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精英的聲音,尋找智慧的光芒
楊瀾為你講述巴菲特、李敖、任誌強、陳光標、薩馬蘭奇等人的傳奇故事……
1.《楊瀾訪談錄》這檔節目銳意求新,突齣人文和國際化特點,以精彩人物、精彩話題為主要特色,關注人的性格特徵和獨到見解。這是一檔收視率很好的節目,能帶動相應圖書的關注度。
2.作為主持人的楊瀾,早已是成功人士的代錶,她訪談的對象也都是名人、明星,她與那些各個領域的名人和時下明星對於生活、事業的探討,對人啓發很大。
3.訪談內容涉及名人、明星的生活哲學、奮鬥曆程,能夠鼓舞讀者,讓讀者振奮,産生閱讀的興趣和欲望,對正在奮鬥以及已有所成就的人都會有一種積極嚮上的引導和啓發作用。
《楊瀾訪談錄之風雲》為大型電視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的實體書之一。
《楊瀾訪談錄之風雲》甄選時代熱點人物入冊 ,包括放棄競選州長而選擇陪懷孕的妻子的現任美國駐華大使駱傢輝;慈善事業裏的財富掌舵人巴菲特與蓋茨;時尚又不乏江湖氣的學者錢文忠;率真到硌得人牙根疼的地産商任誌強;天天睡覺笑醒的中國首善陳光標;和麵試官談交響樂團與芭蕾舞的寶潔CEO麥睿博……
他們與楊瀾的對話透露齣瞭他們的生活態度、事業追求和人生感悟,發人深省,令人迴味無窮。
楊瀾,陽光媒體投資集團創始人,陽光文化基金會主席。資深傳媒人士,從事媒體工作二十餘年來,積極緻力於文化和藝術人物的推介。
美國推銷員:駱傢輝
從財富到慈善:巴菲特、比爾·蓋茨
歐洲的聲音:凱瑟琳·阿什頓
新加坡變奏麯:李光耀、吳作棟、李顯龍
十七歲到七十五歲:李敖
我一定會迴去:錢文忠
我不是鐵娘子:陳至立
雞肋:任誌強
他不是賣手機的:王建宙
海地救援日記:黃建發
以宗旨引領人生:麥睿博
中國首善:陳光標
將栗子帶在身邊:追憶薩馬蘭奇
讀《楊瀾訪談錄之風雲》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訪談錄,更像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書中的每一位被訪者,無論是商界巨擘,還是文化名流,抑或是科技先鋒,他們的人生軌跡都深深地烙印著時代的變遷。楊瀾作為訪談者,以其獨特的敏銳度和深度,總能挖掘齣人物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最動人的故事。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創業者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敘述。他們的迴憶裏,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樸實無華的汗水和堅定的信念,那種敢於打破常規、勇於挑戰未知的精神,至今讀來仍讓我熱血沸騰。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成長,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無數個體是如何貢獻自己的力量,書寫屬於他們的“風雲”篇章。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及在這個時代裏,我們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
評分閱讀《楊瀾訪談錄之風雲》,我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碰撞的盛宴。書中呈現的對話,並非簡單的問答,而是充滿瞭智慧的火花和深刻的洞察。楊瀾的提問總能直擊要害,引人深思,而受訪者的迴答則常常令人拍案叫絕。我特彆欣賞那些關於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的訪談,它們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煥發齣新的光彩。我記得其中一位受訪者談到,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像一條河流,既要保持源頭的純淨,也要不斷匯入新的支流,纔能生生不息。這種觀點對我啓發很大,讓我更加珍視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産,同時也鼓勵我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新的思想和觀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記錄瞭人物的故事,更傳遞瞭一種積極嚮上、不斷進取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是穿越時空的,能夠激勵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評分《楊瀾訪談錄之風雲》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它不像傳統的傳記那樣聚焦於某個個體的一生,而是通過一係列多元化的訪談,勾勒齣一幅生動的人物群像。楊瀾的敘事風格非常樸實,但字裏行間又飽含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社會的關懷。我最喜歡的是那些關於社會責任與公益事業的訪談。看著那些在各自領域默默奉獻、緻力於改變社會的人們,我被他們的無私和善良深深打動。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瞭什麼是真正的“風雲人物”,他們不是為瞭名利,而是為瞭心中的一份責任感。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偉大,往往體現在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愛之中。它讓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價值,思考我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這本書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
評分《楊瀾訪談錄之風雲》是一本讓我感到精神充盈的書。它所涵蓋的人物之廣,主題之深,都遠超我的預期。楊瀾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娓娓道來的親切感,又不乏振聾發聵的深刻見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人生選擇與哲學思考的訪談。許多受訪者在麵臨重大的人生轉摺點時,所展現齣的智慧和勇氣,讓我受益匪淺。他們談到,人生的道路並非坦途,會有無數的選擇題,而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改變人生的軌跡。他們的經曆讓我明白,堅持自我、不忘初心是多麼難能可貴。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啓示是,真正的“風雲”人物,並非時刻站在風口浪尖,而是能在風雲變幻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和堅守,最終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
評分捧讀《楊瀾訪談錄之風雲》,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對話的魅力。楊瀾的采訪技巧堪稱一絕,她能讓那些平時深居簡齣、言辭謹慎的成功人士,卸下心防,坦誠地分享他們的經曆和感悟。書中的故事,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地注入我的內心,滋養著我對人生和事業的理解。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科技發展和未來趨勢的訪談,它們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世界。受訪者們對新技術的暢想和對未來社會的展望,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浪漫的想象。這讓我不禁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適應變化,如何把握機遇。這本書讓我對接下來的時代充滿瞭好奇和期待,也讓我認識到,保持學習的熱情和開放的心態是多麼重要。
評分一進門,霍雨浩就發現,這座魂導器試驗區裏麵全都是金屬結構的。而且構成這裏的金屬他從未見過,呈現為一種暗褐色。
評分這本書的紙張質量很好,沒有異味,不粗糙。一看就是正版,也是新書,塑封的。送貨員的速度很快,態度也非常好,還幫忙送上樓,一句怨言都沒有。非常感動!
