歡書中的一些小貼士,比如在數據采集時如何避免相機抖動,如何選擇閤適的地麵控製點,這些細節之處,真的是把作者多年實踐的經驗都傾囊相授瞭。總的來說,這本書對於想入門數字攝影測量,或者想提升自己技能的愛好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實踐指導性,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如何將二維影像轉化為三維世界充滿瞭好奇,尤其是看到那些逼真的三維模型時,總覺得背後一定有神奇的技術。最近翻閱《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這本書,感覺就像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對“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深入探索。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自動空三”和“自動密集匹配”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詳細講解瞭如何利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來提高空三的自動化程度,以及如何處理不同場景下的密集匹配問題,這讓我對未來的無人化、智能化攝影測量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還特彆提到瞭“激光雷達數據與攝影測量數據的融閤”,這是我之前從未深入瞭解過的領域。作者分析瞭兩種數據的優勢互補性,並介紹瞭一些融閤處理的技術方法,這對於提高三維模型的精度和豐富度非常有價值。我還學到瞭很多關於“城市三維建模”的實踐經驗,比如如何處理大範圍、高精度的城市模型構建,以及如何進行模型的管理和更新。這本書的講解深入淺齣,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工程實踐案例,讓我感覺學到的知識非常實用。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數字攝影測量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學習和實踐的熱情。

評分

我一直對能夠用照片“捕捉”和“重建”真實世界的技術非常著迷,尤其是看到一些非常逼真的虛擬場景時,總會好奇背後的原理。最近有機會讀到瞭《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這本書,這絕對是我近期技術閱讀中最有價值的一本。這本書的結構非常閤理,從最基礎的影像幾何學原理講起,逐步深入到復雜的算法和應用。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模型匹配與三維重建”的講解,作者詳細分析瞭不同匹配策略的優劣,以及如何利用多視圖幾何來約束重建過程。他還重點介紹瞭基於稠密匹配的立體視覺技術,以及如何通過濾波和優化算法來生成高精度的點雲。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還專門探討瞭“傾斜攝影測量”和“無人機攝影測量”的特點與應用,這正是目前非常熱門的技術方嚮。作者不僅講解瞭如何處理無人機采集的影像數據,還分享瞭如何構建城市級三維模型。而且,他還對“語義三維重建”和“動態場景重建”等前沿課題進行瞭介紹,雖然有些內容比較燒腦,但讓我看到瞭這個領域的無限可能性。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嚴謹,邏輯性很強,而且配有大量的插圖和公式,非常適閤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深入學習。

評分

最近剛翻完一本關於《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的書,感覺像是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我們看到的這個三維世界,其實可以通過無數張二維照片“重構”齣來,這個想法本身就充滿瞭魔力。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驚喜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非常注重實際應用。比如,在講到“空三加密”的時候,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相機模型(如魚眼鏡頭、全景相機)在空三處理中的特殊性,以及如何根據這些特性調整參數以獲得最佳的空三結果。我還學到瞭很多關於“密集匹配”的進階技巧,特彆是如何利用多視幾何和深度學習模型來生成高密度的點雲。書中還專門闢瞭一章來討論“三維模型生成與處理”,從粗糙點雲到精細網格,再到紋理映射,每一步都解釋得非常清楚。我尤其喜歡作者對“誤差分析與質量評估”部分的講解,他列舉瞭多種評估標準,比如RMSE、平麵度、垂直度等,並提供瞭相應的計算方法。這對於我評估自己建模的質量非常有幫助。書中還提到瞭無人機攝影測量和衛星攝影測量在實際應用中的區彆和聯係,讓我對不同平颱下的攝影測量技術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樸實,沒有太多華而不實的辭藻,但每一句話都充滿瞭乾貨,讓我感覺學到的知識是紮實的、可落地的。

評分

2.3 數字影像插值與重采樣

評分

5.1 低空攝影測量

評分

參考文獻

評分

2.3 數字影像插值與重采樣

評分

6.3 綫陣列CCD衛星影像的處理

評分

第3章 影像的尺度空間與特徵提取

評分

基本反映瞭新技術,如數碼航攝,高分遙感,傾斜攝影,近景攝影,激光雷達等。

評分

8.3 車載移動測量係統

評分

7.1 閤成孔徑雷達技術的發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