評分3.訪談內容涉及名人、明星的生活哲學、奮鬥曆程,能夠鼓舞讀者,讓讀者振奮,産生閱讀的興趣和欲望,對正在奮鬥以及已有所成就的人都會有一種積極嚮上的引導和啓發作用。本書為大型電視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的實體書之一。
評分這本書的紙張質量很好,沒有異味,不粗糙。一看就是正版,也是新書,塑封的。送貨員的速度很快,態度也非常好,還幫忙送上樓,一句怨言都沒有。非常感動!
評分楊瀾的訪問,字字珠璣。
評分3.訪談內容涉及名人、明星的生活哲學、奮鬥曆程,能夠鼓舞讀者,讓讀者振奮,産生閱讀的興趣和欲望,對正在奮鬥以及已有所成就的人都會有一種積極嚮上的引導和啓發作用楊瀾父親楊鑫楠,原籍北京,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媽媽是上海人。楊瀾齣生在北京的一所醫院裏。楊瀾剛齣生時,爸爸正在阿爾巴尼亞作外援專傢,一直等到楊瀾長4歲時,他纔迴國。齣生後不久,楊瀾就被媽媽送到上海的外婆傢寄養。外婆住在上海城隍廟附近的侯傢路,是一條窄窄的小巷。在外婆身邊,楊瀾一天天地長大。 一直到10歲時,楊瀾纔被父母接迴北京。1980年至1986年就讀於北京工業學院附屬中學(現為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1986年至1990年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語係,獲英美語言文學學士學位,[4] 同年,楊瀾成為中國中央電視颱《正大綜藝》節目女主持人,並於1994年榮獲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奬”。1994年,放棄主持紅極一時的《正大綜藝》,赴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主修國際傳媒,[5] 1996年5月,楊瀾以全優的成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碩士學位 。[6] 1996年夏,楊瀾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數次獲得普利策奬的製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製作導演瞭《2000年那一班》兩小時紀錄片,在哥倫比亞電視網晚7點黃金檔嚮全美播齣,創下瞭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的先河,獲評論界好評。1997年1月,散文集《憑海臨風》齣版,銷量超過50萬冊;7月,鳳凰衛視中文颱,並於1998年1月推齣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4月,她應聯閤國副秘書長之邀,作為東亞唯一代錶,齣席瞭聯閤國世界媒體圓桌會議,當年11月又應邀齣席聯閤國“1997世界電視論壇”。7月,楊瀾被選為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校董事,楊瀾加盟鳳凰衛視中文颱,並於1998年1月推齣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後改名為《楊瀾訪談錄》)。2009年3月8日,作為齣品人創立都市女絡社區——“天女網”;2010年,與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翁聯手創辦國內首傢高端定製珠寶品牌——LAN 珠寶,並擔任創意指導。2月25日,因“奮發有為、在傳媒領域和國際文化交流中追求卓越”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4月22日,被任命為聯閤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大使,由此,楊瀾成為聯閤國兒童基金會(UNICEF)駐中國辦事處所任命第一位大使。被聘為上海世博會形象大使。2011年,楊瀾和硃冰著入行20年首部傳記作品《一問一世界》。曾被評選為“亞洲二十位社會與文化領袖”、“能推動中國前進、重塑中國形象的十二位代錶人物”、“《中國婦女》時代人物。現時她是陽光媒體集團主席。
評分做訪談節目至今,楊瀾已經采訪瞭200多個政界、經濟界或文化界的名人。“他們都給我很大的啓發。有的是人生故事有意思,有的是思想深刻——采訪對於我來說,就像是‘采氣’:從每個人身上,我都可以采到‘氣’。”
評分很過癮。
評分人真的要不斷地求教纔能進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